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護者級巡邏潛艇

擁護者級巡邏潛艇

擁護者級巡邏潛艇是英國研製的常規潛艇,擁護者級為單艇殼的淚滴形艦身設計,艦身由高張力鋼製成,淚滴形艦身可使其擁有較高的潛航速度。擁護者級的主要推進系統為兩具帕克斯曼維倫塔1600 RPA-200 SZ柴油發動機,這也是此種發動機首次裝置於潛艇上。擁護者級的最大耐航天數為49天,並可以3節速度潛航90小時。

概述

擁護者級巡邏潛艇擁護者級巡邏潛艇
國別:英國

類型:常規潛艇

艦艇名稱:“支持者”級潛艇

排水量:潛航狀態2455噸

規格:全長230.6英尺(70.3米),全寬25英尺(7.6米),吃水15.8英尺(5.5米)

裝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虎魚Mk 24 Mod 2魚雷劍魚魚雷UGM-84B潛射魚叉反潛飛彈。沉底水雷

主機:2具帕克斯曼柴油發動機、一具電動機(5400馬力),單軸,浮航狀態12節,潛航狀態20節。

研製背景

英國海軍在70末期產生了新潛艇的需求,並在1979年展開了原先稱為2400式,而後名為護者級的計畫工作。之前

擁護者級巡邏潛艇擁護者級巡邏潛艇
一級的柴油潛艇於1967年完工,服役時就已頗受好評,且其靜音性較同級的核動力潛艇佳。擁護者級由維克斯造船工程公司承造,該公司的巴羅廠是英國僅存的具有核動力艦隻建造經驗的造船廠,由於該廠當時正受託進行三叉戟計畫,因而縮減了其建造能力。

第一艘擁護者號於1983年11月在巴羅廠動工,1986年12月下水,而於1990年6月完工。後續三艘隱匿號、烏蘇拉號及麒麟號則由位於伯肯赫德卡梅爾賴德造船廠承造,最後一艘在1993年服役。

結構設計

擁護者級巡邏潛艇擁護者級巡邏潛艇
擁護者級為單艇殼的淚滴形艦身設計,艦身由高張力鋼製成,淚滴形艦身可使其擁有較高的潛航速度。艦身寬/長比極高,壓力殼直徑亦大,如此可使艦內擁有兩層廣闊的甲板。壓力殼內分為三個水密隔艙間,推進機具室與引擎室皆位於後段隔艙,引擎室位於推進機具之前,兩者之間由隔音艙隔開。總之,擁護者級的所有設計皆結合了當今最精良的科技技術。潛航深度亦十分優異,為200米。

使用高張力鋼可增強潛艇的艦身結構,進而使潛航深度增加百分之五十。在過去十年中,大多數的蘇聯潛艇仍使用普通製造,不過在少數幾級潛艇已採用鈦金屬為材料,因而大幅地增加了潛航深度。由於鈦屬於非磁性金屬,因而空中磁異

擁護者級巡邏潛艇擁護者級巡邏潛艇

偵測儀(MAD)及海床上的複合感應線圈皆無法測知,但艦體各部不易溶接是鈦金屬的缺點。小型的205型、206型、207型潛艇常在淺窄的波羅的海海域行動,西德 亦曾在70年代初期嘗試用非磁性金屬來製造這些小型潛艇,但是因為腐蝕太過於嚴重因而沒有成功。

擁護者級的主要推進系統為兩具帕克斯曼維倫塔1600 RPA-200 SZ柴油發動機,這也是此種發動機首次裝置於潛艇上。目前艦上所搭載的魚雷為虎魚Mk 24 Mod 2魚雷,亦可選用較複雜且較快速的劍魚魚雷,這兩種系統皆可用於攻擊水面艦隻或潛艇。擁護者級的最大耐航天數為49天,並可以3節速度潛航90小時。

相關新聞

英國潛艇闖進南極冰蓋英國政府正計畫向聯合國提出申請,聲稱擁有南極洲荒僻海域一處面積超過100萬平方

擁護者級巡邏潛艇擁護者級巡邏潛艇
公里的海床主權,此舉也標誌著全球對南極這塊神秘大陸的新一輪爭奪戰正開始激烈上演。

可能惹怒南美國家英國外交部發言人稱,外交部現在仍在研究和蒐集資料,稍後便會向聯合國提出申請。英國在該區的石油天然氣礦物勘探和開採權將會從南極洲延伸出560多公里的海域。專家估計這些地區的海床底下蘊含豐富的天然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及各類礦物。但由於海床太深,以現時的技術很難進行勘探和開採。

