敦煌白馬塔

敦煌白馬塔

敦煌白馬塔白馬塔位於敦煌市古城南部,黨河鄉紅星村內,建於公元386年,相傳是紀念北涼時高僧鳩摩羅什東傳佛教,路經敦煌城,死去的白馬而修建的。

基本信息

概述

白馬塔位於敦煌市古城南部,黨河鄉紅星村內,建於公元386年,相傳是紀念北涼時高僧鳩摩羅什東傳佛教,路經敦煌城,死去的白馬修建的。

詳細

敦煌白馬塔敦煌白馬塔
白馬塔為9層,高12米、直徑約7米,建築結構為土坯壘砌,中為立柱,外面塗以草泥、 石灰。最底層呈八角形,用條磚包砌,每角面為3米;第2~4層火折角重迭形;第5層下有突出的乳釘,環繞一周。上為仰蓮花瓣;第6層為覆缽形塔身;第七層為相輪形,最頂層為角形的坡剎盤,每角掛風鐸一隻。在第2層上有鐫石兩塊、鐫木一塊。石上刻:"道光乙已桐月白文8采等重修"字樣;木上寫:"民國二十三年八月拔貢朱文鎮、呂鍾等修"字樣。這足以證明此塔已經多次修葺。現存的白塔具有明代喇嘛塔的風格。記記載,白馬塔於1930年還出土過一座0.9米的黑石造像塔,上刻金剛經,但不久即遺失了。如今,白馬塔四周綠野碧樹、青瓦幽舍,微風吹來,鐸鈴聲聲,實為敦煌又一佳景
景點門票:15元/人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文化

敦煌白馬塔敦煌白馬塔
地處我國甘肅省敦煌西南部地區的白馬塔村,坐落在黨河西岸,離城市的中心地帶約有兩公里。在這裡一部分虔誠的佛教信徒因遂葬其白馬在這座古城之下,並且修建了一座高塔作為紀念,所以人們稱這裡為“白馬塔”。白馬塔的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十分悠久,迄今為止歷經了多年的風雨滄桑,現如今保留下來的白馬塔仍然不減當年的風姿,可以說是宏偉壯麗,氣勢軒昂。塔身共有九層,高十二米,是用土坯堆砌而成,儘管如此仍然呈現了古時候明朝時期喇嘛廟的風格,也正因如此也吸引了不少遊人。近年來,白馬塔的周圍更是被綠地翠林為圍繞,青瓦幽舍,盡顯一片奇秀風光,而白馬塔也自然成為了敦煌一旅遊佳地。

歷史

敦煌白馬塔敦煌白馬塔
位於敦煌市西郊敦煌古城南,今黨河鄉白馬塔村內,距市中心2公里。相傳前建元十八年(382年)9月,皇帝苻堅令驍騎將軍呂光和陵江將軍姜飛,率七萬軍馬西伐龜茲,並囑咐:“騰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閒陰陽,為後學之宗,騰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克龜茲,即馳驛送什。”呂光等於384年攻破龜茲,並征服西域30餘國後,得駱駝2000多隻,文物珍寶無數,並請高僧鳩摩羅什東歸傳經。當行至敦煌時,鳩摩羅什夜夢他所乘白馬託夢說,白馬本是上界天騮龍駒,受佛主之命,特送他東行。現已進陽關大道,馬將超脫生死之地,到葫蘆河將另有乘騎。次日醒來,果然白馬已死去。當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馬於城下,修塔以紀念,取名“白馬寺”。

白馬塔建築雄偉,塔身9層,高12米,直徑7米,以士坯砌成,中有立柱,外塗以草泥、石灰。基層呈八角形。以磚包砌,每角面寬3米。第2-4層呈折角重迭形;第5層下有突出的乳釘,環繞一周。上為仰蓮花瓣;第6層為覆缽形塔身;第7層為法相輪形,第8層為六角形的坡剎盤,每角掛風鐸一隻。第9層為連珠式塔尖。整體塔旦明代喇嘛塔風格。

白馬塔曾屢經修茸。在塔第2層有攜石兩塊,鐫木一塊。石刻:“道光乙巳桐月白文采等重修”字跡;木上寫有:“民國二十三年八月撥貢銀硃文鎮、呂鍾等再修”字樣。近年,國家又撥專款,加以整修,使塔更加堅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