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體制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

簡稱政治改革或政改;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最佳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圖)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

簡稱 政治改革政改

所謂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在社會主義政治總格局權力結構形式不變的前提下,對政權組織、政治組織的相互關係及其運行機制的調整和完善。

內容簡介

以不改變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為前提的政治管理體制的改革。包括領導體制,行政機構,幹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規等方面的改革,是國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目的在於調整部分社會關係,提高政治與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等事業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在進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也開展了政治體制改革,但政治體制改革跟不上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把政治體制改革提上了議事議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在黨的領導下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長期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到現在為止,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取得許多具體的成果,比如領導幹部終身職務制的廢除,黨與政府重疊的對口部門的取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村民自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的創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務員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機構的多次改革等等。

主要目標

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講話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講話

總目標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的目標有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

具體目標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的具體目標,就是要增強黨與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領導機關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民眾和各行各業以及基層的積極性,從而在政治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

主要任務
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裡,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歷史

1980年8月18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鄧小平在會上作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這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指導性檔案。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是建立有利於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

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包括:(1)實行黨政分開。黨政職能分開,劃清黨組織和國家政權的職能,理順黨組織與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司法機關、民眾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做到各司其職,並且逐步地走向制度化。(2)進一步下放權力。凡是適宜於下面辦的事情,都由下面決定和執行。(3)改革政府工作機構。按照經濟體制改革和政企分開的要求,合併裁減專業管理部門和綜合部門內部的專業機構,使政府對企業由直接管理為主轉變到間接管理為主。適當加強決策諮詢和調節、監督、審計、信息部門,轉變綜合部門的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對巨觀經濟活動的調節控制能力。(4)改革人事制度。對“國家幹部”進行合理分解,改變集中統一管理的現狀,建立科學的分類管理體制;改變用黨政幹部的單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員的現狀,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變缺乏民主法制的現狀,實現幹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開監督。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5)建立社會協商對話制度。提高領導機關活動的開放程度,重大事情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6)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理順共產黨和行政組織、民眾團體的關係。更充分地尊重選舉人的意志,保證選舉人有選擇的餘地。抓緊制定新聞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等法律,建立人民申訴制度,使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和自由得到保障。(7)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了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的進程。

特點

政治體制改革 領導幹部要獨立思考、批判思維政治體制改革 領導幹部要獨立思考、批判思維

戰略和策略相結合的角度講,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至少有八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把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結合起來,並且以經濟體制改革的名義推進。

二是把發展民主與健全法制結合起來,強調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堅持依法治國

三是把政治體制改革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結合起來,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四是把發展民主法制與完善基層民眾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讓人民民眾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實惠。

五是把執政黨依法執政與參政黨依法參政結合起來,完善了中國特色的政黨政治。

六是把共產黨的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結合起來,以黨內民主來帶動人民民主。

七是把黨內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與公民直接監督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輿論監督信訪制度

八是把選舉票決民主與協商民主結合起來,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形式。

作用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中國一項基本國策,發展經濟是中國的首要任務。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最佳化消費結構,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進一步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發展社區服務方便民眾生活。建立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的醫療保健體系,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等。可中國現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些體制還不完善,一些矛盾暫時得不到解決,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任何一種形態的社會制度建立後,不可能是立即就完美無缺,往後就一成不變的,而是必然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又不完善到完善的變化,發展過程。促進和推動這一變化發展的動力根源於該社會的基本矛盾。經濟學界的有識之士也開始認識到中國的問題在很大意義上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而且其他社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問題引發。政治是經濟的一種集中表現,它產生於一定的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同時極大的影響經濟發展。所以在經濟建設和改革的同時必須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三個有利於”的條件下繼續積極穩妥的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揮社會主義特點和優勢,充分調動人民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各級決策機構要完善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程式,防止決策的隨意性。改革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使之成為面向民眾;服務民眾的決策機關,並使它逐步走向"服務性機構"。應加大決策機構的領導群體與人民民眾在政治上的互動性,拉近領導群體與民眾的距離,使領導層避免官僚主義,更真實的聽取意見開展工作貼近民眾。