美國在南極建立蛋型建築,俯視南極的蛋形建築物外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各國可申請被證明為該國主權領土的大陸架延伸的海床的主權。申請必須在2009年5月前向聯合國提交。英國外交部發言人稱:“現在一切尚言之過早。”分析家認為,這一舉動可能會惹怒南美洲國家,因為這些國家認為它們更有資格提出申請。“有六個國家能夠申請(南極海床區域)的主權,目前只有兩個國家提交了申請,紐西蘭澳大利亞智利阿根廷也有理由申請。”英國外交部發言人說。

事實上,英國早在1908年就在全世界範圍內首先對南極提出了領土要求。不過,英國在南極宣示主權的舉動違背了1959年該國參與簽署的《南極條約》 。該條約特別提到各國不得對南極洲提出主權申請,旨在保護這塊大陸免遭領土爭端。

擔心影響環境英國此舉同樣引起環保人士質疑。綠色和平組織海洋主管凱倫·薩克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在如此深的海床上鑽探和開採會給海洋生物帶來什麼樣的環境影響。“我們不知道會產生什麼影響。我們所擁有的關於月球的地圖都比深海地圖多。每次深海打撈都能發現新的物種。我們希望(各國)遠離(南極洲的)荒地。”英國在南極擁有兩個永久性駐人科研站。一艘英國潛艇最近深入南極大陸架邊緣附近兩英里以下水域,發現海水中有大量磷蝦、類似蝦的甲殼類動物、類似海星的海蛇尾和海參。1991年頒布的《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規定:今後50年內,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商業性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等。

英先鋒級核潛艇歸來:英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英國沒有計畫開採南極洲的礦藏。“我們還沒有全面對南極進行科

擁護者級巡邏潛艇擁護者級巡邏潛艇
研調查,還不了解其地理構造。”瞄準五處海床對南極海床主權的申請反映了英國確保其能源安全的努力。英國外交部16日還證實,英國正研究爭奪五個地方的主權,除南極大片海床外,還有位於南大西洋福克蘭群島周圍的海床、南大西洋南喬治亞島周圍的海床、蘇格蘭西岸的哈頓·洛卡爾盆地海床。此外,英國已向聯合國提交申請,與法國、愛爾蘭和西班牙爭奪阿森松島周圍的比斯開灣的一塊大面積海床。“我們相信這五個地方符合所要求的地理條件。主權申請基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第76條。”

搞南極是否有法可依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美國、英國和蘇聯等12國代表簽署了《南極條約》。條約於1961年6月23日生效。條約主要內容包括禁止在條約區從事任何帶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凍結對南極任何形式的領土要求;各協商國都有權到其他協商國的南極考察站上視察等。

冷戰期間,蘇聯龐大的潛艇艦隊一直是西方海軍揮之不去的夢魘,英國更是談之色變。為了對付俄國潛艇,英國發展了各種武器平台實施反潛作戰。這些裝備都缺不了一樣東西——聲吶。於是操作這種精密複雜設備的聲吶兵就成為整個反潛環節最為重要的人物了,他們自稱為“潛艇獵人”。隨著俄轟炸機、航母等逐漸恢復戰略巡邏,這些“潛艇獵人”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最近,路透社的報導揭開了“潛艇獵人”的神秘面紗。

“潛艇獵人”意外亮相 路透社8月28日的報導稱,上個星期,英國皇家海軍的一個空勤組組長史蒂夫?斯特里特在進行了謹慎的考慮後接受了採訪。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專門負責教授英國頂尖“潛艇獵人”的高級教官。這也是“潛艇獵人”首次對媒體公開。這次採訪的時間也頗為蹊蹺———恰逢普京關於恢復戰略轟炸機進行遠程巡邏之後幾天。雖然轟炸機和潛艇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水下,但是英國戰鬥機同俄羅斯轟炸機之間的較量讓人想起了潛艇和“潛艇獵人”進行的貓捉老鼠遊戲。俄羅斯目前擁有大約70艘潛艇,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其潛艇巡邏次數就急劇下降,但是最近幾年再次恢復。斯特里特說,“現在世界上共有約540艘潛艇在服役中,其中很多控制在被英國軍方視為潛在敵人的國家手裡,潛艇威脅仍然明顯地增長。”

