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仙湖[雲南省玉溪市境內湖泊]

撫仙湖[雲南省玉溪市境內湖泊]

撫仙湖,位於澂江縣、江川縣、華寧縣三縣間,距昆明60多公里。湖面積212平方公里,僅次於滇池和洱海,為雲南省第三大湖。最深處為155米,是雲南省第一深水湖泊。除東北長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撫仙湖又是中國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撫仙湖流域面積達1084平方公里,流域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產稻、麥、蠶豆、烤菸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穀倉,又是聞名全國的雲煙之鄉。 撫仙湖的水利資源相當豐富,蓄水量達185億立方米,等於滇池和洱海總蓄水量的四倍。引湖水能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運之便。出水口的海口河落差很大,河長僅15.25公里,落差達385米,可分六級建成梯級站。澄江和華寧兩縣人民已建成兩級,為滇中工農業提供了動力。 名片圖:撫仙湖北岸澂江縣波息灣一帶

基本信息

名稱演變

唐樊綽所寫《蠻書》,稱撫仙湖為大池。《澄江府志》說:“量水川即唐書梁水縣(今澄江、江川一帶),大池,撫仙湖也。”後稱羅伽湖,據《明史·地理志》記載:澄江府“北有羅藏山(現名梁王山),南有撫仙湖,一名羅伽湖”。得此名可能和宋、元時南詔、大理段氏在澄江設羅伽部有關。另有華寧縣誌載:又稱“澄江海”, 澂江縣志載:又稱青魚戲月湖。

撫仙湖得名由來,據舊說有二種:

一說據澄江《府志》記載:湖東南諸山,岩壑磷響,懸竇玲就,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扁舟遙望,若隱若現。相傳石、肖二仙慕“湖山清勝”,忘了回返天廷,變為兩塊並肩搭手的巨石,站立在湖的東南方。在湖上駕舟遙望,還隱約可見。有此仙人遺蹟,故名撫仙湖。

另一說是因湖西面的“尖山”(有稱撫仙石 )平地拔起,狀如玉筍,直插雲天,又宛如高大的仙人立於湖岸,伸手撫摸瑩碧的湖水,故名撫仙湖。而“玉筍晴嵐”,也成為舊時雲南勝景之一。

位置境域

撫仙湖[雲南省玉溪市境內湖泊] 撫仙湖[雲南省玉溪市境內湖泊]

撫仙湖,撫仙湖位於雲南省玉溪市的澂江縣、江川區、華寧縣三縣間,距昆明市60多公里。總體形狀象葫蘆,長軸呈南北向;北部寬敞,南部狹窄。這一“葫蘆”的大頭在澂江縣境內,這一部分湖面較寬,占了整個湖泊總面積的60%,湖水也比較深;“葫蘆”的小頭在南端,橫跨江川、華寧兩縣,這部分湖面較窄,湖水也顯得淺了一些。南北長31.5公里(一說30公里 ),東西寬11.5公里(一說10公里 ),湖岸線長度為93公里(一說90.55公里 )。最窄處為西面的明星大嘴和東面的矣渡大嘴,從湖半腰楔入處,僅有3.2公里;南窄北寬,湖面平均寬度為6.7公里;湖岸線總長90.6公里。撫仙湖的總面積為212平方公里,僅次於滇池和洱海,是雲南省的第三大湖。

撫仙湖北半部為澂江縣所轄,轄湖區面積127.15平方公里,沿湖東岸小灣、大灣、海口等村,西岸尖山、祿充、立昌等村為澄江產魚區。撫仙湖由湖之東南海口河(又名清水河)為澄江、華寧界河。湖之周圍山清水秀,風光明媚景色優美,名山勝景甚多,兩岸有尖山(玉筍山),麒麟山,筆架山等,山間森林密布,並建有觀音寺、萬松寺。湖東岸有象形逼真的象鼻嶺,海口鄉的熱水塘。

撫仙湖西南角為江川區所轄,轄湖區面積65.85平方公里,沿岸有江城鎮的明星、大沙咀、大馬溝、孤山、海門等村;路居鎮的張營、下壩、小凹等村。星雲湖向撫仙湖泄水河(玉帶河)及界魚石在海門村。孤山(島)位於該區江城鎮附近的湖中。

撫仙湖中部東半為華寧縣所轄,北起矣渡小村大石洞,南迄居樂村南面一公里的春魚洞,共長12公里,轄水域面積19平方公里,沿岸有矣渡、世家、矣馬谷、塘子、上村、新村、海鏡、居樂8個自然村。湖南岸的磨豆山位於該縣江川區交界。

水文特徵

撫仙湖湖面海拔1721米 ,最大水深157米(一說155米 ),平均水深87米,就深度來說,是雲南省的第一深水湖泊,也是中國僅次於長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水湖。

南北長31.5公里(一說30公里 ),東西寬11.5公里(一說10公里 ),湖岸線長度為93公里(一說90.55公里 )。撫仙湖總容量為189億立方米(一說185億立方米 ,一說189.3億立方米 ),相當於滇池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如果將雲南全省30多個大小湖泊的總蓄水量全部匯入撫仙湖,也不及其半。為中國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

