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鄉

振興鄉

振興鄉隸屬湯原縣管轄。位於縣境東北部,全鄉12個行政村,2682戶,總人口12000人,其中農業人口10867人。全鄉耕地面積7.5萬畝。

基本信息

1.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振興鄉

簡介

振興鄉隸屬湯原縣管轄。位於縣境東北部,瀕臨松花江左岸,東、南與樺川縣隔江相望,北鄰梧桐河農場。地處湯原縣東北部,距縣城110公里,東臨國營梧桐河
農場,西臨新華農場,南靠松花江,與樺川縣隔江相望,北靠鶴立河。全鄉12個行政村,2682戶,總人口12000人,其中農業人口10867人。全鄉耕地面積7.5萬畝,其中水田占36%,旱田占64%。自然資源有草原8萬畝、蘆葦1.8萬畝、柳條等,三面環水,資源豐富。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10公里,是全縣最邊遠的一個鄉。振興鄉沿江一帶,清初,設有官莊“都卡屯”、“瑪察屯”。中華民國初期,隸屬湯原縣第五區管轄。東北淪陷後,1939年6月,劃歸鶴立縣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8年10月撤銷鶴立縣,劃歸湯源縣,隸屬吉祥區管轄,1950年改為第五區。1956年2月,設定振興鄉。1957年11月,劃歸鶴崗市管轄,1958年秋改稱振興人民公社。1965年7月,又由鶴崗市劃回湯原縣。1984年7月,改建振興鄉。

地理位置與行政劃分

振興鄉轄境地處三江平原,地勢平坦,草原地區生長茂密的小葉樟。全鄉總面積15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萬畝。水稻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1/4以上。境內沿江的雙興村設有松花江航運船站。全鄉共轄振興、雙興、振江、雙城、平原、振豐、東城、古城、新城、興豐、興化、三合等12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1.13萬人,其中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3.6%。鄉政府駐地振興村

遺址

內古城村和振興村附近有東、西兩座古城遺址。據新編《湯原縣誌》載:“此城為金代胡里改路所轄的猛安、謀克城寨。清末的《黑龍江輿地圖》、《大清帝國全圖》稱其為郎君城”。

2.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山區振興鄉

振興鄉隸屬雙鴨山市寶山區管轄。位於市境中部偏北,東北與集賢縣毗鄰。鄉政府駐地距市區17公里。1984年3月,政社分開,將長勝公社劃分為長勝、振興兩個鄉,原長勝公社東部地區為振興鄉的行政區域。全鄉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萬畝。農作物有蔬菜、馬鈴薯和大豆、小麥等。全鄉共轄新村、前進、華新、上游、寶山、楊木崗、對松、清河等8個村。1990年全鄉總人口3848人。鄉政府駐市區內寶一路。

3.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振興鄉

位於閻良城區西約2公里處,東臨閻良鄉,南接北屯鄉,西南隔清河與臨潼縣徐楊鄉為鄰,西與三原縣大程鎮、徐木鄉接壤,北靠荊原,與富平縣呂村鄉為鄰。鹹(陽)銅(川)鐵路、西(安)閻(良)公路橫貫其境,經惠一、四支渠滋潤著兩岸土地。南北間距最長8.2公里,東西最寬5.4公里。面積30.9平方公里。1995年轄13個行政村,79個村民小組,54個自然村,5468戶,21427人。耕地32945畝。
民國時期,該鄉屬臨潼縣閻良鎮管轄。建國初為閻良六、七、八鄉。1956年3月屬合併後的閻良鄉。1958年9月為閻良大公社的一、二管區和閻良管區。1961年1月,將閻良管區改設為閻良人民公社。1964年7月,從中劃出83個生產隊,另行成立譚家人民公社。1966年社址遷至鄭家村。1984年3月改為臨潼縣振興鄉,1987年8月1日起,為閻良區管轄。
建國前的農業,畝產糧食百斤左右。建國後,1978年糧食畝產325.4公斤,比建國前增長5.5倍。1995年糧食畝產473.6公斤,農業總產值3121.66萬元,多種經營收入1980.82萬元。
1995年有鄉鎮企業988個,從業人員6430人,其中鄉辦企業14家,村辦企業24家,個體私營企業950家,各類企業中,農業企業1家,工業企業438家,建築企業69家,交通運輸業328家,商業企業133家,飲食企業19家。1995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3378萬元,占全鄉總收入的81.7%,其中鄉、村兩級企業總產值4151萬元,創利稅430萬元。以機磚為骨幹的建材業發展迅速,經濟效益顯著。1995年,荊塬10個磚廠產磚16900萬塊,總產值千萬餘元。譚家的服裝加工業已成規模。新來村的薯粉加工業遠近聞名,成為閻良有名的“涼粉村”。
1995年,全鄉人均純收入1279.9元,食品消費支出為46%,人均衣著支出年平均77元。農民鋼木結構住房比重達到84%。實現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電話,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1995年有5個行政村達到“小康村”。
1995年,全鄉有各類學校14所,在校學生4000人,衛生院1所,村辦醫療站13個,文化站1個,全鄉13個村共成立各種形式的禁賭組織23個,紅白理事會13個,秦腔劇團、自樂班、鑼鼓隊10多個。
境內有漢太上皇陵,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游宮遺址也在境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