從識別漁船開始 :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潛艇獵人”,英國海軍和空軍開始進行所謂的“A”課程。這是一個精英培訓班,來自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其他盟國的經驗豐富的聲吶操作員匯集到倫敦附近的一個安全等級很高的軍事基地,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培訓。每期培訓班區區幾十人,在這裡他們學習通過聲吶在複雜的噪聲背景下發現、追蹤最先進的潛艇。

這些人個個耳聰目明。因為一方面需要用耳朵聽水下麥克風傳來的聲音,來辨別是不是潛艇發出的,各種潛艇的聲響是不一樣的,核潛艇的聲音沉悶,而柴電潛艇的聲音則顯得更加尖銳。另一方面聲波的波形會表現在聲吶的一個顯示屏上,聲吶員可以通過這個顯示屏上的一些變化,來判斷是什麼發出的聲音。學員還要學習區分漁船、海中的海豹以及正在溶解的冰山和冰層破裂發出的吱吱聲,並從中找到潛艇的蹤影。參與培訓的學員不僅可以迅速判斷出潛艇的種類,還能判斷出其航速和航向。

不過最令人想不到的是,所有的聲吶操作員學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追蹤漁船的聲音。海軍將“A”課程視為提高聲吶員技能、穩步增加正確識別率一個最佳的方式,大約20%的英國聲吶員曾經經歷過這種課程的培訓。

枯燥的旅程: 最近,“潛艇獵人”們開始隨著英國的核潛艇出海,同時也同空軍以及海軍自己的“獵迷”巡邏機合作,此外水面艦艇和一些直升機也需要聲吶員。儘管這些聲吶員是各支部隊爭搶的“寵兒”但是執行任務卻是異常的枯燥乏味。聲吶室通常是一間不到3平方米的小屋子,空間被各種儀器和設備占去了將近一半,剩下的地方滿滿當當地擺著摺疊辦公桌和椅子,挪動步子都有些困難。在這裡每一個小時都顯得那么漫長,尤其是在潛艇中,一次出航可能會有幾個月不見天日,而且工作十分繁重。

即便在反潛機內也不是那么愜意。它們會偶爾遭到俄羅斯戰鬥機的陪伴,任何一次旅行都充滿危險。不過,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運用,這些潛艇獵人也有了解脫的機會,計算機通過分析聲吶傳送過來的聲音特徵,對比資料庫中的數據,從而判斷出聲源的特徵,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潛艇獵人”都喜歡它,畢竟它搶了不少人的飯碗。(《環球時報》)

1918年災難

擁護者級巡邏潛艇擁護者級巡邏潛艇
第1次世界大戰是潛艇初露鋒芒的時代,德國U艇大出風頭,風頭一時無兩,而頭號海軍強國的水下艦隊實力強大,可惜沒有表演的機會,但是英國皇家海軍擁有一款在世界上都獨一無二的潛艇------K型潛艇。 1戰之前潛水艇作為1種新興艦種加入海軍行列,英國皇家海軍也開始大量建造潛艇,1913年英國皇家海軍提出1種構想,建造一種高速潛艇,平時以水面航行狀態和主力艦隊一起活動,在艦隊決戰前夕進入潛航狀態,給毫無準備的敵主力艦隊以突然襲擊,最起碼也能擾亂敵艦隊陣形,給已方主力艦隊創造有利條件。既然是跟隨主力艦隊活動並先投入戰鬥,就必須比主力艦隊的航速快,航程也要相當。而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潛艇-E型的航速只有不到16節,航程才不過3000海里,當然是無法執行上述任務的,於是1915年英國人為了執行上述任務開始設計並建造了本文的主角-----K型潛艇。從1916年開始到1918年,英國人以每艘34萬英鎊的價格建造了17艘K型潛艇。(這個價格,知道當時行情的人大概可以明白英國海軍可是下了多大血本在K級潛艇上了)。最終完成的K型潛艇一舉拿下了當時世界潛艇中最大,最快2項冠軍。從紙面上看K型潛艇的性能就算放在2戰都是出類拔萃的。