撫仙湖的主要水源補給是降雨和地下水。歷年平均降雨量為951.4毫米。湖區表層水溫的變化為:歷年最高月平均水溫出現於8月份,最低月平均水溫出現於2月份,歷年平均水溫為17.3℃。據澄江水文站海口測點1979~1983年資料載,水溫最高25℃,最低10℃,年平均19.2℃。

撫仙湖屬貧營養型湖泊,水質清澈。透明度一般為4.9—11米,最大達12.5米, 平均透明度6.5米,年平均4.8米。

由於湖泊四周支流不多且分散,陸源腐殖質極少,懸浮物不多,為貧營養性湖泊;加之湖內和湖岸周圍有大量的地下泉水湧出,湖水清澈純淨,水質極好。經化驗,PH值為8.36,呈微鹼性,湖水淨淡度為99.5%,是我國內陸淡水湖中水質最好的湖泊之一。湖的深水區為藍綠色,湖水透明度平均為8米,最大可達12.5米,也居雲南省湖泊之最。

湖區地貌

地質成因

撫仙湖,屬斷層陷落湖泊。撫仙湖的形成,大約起始於地質年代第三紀末,距今約300多萬年前。由於地殼板塊的急劇運動,造成喜馬拉雅山脈凸突,從而引起一系列斷層貯水及石岩溶蝕現象,在雲南高原群山中形成了眾多的湖泊,撫仙湖就是那時形成的一個南北向的斷層陷落湖。

撫仙湖位於澄江盆地之中,盆地四周群山環抱。整個湖泊平面呈南北向的倒葫蘆形,兩端大;中間窄,北部寬而深,南部窄而稍淺。岸線發展係數為1.72,較平原地區湖泊小,表明湖泊形態規則,岸線平直,反映了地質構造的控制作用。湖的北端為湖水沖積平原,岸線略向北彎曲,呈弓弧狀,這是由於湖區常年盛行西南風,風浪較大,北部河流帶入的泥沙迅速受波浪改造的緣故。東西兩岸,峭壁直逼湖邊,在浪蝕作用下,顯得格外陡峭、險峻。

撫仙湖地貌大勢 撫仙湖地貌大勢

山脈島嶼

撫仙湖[雲南省玉溪市境內湖泊] 撫仙湖[雲南省玉溪市境內湖泊]

梁王山,古稱裝山,又名羅藏山,是全縣諸山乾脈,在縣城西北8公里,與呈貢接壤。主峰海拔2820米,是滇中第一高峰,屬澄江管轄,元代梁王在此紮營故名,是澄江十景之一。站在山巔,昆明之滇池,澄江之撫仙湖、陽宗海,江川之星雲湖盡收眼底,可謂“舉目觀四海”。山腰建造林場,雲南省電視台在山上建有電視塔。此山森林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盛產藥材及少量的礦物。

玉筍山 玉筍山

尖山,古名涌拔山,後稱玉筍山,在澂江縣城西南,海拔2152米,屹立在撫仙湖西岸,北依尖山河,澄川公路繞山而過。此山高峰獨秀,上尖下粗形如玉筍,山頂有一盤石直徑兩米,昔日四時注水不竭,景曰:玉筍群嵐,玉筍擎天。從祿充眺望,又像一口金鐘置於祿充村北,又名金鐘山;從養白牛、乾沖眺望,像一頂沙帽,從東面向西面看;像一把騎子,是澄江十景之一。

對過山,古名赦文山,在澂江縣城東南23公里,東西走向,東南接雷打山,海拔1811米,因此山與撫仙湖對岸筆架山隔湖相對故名。

筆架山 筆架山

筆架山,在撫仙湖畔祿充村的北面,三峰陡起,形如筆架,故名筆架山。筆架山海拔1808米,最高點距湖面76米,南北長約一華里,山上除部分表皮有一層紅色薄土外,全由石灰岩組成。歷代文人墨客常在山上徘徊留連,為筆架山景觀定了“十二景”,如“西天門”、“福王門”、“南牛皇民”、“靈山一會”、“天水一色”、“漁舟唱晚”、“普陀仙境”等等,並刻字於岩石上。筆架山的最高峰上有觀音寺。每年二月十九,為該寺的廟會,是日當地農民、漁民相約到此聚會,唱戲、遊樂、聚餐、進香念佛,十分熱鬧。東面是撫仙湖,南面是棋團山和祿充村,西面是五峰山,北面金鐘山(即尖山,又名玉筍山)。

波息灣 波息灣

波息灣,筆架山腳北端,因背後的筆架山、臉掘山擋住西南風,在刮西南風較多的季節,遠處湖面波浪翻湧,而灣里卻風平浪靜,故名。灣里水面較寬闊,淺灘延伸湖間二三十米,是進行水上活動、游泳、度假的良好場所。

碧雲山,坐落在撫仙湖西北,江川區江城鎮明星村後,右邊是“應山歌”,左邊是“抗浪魚洞”,是滇南著名勝景。碧雲山,山清水秀,林木蒼鬱,與下村山、老鷹窩山並列。三山翠綠倒影入湖,真乃山山水水綠如碧,群峰疊翠矗青雲。碧雲山上碧雲寺,又名“武當別院”,乃湖北武當山分院,建於清乾隆年間。

