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聲[音響組合]

和聲[音響組合]

兩個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則同時發聲而構成的音響組合。它包含:①和弦,是和聲的基本素材,由3個或3個以和聲上不同的音,根據三度疊置或其他方法同時結合構成,這是和聲的縱向結構。②和聲進行,指各和弦的先後連線,這是和聲的橫向運動。補充一句。和聲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色彩作用;還有構成分句,分樂段和終止樂曲的作用。另有同名電影。

簡介

從17世紀起,由於主調音樂的逐步發展,和聲的作用愈趨重要。它在音樂中所起的作用大致有3個方面:①聲部的

和聲 和聲
組合作用。在統一的和聲基礎上,各聲部相互組合成為協調的整體。②樂曲的結構作用。通過和聲進行、 收束式、 調性布局等在構成曲式方面起重要作用。③內容的表現作用。通過和聲的色彩、 織體以及配合其他因素,塑造音樂形象、表現音樂內容。和聲的處理是音樂創作的重要寫作技巧,也是 對位配器曲式等其他作曲技法的基礎。有時,曲調也由和聲衍生。
在調性音樂中,和聲同時具有功能性與色彩性的意義。和聲的功能,是指各和弦在調性內所具有的穩定或不穩定的作用、它們的運動與傾向特性、彼此之間的邏輯聯繫等。和聲的功能與調性密切相關,離開了調性或取消了調性,和聲也就失去了它的功能意義。和聲的色彩,是指各種 和弦結構、和聲位置、織體寫法與和聲進行等所具有的音響效果。和聲的色彩是和聲表現作用的主要因素,無論在調性音樂或非調性音樂中,它都具有重要意義。
和聲是多聲部音樂的音高組織形態,是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之一。就作曲理論的一般觀念而論,和聲是與對位(即通常所說的“ 復調”)相對應的技術範疇。在十九世紀以前一百多年的音樂實踐中,和聲一直被看成是對位的基礎。

和聲有結構功能和色彩功能兩種基本屬性:

結構功能是指和聲對音樂形式構成方面的意義。這主要表現在:(1)音高縱向結合的組織作用;(2)確立或瓦解調性、調式的作用;(3)發展或終止某一結構的作用。

色彩功能即和聲的音響作用。在音樂中,和聲憑藉這種功能,或獨立地或同其他因素協同地參與音樂表現。

兩種功能的對立統一,是和聲內部矛盾的集中表現,它決定著和聲風格的歷史演變以至每一和聲現象的面貌特徵。

特色

在調性音樂中, 和聲同時具有功能性與色彩性的意義。和聲的功能,是指各和弦在調性內所具有的穩定或不穩定的作用、它們的運動與傾向特性、彼此之間的邏輯聯繫等。和聲的功能與調性密切相關,離開了調性或取消了調性,和聲也就失去了它的功能意義。和聲的色彩,是指各種和弦結構、和聲位置、織體寫法與和聲進行等所具有的音響效果。 和聲的色彩是和聲表現作用的主要因素,無論在 調性音樂非調性音樂中,它都具有重要意義。

和聲的發展

和聲的歷史發展西洋音樂中和聲的形成與發展,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現分6個階段概述如下:

和聲 和聲
10~16世紀, 歐洲復調音樂從早期的 奧加農發展至復調寫作的完善階段當復調音樂的各聲部相互間以協和音程為主作對位結合時,即形成和聲音程、和弦與和聲進行。當時以各類 七聲中古調式為基礎,故後人稱15、16世紀復調音樂中的和聲為中古調式和聲或 教會調式和聲。其特點為:①建立在6種不同結音(即主音)的調式基礎上(第7種 洛克里亞調式極少套用)。各調式音階的音程關係不同,每一種調式都有其特徵音程,相互區別。②以協和音程為基礎,和弦結構只有大、 小三和弦原位、第一 轉位減三和弦第一轉位。其他不協和音程均須按規定的方法解決。③各級三和弦都可相互連線。在和弦的連線中,根音之間的各種音程關係(除增四度外)均常用。在音樂進行過程中,並不要求以主和弦為中心,但在樂曲結束處應以主和弦收束。約從14世紀開始套用變音,亦稱“偽音”,規定六度反向級進到八度時須為大六度,三度反向級進到同度時須為小三度,因此需套用變音,形成類似導音進入主音的聲部進行。另外,為了避免減五度與增四度,亦需用 變音。這為各類調式逐漸演變集中為大、小調體系創造了條件。
由於在各個樂句結束處不同的停頓音上構成類似Ⅳ—I、Ⅴ—I或Ⅳ—Ⅴ—I的和聲進行,形成了以後 轉調的萌芽。
17世紀,早期 巴羅克時代隨著單鏇律樂曲的形成和歌劇的產生,採取為單聲部歌唱加和弦式伴奏的方法。開始套用數字低音以指示伴奏部分的和聲,由鍵盤樂器演奏者即興彈奏,以縱的音程結合為基礎,使和聲的作用加強,並形成以平均節奏持續流動的低音線條。器樂中和弦式織體的發展,對逐步形成主調音樂有重要意義。由於戲劇性內容表現的需要,開始重視發揮和聲──特別是 不協和弦的表現作用(如C. 蒙泰韋爾迪、J. 佩里等在歌劇中用七和弦來表現哀嘆和不幸等內容)。 屬七和弦的套用,成為確立大小調調性的重要條件。至17世紀後期,雖然還存在著中古調式的影響,但大、小調體系已得到確立。大、小調成為鏇律與和聲的調式思維的基礎;它們之間的調式色彩對比成為音樂中的重要表現因素。
18世紀上半葉,後期巴羅克時代在這一時期中,器樂寫作得到更大的發展,建立在大、小調和聲體系基礎上的自由 復調音樂是主要的織體形式。繼續套用數字低音作為鍵盤樂器和聲部分的寫譜方法。和聲作為構成曲式的要素,對於這一時期的樂曲結構,包括 賦格曲古二部曲式、早期 奏鳴曲式等,均有重要作用,形成了調性布局的規律:大調樂曲先轉至屬大調,以後再轉向其他 近關係調;小調樂曲先轉至 屬小調平行大調,以後再轉向其他近關係調。在轉調布局中注意到調性的功能與色彩的對比。小調樂曲結束的主和弦常用大三和弦,稱 辟卡迪三度,這種方法自16世紀後半葉得到普遍套用起,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同主音大小調的變化是這一時期使用的一種音樂對比方法。 平均律鍵盤樂器的套用,使樂曲所用的調和轉調的範圍得到擴大,J.S.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是這類樂曲的典範作品,對後世音樂藝術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的和聲材料除各級自然和弦外,變音和弦如副屬和弦、減七和弦與那不勒斯六和弦等套用較多。器樂中各種和聲織體,如和弦式、分解音型式等的套用,使主調音樂風格獲得進一步發展,逐步向18世紀後半葉的主調音樂體制過渡。在這一時期內,不少作家重視以不同的和聲材料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內容,發揮和聲的表現作用。如在巴赫作品中,以單純的和聲表現歡快、讚頌、希望、和平等內容。以半音化和聲與不協和弦表現幻想性、戲劇性與苦難、憂傷、哀悼等內容。巴赫在《馬太受難曲》中用低音的半音上行、變音和弦與不協和弦等手法,描繪了“大地震動,岩石崩裂,死者從墓中升起……”的情景。

這一時期的和聲雖以大、小調體系為基礎,但中古調式在一部分以眾讚歌為基礎的聲樂、器樂曲中仍有套用。

和聲 和聲
18世紀後半葉, 古典樂派時期主調音樂成為主要的體制。當時所追求的思想內容與結構形式上的單純明晰的特點,也表現在和聲手法的簡樸方面。大、小調體系成為和聲的基礎,中古調式消失其影響。和聲的調性意義更為明確集中,強調主、下屬與屬七3個主要和弦。數字低音在創作中已不再套用,低音也擺脫了流動性線條的束縛。由於結構的方整性,並且沒有復調音樂中那種錯綜複雜的聲部與節奏,使和聲的節奏規律化與節拍化,以對稱、平衡的和聲進行為主體。 離調移調模進減七和弦增六和弦、同主音大、小調對置等均普遍套用。開始套用和聲大調式,套用降Ⅵ級大三和弦的阻礙收束,隨著半音化和弦外音的套用,裝飾性的半音進行也得到發展,成為一種富於色彩的手法。
在主調音樂的曲式中,特別在大型曲式,如 奏鳴曲式中,和聲的結構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主調音樂結構的要素之一。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初,和聲手法基本上與上世紀後期相同。此後,由於題材和內容範圍的擴大,音樂作品中情感的表達、心理的刻劃、風景的描繪和情節的表現等需要,促使作曲家不斷發展新的和聲語彙,豐富和聲的表現力。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發展變音體系和聲以及其他複雜的和聲手法,如大量套用半音化的聲部進行、遠關係離調與轉調、游移與模糊的調性、連續的屬功能組和弦、各類遠關係的變音和弦、高度疊置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主和弦的隱蔽、收束的避免、同主音大、小調的混合以及強拍上的半音和弦外音等,從而將大、小調體系和聲推向極限,趨於解體的邊緣。和聲的功能性逐漸削弱和模糊,色彩性得到突出和強調。R. 華格納後期樂劇中的和聲可為這方面的代表。另一方面由於民族樂派的興起與古代宗教題材的採用,恢復並擴充了自然音體系和聲。例如由於民間音樂的影響,擴大了作品中調式的範圍,除自然大、小調式外,還有其他中古調式和特殊調式,如F.F. 蕭邦作品中的 弗里吉亞調式與 呂底亞調式,F. 李斯特
作品中的吉卜賽調式,俄羅斯作曲家作品中的各類自然調式等。在和聲的處理方面,下屬組和弦得到強調,有時某個段落僅由下屬組和弦與主和弦構成。大調副三和弦也得到重視,它們增加柔和的色彩,並使和聲具有中古調式的風格特點。變格進行、阻礙進行以及三度根音關係的和聲進行等也較普遍,這在李斯特、華格納、 俄羅斯作曲家與E.格里格等人的作品中常可遇到。在和弦構成方面有加六度音的主和弦與屬和弦、自然音範圍的高度疊置和弦等。在和聲的收束式方面,也出現了新的處理方式,如在結束處使用轉位的主和弦;以Ⅲ級代替Ⅴ級的正格收束;Ⅵ級或Ⅱ級代替Ⅳ級的變格收束等。有時最後結束不在主和弦上。這一時期中,還有一些富於創造性而成為近代和聲先驅的特殊手法,如:五聲音階和聲(如在А.П. 鮑羅丁的作品中);五度疊置和弦(如在李斯特的作品中);複合和聲(如在華格納的作品中);
全音階和聲(如在Н.А.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作品中)等。
和聲 和聲

