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眼式

蚊科昆蟲約有3000餘種,我國約300餘種,全部吸血。 成虻一般在動物體上吸血,不吸人血。 全世界已知有3800種以上,我國約400多種,全部吸血。

接眼式

相關辭彙:囓蟲目書虱,囓蟲,齧;·竹節蟲目竹節蟲;·蜻蜓目蜻蜓,蜻,蜓,豆娘;·等翅目白蟻;Termites,whiteants(Iso-等,ptera-翅)。·軛翅亞目(Zor-完全,aptera-無翅)。·直翅目蝗,蚱,螽斯,蟋蟀,螻蛄;·紡足目足絲蟻;·昆蟲技術學

一般都是吸血昆蟲
比如牛虻蚊子馬蠅蠓黑蠅等

會飛的吸血昆蟲
3.1蚊科俗稱蚊子,體較小,雄性觸角環毛狀,複眼很大,無單眼,喙細長,向前伸,翅窄長,頂角圓,腹部細長,翅緣及翅脈上有鱗片。

卵一般單產,下沉水底,少數粘集在水生植物葉面下,幼蟲在水中生活,共4齡,蛹常浮留在水面或潛於水中,雄蚊可形成群舞現象。

僅雌性成蟲吸血,雄蚊以花蜜、植物汁液為主,雌蚊以吸食花蜜、植物汁液維持正常生存,但只有吸了血之後,它們的卵巢才能發育。

蚊科昆蟲約有3000餘種,我國約300餘種,全部吸血。

3.2蠓科俗稱墨蚊、小咬。小型。靜止時,前翅重疊,平放於腹部之上。

卵可沉入水底或借卵殼外緣的膠狀物粘附於濕土。幼蟲水生或生活於潮濕環境,棲居水內的幼蟲為蠕蟲狀,生活於土表的幼蟲為毛蟲型。幼蟲以藻類、真菌、纖毛蟲等為食,有的甚至自相殘殺,幼蟲4齡,蛹化在水中或土表。成蠓羽化時,在蛹殼上停留數分鐘,待體色變深後,才伸展翅飛行。成蠓交配多有群舞現象,舞群大小不一,從3~5隻到上萬隻不等,一般在2000隻左右,飛舞線長約1m,寬與高約2~5m,底層離地面約15cm。

一般在黎明、中午或黃昏活動,有趨光性。成蟲自由生活或暫時寄生性,常大量發生,人被叮咬奇癢難受。

成蠓的取食習性分兩大類,一類是以植物汁液和花蜜為生,一類是以動物血液為生。雄蟲和非吸血寄生性雌性多以花蜜和植物汁液為食。

蠓科全世界有4000多種,我國有400多種。吸血蠓類僅包括庫蠓屬、細蠓屬、蠛蠓屬、澳蠓屬等4屬的全部種類,我國無澳蠓屬。

3.4蚋科俗名黑蠅,在東北地區土名稱為“刨錛”或“駝背”。小型,體長1.5~5mm,多數為黑色,體強壯,隆背。頭具1對大複眼,雌蚋為離眼式,雄蚋為接眼式。

蚋卵常成塊狀產在被水淹的物體上,或直接產在水中沉於水底。幼蟲靠體末端的後鉤環附著在水中物體上,大部分時間營附著生活。幼蟲移動的方式有2種:一是用末端後鉤環和偽足進行尺蠖式行動;另一是從口中吐出的粘線(唾線)固定於淹沒物體上,然後放開它的後鉤環而脫離附著點,由水衝下一段距離至唾絲終點為止,然後吞入唾絲而回到原處,或可弄斷而附著在一新點。由於大量幼蟲作這樣的擴散,眾多唾線有時可結成蛛網狀。幼蟲6~9齡,蛹包圍在袋狀、靴狀或其它形狀的半裸繭中。成蚋在水邊石塊上交配。

雌雄成蚋均可以以植物汁液和自然間的糖類物質為食,僅雌成蟲吸血。雌蚋吸血,大致可分為嗜鳥血和嗜哺乳動物血兩類,一天有幾個吸血高峰期,即7∶00~9∶00,12∶00~13∶00,15∶00~17∶00。

蚋科昆蟲遍布全球,一般而言,只要有永久性流水的區域都有蚋科昆蟲存在。全世界約2000餘種,我國有150餘種,全部吸血。

3.5虻科虻在牛、馬等體上吸血,故有牛虻、馬蠅等俗名。虻入室後常在窗戶上撞擊,又有瞎虻之稱。虻的整體外形似蠅,成蟲體粗壯,刮舐式口器。幼蟲生活於潮濕的泥土中,捕食昆蟲幼蟲、蚯蚓等,幼蟲期特別長,蛹常在較乾燥的淺土層中。僅雌性成蟲吸血,雄虻只吸取植物汁液。雌虻也需要吸取植物的汁液。成虻一般在動物體上吸血,不吸人血。但斑虻和麻虻比較喜吸人血,人們在江河洗澡受虻叮刺大多是這兩類虻。飛行能力很強,每小時可達50km,運動中的物體有誘虻吸血攻擊作用,如當人走動或揮動手臂時,它就繞著人的臉飛舞,叮人吸血,人運動停止,虻則離開。

全世界已知有3800種以上,我國約400多種,全部吸血。

3.6舌蠅科俗稱采采蠅或睡眠蠅,喙直伸,針狀,端部有齒,故稱舌蠅,觸角芒第3節上有等距排列的長羽狀毛,腹部氣門位於背板與腹板之間的腹膜上。

雌雄成蟲均吸血,均傳播錐體蟲病原,引起人畜睡眠病,可致死。

本科僅1屬,即舌蠅屬21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非洲,我國無。

3.7蠅科螫蠅亞科螫蠅為中型或小型蠅類,與家蠅相似,喙長硬而尖,有小形唇片。幼蟲以畜糞為孳生物質。雌雄成蟲均吸血。本亞科全部為吸血種類,常見的種類有:廄螫蠅,南螫蠅、印度螫蠅、血刺蠅、長毛血喙蠅、騷血喙蠅、牛角血蠅、東方角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