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越

揚越,亦稱"揚粵"。我國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戰國至魏晉時為對越人的泛稱。其居地說法不一:一說因曾廣泛散布於古揚州而得名,故亦以稱其居地;一說居嶺南;一說居江漢一帶地區。西周末周夷王時,楚君熊渠曾興兵伐庸,揚越,至於鄂,揚越之北疆漢水地區被兼併,後為楚所並,楚王熊渠封其子為越章王,其封國當即揚越之故地。揚越(揚越人),中國境內古代民族越人一個分支。揚越自古居住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可能分布比較廣。揚越人居住地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為主,以農業為主,過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種植水稻。揚越之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越國亡後,揚越、百越之稱漸多,各個時期稱呼對樣不一樣,有時和越、越人、百越混合使用。

1.亦稱"揚粵"。
2.我國古族名。
百越的一支。戰國至魏晉時為對越人的泛稱。其居地說法不一:一說因曾廣泛散布於古揚州而得名,故亦以稱其居地;一說居嶺南;一說居江漢一帶地區。西周末周夷王時,楚君熊渠曾興兵伐庸,揚越,至於鄂,揚越之北疆漢水地區被兼併,後為楚所並,楚王熊渠封其子為越章王,其封國當即揚越之故地。
揚越(揚越人),中國境內古代民族越人一個分支。揚越自古居住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可能分布比較廣。揚越人居住地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為主,以農業為主,過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種植水稻
揚越之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越國亡後,揚越、百越之稱漸多,各個時期稱呼對樣不一樣,有時和越、越人、百越混合使用。
在先秦古籍中,對於東南地區的土著民族,常統稱之為“越”。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的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或稱“吳越”(蘇南浙北一帶)、或稱“閩越”(福建一帶)、或稱“揚越”(湖北江西一帶)、或稱“南越”(廣東一帶)、或稱“西甌”(廣西一帶)、或稱“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因此,“越”又稱被稱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而揚越後期,因為荊蠻的入侵,主要生活區域逐漸縮減到鄱陽湖周邊區域,也就發展成了後來的魏晉時期南方的溪族。
越人歌》與鄂州
越人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詬恥
心幾頑而不絕兮 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詩說
越人歌》並非出自《詩經》,而是一首先秦古歌,見於劉向《說苑》卷第十一善說: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游水之上,大夫擁鍾錘,縣令執桴號令,呼:“誰能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莊辛,過而說之,遂造托而拜謁,起立曰:“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莊辛遷延沓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芘,張翠蓋而犀尾,班麗褂衽,會鐘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子皙乃修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圭,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今君何以逾於鄂君子皙,臣何以獨不若榜枻之人,願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進之,曰:“吾少之時,亦嘗以色稱於長者矣。未嘗過僇(僇:lu4,羞辱)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後,願以壯少之禮謹受命。”
下面用簡體來講述這個故事:
楚國的襄成君剛受爵位的那天,穿著華麗的衣裳,被隨從們簇擁著來到河邊。楚大夫莊辛剛好路過,他拜見完襄成君後,站起來,想和襄成君握手。握手在等級森嚴的古代是一種非常不嚴肅的行為,所以襄成君聽後十分生氣。莊辛見了也有點不自在,他轉身去洗手,給襄成君講了一個鄂君子的故事:
有一天,鄂君子坐在一條富麗堂皇的刻有青鳥的遊船上,聽見一位掌管船楫的越國人在擁槳歌唱。歌聲委婉動聽,鄂君子很感動,但就是聽不懂他在唱些什麼。於是鄂君子招來了一位翻譯,讓他將划船人的歌詞翻譯成楚國話。這就是後世聞名的《越人歌》,歌詞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鄂君子聽明白歌詞的意思後,立即走上前,擁抱了那位划船人,並把繡花被蓋到那人身上。襄成君聽完這個故事,也走上前去,向莊辛伸出了友好的雙手。
上面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40年前。當時楚越雖是鄰國,但語言不通,交往需要藉助翻譯。這首《越人歌》是我國歷史上現存的第一首譯詩。這首詩接近《楚辭》作品的纏綿悱惻,藝術水平很高,它和楚國的其它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
鄂君子皙的故事
 鄂君子皙是楚王子,楚之鄂邑的封君,楚王的母弟,官為令尹,爵為執圭。
子皙所封之鄂邑,當即其先人熊渠伐揚越所至之鄂。鄂也是楚國僅次於國都郢的第二大繁華城市。《九州記》曰:“鄂,今武昌。”所以,鄂君子皙的封地應該就是今天的湖北鄂州市。
越人歌》是產生於鄂君子皙泛舟新波之中的。新波的“新”當是一個時間概念,指春汛之期,江湖水漲,新波蕩漾。鄂君子皙泛舟時,身著長袖“斑麗褂衽”,且披著五彩斑斕的繡被,亦說明當時正是氣溫尚冷的三月桃汛季節。“新波”的地點,按鄂君所封鄂邑的位置來看,當是梁子湖。梁子湖西周時稱樊湖,戰國時稱鄂渚,今稱梁子湖,位置在湖北鄂州市域南部,東與大冶市交界,西與江夏區毗鄰。
鄂君子皙是誰,按《春秋左傳》、《史記》諸籍記載,春秋時的楚公子黑肱,似與《說苑》所載之鄂君子皙頗合。公子黑肱,字子皙,是楚共王(公元前590-前560在位)的寵子,楚康王靈王的母弟,曾敖之令尹。但與《說苑》的記載存在出入,根據《說苑》推測鄂君子皙應該是楚威王(公元前339-329)時代的人,具體事跡不詳。
湖北大冶:銅花草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大冶銅綠山下住著一個揚越族人,排行老六名鄂同六,母親和一個哥哥相繼去世後,剩下他和一個年老的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受了風濕,全身浮腫,臥床不起。同六到處尋求偏方,用小單方給老父治病。 有個郎中告訴他,銅草花性溫微辣,能解暑消腫,不妨試試。
同六決定去山上找。這天,他上山找到了銅草花,雨過天晴,一片嫩綠,銅草氣味清香,正值初秋,銅草開出一串串紫藍色的小花。同六采著采著,忽然看見一棵銅草下面露出一塊塊奇異的小石粒,就隨手把這幾塊“美銅”裝進籃內。回到家後,他忙著給老父煎藥。藥煎好後,同六才記起那幾砣“美銅”連同銅草花一齊倒進了陶罐,扒出一看,顏色變成銅綠,藥湯效力更好。於是,每次煎藥,都找幾砣“美銅”放進藥罐煎熬。父親喝後,浮腫漸消,幾劑湯藥之後,父親奇蹟般地好了。訊息不脛而走,人們紛紛效仿,釘木樁用它當錘,砸柴把它當斧,比粗糙拙笨的石斧、石錘強得多。後來又把硬塊錘打成一把斧頭,這大概是天下第一爐煉出的天下第一斧。這把斧頭比石斧好看,耐用。人們見了,萬分驚奇,也照樣熬煉,到有銅草花的地方撿“美銅”,熬煉成功了,打製成斧、錘、碗、缽。這種經火煉的銅器堅硬、鋒利。大家把“美銅”起名叫同六石,以示不忘鄂同六的偉大發明,感念他的孝心。後來文字複雜了,當地“六”與“綠”同音,就把同六石、同六山變成銅綠石、銅綠山了,銅綠山出銅就傳開了。
湖北大冶:揚越的青銅技術
大冶古先民先秦時期主體是百越族團中的揚越氏族,位於百越北疆揚越區域中心。到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元年),周惠王授予楚成王特權,“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楚國名正言順地占有了南方大片蠻荒之地。楚成王時,古大冶納入楚國版圖。大冶古銅礦,商中、晚期,西周、春秋早期主要是揚越氏族,氏族酋長便是礦老闆。揚越及揚越氏族中的越嶲、角雉、黃洞蠻等為開礦,冶煉工人。春秋中期,楚成王占有了大冶銅礦區,派員管理,楚人當老闆,工人仍是揚越人。有楚人或者其他蠻夷被楚同化了的楚人陸續加入,學習越人技術。
“當時長江中下游的銅礦都由越人開採,在鄂東南和贛西北是揚越,在皖東和贛東是于越和乾越。揚越出產的銅可以賣給楚,也可以賣給隨(曾)國”。銅綠山考古隊李天元教授說:“在西周和西周以前,鄂東地區生活著越族先民,最先是他們在這一帶開採銅礦”,湖北省博物館研究員譚維四說:“江南古銅礦最早在商代已經開採,到西周時已具有一定的開採規模。商及西周,江南古銅礦的主人主要是越人”。“楚國的銅料主要來自江南古銅礦”。湖北省博物館館長萬全文說:“揚越不僅曾經是大冶銅綠山銅礦遺址的主人,還應是銅礦的采冶者”。熊傳善《從民俗,文物看文化對廣西的影響》云:“在鄂南面不遠的地方,即今大冶縣銅綠山一帶,是當時最大的紅銅生產基地,揚越給楚人的文化影響是提供了大量紅銅,促進了楚國青銅器冶鑄業的發展。紅銅是當時頭等戰略物質,對楚國振興起了莫大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