20世紀在19世紀後期大、小調體系和聲發展至極限的基礎上,不少作曲家探索新的創作手法,或回復至古老的音樂風格,其結果都打破了過去200年來傳統和聲的規範。20世紀的和聲手法,總的可概括為:和聲思維的複雜化,和弦結構的多樣化,和聲進行的自由化與調性觀念的擴大化。首先是將傳統和聲材料在使用方法上加以突破,創造新的和聲效果,例如套用三度疊置和弦的平行進行;四六和弦與不協和弦的獨立套用;無功能聯繫的遠關係和弦的緊接;連續大二度、小三度或大三度的和聲進行與複合和弦等。
在打破大、小調式的長期影響方面,廣泛採用了各類 中古調式五聲調式、某些民族的特殊調式、泛音音階(同時包含增四度、小七度的大調式)、全音音階、十二音音階以及各類其他特殊的調式與音階。這些新的調式音階為和聲的處理提供了不同於大、小調式的基礎。
在和弦結構方面力求打破傳統的三度疊置原則,並追求以往被認為是不協和的、粗糙的和聲效果。例如建立在半音階基礎上的高層三度疊置和弦、採用四度疊置的方法、二度密集的音群、各種附加音與任何可能的結合,使和聲縱的音響尖銳化、緊張化與複雜化。
另外,還有完全以自然音體系的各音作各種自由組合的和聲處理方法,稱“泛自然音體系”。
19世紀後期的音樂作品中,大小調式的區別已趨於消失,更由於半音化和聲的發展,調性範圍的擴大與不斷迅速地轉換,帶來了調性與和聲功能意義的削弱與模糊。20世紀,在這基礎上更進一步突破傳統的觀念,產生下列新的調性處理方式:①泛調性,這種處理仍然保持調性的作用,但打破了傳統調性的界限,不以三和弦、自然音階為基礎,也無功能性的和聲進行,而通過一些新的方法來表現或暗示調性中心(主音或主和弦)的意義。有時,由於調中心不斷變換,缺乏較固定、明確的調性感覺。②多調性,兩個以上不同的調性同時結合,即構成雙調性或多調性,這是20世紀初開始流行的一種新的調性處理方法。每一個調性層次大都為自然音體系的傳統調性,但當不同的調性疊置結合時,即產生了不協和的、矛盾的、有時甚至是很尖銳的和聲效果。③無調性,在半音階的基礎上,強調每個音都有同等的意義,避免和否定中心音的控制。這種處理排除了調性,調號也失去其意義而不再套用。取消了和弦結合的原則、根音的作用與和弦之間的內在聯繫。樂曲的結構不再依靠和聲收束式來加以區分。
中國音樂作品中的和聲表現手法在中國專業音樂創作中,和聲的套用約從20世紀初開始,最初採用歐洲大、小調
和聲 和聲
和聲方法。由於鏇律多為 五聲調式,因此,和聲如何適應鏇律的風格,就成為中國作曲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課題。初時的和聲大都是在大、小調和聲的基礎上加強副三和弦的作用以及套用附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等方法,並注意聲部(特別是兩外聲部)的五聲化進行。20年代 趙元任在其創作歌曲的伴奏中,就注意試驗中國化的和聲.
30年代中,由於民族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的影響,音樂的民族風格問題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對和聲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和試驗,如借鑑歐洲民族樂派以至印象派(如 德彪西)的某些和聲方法,自然調式和聲的套用增多,在三和弦的基礎上採用附加音或代替音的方法。在有些作品中,打破了大、小調的和聲規範,採用五聲化和聲結構(如 老志誠《牧童之樂》的引子部分等)或復調化處理(如 賀綠汀《牧童短笛》等)。
40年代中,音樂創作較前一時期有進一步的發展,以民歌或以民歌風的鏇律為素材的作品逐漸增多。和聲上重視套用調式和聲方法,並嘗試一些適合於五聲音調的和弦結構,如四、五度和弦、替代音和弦等。開始吸取和套用某些近現代的和聲方法,印象派作家的和聲引起較多作曲者的注意和借鑑。P. 欣德米特的作曲理論也開始介紹到中國,譚小麟在他的創作中將這種理論、技
巧與民族風格相結合,創造了新的和聲處理方法.
當時也有套用無調性創作手法與中國民歌相結合的嘗試,但並不普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創作獲得很大發展,和聲的民族風格問題引起更大的重視。但由於強調功能性和聲理論,因此在和聲處理方面,主要屬於三度結構與功能性的調式和聲方法,與此同時,在保持調性、調式的基礎上,也有許多探索與嘗試,如五聲化和聲結構、複雜的和聲結合, 複合和聲四度和聲、調式交替變音和聲與平行進行等等。近年來,不少作曲者又繼續探索近現代和聲手法與民族風格相結合的處理方法,有不少可喜的成果。總之,從中國音樂創作的實踐觀察,三度結構的和聲、五聲縱合化和聲與近現代複雜的和聲都可以與五聲性的民族音調相結合,在發展音樂創作的民族風格方面發揮其作用。

