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兩優6號

揚兩優6號

揚兩優6號,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優秀水稻兩系雜交種。2003年江蘇省、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4年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5年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5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05024。

基本信息

特徵特性

揚兩優6號長成圖 揚兩優6號長成圖

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4.1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0.7天。株型適中,莖稈粗壯,長勢繁茂,稃尖帶芒,後期轉色好,株高120.6厘米,每畝有效穗數16.6萬穗,穗長24.6厘米,每穗總粒數167.5粒,結實率78.3%,千粒重28.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8級,最高7級;白葉枯病3級;褐飛虱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8.0%,長寬比3.0,堊白粒率14%,堊白度1.9%,膠稠度65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4.7%。

產量表現

2002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優質A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7.8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88%(極顯著);2003年續試,平均畝產528.3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82%(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5.9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34%。2004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5.7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3.73%。

栽培要點

1、育秧:適時播種,濕潤育秧秧田每畝播種量10公斤,旱育秧秧田每畝播種量15公斤。

2、移栽:一般秧齡35天左右移栽,適宜栽插密度1.8~2萬穴,每穴4~5個基本莖櫱苗。

3、肥水管理:一般每畝施純氮12.5~14公斤,採用前重、中穩、後補平衡的策略,注意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在水漿管理上,做到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櫱,適時擱田。孕穗至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結實階段乾濕交替。

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螟蟲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

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米質較優,中抗白葉枯病,感稻瘟病。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相關報導

湖北省仙桃市三伏潭鎮紅陽村涼風習習,由大北農集團北京金色農華種業有限公司組織的中稻“揚兩優6號”現場觀摩會在這裡召開。該村種植大戶樊友言望著自家100多畝金燦燦的中稻,高興地對現場參觀的各地代表說:“這個種子真是好,優質、高產、抗蟲,今年這裡大規模的稻飛虱就沒有影響到我的田。種水稻這么多年,我還沒有遇到過這么好的種子,你們一定要宣傳下,讓農民兄弟都去種,確實值得種。”

“揚兩優6號”是該公司繼“兩優培九”之後再推出的中秈超級稻換代組合。已分別通過江蘇、湖北、河南、貴州等省及國家審定。2006年被湖北省農業廳列為主推品種。近一兩年來,鄂東地區推廣揚兩優6號“一種兩收”輕型栽培模式達1萬多畝。全年單位面積產量基本可以達到或超過雙季稻常規產量,實現“噸糧”目標。

經過2年多的試驗示範及研究表明,揚兩優6號具有再生力強、產量高、增強優勢、高產高效、節約成本等特點。 “揚兩優6號”助農民增收了1個億 。

本報訊 昨日,由市農科院承擔的“優質兩系雜交秈稻揚兩優6號中試與示範”項目通過農業部專家組驗收。該項目在實施期間,先後示範推廣面積264.52萬畝,促進稻穀增產7935.6萬公斤,帶動農民增收1.19億元。

驗收專家組成員、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推廣處處長趙耀輝說,“揚兩優6號”已被列為長江流域水稻優勢產業帶主導品種,能夠在試驗期間積極推廣套用,充分表明了該品種的優越性。

2005年湖北審定,編號:鄂審稻2005005

品質產量:2003~2004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出糙率80.4%,整精米率58.8%,堊白粒率14%,堊白度2.8%,直鏈澱粉含量15.4%,膠稠度83毫米,長寬比3.1,主要理化指標達國標三級優質稻穀質量標準。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5.80公斤,比對照Ⅱ優725增產4.87%。其中:2003年畝產558.73公斤,比Ⅱ優725增產10.74%,極顯著;2004年畝產552.86公斤,比Ⅱ優725減產0.47%,不顯著。

特徵特性:株型適中,葉片挺且略寬長,葉色濃綠,葉鞘、穎尖無色。抽穗至齊穗時間較長,穗層欠整齊,穗部彎曲,穀粒細長有中短芒。分櫱力及田間生長勢較強,耐寒性一般,後期轉色一般。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17.3萬,株高117.3厘米,穗長24.3厘米,每穗總粒數159.8粒,實粒數124.0粒,結實率77.6%,千粒重27.43克。全生育期138.6天,比對照Ⅱ優725短2.1天。抗病性鑑定為高感穗頸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

