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五分校舊址

抗大五分校舊址

抗大五分校舊址位於鹽城市解放北路鹽中巷1號的鹽城市初級中學校園內,1986年舊址闢為紀念室,樓前立有劉少奇半身雕像。

概述

1941年新四軍所屬抗日軍是政大學第五分校成立於此,陳毅兼任校長,劉少奇曾一度住此,並為學員作報告。舊址為原省立鹽城中學教學樓—正北樓,建於1913年,為一兩層磚木結構樓房,東西長40.6米,面闊九間,上下共22間,進深9.5米,樓梯在樓的東西兩端,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

歷史

抗大五分校舊址抗大五分校舊址

抗大五分校全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五分校,於1940年11月在鹽城成立,陳毅兼校長和政治委員,賴傳珠兼副校長,馮定任副校長。

抗大五分校開學後,陳毅劉少奇等新四軍領導人,十分重視教學工作,“皖南事變”後,為了使學員及時了解事變的真相和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對於打退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嚴正立場與鬥爭策略,陳毅在百忙中特地來分校作形勢報告,劉少奇也不止一次地給學員講黨的建設、黨員修養。教員馮定、薛暮橋、江嵐、吳薔 (吳強)、朱訊、姚耐、陶白等,他們對馬列主義理論都有一定的造詣。在這樣好的教學條件下,學員思想理論水平提高很快,畢業後都能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發揮應有的骨幹作用。

1942年1月,根據中共華中局、中共中央軍委、華中軍分會和新四軍軍部的決定,抗大第五分校改稱“華中抗大總分校”(原抗大五分校抽出部分幹部和教員,到三師創建新的抗大第五分校),負責領導新四軍各師的抗大分校和隨營學校及教導隊的幹部培訓工作。總分校仍由陳毅兼校長和政治委員,賴傳珠兼副校長,韓振紀任副校長。

總分校除自己辦學,還經常通過會議、檔案、電報等形式交流各分校的辦學情況和經驗,進行具體的教學業務指導。

1942年冬,日寇積極準備再次向我進犯,軍都機關主動離開鹽阜區,向淮南轉移,1943年初抵達盱眙縣黃花塘,總分校也從阜寧轉到牛柿灣,這時軍部決定“精兵簡政”,總分校的幹部、教員和學員,全部分配到各師去。於是總分校便宣告結束。

到1945年5月,為了對付日寇對鹽阜區發動的“拉網大掃蕩”,抗大五分校也暫時停辦了,學生全部結業,分配到各地去工作。到這年9月抗戰勝利後,校部改為鹽阜獨立旅,分校至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抗大五分校及華中抗大總分校,從建校到停辦,在鹽阜地區共辦班五期,為我黨培養數千名抗日軍政幹部。

在正北樓樓前的草坪上,是劉少奇的半身塑象,塑象底座上,刻看劉少奇為抗大五分校的題詞:

為正義,為自由,為民族的與社會的解放而點頭到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