和聲基本做法

分析流行音樂中和弦的使用及規律。作曲是無法教授的,但配和弦是可以教授的,而且它會對你的作曲有很大幫

和聲 和聲
助。事實上,真正的作曲應當是和弦與鏇律一起寫出的。(REMEMBER)任何一首歌曲如果採用不同的和弦,即使鏇律一樣,聽起來感受絕不一樣。本教程主要針對流行音樂,(其實流行樂中的許多手法完全是古典的)採用字母標記和弦手法,比較直觀。學過 電子琴吉他的朋友門可能會感到比較親切。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正題了,如果您對音樂實在不太了解,可能會感到有一個真空帶,後面的課程是面向有一定基礎的朋友的。有的東西是一言難盡的,只有靠各位努力了。

第一章和弦新論

傳統和聲學把所有的和弦都歸為三度關係來解釋,並且力求和聲進行的完美和規範。但是現代流行音樂特別是爵士音樂的和聲已經高度複雜化和自由化,三度疊置雖然仍是和弦構成的基本原則,但已不是重要的解釋手段。這年頭可以這樣說:把幾個音合在一起發音就構成和弦。和聲的進行是否規範屬於次要問題,平行五,八度的錯誤基本上不予考慮。唯一的準則是:聽起來是否舒服,到位。爵士音樂中複雜的加音和弦幾乎使你分不清和弦的功能性,布魯斯和弦同名大小調攪和在一起,莫名其妙的模進進行很難用經典的和聲理論來解釋。我們現在就進入現代和弦的奇妙世界。

第二章和弦標記

本教程採用字母和弦標記法來表示和弦。這是流行音樂中通用的標記法,把它和級數標記法結合使用會感到很方便,能使你很透徹地領悟到不同調的和弦的相互微妙的關係,好象你的腦子裡就有一張和弦表。下面我們就來熟悉這個標記法。

1。大三和弦:根音與三音是大三度,三音與五音是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寫英文字母音名來表
示,如DO,MI,SOL和弦用C表示,FA,LA,DO和弦用F表示,降MI,SOL,降SI就用Eb表示,升FA,升LA,升DOL用F#表示。

2。小三和弦:根音與三音是小三度,三音與五音是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寫英文字母音名加上小寫m表示,如RE,FA,LA和弦用Dm表示,MI,SOL,SI和弦用Em表示,降MI,降SOL,降SI用Ebm表示。

3。增三和弦:根音與三音,三音與五音都是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寫英文字母音名加上aug或加一個“+”。如DO,MI,升SOL和弦表示為Caug或C+,FA,LA,升DO和弦表示為Faug或F+。

4。減三和弦:根音與三音,三音與五音都是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寫英文字母音名加上dim或一個“-”。如RE,FA,降LA,表示為Ddim或D-,升DO,MI,SOL表示為#Cdim或#C-。

5。大小七和弦:在大三和弦基礎上再加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寫英文字母音名加上“7”即可,如SOL,SI,RE,FA和弦用G7表示,LA,S升DOL,MI,SOL用A7表示。

6。大大七和弦:在大三和弦基礎上再加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寫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aj7表示,如DO,MI,SOL,SI和弦表示為Cmaj7,降SI,RE,FA,LA和弦表示為Bbmaj7.

7。小小七和弦:在小三和弦基礎上再加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寫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7”表示。如LA,DO,MI,SOL和弦表示為Am7,RE,FA,LA,DO和弦表示為Dm7.