首先當時英國海軍的主力戰艦的速度都在20節以上,這樣伴隨主力艦隊活動的K型潛艇的速度要求起碼在20節以上。而要想達到20節的速度,靠當時潛艇通用的主要動力---柴油機是無法辦到的。英國海軍在S1號潛艇上試驗安裝了3750馬力的蒸汽輪機獲得了成功,水上航速1下提高到了18節。有了成功經驗的英國海軍信心十足的為K型潛艇安裝了10500馬力的蒸汽輪機,使K型潛艇的水面航速達到了24-25節,這一航速紀錄將保持到核動力潛艇出現之後。加上水下航行使用1400馬力的電動機,下潛和上浮時使用的800馬力柴油機。最終K型潛艇安裝了3種不同類型的動力系統,這可是空前絕後的一個記錄。

其次,為了能和主力艦隊一起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K型潛艇比他的哥哥E型潛艇,整整大了3倍,噸位由E型潛艇的800噸一下躍進到了2500噸,相應的航程也達到了3倍以上,由3000海里提高到了1萬海里。而一個意外又給K型潛艇追加了一項冠軍稱號。原本K型潛艇艦體採用當時潛艇通用的平甲板型,可是在最初建造的K型潛艇海試中發現,當潛艇全速時艇首穿浪現象嚴重,無法達到預期的航海性能。於是在K型潛艇的艇首加裝大型浮箱,把艇首改為剪刀首以改善航海性能。而加裝大型浮箱後就潛艇就多出了很多可用空間,於是就在加裝的大型浮箱裡追加了4具457MM的魚雷發射管,使K型潛艇的攻擊力由6具457MM TT變成了6具457MM TT + 4具 457MM TT,最終達到了6具533MM TT + 4具 457MM。於是K型潛艇的頭上又追加了1個頭銜-----最強。(這項改進在以後的英國潛艇里多次出現,也算英國潛艇的獨特之處吧。) 紙面上最大,最快,最強的K型潛艇投入實用成為了1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作為最大特色的動力系統被證明為廢物點心: 在K型潛艇下潛前必須關閉鍋爐,排空蒸汽,放下煙囪,期間潛艇的動力必須啟動輔助的柴油機提供。上浮後又要反方向操作一次。下潛和上浮時間大大超出了1般潛艇所需要的時間。這樣K型面對突發情況的反應就相當遲鈍。

反應遲鈍還算好,蒸汽輪機的功率高,可是排煙量也高,排煙用的管道破壞了潛艇的整個耐壓結構,而且潛航時放倒的煙囪的水密性也堪憂,1917年K13號的沉沒的原因就被認為是潛航時水密不嚴密導致大量進水最終沉沒。
追加的大型浮箱雖然改善了航海性能,可是K型是潛艇,而不是戰列艦,其艦橋本身就低於一般的軍艦,視野本來就不好,現在在艇首加上大型浮箱,更是雪上加霜。1918年1月31日,英國艦隊接到命令前往北海執行任務,因為是戰鬥任務就執行了燈火管制,以12,13中隊的K型潛艇為先導,巡洋艦,戰列巡洋艦,戰艦排成單縱隊依次以20節航速離開港口。當航行到5月島,打頭的K14發現前方有1小艇出現,於是進行緊急迴避,而緊隨其後的K22躲閃不及一頭就撞在K14上。2條艇撞在一起後,就癱瘓在航道上,由於實行了燈火管制,撞擊發生後其他軍艦對事故一無所知依然按原編隊前進。不一會,“不屈”號戰列巡洋艦又撞上了K14,2萬噸級對上2千噸級。K14號在連續受到撞擊後居然還沒沉沒。命還是夠大的,不過它命大可就害慘了它的兄弟,K17發現了撞船事故就離開編隊,向K14靠攏,打算救援K14。而這時還是一無所知的潛艇編隊旗艦,輕巡洋艦“勇敢”號依然按原編隊前進,一下子就把K17一刀兩斷了。K17還沒反應過來就變成2截沉入海底。這時的“勇敢”號才發現出了事故,因為它是潛艇編隊旗艦,於是它就下令全部潛艇緊急停車。大膽後面的K4接到命令停車了,可它後面的K6就沒這樣快又撞在K4上,遵守命令的好娃娃K4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沉入海底。很短的時間內就有7條船撞在1起。2條K型潛艇重傷,2條K型潛艇沉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