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調式

教會調式

教會調式又名中古調式、教會鏇法調。源自古希臘音樂調式。早期由古羅馬神學家波伊提烏提出的中古世紀的教會調式共有八個:四個正調式和四個副調式,副調式音階的音域比正調式低四度。中世紀的音階是從下至上排列,多利亞、弗里幾亞、利第亞、混合利第亞這四個結束音。

基本信息

簡介

教會調式教會調式
教會調式The Modes,又叫做教會鏇法調,它起源於歐洲古代星期基督教讚美詩,是當今大小調的先驅,自從大小調式在16世紀以後逐步確立了統治地位之後,其它各個調式都慢慢被融入統一到大小調中了。教會調式共有八個:四個正調式和四個副調式,副調式音階的音域比正調式低四度。雖然在名稱上與古希臘音階相同,但實質上並不同。中世紀的音階是從下至上排列,有re(多利亞),mi(弗里幾亞),fa(利第亞),sol(混合利第亞)這四個結束音。每個調式除了結束音以外,還有一個吟誦音(tenor),在正調式中吟誦音比結束音高五度;副調式的結束音和正調式相同,但吟誦音比正調式的吟誦音低三度;每當吟誦音落在B音上時,它被上移至C音。為了避免不好的音程(如三全音),有時B音要寫成B。

發展史

16世紀的音樂理論家格拉雷安(H.Glareanus,1488-1563)為8種教會調式又加上了4種:以la 為結束音的愛奧利亞(Eolian)調式,以do為結束音的伊奧尼亞(Ionian)調式以及各自的副調式。最終形成了12種教會調式,也稱作中古調式。

像古希臘一樣,中世紀對調式的倫理特性也有著不同評價,因此它的用法有獨特的講究。

但是隨著現代音樂的發展,特別是JAZZ樂的興起,被擴展了的鏇法調又以各種形式重新開始獨立出現,並被大量運用在現代的音樂形式中。

1、Ionian Mode:1 2 3 4 5 6 7 =大調音階
2、Dorian Mode:1 2 b3 4 5 6 b7=大調2級音階
3、Phrygian Mode:1 b2 b3 4 5 b6 b7 =大調3級音階
4、Lydian Mode:1 2 3 #4 5 6 7=大調4級音階
5、Mixolydian Mode:1 2 3 4 5 6 b7=大調5級音階
6、Aeolian Mode:1 2 b3 4 5 b6 b7 =大調6級音階=小調音階
7、Locrian Mode:1 b2 b3 4 b5 b6 b7=大調7級音階

音樂概念

1、調式:按照一定關係連線在一起的許多音(一般不超過7個),組成一個體系,並以一個音為主音,這個體系就叫做調式

2、同主音關係調:主音相同,調式結構不同的調。比如C大調和C小調。

3、平行大小調:主音相距小三度的兩調,都以同一音階材料構成,或者說用同樣音組成的大小調,我們叫做平行大小調,或者叫關係大小調。比如C大調和a小調.

理解調式

首先,根據第一個調式的概念,就可以知道不管是Dorian調式還是Locrian Mode,它們無非就是以一個音為主音,然後按照各自特定的音階排列規則組成的一種調式而已。

比如:C大調,就是以C音為主音,按照大調的排列規則組成的一個調式,它的排列規則就是:

1 2 3 4 5 6 7 1

C D E F G A B C
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
那么C Lydian調式,就是以C音為主音,按照Lydian調式排列規則組成的一個調式,

1 2 3 #4 5 6 7 1
C D E #F G A B C
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

其實說白了,就是同樣以C音為主音,但是按照不同(各自規定的規則排列)的全音、半音的排列方式,這樣就得到了兩個不同的調式,一個C大調,一個是C Lydian調式。這就是同主音關係調。

同樣的,可以根據這樣的道理推出A Aeolian調式,也就是A小調的音階排列

1 2 b3 4 5 b6 b7 1
A B C D E F G A

發現它的組成音和C大調是完全一樣的,這就是平行大小調。其實很多時候還是習慣這樣來寫小調的排列6 7 1 2 3 4 5 6也就是把小調看作是用大調的6級音為主音,用和大調一樣的音組成的調式。

同樣的,也可以把其它調式也用大調的概念來理解,這樣,就可以得到下面這張排列圖

1、C Ionian Mode:1 2 3 4 5 6 7 =C D E F G A B
2、D Dorian Mode:2 3 4 5 6 7 1=D E F G A B C
3、E Phrygian Mode:3 4 5 6 7 1 2=E F G A B C D
4、F Lydian Mode:4 5 6 7 1 2 3 =F G A B C D E
5、G Mixolydian Mode:5 6 7 1 2 3 4 =G A B C D E F
6、A Aeolian Mode:6 7 1 2 3 4 5 =A B C D E F G
7、B Locrian Mode:7 1 2 3 4 5 6 =B C D E F G A

也就是可以把大調中的每個音都看作是主音,然後就可以組成7個調式,也就是平時說的這些鏇法調.但是這個方法只是為了更容易理解記憶調式,而絕不能認為D Dorian Mode就是C大調,無非是從2開始而已。這個是概念性錯誤!因為D Dorian Mode無論主音還是音階的排列都有自己的系統,它是和C大調完全不同且獨立的。只是剛好由於它們是關係調,組成音一樣,因此可以利用這點來方便理解和記憶,但心裡必須要區分清楚,不要混淆在一起。

調式運用

首先也必須先了解一個概念,就是“元音”的概念,在英語裡面,字母A、E、I、O、U(有時候還有Y),是元音字母,任何單詞的組成都離不開元音字母,而其他字母則是起輔助作用。同樣的,在音樂裡面,也有元音字母的存在,它們就是---和弦音。比如Cmaj7和弦,它的組成音是CEGB,那么這4個音符就是以Cmaj7為和聲的音樂裡面的元音音符,其餘的音符可以看作是輔音音符。Cmaj7=1357=CEGB

