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北縣

招北縣

1941年至1950年,中國山東省招遠縣分為兩個縣,大部在招遠縣城以北的區域劃出設定招北縣。

簡介

1941年1月1日,中國山東省東部的招遠縣劃分為兩個縣,縣城以南稱招遠縣,大部在招遠縣城以北的區域劃歸招北縣;兩縣習稱南招(招南)、北招。
招北行署(縣級)歸屬膠東區行政公署西海督察專員公署領導,1942年8月改屬北海區。招北縣劃為11個區,以序數命名。1945年8月,將序數區名改以地名命名,計有靈山金礦、金嶺、金華界河羅山張畫紀山阜山、垛石、金山共11個區。 招北行署駐杜家,即張星鎮杜家村(1988年張星撤鄉設鎮為張星鎮)。
1950年招北縣撤銷,其轄區劃入招遠縣。

大事記

1941年

1月1日,招北設縣,首任縣委書記賈君知、行署主任董華民
當月,以招遠縣大隊三連為骨幹組建招北縣大隊。
3月,招北縣成立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各救會”)。
7月,郭銳任中共招北縣委書記。

1942年

4月25日晨,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十三團二營在招北縣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在龍招路的槐樹莊伏擊日偽軍,全殲日偽軍40餘名。其中,斃日軍10餘名,俘日軍2名,俘偽軍小隊長以下官兵20餘名;繳獲捷克式輕機槍2挺、小炮1門、長短槍20餘支、彈藥及其它軍用品和金屬原料6汽車,燒毀汽車3輛。
5月31日,招北行署機關在牟家村遭日偽軍襲擊,武裝科長王少華及10餘名戰士犧牲。
7月,招北縣為減輕人民負擔,開展生產自給活動,漁業隊捕魚3個月,獲利87000元(北海幣)。
8月招北縣改屬北海區。
秋,招北縣委開展黨內整風運動。
冬,招北縣開展“減租減息增加工資”運動,實行“二五減租”、“一五減息”和僱工增加工資30%。到1945年9月,減租的土地5291畝,減租糧19.15噸,減息7000元。
是年,招北縣成立戰時郵局。
是年,招北縣人民抗日自衛團改稱“招北縣人民武裝委員會”。

1943年

春,北海銀行招北貸款所成立。6月,併入黃招辦事處。
4月,駐趙家溝的北海銀行接上級指示,立即疏散埋藏北海幣。午夜,村兒童團長趙書策及村中共支部書記會同北海銀行的同志一起,將北海幣埋藏。趙書策日夜警戒,整整4個晚上沒眨眼,一直等到上級把錢取走。趙書策由此被破格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9月25日拂曉,為掩護區政府、兵工廠和鄉親們轉移, 趙書策背部、頭部多處中彈犧牲。
10月,招北行署(縣)公安局長劉寶賢(又名劉維先),在招遠白石夼(kuǎng,ㄎㄨㄤˇ)戰鬥中被俘,不久被殺害。劉寶賢1910年生,男,招遠縣金嶺上劉家村人,中共黨員。1937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犧牲時年僅33歲。
同月,為打開龍(口)招(北)路日偽軍封鎖線,中共北海地委和軍分區派北海武工隊隊長劉香之率員來招北縣開展對敵鬥爭。
11月,招北縣委根據膠東區黨委的統一部署,在縣委機關及各分區委開始整風。

