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福建省政和縣特產。政和白茶以中國國家級優良茶樹品種茶政和大白茶品種為原料,經政和縣茶農特有的制茶技藝加工生產的,所產政和白茶具有特定品種特徵和鮮純、毫香、涼爽的品質特徵。獨特的工藝使得政和白茶品質與眾不同,不僅具有解暑、退熱、降火、生津止渴功效,還具有降血壓、解毒、止泄、殺菌、抗氧化、抗輻射、抗腫瘤等功效。馳名中外,在同行業中享有較高聲譽。

基本信息

品種特性

政和白茶政和白茶

政和大白茶,亦稱“政大”。茶樹無性系品種。小喬木型,大葉類,晚生種。自然三倍體。1984年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良種,編號為“華茶5號(GSCT 5)”。原產福建政和鐵山鄉,栽培歷史100餘年。主要分布福建省建陽崇安周寧福安等地。20世紀60年代後,浙、皖、蘇、贛、湘、川、粵等省有少量引種。植株高大,樹姿直立,分枝較稀。葉色深綠,富光澤,葉形橢圓,葉面隆起,葉質較厚。芽葉肥壯,茸毛特多,一芽三葉百芽重123.O克。花冠直徑4.3~6.2厘米,花瓣6~8瓣,子房多毛,花柱3裂。開花不結實。抗寒性較強。春茶一芽二葉含茶多酚24.9%,胺基酸2.4%,咖啡鹼4.0%,兒茶素總量14.9%。適制紅茶和白茶,品質優。適宜在長江以南紅茶區和白茶區推廣。

品質特徵

圖1 政和白茶銀針圖1 政和白茶銀針

政和白茶原以菜茶品種的小芽為原料,清朝初年,政和鐵山發現大白茶樹種(國家級優良茶樹品種),逐廣為栽培,並以此為原料制出白牡丹、白毫銀針、壽眉、白毛猴、蓮心等多個優質白茶品種。

白毫銀針,簡稱銀針,又叫白毫,也被人多稱白毫銀針,按制茶種類分,屬白茶類。政和白毫銀針的成品茶外觀茶芽肥壯,滿披白毫,色澤灰綠,閃爍如銀,挺直如針。茶湯呈杏黃色,清澈晶亮,香氣清鮮,入口毫香顯露,滋味清甜鮮爽,葉底:勻整,明亮 。白毫銀針是茶葉珍品,採摘於政和大白茶明前肥壯之單芽,經萎凋、低溫烘(曬)乾、撿剔、復火等工序製作而成。是政和所產的珍品白茶,曾多次榮獲國家名茶稱號,請鑑賞她全身滿披白毫、纖纖芬芳的外形。

白牡丹的製造不經炒揉,只有萎凋及焙乾兩道工序,但工藝不易掌握。白牡丹兩葉抱一芽,葉態自然,色澤深灰綠或暗青苔色,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背遍布潔白茸毛,葉緣向葉背微卷,芽葉連枝。湯色杏黃或橙黃,葉底淺灰,葉脈微紅,湯味鮮醇。

獨特的工藝使得政和白茶品質與眾不同,不僅具有解暑、退熱、降火、生津止渴功效,還具有降血壓、解毒、止泄、殺菌、抗氧化、抗輻射、抗腫瘤等功效。

2002年,該縣白牡丹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白牡丹城牌白茶在中國(福建)茶葉博覽會上獲金獎。2009年3月,政和白茶躋身地理標誌產品之列。

2002年中國(福建)茶博會名茶評比中,政和縣白牡丹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白牡丹城”牌白茶榮獲金獎,2003年中國(上海)茶博會名茶評比中,政和縣閩輝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正禾”牌白茶又榮獲金獎。

歷史沿革

作為中國白茶重要主產區,政和縣白茶淵源極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為重要的北苑貢茶主產區,生產的銀針茶備受推崇,被文人譽為“北苑靈芽天下精”。1115年(宋徽宗政和年間),當時的關棣縣因進獻貢茶銀針,“喜動龍顏,獲賜年號,遂改縣名關棣為政和”。