孤山,原名瀛海山,位於距江川區城約17公里的撫仙湖江川水域之中。明代以前瀛海山傍有一小島(稱小瀛海山),兩島之間有一鐵橋(虹飲橋)相通。明末一夕地震,小島及虹飲橋沉沒,唯瀛海山屹然獨存,孤山由此得名。孤山成於宋,盛於明,曾建有八殿五閣三亭一堂一庵一塔。孤山昔為迤東名勝,有“巍然形勝冠南洲”之譽,成為滇中名勝之最。1979年7月,中國科學院醫學生物研究所徵用孤山為猿猴養殖場,島上倖存的常綠灌木叢、竹林、草坪盡遭猴毀,孤山成為光壑禿嶺。1988年11月,江川區人民政府與生物研究所多方協商,達成協定,孤山有償歸還江川。江川區將孤山闢為旅遊風景區。

界魚石 界魚石

界魚石,距江川區18公里,位於江川城北部星雲湖連通撫仙湖的玉帶河中部,野牛山與獅子山相間的狹谷中。明代起當地宮吏對界魚石奇觀即不斷題詩、刻碑記述讚嘆。1877年旁其建觀音寺,1987年疏浚玉帶河,並興建了海門樓、海門橋望瀛閣等並闢為橋廊為海門公園。 界魚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江川重要景點之一。1988年5月列為省重點旅遊景點。景區內石碑上刻著一首詩:“星雲日向撫仙流,獨禁魚蝦不共游。豈是長江限天塹,居然咫尺割鴻溝。”這就是海門公園最引人注目的“兩湖相交,魚不往來”的“界魚石”奇觀。因星雲湖的大頭魚和撫仙湖的抗浪魚以此石為界,抵石而返,不相往來而傳為佳話。

磨豆山,位於撫仙湖南岸,華寧與江川交界處,山頂海拔2663.1米,為華寧最高點。登磨豆山,可觀華寧、江川兩縣的秀美風景,撫仙湖、星雲湖一覽眼底。磨豆山又名老尖山,舊志名“大卓旗山”,與華寧東支山脈主峰矣甫老象山對峙。磨豆山集合了較為豐富的地質地貌形態和豐富多樣的生物景觀,山地、森林、珍稀植物、村莊等靜態資源空間上錯落有致,風電場構成了具有震撼力的主體景觀,動態資源與靜態資源時空上形成了良好的系統結構。

回龍山(象山),在湖東北面,有其南上肥下削,若大象長鼻下吸湖水,俗有“象鼻飲著水,必定是豐年”之說。

湖泊水系

上源水系

湖水主要來自雨水聚積,並南受上遊星雲湖注入,北有澄江梁王河、東大河、西大河及西龍潭、熱水塘的泉水流入。

星雲湖北岸江川縣江口鎮境內 星雲湖北岸江川縣江口鎮境內

星雲湖,是滇中高原陷落性淺表湖泊,流域徑流面積378平方公里,湖面為南北向不規則橢圓形,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平均寬3.2公里,湖岸線長36.3公里,水面海拔高程1722米,水面面積3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7米,相應湖容量2億立方米。星雲湖是撫仙湖的上游湖泊,一般情況下,星雲湖水面比撫仙湖水面略高。兩湖由一條長2.2公里、深5米、寬8米的河道——隔河(玉帶河)相連。隔河是星雲湖泄流的惟一出口,是天然河道,後經人工整治襯砌,設有閘門控制星雲湖出流。根據省人大通過的《星雲湖管理條例》、《撫仙湖管理條例》,星雲湖控制運行水位:最高1722.50米,最低1721.50米。撫仙湖控制水位:最高1722.00米,最低1720.50米。星雲湖位於撫仙湖流域上游,通過隔河與撫仙湖相連,平均每年約有4000萬立方米的星雲湖水經過隔河下泄到撫仙湖。近幾年來,星雲湖水質污染和富營養化發展迅速,水質已經達到IV—V類,並發生了嚴重的藍藻水華,湖水透明度降低到小於1米。並且,隔河泄水主要集中在雨季中、後期,流量比較大(10—12立方米/秒),在撫仙湖形成2公里左右的水質污染區域,不僅嚴重影響旅遊景觀和當地居民生活,而且大量藍藻和營養鹽隨水流湧入撫仙湖,加重了撫仙湖南部的水質污染,加速了富營養化發展,有引發撫仙湖藍藻水華的危險。

星雲湖連通撫仙湖的出水口 星雲湖連通撫仙湖的出水口
連線兩湖的江川縣玉帶河(隔河) 連線兩湖的江川縣玉帶河(隔河)

西大河,水源在西龍潭泉水,這股泉水每天以5萬多立方米的水量湧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西大河水源主要是西龍潭泉水,這股泉水每天以5萬多立方米的水量湧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 西龍潭,位於縣城西5公里的蟠龍崗下,泉分左、中、右三湫,水從崗下流出匯為一潭,最大流量2.8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49立方米/秒,平均流量1.1立方米/秒。

梁王河,古稱羅藏溪,因水源於澂江縣羅藏山得名,後因元梁王在此山屯兵紮營,山名改稱梁王山,故河名改為梁王河。全長20公里,1956年11月在上游修建梁王河水庫,下遊河道三面光支砌,寬5米,長8.2公里,在河道上建有機械閘5道。 流域面積90.4 平方公里,是撫仙湖最大的入湖河流之一,平均年徑流量占撫仙湖103條入湖河流的17.8%,其流域產生的大量污染負荷為撫仙湖北部水體的重要污染源。

