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科技

教學科技

科技的日新月異,特別是電腦與資訊科技的突破,讓教學科技的面貌快速的翻新。適當的套用視聽輔助工具及方法,使學生學的更多、更快,、更明了,套用更有效,以達到改進教學目的的一門學科。

簡介

從早期如何運用幻燈片等視覺教具的視覺教育(Visual Education),之後被稱為的視聽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教育工學或教育科技(Education Technology),乃至今日的教學科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或是目前當紅的e-Learning,教學科技領域的發展已有五十多年。科技的日新月異,特別是電腦資訊科技的突破,讓教學科技的面貌快速的翻新。適當的套用視聽輔助工具及方法,使學生學的更多、更快,、更明了,套用更有效,以達到改進教學目的的一門學科。

歷史發展

教學科技教學科技

從教學歷史演進的脈絡看,教學科技的發展主要受到的是科技進步的影響,伴隨著軟硬體的改變,帶來更多豐富的學習經驗,而教育思潮的改變,則在近代教學科技的發展上產生典範的轉移,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視覺教學

(Visual Instruction):20世紀20年代,電影、幻燈片的發明,使許多教育工作者開始使用視覺教材用在教學活動上.。

視聽教學

(Audio-visual Instruction):20世紀40 年代中期,廣播、錄音,、有聲電影等技術的成熟,使得媒體教材結合視覺與聽覺成為可能,同一時期Dale提出的“經驗金字塔”強調藉由視覺與聽覺的刺激,提供具體的學習經驗,也成為往後教學科技領域的重要基礎。

教育傳播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20世紀20年代傳播業開始發展,訊息在人與人之間的傳遞與回饋受到重視,也使得教學媒體的角色從輔助教學的工具,轉為訊息傳遞的媒介。

教學科技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20世紀70 年代之後,除原先視聽媒體的發展之外,編序教學運動的推出,教學機將媒體從早先訊息傳遞的角色,擴大到控制學習的角色,科技與學習開始密 切結合,教學科技也逐漸成為該領域的共識。近年由於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以及其整合與呈現多媒體與資訊的高效能,再加上寬頻在今日已經相當普及,僅一般家用的ADSL網視頻頻寬已經以1M/384K為主,意味著影像音訊多媒體資訊將能夠將多方即時的透過網路在電腦之間傳遞,透過網路促進教學成效的環境已經日漸成熟。因此,以電腦與網際網際網路為主體的信息學習(e-Learning),實已成為當前教學科技領域中的主力。

目的

使用教學科技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而不是為了減輕自己的教學負擔,或只是純粹為了以另一種方式來進行教學而已。老師在考慮將教學科技融入教學時,必須以學生的學習效益為前提來設計教學活動。

分類

互動式遠距教學和技術

教學科技教學科技

所謂“互動式遠距教學”是指利用新的電信電腦、傳播等科技所發展出來,能夠讓師、生或學生之間雙向互動的遠距教學形式。具體而言,套用於互動式遠距教學的技術包括電話科技(Telephone Technology)、電腦科技(computer Technology)、語間圖文科技(Audiographic Technology)及視訊科技(Aideo technology)。
1.電話科技
在遠距教學中,音訊是很重要的,而且是最基本的,而電話則是與音訊最簡單與最具成效的工具之一。電話在一些遠距教學系統中,例如語音圖文(Audiographic)、單向視訊(One-way Video)或雙向音訊衛星網路系統(Two-way Audio Satellite Network System)中,時常扮演重要音訊的設備。
遠距教學的音訊輿設備,可以簡單地只套用電話,也可以利用麥克風混音器等較為複雜的音訊設備。具體而言,遠距教學所用的電話技術包括以下幾種:
(1)音訊會議(Audio Conferencing)-系統設備結合電話系統與音訊設備,使位處多端的人可以多向地傳送音訊,達到開會溝通的目的。
(2)回叩設備(Callback Device)-如同現今的叩應(Call-in)節目,是在單向視訊的電視系統或單向音訊的廣播系統內,搭配電話設備,讓學生利用電話與遠端的教師或其他學生交談,以達到雙向互動的目的。
(3)語音郵件(Voice Mail)-記錄單向傳送的語音訊息,可用於教師、家長與學生間的溝通。
(4)傳真(FAX)-用於透過電話線路傳送紙本的資訊。

