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叭遺址

掃叭遺址

1925年,大阪朝日新聞報導小泉鐵於旅途中,在花蓮舞鶴髮現大石柱。此後陸續有日本學者調查或報導此遺址,尤其是石柱特別引人注目,學言認為是某種建築物的石柱。台灣光復後直到民國65年宋文熏在研究東海岸巨石文化時才又提到這個遺址。往後的報導只有簡要的說明。本遺址迄今尚未做過正式的考古發掘遺址上有兩根相當高大的石柱,最高的石柱高度將近6公尺,寬約1.5公尺,長軸約為東西向。石柱的質地為板岩,石柱上有兩個圓形浮雕及橫槽。除石柱外,附近地出現素麵陶片及石斧、石錛、石刀等石器。

掃叭遺址介紹

歷史背景
東部地區考古遺址中,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兩個最主要的文化相是卑南文化和麒麟文化。其中掃叭遺址即屬卑南文化的一支。
卑南文化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海岸山脈南段東麓、台東平原,以及大武山東麓河階和面海的坡地、階地。卑南文化的典型遺物為板岩石柱、板岩石板棺、石槽等;其他的包括精美玉、飾夾砂素麵紅陶、石刀、鐮刀、網墜等。
掃叭遺址所在的舞鶴台地是花東縱谷線上十分突出的一個河階台地,由秀姑巒溪和紅葉溪所圍繞切割而成。由於掃叭遺址上的兩支石柱是目前台灣史前遺址中最高大的立柱,因此有許多傳說故事,為人文歷史之旅增添許多想像的空間。
但時日漸久,寺院建築殘破不堪,無法咦鰨緮M拆除重建,因土地所有權屬於花蓮縣政府,無法拆除。兩難之下,民國七十二年,釋性良在中興路另外購地自建「懿泉寺」重續香火,唯恐原慶修院文物散失,乃將部分菩薩石像及諸天聖佛水泥像也奉往懿泉寺加以保存。 
文物現況
掃叭石柱:因位於舞鶴台地,又稱「舞鶴石柱」兩支石柱中略高一支高約六.七公尺,寬約一.八公尺,厚○.五公尺,穩固矗立,長軸方向約為東西向;另一較短石柱原傾倒於地,民國卅一年由瑞穗鄉公所動工扶起豎立。有「千年石柱」之稱。
遺址概況
遺址附近地表可輕易發現單石,尤其帶肩陽石隨處可見,石器和陶片亦俯拾即是。由於掃叭石柱公園附近皆為茶園菜圃,農家將大量頁岩單石用為堆積駁坎的基石。
 

相關傳說

 傳說故事
關於掃叭石柱的來源,有多則神話傳說。
傳說禁忌
目前,族人們把掃叭石柱當做神聖的地方,不容侵犯,一草一木一石都不可擅動,路過時會停下來倒一杯酒在地上,表示祭拜祖先祖靈。而習俗中他們也不單獨前往,大都是幾個人約好一起去,祭杯酒,表達晚輩的心意。(鶴岡村黃光讓頭目口述)
掃叭石柱在老一輩阿美族人心中不僅是神聖之地,也是神秘之地。根據鶴岡村幾位阿美族老人口述表示,明治初年時,日本考古學者要把石柱呋厝氈臼詹兀氈救私浝弦惠呑迦酥更c,也要求所僱請來搬叩淖迦艘磯歌,奇怪的是,明明在搬咔安啪毘^,等到大夥兒動手搬移時,竟然就有許多人忘了歌詞,於是那支石柱 只移動了不到五十公尺就一動也不動的躺在原地,日本學者只好放棄把石柱呋厝氈鏡哪銠^。據說那支石柱就是較短的那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