山沖河,在澂江縣城西南貓鼻子山東面,流經太極田、雙樹上村、龍王廟入撫仙湖。1962年新建山沖河水庫,舊河道已不復存在。

馬料河(撫澄河),在澂江縣縣城西,水源於舞鳳山西側由忠窯向東南經太平橋、四勻橋南下至馬房村入撫仙湖,1970年經人工改直用粗石支砌,溝底用混凝土澆築,全長7公里。 縣城西北的鄭閹箐,經忠恕村、大小窯、廖官營等村後流入撫仙湖。1989年對下段進行整治,並三面光支砌,1995年對上段進行三面光支砌,開挖0.8萬立方米,支砌石方0.5萬立方米,澆混凝土0.07萬立方米。架設人行橋6座,機耕橋3座,公路橋1座,總投資80萬元。

尖山河,在澂江縣縣城西南,源出有二,其一在養百牛南的大青山麓塘子田,由南向北經所梅村玉尺埂、養百牛、李官村、大、小沖至岔河;其二在官松廟由西北向東南經乾沖至岔河,注入撫仙湖。

撫仙湖[雲南省玉溪市境內湖泊] 撫仙湖[雲南省玉溪市境內湖泊]

東大河,古稱圩札溪,因溪水流從澂江縣圩札山下得名,全長21.9公里,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開築河堤990米。1950年發動民工5 000餘人,打下木樁750棵,修補5處決口,疏浚大仁莊至撫仙湖5公里河道,1959年在上遊興建東大河水庫。1980年修建灌溉乾渠,東乾渠全長12.6公里,西乾渠全長4.8公里,主要河道用三面光支砌。1987年將河道改直,三面光支砌,全長9.2公里,上游寬4米,下游寬9米,流入撫仙湖。

代村河,在澂江縣縣城東南,源出者北村西北山間峽谷;全長5公里,寬5米,注入撫仙湖。

甸朵大龍潭,源於撫仙湖東岸的老鷹地村岩石下伏流而出,最大流量0.0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平均流量0.05立方米/秒,供甸朵、水尾等村人畜飲水,在此建有甸朵電站。

熱水塘溫泉,古稱溫湯池,在縣城東南20公里海口鎮熱水塘村西,澄華公路旁,撫仙湖畔,常年水溫58℃,流量0.03立方米/秒。 水質含硫,是沐浴、療養的理想之地;

下游水系

撫仙湖出海口一帶水域 撫仙湖出海口一帶水域

撫仙湖與滇池相距僅17公里,但前者由湖東面的海口鄉(又稱海口河)清水流入南盤江,歸於南海,屬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後者屬長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它們分別處在兩大水系支流的源頭地區,屬於源頭型湖泊。

海口河:又名清水河,是撫仙湖唯一出口河道,在澂江縣城東南海口河村西北、華寧縣境北緣,源出撫仙湖向東北流至官莊東側後,為華寧與澄江兩縣界河,全在高山狹谷間奔流,經海口大橋,至宜良縣土主街對岸流入南盤江,河道全長15.3公里(一說16公里 ),天然落差385米(一說392米 ),平均坡度千分之24.5,多年平均流量1.84億立方米,水能條件優越,理論蘊藏量1.4萬千瓦,建有電站6座。

海口河及其海口閘 海口河及其海口閘

物產資源

撫仙湖流域面積達1084平方公里,流域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產稻、麥、蠶豆、烤菸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穀倉,又是聞名全國的雲煙之鄉、魚米之鄉。撫仙湖的水溫,冬夏變化不大,水質又好,是極好的游泳之地。特別是北部沿澄江壩子一帶,近岸200米左右,水深僅在1至3米,湖底全鋪細沙伸延至湖岸數米,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來游泳。自昆明滇池出現污染後,有的民眾,甚至專業游泳隊伍也常到撫仙湖來訓練、游泳,在海灘上享受日光浴,在撫仙湖畔度過假日。

管理利用

由於撫仙湖是深水湖泊,她具有很大的儲熱能力,一年四季對湖區溫度能起調節作用,因而可以提高湖區周圍的最低氣溫和減少霜日,特別是對空氣的回暖具有一定的影響,湖水水溫冬夏變化不大;撫仙湖是尚未遭受有機物、重金屬元素和有毒物質污染的湖泊,湖水感官性狀好,無色無味,懸浮物質極少,透明度大。從湖水物理性質和湖水中所含化學物質等各方面分析,均屬於清潔水,並且對於人民生活飲用及漁業生產均為優質水。撫仙湖北部沿澄江壩子一帶,近岸200米左右,湖岸水深僅1—3米,湖水清澈,湖底為細沙和鵝卵石,伸延至湖岸數米,成為極為良好的天然游泳勝地。