明朝,政和白茶產量已具相當規模,到了清朝時期,進入鼎盛。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政邑知縣蔣周南有《詠茶》詩一首,述事甚詳:“叢叢佳茗被岩阿,細雨抽芽簇實柯;誰信芳根枯北苑?別饒靈草產東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賣,楚材晉用悵如何。”(註:政和別號東和)。清初政和縣產茶的盛況,連著名的北苑產區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僱傭一空,可能當時政和縣山區無茶行、茶莊的設定,一筐筐的茶葉被茶販運到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使這位知縣不禁生出無限感嘆。

迄至清鹹豐年間政和始有茶葉加工場所。《茶葉通史》載:“鹹豐年間,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廠,僱傭工人多至千計;同治年間,有數十家私營制茶廠,出茶多至萬餘箱”。特別是1879年(光緒五年),鐵山村發現政和大白茶(一說在鹹豐年間發現)並得以大量繁殖推廣,勤勞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為原料,製作的各色名茶相繼問世,品質大幅度提高。

陳櫞專著《福建政和之茶葉》(1943年)述:“政和茶葉種類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與銀針,前者遠銷俄美,後者遠銷德國;次為白毛猴及蓮心專銷安南(即越南)及汕頭一帶;再次為銷售香港、廣州之白牡丹,美國之小鍾,每年總值以百萬元計,實為政和經濟之命脈”。民間流傳“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詢茶葉與銀針”之說。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對茶葉生產的扶持,政和縣茶葉生產得到發展,茶區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和縣充分發揮區域、生態、綠色優勢,茶產業發展迅速,成為政和縣傳統主導產業。政和縣內的石屯、東平、熊山等鎮均是白茶的重要產區,分別種植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雲六號等品種。

製作工藝

白茶初制的過程主要是萎凋。白茶萎凋的目的,表面上是去掉水分為主,實際上是引起一系列的自發的生物化學變化,在開始時有促進作用,以後有制止作用,還帶有乾燥作用。水分蒸發開始很快,以後逐漸緩慢,直到全部乾燥為止。化學變化是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到相當乾燥後變化也基本停止。白茶製造的萎凋過程,也可以說是發酵開始的過程,所以有的把白茶列為微發酵茶類。萎凋時由於鮮葉中水分的蒸發,鞣質起了變化,細胞生活力逐漸下降,氧化酶逐漸活躍,葉內有機物的合成與分解推動平衡,在強烈的呼吸作用下鮮葉是開始進入了發酵。由於單寧複合體的氧化,才能改變茶青原來的苦澀味和青草氣,使茶葉的色香味都能達到人們理想的要求。但是白茶的發酵不若紅茶,只能輕微的進行到一定的程度就得停止,不然就失去了白茶特有的風格。便如說白茶所要求的湯色,從生化方面來解釋,可能是茶單寧複合體中兒茶酚氧化後形成的鄰位醌是黃色的,如能適時終止其活動則可得到杏黃或橙黃色的茶湯,如不能及時停止其活動,拖長了萎凋時間,就地產生不合白茶要求的紅色茶湯。

