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北鎮

撫北鎮

撫北鎮是撫州市臨川區下轄的一個鎮,地處撫州市城區的西北部,與市區隔崇宜河相望,轄3個村委會(金坪村、莊家村、上源村),3個居委會,29個村小組。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總人口1.2萬(多為漢族江右民系)。撫北鎮屑紅岩丘陵地貌,耕地面積約6057畝。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撫北鎮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居民。公元前,撫北先後隸屬揚州、百越、楚國、九江郡、豫章郡、南城縣等管轄。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6年)建立臨汝縣,始為臨汝縣所轄。之後至1966年劃歸撫州鎮之前雖縣名反覆更改,但隸屬臨汝縣的關係均未變動,解放前夕,轄境分別隸屬臨汝縣六區、展坪鄉、溫泉鄉、解放初期,現屬鎮境分別臨川六區的展坪鄉、溫泉鄉和臨川八區的黃崗鄉、臨江鄉、石井鄉所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屬鎮境分別劃歸展坪、溫泉兩個人民公社管轄。1960年5月設立全坪人民公社,全部歸全坪人民公社管。1966年5月建立撫州鎮北站人民公社,鎮屬的莊家、上沅、下污等7個村劃入撫州鎮北站人民公社轄區。1967年改名為撫州鎮四新人民公社。1969年6月現鎮屬的全坪村民委員會和羊坡、雷劈石、小溪橋三個自然村劃歸撫州鄉鎮四新人民公社管轄,同年7月改名為撫州市四新人民公社,至此,撫北鎮區域迄今未有變動。1980年11月復名為北站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制為鎮。撫北鎮下設三個村委會和三個居委會,共29個村民小組,23個自然村。總計4000多戶,1萬餘人。

下轄村

上源村轄:路家嶺、上源、下源、雷劈石、小溪橋

莊家村轄:羊坡村、湯家村、莊家村、廠下村、廠下新村

金坪村轄:矮竹崗、湖蓮、萬家巷、裴家、嚴家、周家、下黃、上黃、汪家

自然地理

撫北鎮杉木
撫北鎮全年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7.5攝氏度,一年中七、八兩個月最熱,平均氣溫達29.5攝氏度;一、二月份最冷,平均氣溫5.2攝氏度。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77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上頓渡鎮成為一個適宜人類生產、生活的好地方。1981年在城西北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遣址,說明遠在五、六千年前,臨川人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開創著人類文明。

撫北鎮是市郊重要衛星城鎮,交通便利、市場活躍。境內向樂鐵路縱穿南北,臨豐公路橫貫東西,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撫北鎮水陸交通發達。但鐵路、公路是涉外的主要交通,鐵路有向樂線與浙贛、京九鐵路相銜接,可達全國各地。水路有宜黃河、撫河,上通臨川、宜黃、廣昌 ,下達贛江、鄱陽湖,直抵長江。交通便利,使撫北鎮農貿市場活躍,全部鄉鎮的人們雲集一市,各種物品,應有盡有、購銷兩旺,市場熱鬧非凡。

鎮內通訊十分便捷,建有第35路程控電話網,電話直通世界各地。撫北一直是全市的物資集散地、中轉站,交通運輸業、勞動服務業以及飲食業發展迅速。

經濟發展

撫北鎮撫北工業園
撫北鎮地處贛撫平原腹地,撫河之濱。曾經是撫州市的經濟重鎮,工業企業密集其間。撫北火車站是撫州市通往全國各地的鐵路門戶。市委市政府開發建設的“撫北工業園區”再次確立了撫北鎮作為撫州市工業重鎮的經濟地位。

撫北產杉木砂礫石、紅土壤儲量豐富,是市區建築材料主要供給地之一。撫北產油茶大棚蔬菜。撫北蛋雞、蛋鴨養殖久負盛名,七彩山雞、甲魚、珍珠的養殖也被進一步推廣。撫北鎮商業服務業是最具有特色的行業,集裝卸、運輸及建材等商業貿易為一體,有經營場地15000平方米,從業人員1800餘人。有60多個省、市、區駐鎮單位及企業在鎮從事商業服務業,主要涉及造紙、機械、化工、建材等方面,並有一批暢銷拳頭產品。