撫仙湖的面積雖然不及滇池、洱海大,但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如蓄水量達189億立方米;僅次於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248.9億立方米),而高於洞庭湖(178.1億立方米);撫仙湖是雲南省境內容積最大的湖泊,貯水量達189億立米,占雲南省湖泊總貯水量的78%,這一天然水資源是發展雲南省工農業和漁業生產及提供人民生活飲用水的寶貴財富,因此它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有重要的意義。解放前,大惡霸、土匪頭子金紹雲曾利用撫仙湖水之便,糾集木船數十艘,出沒於沿湖各地,搶劫掠奪,殺人放火,造成民不聊生,田園荒蕪。雲南和平解放後,駐此的人民解放軍對孤山匪徒進行圍剿,迅速剿滅了土匪,沿湖人民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利用撫仙湖的資源為自己造福。撫仙湖南儲源頭新建了水庫,整修了大河,並在沿湖修建了機電抽水站四十多座,裝機容量8340千瓦。這些水利工程,既可灌溉,又可排澇,保證了沿湖農田的旱澇保收。撫仙湖的出口海口河,全長15.5公里,落差高達380多米,現已被澄江、華寧兩縣人民開發利用,沿河建起了梯級電站,與昆明電力併網,電力資源不斷地輸往城市和鄉村。

撫仙湖屬於深水貧營養型湖泊,水質清澈透明,含沙量很少,由於石灰岩山地較多,故水的硬度較大,湖中水生生物種類較貧乏,數量也較少,故魚類產量很低,平均畝產僅1.4斤,是魚產量較低的湖泊類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撫仙湖的土著魚類資源極為豐富,居雲南高原湖泊的首位。據水產研究所調查,該湖共有27種魚類,其中抗浪魚是全省馳名的土特產,魚肉細膩,刺軟,味美鮮香。體形小而細長,體長約3—4寸,樣子如箭,呈銀白色,肉嫩味美,含脂量較高,鮮吃或加工曬乾(可不必剖腹)都別有風味,經鹽水煮過的鮮抗浪魚,醃在罐中,放置一年半載,仍然鮮美可口,為人們所喜食。現沿湖的小灣、海口、祿充、立昌、尖山等地,是澄江抗浪魚的主產地。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撫仙湖,現在,沿湖的澄江、江川、華寧3縣已聯合成立了“撫仙湖管理委員會”。下設“湖管站”于澄江,制定了管理條例,進行了抗浪魚的資源保護與繁殖等為內容的科學試驗。

撫仙湖的水利資源相當豐富,蓄水量達185億立方米,等於我省第一大湖滇池和第二大湖洱海總蓄水量的四倍。引湖水能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運之便。

出水口的海口河經勘察可分六級建成梯級站。現在澄江和華寧兩縣人民已建成兩級,其中有一級還與昆明電力併網,源源不斷的電流,輸往城鎮和農村,為滇中工農業提供了動力。

梁王河水庫,位於縣城西北4公里,梁王河位於梁王沖兩山出口河道上,白土坡村旁。1956年11月5日動工築壩,於1957年4月25日趕在洪水到來之前,完成壩高28米的初期建設工程。壩底長64米,頂長160米,壩底寬180米,壩頂寬6米,總庫容量358萬立方米,死庫容34萬立方米,可灌農田1萬餘畝。1961年11月~1962年3月,第一次擴建完工,壩高增至33米。底寬195米,壩頂長180米,庫容527萬立方米,比原庫容增加169萬立方米,加長放水高低涵,投資20萬元。1978年第二次擴建,1980年9月竣工。主壩增高10.4米,達43.4米,總庫容1 100萬立方米,可灌農田2萬餘畝。為保證水庫常年蓄水量,於1981年,在梁王河第一道機械大閘處,建一級抽水站。在水庫西高涵老溢洪道尾水處,建二級抽水站。為備乾旱年水庫蓄水不夠,抽西龍潭水入梁王河水庫,增加蓄水量,保證大春栽插用水。

東大河水庫,位於縣城東北8公里處的吳柞村。徑流面積36平方公里,外流引洪4平方公里。1957年11月動工興建,1959年4月完工。主壩工程採用均質壩,齒牆高兩米,壩底長107米,寬192米,壩頂長205米,寬3米,壩高30.6米,總庫容340萬立方米。工程量:回填土方35.8萬立方米,支砌石方2 977立方米。副壩長188米,土方6萬立方米。輸水道底高程為9.3米,設有0.4×0.4米兩套平板拉桿閘門,共用石方910立方米。溢洪道高28.3米。

西大河水庫,位於白土坡村後西大河上,地質構造為細中粒粉砂岩,徑流面積10平方公里,年平均來水量每平方公里20萬立方米。1958年11月開工,1961年3月竣工。壩型為斜牆均質水壓壩,壩高27.8米,壩頂長182米,頂寬4米,總庫容113萬立方米,防洪庫容3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4萬立方米,死庫容39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 000畝,實際灌溉面積300畝。整個工程共完成土方33.7萬立方米,石方2 500立方米,混凝土25立方米,鋼材4噸。

朱家橋水電站,位於澂江縣東南面,距縣城42公里,屬海口河梯級開發五級電站,為低壩、明渠、徑流引水電站。設計流量6.5立方米/秒,水頭107米,裝機容量3×1 600千瓦,計畫年平均發電2 470萬度,利用水時5 140小時。電站於1975年開工,1978年1月1號機組運行發電,6月2號機組運行發電。1980年6月3號機組運行發電。電力與昆明供電局併網運行。