8。小大七和弦:在小三和弦基礎上再加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寫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m7表示,如DO,降MI,SOL,SI和弦表示為CmM7,LA,DO,MI,升SOL表示為AmM7.

9。減七和弦:在減三和弦的基礎上再加小三度,用根音的大寫英文字母音名加上dim7表示,如SI,RE,FA,降LA和弦表示為Bdim7,LA,DO,降MI,降SOL表示為Adim7.

10。半減七和弦:在減三和弦的基礎上再加大三度,用根音的大寫英文字母音名加上m7-5表示
,如SI,RE,FA,LA和弦表示為Bm7-5,升FA,LA,DO,ME和弦表示為#Fm7-5.

11。加音和弦:它是指在一個以三度關係為基礎的和弦上加上其它音,如加入六度音,九度音,四度音等,標記法為將這個加音的度數寫於原和弦的右邊,如DO,MI,SOL,LA和弦可標為C6,(LA是基於C和弦的加音),FA,LA,DO,SOL和弦可標為F9。但要注意的是,加四音和弦的寫法有規定,要寫sus4,並且要省去原和弦的三音,否則三音和四度音一起響會很尖銳。如DO,FA,SOL和弦標記為Csus4.(C和弦省三音加四度音)。加音以6,9,4度為多數。另外,有更複雜的理論把加音與多音和弦分開來,如FA,LA,DO,SOL和弦應標為Fadd9,而標為F9會被認為是FA,LA,DO,MI,SOL和弦。不過這只是理論而已,一般情況下用簡單的加音標記法
就可以讓別人明白你的意思。

12。指定和弦根音:就是在演奏該和弦是,不彈它本身的根音而根據標記彈奏。如C/G,表示
演奏該和弦時把G音置於最低音。Dm/G表示演奏Dm時把G音置於最低音。也可以用On*表示同樣意思,如F9OnD,實際演奏的是RE,FA,LA,DO,SOL。很明顯,這種標記法可以用來表示和弦的轉位。

電吉他學習基礎知識之和聲教程(二)

第三章各級和弦的功能

流行音樂中一般只講大調的和弦而很少把小調單獨作為一種調式重新定義和弦,因為流行音樂中關係大小調和弦共用的現象十分普遍,如果用經典和聲學解釋會顛來倒去搞不清。

下面我們用C大調來舉例。基本和弦共7個:C,Dm,Em,F,G,Am,Bdim.分別是1,2,3,4,5,6,7級和弦。1,4,5稱正三和弦,2,3,6稱副三和弦。7級和弦在流行音樂中極為少用。1級和弦也稱......第三章各級和弦的功能

流行音樂中一般只講大調的和弦而很少把小調單獨作為一種調式重新定義和弦,因為流行音樂中關係大小調和弦共用的現象十分普遍,如果用經典和聲學解釋會顛來倒去搞不清。

下面我們用C大調來舉例。基本和弦共7個:C,Dm,Em,F,G,Am,Bdim.分別是1,2,3,4,5,6,7級和弦。1,4,5稱正三和弦,2,3,6稱副三和弦。7級和弦在流行音樂中極為少用。1級和弦也稱主和弦,4級和弦也下屬和弦,5級和弦也稱屬和弦。接下來是每個和弦的屬性,很重要喔!

C,即1級和弦,是用來明確調性的。一般大調的歌曲都以它開始,也以它結束。不過在曲子的中間可以儘量少用主和弦,否則老是給人以終止感,樂曲的進行也會很硬。

Dm,即2級和弦,是一個很柔和的和弦,它的最重要用途就是放在屬和弦即5級和弦之前。而5級和弦則自然要回到1級和弦,所以很容易就形成了2-5-1的進行。這是一個極其常用的進行。

Em,即3級和弦,也是一個十分柔和的和弦。音樂的進行中有了她馬上就會變得柔美而略帶憂傷。1-3-4的進行,也即在C大調中的C-Em-F是一個很常用的進行。樂曲中本來用1級和弦的地方有時可以考慮換成3級和弦,音樂立即就不強硬了。港台音樂中這種手法很常用。

F,即4級和弦,大調中的又一正三和弦,屬於骨幹和弦之一。它十分明亮,讓人感覺心胸開闊,有一種一下子“飛”起來的感覺。我們聽到的美國鄉村樂和描寫西部大草原和大峽谷的歌曲都使用4級和弦來表現。1級和弦後面跟4級與跟3級和弦是絕對不同的。

G,即5級和弦,大調中的第三個正三和弦,任何一首歌曲都不可缺少。它起著對主和弦支撐的作用。樂曲的終止感就是由5-1這樣的進行產生的。當然現代流行音樂特別是歐美音樂中不使用5-1終止的歌曲也很多,這正是流行音樂的特色,但5級和弦作為音樂的骨架和弦仍然不可動搖。