1944年

春節後,北海武工隊在張星據點附近設伏,在張星據點守軍的暗中支持下,一舉擊潰了偽招遠縣便衣隊。
4月7日上午,招北縣行署主任董華民寫信將六區寨子據點偽小隊長兼水口鄉偽鄉長於洪義請到欒家河村,對於洪義曉以抗日大義,施以軍事壓力,迫使於洪義投誠。當晚,招北縣大隊和公安局便衣班由於洪義帶路衝進寨子據點,共俘偽軍16名,偽鄉長4名,並將附近4個偽鄉公所搗毀。從此,招(遠)玲(瓏)路封鎖線被打破,數十個村莊的民眾得到解救。
4月30日晚,北海軍分區獨立團一部,攻克招北縣五區張畫山偽軍據點,摧毀碉堡2座,俘偽軍11名。
5月,李硯農任中共招北縣委書記。
5月25日午夜時分,北海獨立團一營與招北縣大隊在招北縣中心區區中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僅8分鐘即全部攻克蠶莊據點4座碉堡,斃、傷偽軍5名,俘37名。駐掖縣新城據點的日偽軍,嚇得棄碉而逃。
7月,招北縣戰時郵局內設新華書店
9月,招北縣大隊3個連由6個排發展為9個排。
同月,駐北窪子據點偽軍中隊長郭薈南率偽軍60餘人,攜械反正。
同月,招北行政公署召開士紳名流座談會,67人出席。
9月23日凌晨起,招北縣大隊與黃縣獨立營聯合發起龍招路秋季攻勢,一日之內摧毀龍招路沿線北窪子、槐樹莊、張星、北李家莊等日偽軍炮樓。
9月至10月,招北縣開展“查減”運動(檢查糾正減租減息運動中明減暗不減、明增暗不增的行為),同時開展反惡霸、反特務、反資敵運動,對大地主惡霸進行了鬥爭,獲得了大批鬥爭果實。
12月,中共玲瓏金礦工作委員會成立,馮桂江任工委書記。

1945年

2月,招北縣大隊發展為4個連,改為獨立營。至9月,招北縣大隊整編為正規部隊。
2月26日,偽縣長劉銘章率偽軍200餘名下鄉“掃蕩”,僅在紀山紀家村就搶走大牲畜40多頭。
3月1日,招北縣七、八、九3個區聯合,在叢家村召開萬人大會,鬥爭該村大惡霸龐太康,膠東青救會長魯紀華出席。
3月2日,招北縣獨立營在張星村伏擊日偽軍,炸毀敵汽車3輛,斃傷敵40餘人,獲輕機槍1挺,獨立營副政委姜石秋犧牲。
春,招北縣成立醫藥合作社。
4月,招北縣委於日本的櫻花節期間發起的“櫻花攻勢”。在日軍必經的要道上,布置日式小花園,園內放酒、雞蛋,及食品袋和日文宣傳品,宣傳品的落款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19日,偽縣長與日偽軍一部乘汽車北上,路過沙溝馬家村發現了“櫻花園”,待弄清沒有地雷後,日軍官兵一涌而上,取走了酒和食品袋,並把日文宣傳品裝到口袋裡。最後,日軍指揮官用日文寫下了紙條:“東西收到了,謝謝!”
5月,膠東軍區授予招北縣公安局武工隊偵察員馮官令“一等戰鬥模範”稱號。
8月16日夜,玲瓏台上村偽軍據點副連長劉子欣,率30餘偽軍攜械反正。
8月21日,駐招遠城的日偽軍逃往龍口,招北招遠地方武裝及民兵在龍招路上追擊、截殺逃敵,招北縣解放。
8月22日,招北行署改為招北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董華民。
9月,招北縣大隊整編為正規部隊。
9月25日,招北招遠兩縣政府在趙家溝村東纈上召開萬人大會,為趙書策立紀念碑一座,並授予“民族英雄”稱號,同時將趙家溝村改名為“趙書策村”。
10月,招北縣人民武裝委員會改稱“招北縣人民武裝部”。
12月,招北縣全面開展反奸訴苦運動。
同月,招北縣委組織一批黨員幹部去東北開闢工作。
是年,招北縣醫院在抬頭趙家村成立。

1946年

4月,中共中央從延安派科學院副院長陳康白、民主人士張之武到玲瓏金礦,分別任採金研究所主任、副主任。
6月,招北縣子弟兵團成立。
7月~12月,中共招北縣委根據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精神,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沒收地主土地,清算和沒收漢奸、惡霸、土豪劣紳超過生活必需的土地和財產,分給缺地農民。到1946年12月20日,招北縣清算出土地3720.57畝,房屋545間,自動獻田1.1萬畝,獻房1000多間。
8月,陳挺任招北縣縣長。
8月15日,大雨,羅山東麓發生土石流,金礦和大蔣家村等損失嚴重,3人死亡。
同月,招北縣及招遠縣國民黨員潘振東、馬寅樵等12人,向全國發出通電,呼籲各界人士進行自衛戰爭,爭取獨立、民主、和平。
11月初,招北招遠兩縣合計組織擔架1600副,牲口600頭,民工萬餘人,支援掖縣粉子山戰鬥。
12月4日,招北縣商會召開各分會長會議,商討對敵經濟鬥爭措施。
是年,招北縣開展反蔣(介石)保田、參軍立功運動。