觀音堂水電站,位於澂江縣城東南面,距縣城36公里,屬海口河梯級開發第四級電站。電站為低壩、明渠徑流引水發電站,設計流量為6.3立方米/秒,水頭76.5米,裝機容量3×1 250千瓦,平均發電1 620萬度,平均利用小時為3 432小時。電站於1984年3月12日開工,1986年3月10日建成發電。

海口水電站,位於縣城東南面,距縣城27公里,為澄江海口河梯級開發第一級電站。電站為低壩,明渠徑流引水發電站,設計流量6.3立方米/秒,水頭29.6米,裝機容量2×800千瓦,預計多年平均發電量為600萬度。電站1985年10月開工,到1987年11月建成發電,架設35千伏輸電線路6.395公里連線觀音堂、朱家橋至縣城變電站並昆明電網運行。

匯口電站,是過境南盤江末尾的一座梯級電站,位於海口河尾與南盤江交匯處,採用混合式開發,主體工程由首部壩閘、引水渠道、穿水隧洞、主副廠房和升壓站等五部分組成。首部壩閘長84米,高37.5米,設(12×15米)3孔泄洪閘(4×4.5米),兩孔進水閘,引水渠道長325米(含前池55米),穿山隧洞2個,共長182.1米(1號洞長87.79米,2號洞長94.31米),設計水頭14米,引用流水量120立方米/秒。裝機容量(2×7 500)15 000千瓦,年可發電5 593萬千瓦時,設計建設工期3年(1995年1月正式動工,1997年底建成發電)。

社會經濟

撫仙湖北境,為澂江縣,澄江歷史上曾是路、府、郡縣治地。澄江一名始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澄江路為澄江府。清康熙八年(1669)裁陽宗歸河陽縣,屬澄江府管轄。民國2年(1913),廢府治改為澂江縣至今。“澄江”原名“澂江”,“澂”和“澄”音義相同,都是“水靜而清”的意思。據有關史籍,澂江縣名系因境內之撫仙湖水文特徵得名。《今縣釋名》澂江條記:“本元之河陽縣,為澂江路治。明為澂江府治。民國二年,廢府,改縣名。城南有撫仙湖,一名羅伽湖,一名清魚湖,周三百餘里,北納諸溪流,南受星雲湖,涵泓清澈,一碧萬頃,故名澂江。”《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933年第一版本)對澂江府條:“屬雲南省治河陽縣。民國廢府。改河陽為澄江。”這就是說,“澂江”這名是1913年才改為“澄江”的,但在民國文獻里,仍記為澂江。 1955年,我國實行文字改革,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認為“澂”字筆畫過繁,應簡化為“澄”字。後來,我省地名普查,有人建議恢復用舊稱“澂江”,但鑒於民國就有“澄江”之稱,且不影響原稱“澂江”的本意,就仍用“澄江”名稱。盛產稻穀和水產品,歷史上素有魚米之鄉的稱譽。 境內礦藏有煤、鐵、鉛、銅、石灰石、石英沙、磷等。大多不具備開採價值,唯有磷礦總儲量豐富。從撫仙湖東岸漁戶村開始,經大坡頭、路溪勺、小爛田、麥田灣、九村蛟龍潭、風口哨、獅子山、大山寺,直到陽宗蓋板山,直線18公里。磷礦層出露總長34公里,礦區面積48.12平方公里,總儲量6.4億噸,品位高、易開採。

撫仙湖西北境,為玉溪江川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湖光秀美,物阜民豐。星雲湖坐落其中,撫仙湖嵌於東北邊界,水面面積大於耕地面積,被稱為“滇中碧玉”、“高原水鄉”。又因魚類品種多,尤其大頭魚、抗浪魚遠近聞名;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優越,適種作物廣,尤其烤菸優質高產,素有“魚米之鄉”和“雲煙之鄉”的美稱。烤菸、仔豬、蔬菜、花卉、磷化工是當前的經濟支柱產業。蔬菜、鮮切花、黃磷、赤磷是主要出口創匯產品。以牛虎銅案為代表的李家山青銅文化,是古滇文化中的瑰寶。先秦時期屬古滇國地。漢元豐二年置俞元縣,屬益州郡。唐貞觀八年(634年)置繹縣,屬黎州。南詔時稱量水州。唐憲宗上元元年(760年),南詔向東兼併黎州等地後,河陽郡屬下有江川區,江川區之名始於此。大理國時屬步雄部。元憲宗六年(1256年),改為千戶所,屬羅伽萬戶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江川州,領雙龍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為縣,屬澄江路。此後歷代相沿稱江川區。明崇禎七年(1634年),縣治由古城(原龍街鎮)遷至江川驛(今江城鎮)。民國初年江川屬滇中道,治所在今蒙自,又稱蒙自道。1930年江川為第三督察區。1950年10月,縣城從江城遷大街,屬玉溪地區。1958年10月,併入玉溪縣,1961年11月再設江川區,2015年12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江川區,設立玉溪市江川區。