Am,即6級和弦,一個中性的和弦,如果把它作為主和弦那就是小調了。歌曲肯定會變得憂鬱,悲傷。如果6級和弦出現在大調中的某些部分,那它起到的就是連線不同和弦的作用。6級和弦象一座橋,它前面可以接幾乎所有的和弦,後面也是如此。它可以是和弦的進行連貫,不呆板。1-6-4-5是極為常用的進行,事實上就用這四個和弦就可以寫歌了。

Bdim,即7級和弦,在流行音樂中很少用。因為它是減三和弦,有一種向里收縮的緊張感,一般只在某些特定進行中使用,或是為了根音的流動而使用。

在了解了上述和弦的屬性之後,大家就可以嘗試為歌曲配和弦了。不過這是一個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過程,能否配出基本正確的和弦不是寥寥文字可以教會的,也不是本教程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配置出更好更優美的和弦,我們不該停留在對與不對的層次上。就我個人經驗而說,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幾點,那你就向編曲大師跨出了關鍵一步:

1,能在一遍內聽出歌曲的基本調內和弦(即1,2,3,4,5,6,7級和弦)

和聲 和聲

2,對歌曲常用的離調和弦比較敏感,一般也應當在1到2遍內分辨出其離調和弦。

3,看樂譜上的和弦可以想像出其音響效果,如果別人演奏錯誤,能馬上察覺。

4,看一條單鏇律,不用任何樂器,在心裡能為它配和弦。

我們現在的流行音樂體系是純西方的,鏇律與和聲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對和聲不進行系統的研究,是難以製作出優秀的現代音樂作品的。

電吉他學習基礎知識之和聲教程(三)

第四章各級變化和弦

接下來我們要為歌曲配置更優美的和弦,使音樂更流暢。這就要用到各種變化和弦。關於變化和弦在經典和聲學裡有複雜的一套理論,這些理論是有實際意義的,但是對於那些沒有系統學習過和聲學的人來說,如果一開始就被灌輸有關離調的系列理論,恐怕沒有多少人可以正確理解。所以在本教程中,我採用了一種比較直觀的說法,關於離調和弦等內容的正確涵義會在以後寫明。

註:所有和弦轉位都沿用傳......
第四章各級變化和弦

接下來我們要為歌曲配置更優美的和弦,使音樂更流暢。這就要用到各種變化和弦。關於變化和弦在經典和聲學裡有複雜的一套理論,這些理論是有實際意義的,但是對於那些沒有系統學習過和聲學的人來說,如果一開始就被灌輸有關離調的系列理論,恐怕沒有多少人可以正確理解。所以在本教程中,我採用了一種比較直觀的說法,關於離調和弦等內容的正確涵義會在以後寫明。

註:所有和弦轉位都沿用傳統名稱,第一轉位稱六和弦,第二轉位稱四六和弦

1,主四六和弦(K46和弦)

這是一個在古典音樂中很常用的和弦,但它在流行音樂中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形式是主和弦的第二轉位,以C大調舉例就是C/G和弦,即5-1-3和弦。這種和弦的特點是,雖然算是主和弦,但因為它以SOL為根音,所以一點也不穩定,有著極強的向屬和弦去的傾向。試驗一下,如果一首大調歌曲結束時貝司手不彈DO音而彈SOL音,你肯定會感覺很奇怪,你會覺得這首歌曲根本就沒有結束。這充分體現了主四六和弦的不穩定性。因此在編曲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如果有一首歌曲的結尾是C-G7-C(這可是很常用的結尾喔)我們就可以改為C/G-G7-C。由於C/G(主四六和弦)傾向與屬和弦G7,而屬和弦G7又傾向於主和弦,這樣從C/G開始一系列的和弦都順著它的傾向性行進,音樂就變得流暢了。在古典音樂中,C/G-G7-C的進行是最經典的終止式。

2,二級六和弦

二級六和弦是二級和弦的第一轉位,在C大調中是Dm/F。它的構成音是FA,LA,RE。大家會發現它與F和弦(四級和弦)只差一個音,前者是FA,LA,RE,後者是FA,LA,DO。所以,二級六和弦實際上可以看成是四級和弦的一個替代品,也就是說某些地方本來用的是四級和弦,現在就可以用二級六和弦代替,C大調中就是用Dm/F代替F和弦。二級六和弦保持了二級和弦柔和的特性,不象四級和弦那么硬,也沒有強烈的“飛”起來的感覺,所以如果你想要使1-4級的進行不要那么強硬,但又要保證有1-4級進行的和聲效果,你就可以用二級六和弦代替四級和弦。如果大家聽過電影《紅河谷》的主題曲,它的第二個和弦就是二級六和弦,而這個地方的和弦功能和聽上去的感覺實際上是四級的,這就對了!這就是二級六和弦要達到的效果。

