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贅

招贅

招贅,have the groom move into one's house after the marriage 招人到自己家裡做女婿即招女婿。招贅女婿婚,除上述情況外,也有事先物色好女婿,女婿不提前到女方家,到了女方舉行戴頭儀式那一天才招贅上門的。招贅女婿婚,一般是家裡只有一女而無男,如果女兒出嫁,父母無人贍養,父母過世之後,這一家就絕了戶,家業無人繼承,只好招贅女婿上門,支撐門戶,繼承祖業。招贅進門的女婿,其地位要比帳房桿戴頭婚或勒系腰婚的男子高,有財產繼承權,在家庭中以主人身份自居,這種生活一般比較穩固,女子也有終身依託之感。

基本信息

招贅

【詞語】招贅(招贅)

【讀音】zhāozhuì

示例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二折:“妾身 孟光 ,自從俺父親將 梁秀才 招贅入門,七日光景,並不曾見面。” 明 王玉峰 《焚香記·構禍》:“幸然一舉作狀元, 韓丞相 招贅為姻眷。”《花月痕》第五一回:“就是 淑婉 招贅 阿珍 ,也是富艷無比。”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十五章:“相傳古時候,有個年輕的漁夫在海上遇險,被海里的龍王招贅做駙馬。”

相關內容

〖招贅女婿婚〗

過去,裕固族長期存在重女輕男的思想觀念,這也許是母系社會的遺風。家中大部分生產事務及全家生活的操持,都由女子承擔。女子以終身守家為習慣,繼承父母家業,多不願出嫁離開父母,反主為賓。又因女子身價甚高,索要彩禮較重,正式結婚費用較大,家底不豐裕的牧民之家,一般無力娶妻。在男子無力迎娶,女子以守家為榮的情勢下,產生出了招贅女婿婚。

招贅女婿婚,一般是家裡只有一女而無男,如果女兒出嫁,父母無人贍養,父母過世之後,這一家就絕了戶,家業無人繼承,只好招贅女婿上門,支撐門戶,繼承祖業。招贅之前,待女方的舅舅等主要親屬商討同意,物色好女婿,並且徵得女婿的舅舅、父母的同意,然後,女婿可提前一、兩年到女方家,在女方家生活、勞動,了解女方家的情況,在朝夕相處中和女方建立感情。經過一、兩年的共同生活,如果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姑娘又到了成婚年齡,選擇良辰吉日,請來姑娘的舅舅和主要親戚,給姑娘舉行成人禮的戴頭面儀式。女方家事先請來一或兩個有兒有女有丈夫(意福壽雙全)且動作利落的婦女,在儀式上給姑娘梳頭戴頭面。請來戴頭面的婦女給姑娘送一份禮品,即一把嶄新未用的梳子,一塊海螺骨磨成有眼的白色圓骨塊和綁紮頭面的頭繩。梳洗穿戴整齊,姑娘給每位客人倒一碗酥油茶之後,便用“扎拉帽子”(即頂部有紅纓穗、高頂寬沿、後部捲起的白色氈帽)遮住臉不再講話,由戴頭面的婦女將其扶到小帳篷就座。家裡招待賓客。在姑娘舉行戴頭儀式之前,女婿回到父母家,由其舅舅或父親、叔叔一二人陪同,把女婿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事先為新姑爺準備一套新衣服,一根系腰(即紅色綢、緞腰帶),一截煮得半熟的羊乾腿骨(裕固語稱“堯達曲珠爾”)。新女婿進門之後,由兩男子相幫給女婿換上新衣,勒上系腰,把羊乾腿別在腰帶上;一名男子“冠戴新郎”時,高聲敘說“阿斯哈拉”、“堯達曲珠爾”,“堯達曲珠爾”即裕固族婚禮形成的歷史和羊乾腿骨作為結婚憑證的來龍去脈。冠戴敘說完畢,招待客人。在當天下午,為客人做一頓羊肉麵條飯,上飯之前,姑娘的父親給來的每位客人回敬一條哈達,並說招待不周等客氣之詞。吃飯之後,客人紛紛離去。裕固族有“大事小事,一頓飯食”之說,吃飯之後等於宣布這樁喜事操辦結束。當晚女婿姑娘同居,開始夫妻生活。

來的客人,都要帶一份禮品,大多是一包茶磚,兩瓶白酒,一塊二尺見方白布的哈達。姑娘家還要答謝請來戴頭的婦女,給每人一疋白布、一疋藍布(原來一疋布約一丈五、六尺長)。

招贅女婿婚,除上述情況外,也有事先物色好女婿,女婿不提前到女方家,到了女方舉行戴頭儀式那一天才招贅上門的。還有事先沒物色好合適人選,姑娘又到了舉行成人禮戴頭面的時候,就先給姑娘戴頭,之後有合適者再招贅進門。這種後來者,一般不舉行什麼儀式,進門後就一起生活、勞動。

招贅進門的女婿,其地位要比帳房桿戴頭婚或勒系腰婚的男子高,有財產繼承權,在家庭中以主人身份自居,這種生活一般比較穩固,女子也有終身依託之感。如果生活幾年,感情破裂者,男方離去之時,還可帶走部分家產。這種情況一般不多,招贅的男子多屬家中兄弟多,家中無力為其娶妻或家庭不和睦者。

後記

根據當時的婚姻狀況,生女愈多,家境愈富;生男愈多,家境就愈窮,故有多願生女、不願生男之習俗。 和現在很不同,現在是生男越多越富貴、生女越多添累贅……唉,整個一重男輕女嗎……

招贅習俗

塔吉克族實行父系繼嗣的單邊繼承習俗,女性不享有被繼承人的遺產繼承權。該習俗至今發揮著共靠——反哺式的家庭養老功能。受伊斯蘭教伊斯瑪依派教法中繼承規範的影響,散居在莎車、澤普和葉城等地的塔吉克族婦女享有一定的遺產繼承權。在招贅婚的情況下,塔吉克族婦女可以成為亡者遺產的繼承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