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索[作曲家奧蘭多·迪·拉索]

拉索[作曲家奧蘭多·迪·拉索]

奧蘭多·迪·拉索(Orlandus Lassus,1532——1594年 1月14日)佛蘭德派最大的作曲家,(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樂派)他為復調音樂到主調音樂的過渡開闢了道路。他的作品幾乎全是聲樂。共有2000多首。《回聲》這首無伴奏合唱,是拉索用義大利威尼斯所特有的雙重四部合唱形式寫成的。它不僅是音樂會上的出色曲目,也是音樂院校練習學生合唱的良好教材。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姓名:拉索
籍貫:法國佛蘭德
職業:作曲家
生卒:1532~1594

概述

奧蘭多·迪·拉索(Orlandus Lassus,1532——1594年 1月14日)佛蘭德派最大的作曲家,(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樂派)他為復調音樂到主調音樂的過渡開闢了道路。1532年出生在比利時埃諾省一個名叫蒙斯的地方。埃諾在“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十分發達,曾經孕育過一些聞名的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拉索從小就在這個良好的音樂環境裡受到薰陶,少年時期就愛唱歌,他有一副動人的歌喉,在當地教堂唱詩班里,是一名出色的歌手。為了學習音樂,拉索曾經多次出國,到當時音樂比較發達的國家——義大利、奧地利、德國和法國深造。拉索的作品大部分是聲樂曲,僅讚美詩、彌撒曲就有幾百首。世俗歌曲、義大利式的牧歌、 說唱歌曲以及其它內容的歌曲也有百首以上。
1558年,拉索和巴伐利亞宮延長官的女兒雷姬娜結婚之後,他們生下了兩個兒子——費迪南德·拉索和普多爾夫·拉索。後來也都成為作曲家。但是,他們的成就都趕不上父親。
由於奧蘭多·拉索在音樂上富有獨創精神,1569年,德國皇帝威廉五世結婚時,特地邀請他主持、設計結婚慶典音樂。法國國王查理九世,也三次邀請他 訪問法國宮廷。羅馬教皇格里戈里十三世還贈給他“金馬刺騎士”的榮譽稱號。這在當時的音樂家之中也是極其罕見的。奧蘭多·拉索活了六十二歲,於1594年 1月14日在德國慕尼黑逝世。

職業生涯

《回聲》是首無伴奏合唱《回聲》是首無伴奏合唱
1594年6月14日卒於慕尼黑,童年為蒙斯聖尼古拉教堂唱詩班歌童,由於他嗓音優美,曾被附近的合唱團誘拐過3次。12歲到義大利,先後在西西里米蘭、那不勒斯等地生活1553年在羅馬聖約翰?拉特蘭大教堂任合唱指揮。1555~1556年旅居安特衛普,出版了他的第1批作品。1556年末到慕尼黑,在巴伐利亞公爵的教堂任歌手,1563年任樂長直到逝世。在這期間,他於1574年曾訪問巴黎,受到查理九世的禮遇,同年到羅馬,教皇授予他“金馬刺騎士”的稱號。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封他為貴族。
拉索是佛蘭德樂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推崇古希臘羅馬和當代詩人的著作,並採用其詩詞進行創作。他的作品有2000首以上。他的大型彌撒曲有57首(多數無伴奏),大多採用民間曲調,富於戲劇性,色彩華麗濃郁。同時寫有經文歌1200餘首,其中516首編入歌集《音樂巨著》。又創作為數甚多的世俗音樂如牧歌、村歌、法國歌謠曲、德國歌曲,鮮明地表現出世態風俗的場景。他善於利用生活中的音調,運用音量層次和音色的變化,形成一定的造型效果(如最受聽眾歡迎的《回聲》)。他的法國歌謠曲、義大利村歌、德國歌曲等都極富民族色彩。

作品

奧蘭多·迪·拉索(作曲家)的作品幾乎全是聲樂。共有2000多首。其中有彌撒曲經文歌。聖母歌和世俗音樂作品。如義大利的牧歌。法國的尚松,德國的利德等。拉索的作品輕鬆活潑通俗易懂。富有人情味。聞名的作品《我這窮人》將人聲與器樂伴奏多線條交織。互相呼應。可謂曲盡其妙。拉索的作品非常具有生活的情趣。在他的歌詞中經常體現出他的風趣與性格。《我這窮人》中的歌詞便這樣寫道;我這窮人。幹了什麽事。娶了個女姣娘。我假如不娶該有多好。一定可以想像我們天天吵架從桌上到床上。
在奧蘭多·拉索的聲樂作品中。無伴奏合唱《回聲》是流傳最廣的一首。由於它的聲樂上具有較難的演唱技巧,又有好的演出效果,所以世界上許多有名的合唱團都喜歡演唱它。這首歌傳入我國之後,已經譯配成中文。
當我們聽合唱音樂會的時候,有時會聽到一首名叫《回聲》的無伴奏合唱。那奇妙、和諧、遙相呼應的、動人音響,往往使你有置身在群山幽谷之中的感覺,領受到與大自然對話的歡樂,內心無比寬廣、愉快。假如你猜想這首歌是現代或近代人創作的,那可惜了。它的作者是十六世紀尼德蘭作曲家奧蘭多·拉索。他比貝多芬早二百四十年,比人們你之為“十二平均律之父”的巴赫,還早一百五十年呢!
《回聲》這首無伴奏合唱,是拉索用義大利威尼斯所特有的雙重四部合唱形式寫成的。它不僅是音樂會上的出色曲目,也是音樂院校練習學生合唱的良好教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