3,大二級和弦

這實際上是一個離調和弦,不過在這裡我不從這個角度去說明問題。大二級和弦就是升高三音的二級和弦,在C大調里是2,#4,6和弦。它的特點就是強烈傾向於屬和弦(五級和弦),也就是在C大調里構成D-G的進行。在前面介紹二級和弦時我曾提到二級和弦最重要的用途是置於5級和弦前面,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大二級和弦是增強了小二級和弦向屬和弦的傾向性。在C大調中就是用D-G7代替Dm-G7。在歌曲的適當位置使用這種代替手段效果是十分好的。但是要注意,歌曲的鏇律音如果是FA(首調)則不能這樣代替,因為這會構成與和弦#4的小二度衝突,十分尖銳刺耳。鄧麗君的許多歌曲及那個年代的許多歌曲(如《今宵多珍重》 )都會在屬和弦前使用大二級和弦,大家可以去仔細地分辨一下。另外,和所有的離調和弦一樣,大二級和弦也可以擴展成七和弦,C大調里是D7和弦,2,#4,6,1。它的和弦性質和D和弦是一樣的,只不過音響更豐富些。

4,大三級和弦

這也是一個離調和弦。在C大調里是E和弦,3-#5-7。是由三級和弦Em升高三音形成。它傾向於六級和弦Am.也就是在C大調里構成E-Am的進行。它實際上也是Em到Am進行的強化。和前面一樣,我們可以用E-Am代替Em到Am,但仍要注意,如果鏇律音是SOL,就不能這樣代替,因為SOL會與和弦里的#5衝突。有一首老歌叫《我家在那裡》就使用了大三級和弦。有首聖誕歌曲就連續使用了大二級和弦和大三級和弦。另外,和所有的離調和弦一樣,大三級和弦也可以擴展成七和弦,C大調里是E7和弦,3-#5-7-2。它的和弦性質和E和弦是一樣的。

5,大六級和弦

這也是一個離調和弦。而且這是一個很常用的和弦,它的“離調感”十分遠,所以能製造出很動聽的效果。在C大調中是A或A7和弦(和其他離調和弦一樣,它可以擴展成七和弦)它強烈傾向於二級Dm和弦,這樣就在C大調中形成A(A7)-Dm的進行。這可是一個非常漂亮的進行,它不僅可以代替Am到Dm的進行,還可以代替其他和弦到Dm的進行。只要你的鏇律中帶有6,#1,3,5中的任何一個或多個音,你就可以使用這個進行。它是用來強調和聲在音樂中作用的最好例子。看一下:3-4|2--|這個例子,如果你想在第二小節配置Dm和弦,那么前一小節用什麼好呢?Am可以,Em也可以,但它們都不是最好的,試過用A(A7)嗎?那將會是一種新鮮的感覺。這種和弦手法在流行音樂中被廣泛套用,鄧麗君的歌曲《愛的箴言》就使用了該和弦,著名的聖誕歌曲全曲多次使用該和弦。這個和弦十分有色彩,恰當的使用肯定可以使你配置的歌曲和弦及伴奏比原來豐富得多。當然仍舊要注意,不要在鏇律音為DO時使用該和弦,因為它會與和弦的#1音衝突。

6,一級七和弦

這也是一個離調和弦。一級七和弦在C大調里就是C7和弦,1-3-5-b7,看清楚了,這是一個大小七和弦,是降SI而不是還原SI,在其他調里可不要搞錯了。它的用處就是置於四級和弦前面,一級七和弦有強烈的傾向於四級和弦的特性,又由於它本身屬於主和弦系列,所以如果我們使用了一級到四級的和弦進行,就可以在這兩個和弦當中[已過濾詞語]一個一級七和弦,形成C-C7-F的自然進行。有一首英文老歌就使用了該和弦。

7,小四級和弦

大調中,四級和弦應當是大三和弦,但有時侯我們也會使用它的降三音形式,就形成了小四級。它的最有效作用是置於四級和主和弦之間,也就是在C大調形成F-Fm-C的進行,小四級當然是一個小三和弦,它的加入會使音樂突然變得憂傷,所以它不但可以置於四級和主和弦之間,而且可以直接加在樂曲中的某個部分。著名的(雪絨花)在最後結尾時,就使用了小四級和弦。很多港台流行歌曲也使用小四級來表現憂傷與失落。

8,五級增三和弦

這個和弦不算很常用。它升高原來五級和弦的五音,變成增三和弦。在C大調中是Gaug(G+),這個和弦的用處是當一個樂句結束在屬和弦上時,可以用五級增三和弦來代替五級和弦,增加意尤未盡的氣氛,然後音樂稍作停留便又從主和弦開始,這種手段在爵士音樂中有著較多的套用。

