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丹村

攀丹村

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攀丹村,海南四大文化名村之一。明代知名官吏、直臣唐胄的家鄉,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蹟豐富,是歷史名村。

基本信息

古村地理位置

瓊山府城東廂(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攀丹村,古稱蕃誕、蕃蛋,俗稱番東。唐代已有此地名,當時因瀕臨海邊和南渡江入海口,本是蛋民聚居地,故名蕃誕。今屬海口市振東區轄,分上丹、中丹、下丹村,沿瓊山府城鎮東門街一直伸延至海口國興大道,村長約2公里。

古村文化深厚

唐氏世家一朝八進士畫像
唐氏世家一朝八進士畫像
海南瓊山攀丹村是海南四大文化名村之一。這跟攀丹村唐震的後裔科甲蟬聯及其教書育人有極大的關係。攀丹唐氏是島內書香門第、名門望族,宋元明清累朝冠蟬聯,名人
唐氏世家一朝八進士畫像
輩出,僅明代就出了6名進士,中舉者更多。
唐震是海南唐氏入瓊始祖,南宋正奏名科文舉進士和紹定二年特奏名科武舉進士。歷官司直、通判、知州、府帥、三江提督、宋淳佑初擢台閣特奏、晉太傅、誥授光祿大夫、墓葬瓊山獅子嶺(其墓群已被列為瓊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南宋一位愛國愛民的忠臣良將。
唐震與長子唐叔建(瓊山縣尉)落籍攀丹村,置書數萬卷,在瓊山東廂築“攀丹義學堂”又名“攀丹義學院”父子修聖賢之學“興禮教、以化黎民、郡人曾立碑頌之”震公後裔,繼承和發揚了興學重教的傳統。如唐次道、唐次翁、唐閶、唐孔宣、唐安壽、唐誼方、唐衡、唐胄等代代相傳,為瓊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丘浚、王佐、海瑞等名賢,都是唐氏門人。王佐是唐瑤的外孫,其母唐朝選讓王佐歸攀丹求學;丘浚是唐舟的女婿(丘唐氏夫人是女詩人);馮銀:明代女詩人,是唐舟孫子唐繼祖之妻。正德初,唐胄奪職還鄉,二十年里,掌教書院,廣招學子,著書育人,把“攀丹義學書院”改為“養優書院”,正德十四年按察司副使王弘又將“養優書院”改為“西洲書院”,“西洲書院”至清戰火而廢之。正是因為攀丹唐震的後裔重教育人,宋元明清,其後裔累朝衣冠蟬聯者甚多,進士、舉人、鄉賢良才比比皆是:
唐次道:震公長孫,是元代瓊山唯一舉人,廣西鄉試中解元,授迪功郎,任瓊州戶祿。
唐舟、唐亮父子進士。唐舟:震公長房長七世孫,明建文四年(1402年)中廣東亞元,永樂二年(1404)中進士,任江西新建知縣,衢州通判,監察御史、浙江巡按等職。在朝任職達30年之久,清正廉明,歸故里無擔石之米;唐亮: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中浙江舉人,次年中進士,歷任泗州判官、詹事府主簿、寧國府同知等職。
唐絹:震公9世孫,明天順七年(1463年)中舉人,成化五年(1469年)中進士,任江蘇江陰縣知縣。
唐胄
唐鼐:震公10世孫,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歷任都察院監察御史,山東按察使等職。
唐胄
唐胄
唐胄、唐穆父子進士。唐胄:震公9世孫,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27歲中廣東亞元,明弘治十五年中進士,官至北京戶部左侍郎。“平生事跡大端,乃在任雲南金騰副使和廣西左布政使,三次平定地方的動亂,見出他的捷於事功,瓊人唯鍾芳可與之伯仲,又以七不可之由諫伐安南,冒死諫阻世宗祀其生父於明堂,剛直不讓于海瑞,雖然不免於迂執”。史稱‘其耿介孝友,好學多著述,鄉朝有執持,為嶺南人士之冠’(見周濟夫“唐胄與《正德瓊台志》”)。唐胄諭祭塟在海口市瓊山雲龍陶宮山,其墓已被列為海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唐穆: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唐秩:唐胄次子,號海天孤鶴,府貢,任太常寺博士。王富玉書記曾為《唐胄詩文集》題名。
唐濂泊:唐瑤之孫、王佐表侄,年僅18歲廣東鄉試中解元,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有“秀士無雙”之稱。
此外,中舉者:唐翱、唐虔、唐卿、唐輝、唐朝允、唐煥章等,唐震的後裔(含中進士者)有38人中舉人,其中文舉27人、武舉11人。解元2人,亞元2人,4對父子舉人,兩對父子進士。