但真正的“政通人和”是和決策機構的領導階層整體素質成正比。首先在權力運用上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利運行體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利真正的做到利為民牟;權為民用。其次要深化人事制度,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把優秀管理人才聚到黨和國家的的各項事業中來,擴大黨員民眾對幹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再要加強黨員幹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的學習。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和老一輩無產階級家多次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黨中央再一次把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一項戰略任務提到全黨面前,要求各級幹部都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需要;是深刻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向方針政策的需要;是改進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需要。領導幹部隊伍建設的哲學修養關係到黨的事業興衰,必須從戰略高度來認識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元化”這個詞現在雖不在用,但也有影響,鄧小平同志說過:“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幹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幹部領導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得特權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就是在強加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的,不加分析的把一切權力集中於黨委,黨委的權利又往往集中於幾個書記,提別是第一書記,什麼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變成個人領導。”在權力過分集中的體制下,必然造成在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嚴重的缺少黨員人民民眾的參與和監督,從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原則缺少制度化,法律化的有利保障,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都難以充分實現。由於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主要靠人的因素而不是制度的因素,必然忽視制度和法律建設,已有的制度和法律也沒有應有的權威,官僚主義以及個人專斷,家長制,形形色色的特權也就難以避免。

所以就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否則不能保障國家長治久安,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不改革政治體制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現代化的實現。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需要。

成績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在“第二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說,認為中國的改革主要是經濟體制改革,中國至今沒有

十七大報告十七大報告

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觀點是錯誤的,20多年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能夠提出改革開放,原因在於當時的真理標準討論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圍和民主政治發展,因此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從民主政治推動下起步的。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戰略和策略上其實是互相結合的,具體表現在,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結合起來,並且以經濟體制改革的名義來推動;民主與法制結合起來,強調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政治體制改革和改善民生與保護公民權利結合起來,讓人民民眾在改革中享受到實際的實惠;基層民主制度和依法治國結合。
此外,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還將執政黨依法治政和參政黨依法參政結合起來,完善中國式的政黨制度;把共產黨的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結合起來,以黨內民主來推動人民民主;把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公民直接監督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公民輿論監督;把選舉投票與協商民主結合起來等。
李君如說,目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發展表現出3種走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通過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最終在中國建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為基礎的民主政治體制。
他說,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通過選舉和協商兩種形式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體制。通過政治改革,完善這樣的民主政治制度,將是中國民主政治的走勢。

政治方向

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走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歸根結底取決於這個國家最廣大人民的意志,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和歷史文化條件。
新中國成立60多年,我們對於走什麼樣的政治道路,早已有了明確的回答。這條道路,凝聚著幾代人的艱辛探索,積累了近代中國百餘年歷史經驗,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和人民的願望。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這條政治道路的重大意義。這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出發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我們牢牢抓住歷史機遇、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根本政治保證。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早在1979年,我們黨就明確提出要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後一直強調,我們實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30多年來,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深化,始終隨著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提高不斷深化,始終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的主題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激發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保持了黨和國家活力,擴大了社會主義民主,健全了社會主義法制,促進了我國人權事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了制度支撐和法治保障。
回顧30多年改革開放歷程不難發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上,圍繞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治,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歇。我們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適應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我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我們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從黨的領導體制逐步規範化、制度化,到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實踐;從大刀闊斧地推進機構改革,到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管理體制;從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到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從實行基層民眾自治,到城鄉同權的選舉制度改革、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從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到建立和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匯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大潮,推動社會主義中國不斷創造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辯證關係。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國家面貌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充分證明,我們實行的政治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具有強大生命力。
不斷深化的政治體制改革,賦予社會主義制度新的生機活力,進一步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既能廣泛發揚民主,又能實現高度集中;既能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會資源、提高國家效率。九八抗洪,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在關鍵時刻、重大時節,正是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優勢,催生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合力,使我們能夠昂然戰勝自然風險的挑戰、經濟危機的衝擊、政治風波的考驗,使我們能夠圓滿組織、成功舉辦各種重大國際活動,在中華大地創造奇蹟。
對於這一點,即使是一些西方學者也不否認。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發展成果,為人類政治發展和政治文明提供了重要經驗。那種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後的看法既有悖於客觀規律,也不符合客觀事實。
當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無論是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相比,還是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新要求相比,仍有不足和弊端,依然需要不斷改革和完善。
經過3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們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我們有必要認真總結和長期堅持這些來自實踐、符合規律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最為核心的一條,就是要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只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才能有力保證政治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要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政治體制改革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是要拋棄而是要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完善同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進,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最終目的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發揮我國政治制度對發展人民民主、保障國家統一和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越性。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在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進行,而不能背離我國社會主義制度。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我們黨和人民在深刻總結長期實踐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環境中確立起來的,是我們黨和人民尊重國情、尊重歷史的正確選擇。我們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決不能照搬西方政治體制模式,搞多黨輪流執政和三權鼎立那一套。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紮實推進。在我們這樣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搞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實際出發,與我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發展相適應,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與我國歷史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適應,有秩序、有步驟地展開,決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更不能華而不實、空喊口號。
走自己的路——這是中國在飽經滄桑、歷經磨難之後認識到的真理,也是中華民族面向未來、壯大發展的指南。牢牢抓住歷史機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