9,降六級和弦

是一個常用的變化和弦,是大三和弦,在C大調中是bA和弦,b6-1-b3,降LA-DO-降MI。這個和弦看上去離C大調很遠,確實如此,因為它只有一個音DO屬於C大調自然音階,嘻嘻,就是這個DO成為降六級最大的套用之處。因為絕大多數大調的歌曲都會結束在主音DO上(首調),我們可以利用降六級含有DO音,把降六級置於主和弦的前面,達到一種特殊的音響。在C大調中,如果本來是G7-C的終止,現在可以用G7-bA-C來替代,這樣就能得到這樣一種效果:鏇律雖然保持是DO,但和弦是降六級-主和弦,非常有色彩。它可以烘托出那種宏偉,壯觀的終止,不是屬到主簡單了事。

10,降七級和弦

相比降六級而言,降七級離原調好象近一點。在C大調中,降七級是bB和弦,b7-2-4,降SI-RE-FA,也是大三和弦。它含有RE,FA兩個調內音,它可以被較自由地運用在歌曲中間部分,如果鏇律中出現了這兩個音就有可能使用降七級。在歌曲中如果在本來使用一般和弦的地方改用降七級,會有一種突然轉調的感覺,降七級後面可以接1,4,5級和弦,C大調中,C-bB-C,C-bB-F等都是常見的。鄧麗君的《千言萬語》 ,TheBeatles樂隊的,,都使用了降七級和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降七級還有一個用處就是對降六級作進一步擴展,把bA-C擴展為bA-bB-C,也就是在降六級與主和弦之間再[已過濾詞語]一個降七級,得到一個連續上行大三和弦的效果,更適合於那些氣魄很大,雄壯而有震撼力的終止。

11,降三級和弦

這也是一個用得不算太多的變化和弦,在C大調里是bE和弦,b3-5-b7,降MI-SOL-降SI,也是大三和弦。它離C大調也比較遠,只有SOL是調內音,因此只有鏇律出現SOL時,它才有考慮的可能。它適合在樂曲中起豐富色彩的作用,使用一下以後馬上又回原調。這種和弦就一定要用得好,用得到位而不能濫用。有一首著名的英文老?lt;UnchainedMelody>(《奔放的鏇律》--“人鬼情未了”的插曲)後半段就用了一個降三級。
第五章和弦使用手段

1,保留根音

這種手法在很多流行音樂中有套用.它的意思是在一段和弦連線里,根音不按照正常和弦根音走動而是一直持續在一個音上保持不動,最常見的是保留主音.

具體點就是類似這樣的連線:C---F/C---G/C---C,和弦原來的意思是1級到4級到5級,但根音卻一直保持在C上,這種手

和聲 和聲
法也削弱了原來和弦間強烈的對比,使它們能"粘合在一起",所以能給人以穩定,溫馨的感覺,用在前奏,歌曲的A段比較合適.
BryanAdams的成名曲一開始就用了這個手法,你可以仔細去聽一下.在經典和聲學中稱這種手法為"主持續音".和聲就是這樣奇怪,也許你會說G/C的和弦,用C作G和弦的根音,難道就不會發生小二度衝突?所以說理論既是我們前進的領航員也是最大的束縛,當我們把一串和弦連起來後,你就會發現根本體會不到小二度的衝突,試一下吧!

2,延留音,先現音

我一直感覺到,和聲的最大魅力在於"期待感",也就是當一個和弦出現時,我們就等著它應該走向的那個和弦的出現,做到與我的"心理聽覺"相一致.延留音和先現音可以滿足我的這種"僻好".

我們先說延留音,它的意思就是把甲和弦中的某個音延續到接下來的乙和弦中,並且這個音不是乙和弦中的音.

例如這樣的進行:F---Gsus4---G7---C,其中Gsus4和弦的構成是5,1,2三個音,而DO音是從F和弦延續下來的,它並不屬於G和弦,由於它加入了G和弦中,使G和弦原來的屬功能被削弱,DO音代替
了原來SI應有的位置,但搶了別人的位置是一定要還給人家的,所以"期待感"在這裡產生,聽覺上我們等待著DO進行到SI去,於是後面一個G7的出現滿足了我們的聽覺需求,並且最終解決到主和弦上,得到完滿的終止.

這是最常見的延留音形式.我們可以自己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把某個和弦的某個音延續到後一和弦上,造成一種"遲到的解決",很誘人的.

再來看一下先現音,它和延留音正好相反,就是在甲和弦中先出現了後一個乙和弦的某個音,而這個音並不屬於甲和弦.當音樂進行到乙和弦的位置時,這個先現音成為了和弦音,音樂得到了解決.
比較有效果的辦法是先現根音.如這樣:F/G---G7---C,它原本的意思是4級--5級--1級的簡單
進行,不過在4級和弦上它先出現了後一個5級和弦的根音--G,結果造成了一種很奇特的效果,使4級和弦也有了屬功能,三個和弦的連線變得緊密了.

先現音和延留音是調動聽眾胃口的極好手段,我們應該好好利用,也可以一起使用,如:F/G---G7---Csus4---C,連續使用了延留音和先現音,非常不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