1947年

2月,招北縣成立支前指揮部。
同月,宋惠任中共招北縣委書記。
4月,招北縣長陳挺、招遠縣副縣長李萬春,率兩縣常備擔架團4000餘人,赴魯南支援解放軍作戰,9月份歸來。
7月1日,北海銀行招北辦事處在杜家村成立,各區由貸款員負責農貸工作。

日資掠奪玲瓏金礦時所修的選礦廠日資掠奪玲瓏金礦時所修的選礦廠
同月,招北縣土地改革複查運動形成高潮。
同月,北平“保定綏靖公署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時,原玲瓏金礦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曲運鴻向法庭依法控告“原玲瓏金礦股份有限公司日本股東利光鶴松等10名,1936~1937年間,掠奪去玲瓏山洞外貯存礦石20萬噸,冶煉淨金16萬兩,請求引度處理賠償”。
8月,招北縣掀起大參軍熱潮;招北招遠兩縣共1.8萬名青壯年入伍。
8月初,招北縣在杜家村召開慶祝土改勝利萬人大會,為期5天。會議總結了土改經驗,提出了徹底完成土改複查和生產支前任務。由於執行“一切大權歸農會”的指示,土改複查中出現了錯斗亂殺和侵犯中農利益的錯誤。
9月18日、19日,招北縣武工隊和民眾積極支援解放軍在道頭阻擊國民黨軍,為前線運送彈藥,搶救傷員。
9月21日,在道頭阻擊戰之後,國民黨軍整編第八師餘部占領招遠縣城。
11月3日,國民黨軍棄招遠縣城北撤,招北、招遠第二次解放。
12月,徐一山任中共招北縣委書記。
是年,招北招遠兩縣共出動常備支前擔架、運輸隊8批1.7萬餘人,臨時擔架隊23批3.3萬餘人。1948年

1月,招北縣成立生產推進社。次年6月,改為合作推進社。
2月至3月,中共招北縣委開展“三查三整整黨運動。招北縣委採取集中時間,集中力量開展基層幹部整黨運動。整頓中,圍繞階級立場、政治思想是否堅定,對敵鬥爭是否堅決,作風是否艱苦樸素,幹群關係是否密切,黨的組織是否純潔等問題進行自查互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最後,對犯有錯誤的幹部和出身地富的幹部進行了處理。經過查、整,提高了廣大幹部的階級覺悟和思想認識水平,增強了黨性,轉變了作風,堅定了勝利信心。但在組織整頓和組織處理過程中,由於對幹部的缺點、錯誤估計過於嚴重,並受“唯成份論”的影響,採取了懲辦主義態度,使組織處理的面過寬,傷害了一些地富家族出身的幹部。在全面整黨的同時,還針對農村黨支部領導成分不純的問題,開展了整理農村支部和發展新黨員的工作。通過整頓,改變了農村黨支部的領導成分。
3月,招北縣31名幹部被抽調去河南省開闢工作。
8月,羅山林場成立。
9月,招北及招遠5000人擔架團支援淮海戰役。翌年2月歸。
9月18日晚,國民黨煙臺警察局王維綱、中統特務李元升等7人持槍劫走利華金礦黃金40餘兩。
12月,招北縣40餘名幹部被抽調去上海開闢工作。
是年,北海銀行招北辦事處代理招北縣的財政金庫業務。

1949年

2月,招北縣185名幹部奉調到長江以南開闢工作。
同月,陳挺任中共招北縣委書記,李萍實任招北縣縣長。
春,蓋嶺示範農場成立。
4月,利興採礦廠和華興選礦廠合併命名為利華金礦。
7月,北海銀行招北辦事處職工達58人。
7月26—29日,招北縣遭受颱風暴雨襲擊,秋作物大減產,災害嚴重。招北縣倒塌房屋7811間,倒樹55620棵。縣委立即組織全體幹部下鄉,帶領民眾救災。招北縣機關幹部8月4日深入農村,幫助民眾補苗、修建房屋。
8月,招北縣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組織。
10月1日,招北縣人民集會遊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1月1日,招遠、招北縣合併為招遠縣,招北縣人民政府撤銷。
同月,招北招遠兩縣醫院合併為招遠縣縣立醫院;北海銀行招北辦事處與招遠辦事處合併為“北海銀行招遠辦事處”。招北招遠兩縣武裝部合併。