當茶青採回後即薄攤於水篩上,稱“開青”。開青技術好的,動作快、攤葉均勻,每篩約0.5—0.75斤。攤放後切不可翻動。將水篩放置於通風的萎凋室里涼青架上。小白約經30—40小時減重達70%左右時,即可並篩,約5篩並為1篩,再經10小時左右,減重達72%—73%時即為萎凋、乾燥適度的毛茶。大白茶品種因含水分較多,不能全用室內萎凋,當減重達55%—65%時即須加溫萎凋,用炭火烘焙,不然葉會轉黑。火溫140℃左右,每2-3分鐘翻轉一次,翻4次後約經12—13分鐘即可起焙。如遇雨天,當萎凋減重達40%左右,茶青萎凋至貼篩狀態,色澤轉變暗綠、無光澤,毫心尖端略向上彎曲(稱“翹尾”)時,即可進行烘焙。開始時用高溫(125℃—130℃),經十幾分鐘後改用文火(60℃左右)焙乾。如萎凋程度不足即行烘乾,葉色易轉黃,尤其較為粗老的葉張更為明顯(這可能與化學變化並葉綠素含量、色澤互有相關)。總之,影響萎凋速度的外界條件是溫度、濕度和空氣的流通。溫度高、濕度低、風速大則萎凋時間短,反之則需時長。所以要因時因青制宜,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民眾經驗,全萎凋的品質最佳,色澤灰綠或翠綠、鮮艷,有色又有澤,毫心潔白,葉張服貼,兩邊略帶董卷形,葉面有明顯的波紋,嗅之無青氣,而有一種清香氣味。半加溫萎凋的,色澤常灰黃,毫毛易脫,如烘焙不慎且會帶有煙味。倘不經自然萎凋即全用加溫萎凋的,葉張皺縮,色澤青綠、燥綠,過一兩天即變枯黃,色香味不正或帶有澀味,品質尤不及半加溫萎凋的。

凡經焙乾的毛茶即可歸堆進倉,進行精製。凡已達八、九成乾未經烘乾過的毛茶,採購站仍須再行烘焙,火溫約90℃,時間約1小時,其中翻轉一次即可起焙。因為通過烘焙,不光是去掉水分把茶葉品質固定下來便於保存,同時還借著熱的作用合成茶葉色香味的品質。

品種起源

關於政和大白茶的起源,當地有兩種說法:一說1879年(清光緒五年),鐵山村民魏春生茶園中有一棵大白茶,只開花不結實,後因土牆倒塌,茶樹埋入土中,翌年竟生出數棵新茶苗,此後村民就用人工壓條法繁育茶苗,使大白茶得以發展。又有一說是清鹹豐年間,鐵山村有一位看風水先生,在高嶺頭山上發現大白茶,遂移植回家種植,因枝條埋土較深,競生出新茶苗,以後就用壓條法繁育了大白茶。

“茶樹壓條法”可以說是鐵山茶農最早創造,這在過去科學不發達的年代,是一種很了不起的發明。建國後,安溪縣茶農創造了更為先進的“茶樹短穗扦插法”繁育茶苗。1959年,福建省農業廳在政和縣建立了大面積大白茶良種繁殖場,採用短穗扦插法繁育政和大白茶苗2億多株,種植區域已擴展到貴州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省及福建省的其它縣市,1972年定為中國茶樹良種。

生產情況

種植情況

2010年政和縣10個鄉鎮,70%的農戶均有種茶,茶農平均收入的40%來源於茶葉,在東平風頭、金峰、鐵山大紅等13個產茶大村家家戶戶種茶,茶農收入的75%以上來源茶葉。產茶旺季,除了小孩上學,大家都在忙採茶、收購茶青、加工等茶事,街上很少看見閒人,呈現一派茶鄉特有的繁忙景色。

產品加工

據工商部門統計,截至2010年政和縣茶葉加工企業150多家。在企業帶動下,按企業要求組織生產,極大地提高茶葉質量和茶農效益,有效提高政和縣茶葉生產組織化水平,有力帶動茶產業發展。2008年全縣有8萬餘畝茶園,年產量8000噸左右,加工量超過1萬噸,總產值2億元,其中白茶產量3000噸,占全省白茶產量的70%。政和縣白茶90%出口香港、日本和歐洲。

地理標誌

項目 內容
地理標誌產品名稱 政和白茶
地理標誌類型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
保護範圍 福建省政和縣所轄行政區域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7年第55號
批准時間 2007年3月20日

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信息


產品名稱 政和白茶
商標類別 集體商標
注 冊 人 政和縣茶葉技術推廣總站
注 冊 號 6228806
商標圖樣 政和白茶集體商標

技術要求

(一)立地條件。

海拔高度200m至800m;土壤為紅壤和黃壤;土壤有機質≥2.5%;土壤pH值4.5至6.5。

(二)栽培管理。

1、育苗:選取母樹上紅棕色、半木質化、健壯枝條作為插穗,扦插育苗時間在9至12月。

2、定植:

(1)單行條栽或雙行條栽;

(2)定植密度≤6萬株/ha。

3、施肥:

(1)每隔二年,結合秋、冬季土壤深翻施有機肥≥37500kg/ha或施餅肥≥1500kg/ha。

(2)幼齡茶園施純氮75kg/ha至150kg/ha,N.P.K比例按1∶1∶1施用。投產茶園施純氮300kg/ha至450kg/ha,N.P.K比例按3∶1∶1施用。

4、茶樹修剪:幼齡茶樹進行3至4次定型修剪;投產茶園適時輕修剪;衰老茶園進行重修剪或台刈,時間在立春前或春茶後。

(三)鮮葉採摘。

每年春、夏、秋各季採摘。春茶在春分至穀雨前後採摘,夏茶在小滿至夏至採摘,秋茶在小暑至秋分採摘。白毫銀針鮮葉採摘標準為單芽,白牡丹鮮葉採摘標準為一芽一、二葉。按“九不採”原則進行採摘,即雨天不採、露水未乾不採、細瘦芽頭不採、紫色芽頭不採、空心芽不採、損傷芽頭不採、病蟲傷芽頭不採、開裂芽頭不採、病蟲害引起芽葉彎曲等畸形芽不採。

(四)加工工藝。

工藝流程:鮮葉→萎凋→烘焙→毛茶。

在晴好天氣條件下進行加工,掌握“兩個時機”和“四個動作”。“兩個時機”即:

1、萎凋時機,溫度在20℃至25℃,相對濕度在70%至75%,歷時48至60小時,萎凋葉含水率最終控制在8%至9%;

2、並篩時機,當萎凋葉含水率達30%至50%時進行並篩,以利於形成政和白茶特有的葉態。

3、“四個動作”即:

(1)攤涼厚度均勻適中,互不重疊,不影響水分蒸發;

(2)攤涼動作要輕,避免損傷鮮葉,造成紅變;

(3)據天氣、溫度、濕度和風力情況,通過車間百葉窗,調節風力、溫度和濕度;

(4)天氣轉為悶熱時,為防止萎凋葉紅變,應及時轉入烘焙工序。

(五)質量特色。

1、感觀特色:

(1)白毫銀針:

外形:單芽肥壯,滿披茸毛,色澤銀白或灰白。內質:香氣清純,毫香明顯;滋味清甜鮮爽,毫味足;湯色淡黃,明亮。葉底:勻整,明亮。

(2)白牡丹:

①特級白牡丹:

外形:葉抱芽,芽葉連枝,葉緣垂卷,毫心肥壯銀白,毫多而顯,葉色灰綠或翠綠,葉背有茸毛。內質:香氣清鮮濃郁,毫香明顯;滋味清甜純爽,毫味顯;湯色杏黃,明亮。葉底:毫心多,葉張嫩,芽葉連枝,色澤嫩綠、明亮。

②一級白牡丹:

外形:芽葉連枝,勻嫩,尚勻整,葉緣垂卷,略有破張,毫心銀白,毫心顯,葉色灰綠或暗綠,部分葉背有茸毛。內質:香氣清鮮純正,有毫香;滋味尚甜、純正,有毫味;湯色淺黃,較亮。葉底:毫心尚顯,葉張柔軟,葉脈微紅,尚亮。

③二級白牡丹:

外形:部分芽葉連枝,破張較多,有毫心,毫心稍瘦,葉張尚嫩,色澤暗綠,稍帶少量黃綠葉及暗褐葉。內質:香氣尚清鮮純正,略有毫香;滋味尚鮮純,略帶青澀回甘;湯色深黃尚明亮。葉底:少量毫心,葉脈淺紅。

2、理化指標:水分:≤6.50%;碎茶:≤6.00%;粉末:≤1.50%;水浸出物(以乾基計):≥30.00%;可溶性胺基酸總量(以乾基計):≥2.50%;咖啡鹼:≥2.70%;灰分(以乾基計):≤7.00%。