撫仙湖東岸為華寧縣轄地,因其縣城座落在華蓋山下寧壽寺旁而得名--華寧。歷史悠久,山川秀麗,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是雲南省有名的水果基地縣和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是"玉煙"原料的主產區,是全國有名的"桔鄉"和"泉鄉"。華寧不僅有富饒的土地資源,還有豐富的水能源和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礦藏儲量較多的有磷、褐煤、鉛鋅、石灰石、石膏,其中磷礦儲量在4.38億噸以上,褐煤儲量8000多萬噸,還有銅、鐵、矽石、銀、硫磺等多種礦產資源。華寧有眾多的風景名勝,舊時有“寧州八景”、“婆兮八景”等名目,現有萬松山景區、象鼻溫泉風景區等風景名勝,寧壽寺、寧陽書院、尊經閣等古建築保存完好,可供開發利用。新村陶窯、青龍斗閣古墓群等古老文化遺址具有考古價值。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自然資源,蘊育了厚重久遠的潭泉文化、陶文化、柑文化等眾多歷史文化,其中最為著名的為陶文化,華寧土陶有600多年悠久歷史,燒制的陶器質地細膩,造型美觀,色澤鮮艷,產品有建築陶、園林陶、工藝陶、生活陶和東巴文化陶五大系列700多種,年產陶2000餘萬件。華寧共有人口20.5萬人,縣內居住著漢、彝、苗、回、哈尼等21個民族,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近三分之一,各民族有著獨特的語言、服飾、禮儀、節日和民族風俗,他們世世代代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於開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繪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其中最有代表的為苗族採花山和彝族火把節。

民國26年(1937),由澄江、祿充的張傳甲沿湖奔走,會同三縣沿湖士紳、鄉保長組成“魚秧會”,其宗旨是保持預訂水位,保護魚秧,提高魚的產量,張傳甲任會長。接著沿湖各村先後成立了“村漁秧會”,各村漁民為會員,每年按期召開會議,研究漁戶捕魚管理措施及獎懲辦法,解決漁戶糾紛,指導漁業生產,為撫仙湖漁業發展起到了良好作用。1957年由澂江縣人民委員會直接管理,並作出新的管理規劃。5月20日起,開始徵收漁業管理費。1964年4月,由玉溪地區組建撫仙湖管理站,由澄江多種經營辦公室代管,1965年更名為撫仙湖管理委員會,澂江縣長為主任,江川、華寧兩縣縣長為副主任;同時,下達《撫仙湖水產資源繁殖保護和湖泊管理暫行辦法》草案。1970年7月,玉溪地區組織沿湖三縣及750試驗場,召開玉溪三縣二方會議,對撫仙湖水位的上下控制線作了規定,上線水位不得超過1721.5米,下線水位不得低於1720.5米,水位控制由澂江縣農業局執行。1992年8月26日,由玉溪地區成立撫仙湖管理局,負責撫仙湖的管理。1993年9月25日,雲南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雲南省撫仙湖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暫行)。從此,撫仙湖管理納入法制軌道。

文化傳說

相傳,深居天宮的玉皇大帝,一日步出宮門,遠眺人間,發現一顆狀如葫蘆的明珠,鑲嵌在雲霧繚繞的萬山叢中,藍湛明淨,波光粼粼,美麗至極。玉皇大帝為之傾倒,急傳肖、石二仙立即下凡,描摹這人間美景,帶回天宮,裝點天堂。肖、石二仙急忙騰雲駕霧,飄落在明珠東南方向。走近一看,迷離美景展現在眼前:明珠四周,嶙峋怪石密布,崢嶸多姿,儀態萬千;有的如沖天玉筍,有的似文房筆架,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孤山獨坐湖中,雲霧迷漫時,似一座忽大忽小、忽升忽降、縹緲無常、變化莫測、神奇美麗的仙島,與明珠交相輝映;煙波浩瀚的湖泊,無波時水平如鏡,柔和嫵媚,像一位袒胸露壞的少女,在安閒舒適的憩睡。起浪時白浪疊現,如滿盤碎玉在晃動,又似朵朵睡蓮在競相開放。遠山近水,州島錯落,好一幅色彩怡人、幽深奇崛、水墨的山水畫卷!肖、石二仙只顧搭手撫肩地在觀看,在讚嘆,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畫畫,忘了歸期。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定定地站在那裡,陶醉在迷離美景之中。久而久之,兩位神仙變成了兩座石峰。看,在撫仙湖的東南方,果真疊立著兩座形似搭手撫肩、俯視明珠的石人山。據說,這就是肖、石二仙變成的,撫仙湖之名便由此而來。

清乾隆年間,澄江進士段琦與友人暢遊撫仙湖時,曾"題撫仙湖峭壁間有肖石二仙撫肩並立"的五言詩一首。詩云:"提壺上舟立,煙環古洞前。如何幾日月,帶住小山神;對我人三個,笑誰手並肩。湖名因此著,峭拔彩雲邊。"記敘的便是此傳說。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