參軍支前

五次大參軍

第一次大參軍是1945年10月至12月,招北招遠兩縣有1400名青年參軍。
第二次大參軍是1946年7月至9月。
第三次大參軍是1946年11月至1947年3月。1946年12月,招北縣發動反蔣保田大參軍運動,有1400餘人參軍。據統計,1946至1947年2月,招北縣平時參軍及縣獨立營升級參軍的人數達7330餘人。
第四次大參軍是1947年6月至8月。8月,招北縣批准入伍者達9300名。
第五次大參軍是1948年12月至1949年春季。1949年2月,招北招遠兩縣共有760名青年參軍。據統計,解放戰爭時期,招北招遠兩縣共有13戶家庭被縣委、縣政府授予“一門三英雄”、“一門四英雄”、“一門五英雄”的光榮稱號。

支援解放軍作戰

1.掖縣粉子山阻擊戰
在1946年10月7日開始的掖縣粉子山阻擊戰中,招北招遠兩縣人民積極支援,派出擔架1600抬、牲口600頭、民工10060人,運送糧食6410萬斤。招北縣並派出100多民兵和爆炸隊開赴前線。
2.1947年的部分支前工作
1947年3月初,招北縣組織第一批擔架500抬,民工3000人支前。招北招遠兩縣擔架隊在夏甸村集合,組成擔架團,隨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參加了南麻、臨朐戰役,歷時6個月。5月,招北縣第二批擔架隊、小車隊共2017人,隨華東野戰軍衛生隊行動,歷時5個月。之後,招北縣第三批擔架隊1800人,第四批擔架隊700人,於9月先後出發。第五批擔架隊1300人,於10月出發。
3.王吉輝和快速小隊
1948年9月中旬,招北縣委組織擔架400抬、民工2568名,準備支援濟南戰役。由於濟南9月24日解放,擔架隊便於10月中旬支援淮海戰役,歷時兩個月。招北縣擔架三大隊一中隊五分隊第一小隊,由該縣紀山曹家莊16人組成,戰鬥中堅持每夜抬擔架搶救傷員四、五次,連續數日,被華東支前委員會授予“快速小隊"稱號,並授錦旗一面,現藏於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小隊長王吉輝被評為特等功臣。
4.堅如鋼鐵擔架隊
淮海戰役期間,招北擔架六分隊在官湖一帶運送軍鞋時,遭敵機轟炸,7人犧牲,7副擔架被炸毀。隊員們掩埋好戰友的遺體,決心“要為死者報仇!減人不減擔架,不徹底消滅敵人不回家!”擔架少了,他們用節省的菜金買木料製作,用自己的背包帶綁擔架。人員不足,就將5人抬的擔架改為4人抬一副。全隊共轉運傷員傷員50次,999名,其中從火線上搶運的就有483名。在追擊逃敵時,急行軍200餘公里,緊隨部隊完成傷員轉運任務。六分隊前後共有8名民工犧牲,11名民工中彈致殘。該分隊榮獲華東野戰軍獎贈“轟不垮、拖不亂,擔架越毀越多,從無人逃亡的鋼鐵分隊”等紅旗三面,全隊143人全部立功。在慶功大會上,又榮獲華東支前司令部獎贈的“堅如鋼鐵擔架隊”紅旗一面。
5.孟占太手杖
在淮海戰役中,招北縣擔架團第四中隊十四分隊司務長孟占太,把擔架團歷經4省80多個行軍宿營地的名字,按順序刻在一根竹槓手杖上。此杖成為招北人民全力支援解放戰爭的力證。
6.渡江戰役和滬杭寧戰役
招北縣1948年9月派出的擔架隊中的大部分脫產幹部,在參加渡江戰役後,隨解放軍主力部隊去四川新區工作。
1948年12月上旬,招北縣擔架隊1200餘名民工和招遠縣600餘名民工、100副擔架一起,於13日從夏甸出發,在支援淮海戰役末期戰鬥和渡江戰役之後,又參加了支援解放南京和上海的戰鬥。