栽培要點:1、適時稀播,培育多櫱壯秧。鄂北4月中旬播種,江漢平原、鄂東4月下旬播種。秧齡30~35天,及時移栽。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畝插1.8~2.0萬穴,基本苗8~10萬。3、科學肥水管理。一般畝施純氮13~15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5:0.8。有機肥和複合肥作底肥,插秧5~7天后畝施尿素5~7.5公斤作分櫱肥,適量施用保花肥。淺水勤灌,適時分次曬田,收割前一周斷水。4、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螟蟲等病蟲害。5、適時收穫,注意脫曬方式,以保證稻穀品質。

適宜範圍:適於湖北省鄂西南山區以外的地區作中稻種植。

6、品種名稱:揚兩優6號
審定編號:豫審稻2004006
選育單位: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
品種來源:廣占63-4S×揚稻6號
特徵特性:屬中熟兩系雜交秈稻品種,生育期145天。幼苗葉鞘綠色,葉片濃綠色,葉片形態直立,葉略寬,葉勢平展,株型較緊湊,株高113cm;穗長25cm,穗弧形,穗分枝較多,穗粒數160~190粒,結實率85%,粒金黃色,細長,千粒重28.5g。
品質分析:2001年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測試中心(杭州)品質分析:糙米率80.1%,精米率73.8%,整精米率71.5%,粒長6.6mm,長寬比3.1,堊白粒率10%,堊白度0.7%,透明度1級,鹼消值7.0級,膠稠度79mm,籽粒蛋白質含量9.6%,直鏈澱粉含量15.0%。
抗性鑑定:2002年經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鑑定:對稻瘟病ZB5、ZD1、ZE3、ZF1、、ZG1五個生理小種表現高抗(0級),對ZC15小種感(5級);對白葉枯病菌群Ks-6-6、Px079、Js49-6、浙173表現抗(1級);對穗頸瘟表現抗(1級),抗倒性較強。
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豫南稻區中秈區域試驗,8點匯總平均畝產稻穀638.4kg,比對照一豫秈3號增產9.6%,比對照二汕優63增產2.7%,居12個參試品種第2位;2002年續試(A組),8點匯總平均畝產稻穀586.3kg,比對照一豫秈3號增產19.7%,比對照二Ⅱ優838減產0.2%,居11個品種第2位。
2003年參加豫南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5.9kg,比對照Ⅱ優838減產3.0%,居7個品種第5位。
適宜地區:豫南秈稻區種植,一般畝產600 kg。

•分類名稱:水稻

•品種名稱:揚兩優6號

•國家級審定編號:蘇審稻200302

•品種來源:廣占63-4S×揚稻6號

•選育單位: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

•特徵特性

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1)江蘇省區試表現:株型集散適中,莖桿較粗,劍葉挺直,分櫱性較強,葉色較深,穗大粒多,抗倒性好,接種鑑定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紋枯病,後期熟相好。每畝有效穗15-16萬,每穗實粒數155粒左右,結實率83%左右,千粒重28-29克。株高12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42天左右,較汕優63長1-2天。該組合產量水平較高,穩產性較好,米質優,抗病性好。糙米率80.6%,整精米率67.4%,長寬比2.9,堊白粒率22%,堊白度2.3%,膠稠度82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5.4%,米質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穀標準。

(1)江蘇適宜種植地區:適期播種,培育壯秧。一般5月上旬播種,每畝秧田用種量水育秧為10公斤,旱育秧為20公斤,每畝大田用種量1.0-1.5公斤。適時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旬移栽,秧齡控制在30-35天,每畝大田栽插2萬穴,基本苗每畝6-8萬。大田畝施純氮15公斤左右,施肥原則為前重、中控、後補。基面肥占70%,分櫱肥占15%,平衡肥占5%,穗肥占10%,並注意配合施用好磷鉀肥。水漿管理應淺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櫱,當每畝莖櫱苗達到夠穗苗的80%時,開始分次擱田,每畝有效穗控制在16萬左右。收割前一周斷

產量表現

2001-2002年參加江蘇省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634.2公斤,較對照汕優63增產5.69%,兩年均達極顯著水平,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2002年在區試同時組織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13.0公斤,較對照汕優63增產9.15%。在2001-2002年兩年貴州省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527.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5%。在2002年生產試驗點中,平均畝產507.1公斤,比對照增產20.7%。

適應區域

適宜在江蘇省中秈稻地區中上等肥力條件下和貴州省遲熟雜交秈稻區種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