攀丹四大勝景

遷瓊始祖唐震親手栽種的大榕樹
遷瓊始祖唐震親手栽種的大榕樹
攀丹村不僅唐氏人才輩出,而且有許多吸引人的勝景。
勝景之一是府城東門外青雲橋(亦稱東門橋)至攀丹村頭的明代石牌坊表群。青雲橋及青雲路是僉憲汪堯章根據唐胃的建議修築的。橋頭高處聳立著唐胄書寫陰刻的“青雲橋路坊”,橋尾不遠處是一片空闊地,豎立著名曰“青雲”、“進士”、“會魁”、“省魁”、“聯桂”、“聯壁”、“天衢”等近10座牌坊,均為官府和當地士民為旌表和紀念唐氏進士、舉人和名士而建。古時這裡曾是瓊山南渡江東岸各都圖和文昌等縣商民進入府城的必經之路,平時車馬行人遊客來來往往,熱鬧非凡,形成幾百年興旺不衰的景象。
勝景之二是攀丹村前的古榕林。其中有兩株是遷瓊始祖唐震親手所栽的大
遷瓊始祖唐震親手栽種的大榕樹
[3]榕樹,盤根錯節,枝葉繁茂,蒼勁奇特,風根飄搖,盛夏這裡十分蔭涼。當時府城許多名流常來此樹蔭下聚會,海內若干名士曾為古榕賦詩。在唐宅南邊還有個著名的“榕崗”,崗上遍植榕樹,已經成林,崗四周為藕池,為唐胄的父親唐正修建,是他吟詠的地方。他喜歡和善於作詩,晚年常與詩友聚集崗上拈令吟喔,著有《榕崗集》4卷,府學教授莊文玄為之作序,明代王佐等名人也寫了不少讚譽唐正的詩章。
竹根泉
竹根泉
竹根泉
[4]勝景之三是唐胄在村前所鑿挖的“像池”和“竹根泉井”。唐胄父唐正在世時,曾於宅門之外開挖一大池種荷養魚。唐正死後,唐胄因反對宦官劉瑾專權被奪官居家近20年。在此期間,因修青雲橋路和開闊宅門前道路而填平了父親所挖的荷池,唐胃便在稍遠一點的地方,另挖一個像父親原來所挖荷池一樣大小的新池,池中築小丘,四畔種上柏樹和翠竹,為紀念生父,唐胃命名為“像池”,池邊樹有一記文石碑。攀丹村有“竹根泉”、“峻靈泉”、“養桂泉”三口古井,至今仍在飲用。其中竹根井為唐胄被罷官居家時所鑿,井壁上所嵌一塊石碑上,刻著唐胄親筆寫的直書“竹根泉”3字。此井至今保存完好,儘管現在已用上自來水,但不少村民還經常到“竹根井”打水洗衣服和洗菜等。
勝景之四是村廟和唐氏宗祠。自宋至清,攀丹唐氏是海南的名門望族,累朝出名宦,居家多隱士,村廟和祠堂一直營修得富麗堂煌,地方官紳鄉民常來瞻仰謁拜,香火不斷。後因唐震後裔多遷島內各地和海外,至今世居攀丹村的唐氏後代僅剩下十幾戶,只有每年清明節,海內外唐代後人才聚集到瓊山獅子嶺祭掃唐震、叔建墓和陶公山唐胄墓。近年村神廟已改成文化室,唐氏祠堂早已荒廢。
攀丹唐震世家,累朝興學,教化黎民、傳播文化,對海南、對國家功不可抹。但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唐震、唐胄故居與“西洲書院”,唐氏宗祠,“四景”及十幾座牌坊等文物慘遭破壞,後人應繼承修復,並對文化古蹟的豐富內涵加以發揚光大,這對古蹟的保護和旅遊的開發利用是有相當大的價值。[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