減租減息與土地改革

減租減息、增加工資運動

1942年冬,招北縣開展“減租減息、增加工資”運動,實行“二五減租”、“一五減息”和僱工增加工資30%。到1945年9月,減租土地5291畝,減租糧19.15噸,減息7000元。

反奸清算運動

1945年l0月,招北縣委首先在杜家村進行反奸訴苦運動的試點工作。接著,在張星村召開了鬥爭偽鄉長的民眾大會。這次大會,推動了全縣反奸訴苦運動的開展,全縣反奸訴苦運動很快形成高潮。1946年2月,招北縣委又召開了分區委書記、各救會長、區長聯席會議,以金嶺鎮寨里村為典型,將黨的政策與本縣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總結了前段反奸訴苦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提高了廣大幹部的鬥爭水平。會後,全縣大規模的反奸訴苦運動蓬勃展開,各區對抗戰期間民憤很大的偽區、鄉、村長,普遍進行了鬥爭清算,並將清算出的部分土地、房屋、浮財分給了民眾。6月,反奸清算運動大體結束時,縣委作了認真總結。據不完全統計,招北縣在反奸清算運動中,共獲得土地28249畝,房子3637間,糧食113.62萬斤,北海幣347.50萬元。

土地改革

1946年7月,招北縣委在杜家村召開了分區委書記、區長、各救會長、農救會長及全體幹部會議,歷時1個月,傳達、學習、貫徹中共中央《五四指示》,培訓土改工作幹部,部署土改工作。會後,各分區委也召開了村指導員、村長、農救會長會議,歷時10天左右。9月,土改運動逐步展開。縣委抽調縣直機關大批幹部組成工作組,深入到戶,組織農民開展訴苦算賬活動。各村在村黨支部和農會的領導下,普遍召開了鬥爭大會。10月,土改進入高潮。至12月,土改基本結束。其間沒收地主土地,清算和沒收漢奸惡霸土豪劣紳超過生活必需的土地和財產,分給缺地農民。到1946年12月20日,招北縣清算出土地3720.57畝,房屋545間,自動獻田1.1萬畝,獻房1000多間。

1947年土改複查運動

1947年4月7日,中共北海地委召開縣、區擴大幹部會議,布置開展土改複查運動。會議要求對前段土改進行複查,真正解決貧僱農缺地、少地和糾正所謂“富農路線”的問題。會後,招北縣召開區級以上幹部會議,層層部署土改複查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複查,各村又鬥爭了一批地主、富農。到5月底6月初,第一次複查暫告結束。這次複查侵犯了一些中農利益,“左”的錯誤開始出現。
1947年7月7日,華東局發出了《關於山東土改複查的新指示》(即《七七指示》),將地主的土地、房屋及其他財產全部清算出來,交農會統一分配。對豪紳惡霸,反動地主及民眾所痛恨者,其本人不分給土地。此後,出現亂鬥、亂殺和侵犯中農利益的錯誤。
招北縣第二階段土改複查開始後,縣委繼續放權,竟然宣布“殺人,民眾自己說了算,不用經縣批准”。8月4日,在招北縣委駐地杜家村召開了全縣農民清算封建勢力萬人祝捷大會。會議歷時5天。會上,縣委首先帶頭公審槍斃了8個地主、惡霸分子,並成立縣農民聯合會,再次向農會交權。會後,各區都仿照縣萬人大會的做法,召開了類似的大會,各村也相繼行動。
8月11日,招北縣委召開縣區幹部聯席會議,總結檢查了複查第二階段中在幹部身上存在的所謂“問題”:一是大權沒有交給農會;二是農會還沒能統治一切,只能統治地主惡霸,還未能管理黨和村幹部;三是幹部還沒有真正脫胎換骨,當民眾的勤務員,四是由於以上原因,民眾發動的不徹底,封建勢力消滅的不徹底。12日,全縣600多名縣幹部開始進入全面思想大檢查,“量階級成分”,“量階級覺悟”,開展“脫胎換骨”運動。到15日為止,有250名幹部被選舉到負責崗位上,有13名幹部被撤職。之後,在幹部中,開展以“量階級成分”為主要內容的“全面整理革命陣營”的運動,提出所謂徹底挖乾淨地主在農民里的“防空洞”,掀乾淨“老鱉窩”(地主藏的東西)。全縣還制了紅、黃、白三種榜和三種門牌,以區別農村的階級成分。在執行華東局《七七指示》中,招北縣委犯了擴大打擊面,亂鬥、亂打、亂殺等錯誤。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侵犯中農利益,尤其是富裕中農利益;二是過重地打擊了富農;三是違犯黨的工商業政策;四是對大、中、小地主和惡霸、非惡霸不加區別,以同樣方式進行鬥爭,不給生活出路;五是以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富農路線為由,打擊傷害了一些幹部,錯整了一些地富家庭出身的黨員、幹部,造成了革命隊伍內部思想混亂。招北縣委為使複查深入徹底,成立了“農民翻身視察團”,赴全縣各地視察,監督開展工作。“視察團”所到之處,“左”的錯誤更加發展。
11月,華東局發布《關於暫停土改及禁止亂殺的指示》,糾正土改中的“左”傾錯誤,退還了侵犯中農的土地和財產。