撫北鎮始終堅持“服務開放,工業興鎮”之路,全方位對外開放,2005年投資環境、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其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廣大客戶來洽談購地興廠,蘭豐水泥、汽配倉儲、環球物贏公司、塑膠板材等企業落戶其境。就2004年招商引資任務已突破800萬元,這些企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撫北正成為一塊商機無限、充滿活力的投資熱土。

除撫北鐵路職工家屬中有近20人苗、壯、布依族外,均為漢族。在所管轄的區域內駐有撫北火車站,撫州市商業儲運公司,供銷儲運公司。撫州市國家儲備庫、江西撫州添光化工有限公司、撫州造紙廠、區屬稅務、工商、銀行、供銷、糧食等部門。外資企業有江西嘉力複合肥廠、蘭豐水泥廠、賢鑫、日升人造板廠、江西新興農藥有限公司等。撫北工業園區座落境內。

2014年,撫北鎮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58957.64萬元,同比增長8%以上;實現財稅收入44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826元,比上年增長7.9%。

文化教育

撫北鎮撫北國小
撫北鎮位於素有“才子之鄉”美譽的撫州西北部,自古教育昌隆,人才輩出。“名儒巨公,彬彬輩出,不可勝數”,自古以來,臨川才子之多向為世人矚目。“臨川文化”區內樂安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雙封爵,文武兩狀元,參政代天子,師保五六人,一門十進士,兩朝四尚書,進士五十二,知縣四十多,鄉舉百六餘,會解監元群,鄉賢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記述,就是臨川才子湧現的生動寫照。據有關資料統計,自宋而清,僅臨川(撫州)進士及第者2000餘人,湧現了舉世矚目的才子群體。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陸象山、樂史、饒節、謝逸、謝過、李覯、吳澄、紀大奎、李瑞清、譚綸、陳自明、危素、蔡上翔、吳與弼、羅汝芳、陳彭年、危亦林、鄧茂七、徐奮鵬、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黃爵茲、歐陽竟無等等,就是臨川(撫州)古代才子群體中的佼佼者。

旅遊資源

(圖)漢墓群漢墓群
上源漢墓群:位於臨川區撫北鎮上源村,年代為漢--南朝,分布在長4公里,寬2公里的山崗上。地面散布諸多網狀紋,葉脈紋墓磚。墓群中一座早年被盜墓的形制時代特徵明顯,分前後室、甬道。內有陶器殘片。為撫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大革命”前後,因修築鐵路,開荒造田及不法分子的盜墓,漢墓被毀掉不少。1987年,又因建設國家重點工程撫州造紙廠,發掘了二十餘座。墓室都是用磚砌成。磚為實心,質重,呈青灰色,為長方形和斧形,磚的平面,有的印有葉脈紋和線紋,磚側紋飾有X字紋,網線紋、同心園紋和對角幾何紋。其花紋之多,實屬罕見。墓室規模不小,一般都是七八米長,三四米寬,分有前室和後室。前室多放殉葬品,後室則放棺槨。最大的是香菇包,共有五室,呈“六”字形,長達15米,寬7米,占地面積都體100多平方米,大概是夫妻合葬墓。在墓室中,棺槨盡己腐爛成泥,僅發掘漢代戰刀、陶灶、罐、豆、鐮、斧、五銖錢以及工藝水平很高的漢鏡等文物。在發掘中還發現,這些漢墓在唐、宋幾代都被人盜過。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撫北鎮曾先後發現金坪磨盤山新石器遺址和星火羅成嶺春秋時代遺址,後發現了漢墓群,並且在發掘漢墓時,還發現了不少東漢前(包括商代)後數代的墓葬,出土了一些比較珍貴的文物。這些都表明,在古代撫北鎮很可能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居住點,或是一個擁有多種相當發達的行業的集鎮,值得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