2.電腦科技
教學科技教學科技

電腦技術套用於遠距教學,是啟端於個人電腦與通訊網路的連線。早期電腦用於遠距學習,主要是以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 Based Instruction,或稱電腦輔助學習,Comprter Based Training)的方式進行,或是用於動搖其他的遠距教學環境。另外,電子郵件(E-Mail)更是電腦科技在遠距教學中使用最成功的例子之一,使學生與教師可以很方便地相互透過電腦網路溝通。具體而言,遠距教學所用的電腦技術包括以下幾種(教育部顧問室,1996):
(1)電腦輔助訓練(教學);
(2)電子郵件;
(3)線上課程(On-line Classes)――利用電子布告欄公布上課內容、教材、指定作業等,讓學生透過網路取得教材;
(4)電腦會議(Computer Conferencing)-利用電腦作為互動溝通的環境,利用鍵盤在網路上交談,或利用電子布告欄和News Group來互動與溝通;
(5)群組軟體(groupware)-在電腦網路的電子工作環境中,可以共同合作、分離觀念、資訊與群體運作流程。群組軟體可以將參與工作者的資料儲存、排序及組合,並使得群體的溝通和認知趨向一致。
3.語音圖文科技

教學科技教學科技

語音圖文科技是結合電話與電腦的套用,而發展起來的遠距教學環境。是以電話來作聲音的傳送與互動,並以電腦來幫助文字圖形的溝通與合作學習等工作。
4.視訊科技
用來傳送視覺影像的技術即是視訊科技,視訊技術用在遠距教學的種類包括單向視訊、雙向視訊、多向視訊等。
(1)單向視訊(One-way Video)-視訊最常用的播放方式是利用衛星有線電視微波來傳送,如同一般電視節目一樣,僅單向傳送視訊。
(2)雙向視訊(Two-way Video)-雙向視訊換言之,是能雙向地傳送視訊。在其傳送的二端(教室)中,需要有攝影機顯示器麥克風和視訊壓縮與解壓縮技術的設備。
(3)多向視訊(Multi-Way Video)-即:多個端點9教室》之間均能相互傳送視訊。
用於遠距教學的視計技術包括Satellite/Business TV、視訊會議(Video-conferencing)、LAN VOD(Video-On-Demand)與互動電視(Interactive TV)等類。

互動式遠距教學系統

教學科技教學科技

目前在台灣有以下三種互動式遠距教學系統:
1.即時群播教學系統-即時群播教學系統(real-time Multicast System)是利用一間主播教室與一間或數間遠端教室,透過前述多向視訊會議的技術,以線纜傳播的方式與視訊會議(Video-conferencing)科技連結,雙向或多向地即時傳送視訊與音訊。由教師在主播教室授課,而學生在遠端教室聽課,並可隨時做即時的交談與問答。
2.虛擬教室教學系統-虛擬教室教學系統(Virtual Classroom System)是利用電腦軟體設計出一套教學管理系統,來模擬在教室上課的情境(如教師授課、考試、指定作業或回答問題、學生學習課程內容、提問、參加考試、學生互動討論等)。教師與學生隨時可以在電腦前,透過通信網路與教學管理系統相連線,隨時授課或學習。目前參與此等系統開發的單位包括中央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元智工學院等。
3.調和隨選教學系統-課程隨選教學系統(currriculum-on-demand)是利用隨選視訊(video-On-Demand、VOD)技術,讓學生可以在電腦或是裝有控制盒的電視上,透過網路取得所要學習的多媒體教材,並且依照個人學習速度操控播放過程,進行遠距學習。目前參與此等系統開發的單位包括中山大學、自然科學博物館及資訊工業策進委員會等。
遠距教學在台灣的發展是透過產業、官方以及學界的分工合作而達成。管理部門之主要角色在於環境之營造,除NII建設所進行之網路環境的建置之外,尚有遠距教學中程計畫之研擬與實施,各校與民間所提的計畫之甄選與評估,並半優良教材與教學實驗計畫成果加以推廣,以帶動其他學校與教師參與的興趣。
參與遠距教學發展的產業,涵蓋資訊軟、硬體廠商,並可包括出版業、補習業及有線電視業者,其產品與服務可能包括視訊會議卡、網路電腦、各式介面卡、CABLEMODEM、ISDN、MODEM、ISP、教材軟體、電子參考書、線上家教、電子書等。
此外,遠距教學的發展,可促進我們的學界與國外知名大學進行遠距教學的合作,透過教學互動交流,以培育具有外語能力、並能體驗各國文化之國際人才。除了能引進國外優良師資、課程、達到國際學術交流之水平外,並能同時展現我們的教學、研究成果。此外,在遠距教學的合作過程中,亦可吸取對方與遠距教學相關之技術與經驗。