農業互助合作

1946年,招北縣號召農民自願結合、組織變工組、搿犋(gé jù)組和互助組。1948年7月,招北積極推動民眾參加互助組。招北縣馬連溝村共178戶人家,有130戶加入了互助組,占總戶數的73%。入組的農戶,比單幹的農戶春耕下種既早又快。到1949年,招北招遠兩縣常年性和季節性互助組發展到6063個,入組農戶3.61萬戶,占總農戶的40%。

抽調幹部支援新解放區

赴東北開闢新解放區

1945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部署,膠東區黨委抽調3000名幹部,在林一山帶領下,隨山東主力部隊渡海去東北開闢新解放區。其中,招北縣有42人,黃縣、龍口有30餘人,招遠縣有40餘人,從龍口乘船去東北。

南下幹部大隊

1948年3月,招北縣抽調幹部31名,招遠縣抽調幹部60餘名,兩縣總計91名幹部到北海地委集合,編入北海地委“南下幹部大隊”。北海地委“南下幹部大隊”由夏歐率領,李硯農任幹部大隊大隊長兼政委。3月15日,南下幹部大隊從黃縣出發,經山東、河北山西,行程3000多里,克服了種種困難,於7月30日渡過黃河,到達河南豫西臨汝縣中共中央中原局駐地。這批南下幹部在中原局經過兩個月的學習休整,9月份被分配到豫西伏牛、桐柏大別山江漢洛陽等地區開闢工作。他們幫助這些地區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新政權,開展土地改革,進行反匪反霸,支援解放戰爭。同月,招北縣還有30餘名南下幹部,到湖北宜昌地區參加了接管工作。

南下上海、宜興

招北縣從1949年2月開始,多次抽調幹部南下。2月,招北縣首批抽調幹部75名,到上海市寶山縣工作。2月18日,又抽調縣、區幹部160名,到上海市金山、奉賢青浦等縣工作。不久又組織40餘名幹部到江蘇宜興縣開展工作。招北招遠兩縣總計抽調南下幹部395名,是煙臺市南下幹部數量最多的縣份。

華東軍區幹部工作隊

在南下幹部中,有一批淮海戰役支前擔架團中留下的脫產幹部。其中有招北、招遠、蓬萊、黃縣、棲霞5縣的幹部。這批幹部被編入“華東軍區幹部工作隊”。在山東兗州經過整編學習後,工作隊渡過淮河,經安徽蚌埠合肥巢湖,到達六安地委所在地開誠橋,負責籌糧、籌船,積極支援解放軍渡江。渡江戰役後,工作隊隨軍到江西鄱陽縣一帶徵糧、運糧,並負責將糧食運往剛解放的南京和上海。不久到達南京後,工作隊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南下川東梁平

1949年10月1日,解放軍西南服務團從南京浦口乘火車到達湖南常德第二野戰軍司令部駐地。10月下旬,第二野戰軍前敵委員會和西南服務團總部,對即將入川的幹部作了一系列組織調整,按照將要接管的地區配備定位。招北縣去四川的幹部目的地是川東梁山縣。11月中旬,西南服務團的幹部從常德出發,12月17日到涪陵。招北縣在西南服務團中的60餘名幹部,於12月22日到達四川省的梁山(1952年後改為梁平)縣城。與當地黨組織聯合,成立了中共梁山縣委和梁山縣人民政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