滇池 | 洱海 | 撫仙湖 | 程海 | 瀘沽湖 | 杞麓湖 | 異龍湖 | 星雲湖 | 陽宗海

地理水域名詞

諸多地理水域的一些名詞,是人們旅遊常去的地方。

雲南省旅遊景點列表

地區景點列表
昆明市 石林 九鄉 翠湖 東川紅土地 轎子雪山 世博園 雲南民族村
大理市洱海 蝴蝶泉 大理古城 大理三塔 大理蒼山 雞足山南詔風情島 南詔文化城 大理喜洲 大理感通寺 沙溪古鎮
麗江麗江古城 玉龍雪山 束河古鎮 黑龍潭 雲杉坪 玉龍雪山冰川公園 玉龍雪山氂牛坪 玉水寨 虎跳峽 東巴萬神園 拉市海 長江第一灣 木府 萬古樓 黑白水河 東巴文化博物館 白沙壁畫 甘海子 老君山 玉峰寺 觀音峽 麗江酒吧 瀘沽湖 麗江高爾夫 麗江花園
香格里拉 納帕海 屬都湖 碧塔海 松贊林寺 依拉草原 藍月山谷 白水台 千湖山 茶馬古道十二欄桿 碧壤峽谷 碧沽天池 哈巴雪山 渣日 木勝 土岩畫 大寶寺 五鳳山 梅里雪山 雨崩村 白茫雪山 奔子欄 明永冰川 天生橋公園 瀾滄江峽谷 東竹林寺 歸化寺 茨中天主教堂 太子廟 打洛森林公園 香格里拉滑雪場 香巴拉
西雙版納 潑水節狂歡 傣族村寨 民族風情園 橄欖壩 原始森林公園 孔雀湖 版納熱帶花卉園 曼典瀑布 曼聽公園 曼斗旅遊村 曼景蘭傣寨 版納勐養象樹 瀾滄江風情 野象谷 基諾族山寨 翠屏峰公園 三岔河 勐侖植物園 獨木成林 景真八角亭 緬甸大金塔 曼飛龍佛塔 大勐龍
騰衝市和順古鎮 火山熱海 大滾鍋 國殤園 北海濕地 疊水河瀑布
怒江市 高黎貢山 聽命湖
保山市高黎貢山
德宏市 允燕佛塔 姐勒佛塔 瑞麗邊貿街 瑞麗江大盈江風景區
楚雄市哀牢山 元謀人遺址 黑井古鎮 獅子山 土林 紫溪山國家森林公園 彝族十月太陽曆公園
紅河市元陽梯田 屏邊大圍山 建水古城 石屏 紅河衷牢山
玉溪市撫仙湖 磨盤山森林公園 星雲湖
文山市普者黑 捨得草原 壩美
思茅市娜允古鎮 阿佤山雲海 茶馬古道 瀾滄江 無量山自然保護區
臨滄市古崖畫群 南滾河自然保護區
昭通市西部大峽谷溫泉 大關黃連河
曲靖市羅平油菜花 珠江源 多依河 九龍河瀑布 馬過河 陸良彩色沙林

湖泊的種類及成因

概述湖泊是由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質——礦物質、溶解質、有機質和水生生物等組成的統一體。湖泊的形成有多種多樣形式,但是,不論湖泊是怎樣形成的,它都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條件:一是窪地即湖盆,二是湖盆中所蓄積的水體。因此在地理學中通常以湖盆的成因作為湖泊分類的主要依據。近年來在湖泊分類時又考慮到致使湖盆積水的主導因素,因為只有積水的窪地才稱為湖泊。
分類成因特點與舉例
構造湖是在地殼內力作用形成的構造盆地上經儲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點是湖形狹長、水深而清澈,如雲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撫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納斯湖等。再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沿線的馬拉威湖坦噶尼喀湖維多利亞湖。構造湖一般具有十分鮮明的形態特徵,即湖岸陡峭且沿構造線發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時,還經常出現一串依構造線排列的構造湖群。
火山口湖火山噴火口休眠以後積水而成。其形狀是圓形或橢圓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測,如白頭山天池深達373米,為我國第一深水湖泊。
堰塞湖由火山噴出的岩漿地震引起的山崩冰川土石流引起的滑坡體等壅塞河床,截斷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積水成湖。五大連池鏡泊湖等。據《黑龍江外記》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墨爾根(今嫩江縣)東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塊飛騰,聲震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即今日的五大連池”。
岩溶湖是由碳酸鹽類地層經流水的長期溶蝕而形成岩溶窪地岩溶漏斗落水洞等被堵塞,經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貴州省威寧縣草海。威寧城郊建有觀海樓,登樓眺望,只見湖中碧波萬頃,秀色迷人;湖心島上翠閣玲瓏,花木扶疏,有水上公園之稱。
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蝕形成的坑窪和冰磧物堵塞冰川槽谷積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阜康天池,又稱瑤池,相傳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北美五大湖芬蘭瑞典的許多湖泊等。
風成湖沙漠中低於潛水面的丘間窪地,經其四周沙丘滲流匯集而成的湖泊。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環繞,水面酷似一彎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
河成湖由於河流擺動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它又可分為三類:一是由於河流擺動,其天然堤堵塞支流而水成湖。如鄱陽湖洞庭湖江漢湖群雲夢澤一帶)等。二是由於河流本身被外來泥沙壅塞,水流宣洩不暢,瀦水成湖。如蘇魯邊境的南四湖等。三是河流截灣取直後廢棄的河段形成牛軛湖。如內蒙古的烏梁素海
海成湖由於泥沙沉積使得部分海灣與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稱作瀉湖裏海、杭州西湖、寧波的東錢湖約在數千年以前,西湖還是一片淺海海灣,以後由於海潮和錢塘江挾帶的泥沙不斷在灣口附近沉積,使灣內海水與海洋完全分離,海水經逐漸淡化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