可以在Cmaj7和弦里運用那些調式呢?其基本的原則就是所用的調式必須是含有這個元音音符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到:

1、C大調=1234567=CDEFGAB

2、CLydian調式=123#4567=CDE#FGAB

2個調式可以用於Cmaj7和弦。

然後我們再看Dmin7和弦

Dmin7=1b35b7=DFAC

可以得到的調式有:

1、DDorian=12b3456b7=DEFGABC
2、DPhrygian=1b2b345b6b7=DEbFGABC
3、D小調=12b345b6b7=DEFGABC

最後是屬7和弦,G7

G7=135b7=GBDF

只要找含有135b7音的調式即可

1、GMixolydia=123456b7=GABCDEF

在基本的調式裡面,只找到一個,但是由於還有各種調式的變形的存在(比如b7Lydian音階),因此,實際上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如果再加上其它調式音階,如全音階、五聲音階、BLUES音階、各種琶音、音程等。可以選擇的方法是非常廣泛的。

調式練習

比如:|Dmin7|G7|Cmaj7|A7|

根據這個和聲行進,用剛才分析的調式運用方法來即興練習。體會一下各種調式的不同感覺

中世紀調式

教會調式(The Modes)起源於歐洲基督教讚美詩
1、伊奧利亞(Ionian Mode):1 2 3 4 5 6 7 =大調音階
2、多利亞(Dorian Mode):1 2 b3 4 5 6 b7=大調2級音階
3、弗利幾亞(Phrygian Mode):1 b2 b3 4 5 b6 b7 =大調3級音階
4、利底亞(Lydian Mode):1 2 3 #4 5 6 7=大調4級音階
5、混合利底亞(Mixolydian Mode):1 2 3 4 5 6 b7=大調5級音階
6、艾奧里亞(Aeolian Mode):1 2 b3 4 5 b6 b7 =大調6級音階(小調音階)
7、羅克里亞(Locrian Mode):1 b2 b3 4 b5 b6 b7=大調7級音階

中古調式

中世紀的歐洲出現的幾種調式。由於這個時期是羅馬教會統治歐洲的時代,所以人們後來把這些調式叫做“教會調式體系”,也叫中古調式。這些調式有一個共同特點:其音階由七個音構成,全部都是自然音,沒有變化音,就好像人們只在鋼琴的白鍵上彈奏,因而人們把這些調式也稱做“自然調式體系”。也有的人與大小調式體系加以比較,稱其為特種自然大小調。教會調式在當時被廣泛地用於格里高利聖詠中,當然那時只是不自覺地運用,並沒有現成的理論可供參考。實際上,幾乎所有的調式都產生於大量的音樂實踐之後,由音樂理論家從音樂中抽象出它的規律來,以便規範音樂的創作。對教會調式最早的描述,是公元850年左右Aurelian的“Musica disciplina”。

起初,有四個音可以做主音:re、mi、fa、sol。以它們為主音,可分別構成四種正格調式:多利亞、弗里幾亞、利底亞、混合利底亞。這些名稱來自古希臘,中世紀卻很少用。

後來,格拉雷紐斯(Glareanus)給主音為la的調式取名為伊奧利亞,主音為do的調式取名為愛奧尼亞。

副格調式從正格主音的下方五度出發而構成,每個正格調式都有一個相應的副格調式。這樣,我們就有了十二種教會調式。而現代的一些著作又把它擴充為十四個調式,加入了以si為主音的洛克里亞調式和它的副格調式。

正格教會調式

1、以首調唱名do為主音的調式,叫愛奧尼亞調式(Ionian)。它的音階關係是: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表面上看,它與自然大調式、中國七聲清樂宮調式的音階結構完全相同,因此屬於大調類調式。

2、以首調唱名re為主音的調式,叫多利亞調式(Dorian)。它的音階關係是: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這個調式的特點是:與自然小調相比,主音上方有一個大六度,這個六度叫做多利亞六度。表面上看,它與中國七聲清樂商調式的音階結構完全相同,因此屬於小調類調式。

3、以首調唱名mi為主音的調式,叫弗里幾亞調式(Phrygian)。它的音階關係是: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這個調式的特點是:與自然小調相比,主音上方有一個小二度,叫做弗里幾亞二度。表面上看,它與中國七聲清樂角調式的音階結構完全相同。因此它屬於小調類調式.

4、以首調唱名fa為主音的調式,叫利底亞調式(Lydian)。它的音階關係是:全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這個調式的特點是:與自然大調相比,主音上方有一個增四度,叫做利底亞四度。增四度是三全音的音程,它給這個調式帶來了一種特殊的、神秘的韻味。它屬於大調類調式.

5、以首調唱名sol為主音的調式,叫混合利底亞調式(Mixolydian)。它的音階關係是: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這個調式的特點是:與自然大調相比,主音上方有一個小七度,我們把它叫做混合利底亞七度。表面上看,它與中國七聲清樂徴調式的音階結構完全相同,它也是大調類的調式。

6、以首調唱名la為主音的調式,叫伊奧利亞調式(Aeolian)。它的音階關係是: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這個調式的特點是:它的音階結構與自然小調式、中國七聲清樂羽調式完全相同,因此屬於小調類調式。

7、以首調唱名si為主音的調式,叫洛克利亞調式(Locrian)。它的音階關係是: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這個調式的特點是:與自然小調式相比,主音上方有一個小二度和減五度,我們把這個五度叫做洛克里亞五度。與增四度一樣,減五度也是一個三全音音程。它是最具小調特點的調式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