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圖像研究

敦煌圖像研究

《敦煌圖像研究》是2006年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賀世哲。該書所說的敦煌圖像研究,含兩層意思:一是敦煌石窟中繪塑些什麼題材。二是為什麼要繪塑這些題材。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甘肅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第1版 (2006年6月1日)

叢書名: 敦煌學專題研究叢書

作者:賀世哲

平裝: 348頁

開本: 0開

ISBN: 7542315153

條形碼: 9787542315151

產品尺寸及重量: 23 x 16 x 2.2 cm ; 522 g

ASIN: B0011EXZ0G

作者簡介

賀世哲,著名敦煌學家、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

1930年出生於陝西省延川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1948年參加革命工作,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司令部任機要員;

195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冬赴朝鮮,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任參謀;

1951年11月回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委三部任機要員;

1954年12月轉業到北京建築工程局幹部學校從事人事管理工作;為回響國家“向科學進軍”號召,他於1956年考入蘭州大學歷史系學習。

1961年,賀世哲調入地處大漠戈壁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從事敦煌歷史文化研究工作;

1980年起任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次年賀世哲任該院黨委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

1987年任研究館員,直至1993年離休,長期兼任甘肅敦煌學學會顧問。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二章本可以合二為一,但考慮到北涼石窟的獨創性,最終還是決定分開寫。這兩章的第一節都是寫窟產生的歷史背景,但在寫法上不是從泛論經濟、政治、文化背景著手,而是通過摘錄河西走廊大量禪僧習禪的文獻記載,對照現存禪窟貴例,來證明“鑿仙窟以居禪”,或“入定窟以澄神”的歷史必然性。第二章以大量的文字論述“入塔觀像”。“塔”即窟內的中心塔柱,“像”指中心塔柱龕內的造像。第三章許千佛圖像,研究對象由中心塔柱轉向四壁。千佛圖像系中國僧人的獨創新,現存實物景最見於靖炳靈寺第169窟,西秦繪,然後向東見於天水麥積山、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石窟,向西見於武威天梯山、張掖金塔寺、酒泉文殊山、族煌莫高窟以及新疆地區諸石窟,最後又反饋到古代印度。第四章講三世十方堵佛,這是對千佛圖像的進一步分類研究。現在已經在十六國、北朝時期的石窟內找到三世十方諸佛的造像題名,足以證明這些圖像對於僧尼而言,主要是坐禪觀像用的。第五章講各種本生圖,這在禪經中屬於法身觀。第六章講佛傳圖。第七章講因緣故事圖。這兩章在禪經中都屬於生身觀。加之北魏未西魏初主政敦煌的東陽王元榮,又十分迷帝釋天與梵天,於是建於西魏的莫高窟第249窟窟頂北、南坡出現了帝釋天與梵天巡遊太空的圖像。這種圖像,一直延續到隋代。第八章就是專講這個問題的。西魏時期,在儒、釋、道三教融合思想的影響下,莫高窟出現一些新圖像,形象是中國傳統的神話人物或者禽靈獸,而反映的思想內容卻是佛教的,例如供用伏羲、女媧形象表現佛教的寶應身菩薩與寶吉祥菩薩。第九章專門探討了這個問題。

目錄

第一章 北諒三窟圖像研究

一 石窟與禪觀

二 北京三窟及其主要造像

三 彌勒決疑

四 法身觀——本生圖

五 生身觀——佛傳圖

六 關於“援釋迦入彌勒”說

第二章 北朝洞窟圖像研究

一 一仍鑿窟居禪

二 入塔觀像

三 釋迦多寶圖像及相關問題

四 白衣佛——佛影問題

五 盧舍那佛

六 婆藪仙與鹿頭梵志

第三章 千佛圖像研究

一 千佛形成史概述

二 早期石窟中的千佛圖像

三 千佛圖像定名

四 早期千佛圖像盛行的原因

五 供養人與千佛造像

第四章 三世十方佛圖像研究

一 三世佛圖像

二 十方佛圖像

三 三世十方諸佛與禪觀

第五章 法身觀——本生圖

一 屍毗王本生圖

二 薩埵太子本生圖

三 九色鹿本生圖

四 婆羅門施身聞偈本生圖

五 須大拏太子本生圖

六 睒子本生圖

七 須闍提本生圖

八 善事太子本生圖

九 獨角仙人本生圖

第六章 生身觀——佛傳圖

一 乘象入胎與夜半逾城圖

二 降魔圖

三 鹿野苑初轉法輪圖

四 涅槃圖

五 莫高窟第290窟佛傳圖

第七章 生身觀——因緣故事圖

一 須摩提女因緣圖

二 沙彌守戒自殺因緣圖

三 難陀出家因緣圖

四 弊狗因緣圖

五 得眼林因緣圖

六 度惡牛因緣圖

七 化跋提長者姊因緣圖

八 微妙比丘尼因緣圖

九 梵志摘花墜死因緣圖

第八章 莫高窟第249窟窟頂主要圖像研究

一 西坡阿修羅與忉利天宮

二 北南坡帝釋天與梵天

第九章 莫高窟第285窟圖像研究

一 窟頂天象圖

二 西壁雜密圖像

三 北壁八佛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