理論基礎

教學科技教學科技

教學科技的理論套用與發展,在哲學方面:有惟實主義、經驗主義(empiricism)、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在心理學方面:有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行為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認知主義(cognitivism)的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社會心理學(Social-Psychology)以及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等。在傳播學說方面:以白樓(DavidK. Berlo)和施蘭姆(Wilber Schram)的學說為主。而視聽理論:以戴爾(Edgar Dale0理論為主。除此之外,尚有“系統觀”、部分呈現理論(Component Display-Theory)、精化理論(Elaboration Theory)、歸因(Attribution Theory0、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0、人類學等台灣地區皆在利用。

發展趨向

(一)整合化-兩個IT的整合,也就是教學科技(Intstructional Technology)與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整合,以發展出新而有用的教學媒體,以提供教學與學習,而達教學革新。
(二)網路化-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與成長,在台灣地區2200萬人口中,1999年6月止統計約360萬人上網,是占全人口的六分這一。而在學校方面:大專院校學生人人有賬號,在宿舍亦有電腦。國民中國小,兩年內“間間教室有電腦,學生人人有賬號”。1998年,教育部統計:國民中國小有85425班(國小57645班,國中27780班),學生人數有2980278人(國小學生1905690人、國中1074588人)。利用網際網路的教學資源學習是很好,但是,對學生的眼睛傷害問題、色情問題、暴力問題、犯罪問題等等,也值得我們注意研究應如何防犯和規範。
(三)遠距化-大專院校在1995年開始實施遠距教學,校際學生可以互相選修學分。今年9月21日大地震,地震地區的教學科技系統與設備受損,但經一個多月的重建後,部分中國小可以利用遠距教學,以解決部分教學問題。
(四)互動化-互動式媒體的開發,如互動式影視(Interactive Video)、互動式學碟(CDI)、互動視影視(DVI)、惟讀光碟(CD-ROM)、DVD等,更注意互動性,使學生學習更有興趣。
(五)數位化-數位化教學媒體、資料存入網站以便大量就用,是一項新的趨向,因此,大家要規劃數點陣圖書館等,現國立教育資料館的網站已數位化,中國小教師教學可使用,甚為方便,如配合各科教學的錄帶,經數位化存入網站,教師可以全部使用,亦可以部分使用,亦可以錄下使用。而學生、學生家長亦可以上網自己學習。
(六)開放化-因社會開放自由,教學媒體、教材的製作套用亦走向開放化,現在廠商可以研製各種媒體、教材,而個人亦可以研製推廣,而使教學的內容活潑、廣闊,更能與生活結合,以使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
(七)多元化-社會的多元化,影響了教學多無化,教學媒體的開發套用亦多元化,一個學習的單元,可透過不同種類的媒體學習,而教學亦有多種方式實施,以充實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科技教學科技
硬體包括電腦、投影儀、切換器、講台等。另一部分包括各種教學軟體。
教師部分:
1 主控桌
2 教師計算機
3 系統控制軟體
4 教師耳機話筒組
5 主錄音機
6 教師轉椅
7 主控制箱
主控電源
學生電源
視頻分配器
學生部分:
8 學生耳機話筒組
9 學生顯示器
10 學生考試學習機
11 雙聯學生桌
12 通訊分線器
13 視頻分線器
14 視頻、通訊、電源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