專用標誌

政和白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福建省政和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相關人物

圖3 中國茶界泰斗陳椽中國茶界泰斗陳椽

陳椽(1908~1999),中國茶學家、茶業教育家,制茶專家,是中國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科技人才。在開發中國名茶生產方面獲得了顯著成就。對茶葉分類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著有《制茶全書》、《茶業通史》等。陳椽教授曾任福建茶葉示範廠技師兼政和制茶所主任,當時,他蒞政茶事,開展外銷茶加工、改進加工技術、制茶技術測定等工作,對當時生產的工夫紅茶、白毫銀針、白牡丹白毫蓮心都進行技術測定,寫出“政和白毛猴之採制及其分類商榷”和“政和白茶(包括白毫銀針和白牡丹)製法及其改進意見”在《安微茶訊》上先後於1941年10月1卷10期和1941年11月1卷11期發表,為政和茶葉發展和茶葉加工工藝進步做出重大貢獻。

相關傳說

起源的傳說

政和大白茶的原產地是古時候政和縣的金山村。相傳大約十九世紀時,政和縣的“鐵山村”原名“金山村”。原來當地有座金山,產有黃金白銀,百姓以淘金為業,生活十分富裕。訊息不脛而走,皇帝派了大批民夫,日夜淘金挖銀,不出一個月,村裡的金銀被挖光,挑走了。皇帝十分得意,隨手提筆,在金山村的“金”字旁邊加上一個“失”字,為“金失為鐵”。從此“金山村”變成了“鐵山村”,百姓的生活沒有了依靠,從此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苦不堪言。忽然有一天,有一仙翁化裝成和尚來到了鐵山村化緣,見到百姓生活如此困苦。十分同情,便說:高侖山上有棵搖錢樹,你們只要找到它,就可有擺脫貧困。大家聽了十分高興,表示願意到山上找這棵神奇的搖錢樹。幾個青年人拔腿就往高侖山上跑。可是他們找啊找都沒找到搖錢樹,只有一棵茶樹。正掃興時,有個青年頓悟說:“老和尚說的搖錢樹可能就是這棵茶樹吧”,於是青年們七手八腳,小心翼翼地把這棵茶樹挖回家,精心栽培、繁殖,種遍鐵山村。這棵茶樹葉大芽肥枝又茂(即政和大白茶樹),人們用它制出好茶,從此又過上了好日子。

銀針來歷的傳說

從前,政和山區遇大旱,河流乾枯,人民苦不堪言。人們相傳在東方雲霧遮擋的洞官山有一口“龍井”,其旁長著幾顆仙草,人們飲其汁能治病,滴到乾涸的河裡河水即流。為此,許多勇敢的小伙子前赴後繼去尋仙草,但都未能生還。此時,村裡有戶人家,兄妹三人為救苦難勇往直前。哥哥志剛與志誠上山采仙草,先後遇難,化為石頭,未能如願。妹妹志玉,平時習得一手好箭法,精通刀劍武藝,為營救大家和兩個哥哥,她強忍悲痛,毅然背起弓箭,只身前往洞官山。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洞官山的龍井邊,忽然一條小黑龍張牙舞爪的向她撲來,她便左右開弓,將黑龍的雙眼射中,黑龍頓時化作一團“黑氣”向本天飄去。志玉採下仙草的芽梢,並舀起龍井水澆灌,仙草頃刻間生長成樹。她採得仙草芽榨汁,用仙草汁滴在石頭上,救活了那些為尋草而化作石頭的村民和兩個哥哥。她將仙草汁滴在河裡,河水即刻就流動起來,人們得救了,仙草芽的名聲傳開了。人們將仙草芽晾乾,一枚枚挺直似針,滿披茸茸白毫,潔白如銀,便稱它為“銀針”。為感念志玉救命之恩,大家親昵地稱她為“銀針姑娘”,並立一尊“銀針姑娘”塑像作為對志玉的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