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抗大紀念館

邢台抗大紀念館

邢台縣前南峪村,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敵後總校所在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陳列館坐落在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前南峪村,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2年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該館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臨下,氣勢恢宏,整個建築由青石砌成,顯得格外質樸、莊重。該館由省、市、縣三級政府投資建造,總投資約250萬元,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工程於1997年奠基,於1999年4月30日竣工,是一座規模較大的抗大專題陳列館。

1940年11月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由延安輾轉遷址到河北邢台,留下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鄧小平、劉伯承、羅瑞卿、何長工及抗大學員生活、學習、戰鬥的崢嶸歲月。抗大紀念館陳列著自抗大1936年建立到新中國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艱苦卓絕的戰鬥史的大量圖片和實物。置身抗大紀念館內,觀賞著件件珍貴的文物,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營養會潛移默化地洗滌著人們的靈魂,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抗大精神會自然而然地浸染著人們的心靈。這裡已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軍委副主席遲浩田親筆題寫的“國防教育基地”的匾牌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光。

簡介

邢台縣前南峪村,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敵後總校所在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陳列館坐落在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前南峪村,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2年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該館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臨下,氣勢恢宏,整個建築由青石砌成,顯得格外質樸、莊重。該館由省、市、縣三級政府投資建造,總投資約250萬元,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工程於1997年奠基,於1999年4月30日竣工,是一座規模較大的抗大專題陳列館。陳列館門楣鑲嵌著楊成武上將題寫的匾額。館內由序廳、主題廳和西展廳三部分組成。序廳的中央黑色的花崗岩臥碑上鐫刻著金色的前言。毛澤東同志為抗大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尤其引人注目。

展示內容

迎面牆壁上懸掛著抗大校旗和抗大校門照片。東、西牆壁上分別為八路軍軍歌和抗大校歌,整個展廳肅穆、凝重。

主題展廳分四部分:
一、抗大在陝北的創建與前期發展;
二、抗大在敵後太行的崢嶸歲月;
三、抗大越抗越大(抗大分校及附屬陸軍中學等);
四、抗大精神光照千秋。

展廳以大量的文物、照片、圖表等再現了抗大當年的學習與戰鬥生活。

西展廳,由邢台縣投資30萬元,陳列了“邢台縣山區建設輝煌成就展覽”。歌頌了建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英雄的太行兒女,繼承和發揚抗大的光榮傳統,治山治水,改天換地,使革命老區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陳列館還配有接待室、影視室、文物藏品庫、資料室等設施。陳列館的北面,為原有建築抗大紀念碑。通高258米,全部由漢白玉砌成,端莊、穩健,造型高直。時任黨的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碑名,原抗大校長徐向前,副校長、教育長何長工等為紀念碑撰寫碑文。紀念碑前的廣場,栽植松柏樹,稚碧俏綠,四季常青。

沿山間小路拾級而上,在西部山頂上,即是樹蔭掩映之中的抗大校首長舊居等遺址。其腳下樓房林立的村民新居,顯示了革命老區的巨大變化。

宏偉壯麗的抗大陳列館與花果飄香的前南峪生態經濟溝試驗區交相輝映,使這塊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更美、更迷人。

抗大舊址

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區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在硝煙瀰漫的抗日戰爭時期,這個普通的小山村卻度過了極不平凡的歲月,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敵後總校就設在這裡。

黨和政府對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舊址進行了妥善保管和維修,1986年6月(抗大建校50周年),投資32萬元,修建了抗大紀念碑。紀念碑肅穆地矗立在前南峪村口,碑上刻有胡耀邦、徐向前、何長工的親筆題詞。抗大陳列館設在紀念碑對面的南山坡上,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總投資250萬元,在紀念碑前設有面積3000平方米的廣場,供參觀者瞻仰和舉行集體活動。這裡保留著鄧小平、劉伯承、左權、彭德懷、呂正操和抗大副校長羅瑞卿、滕代遠、教育長何長工、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的舊居以及電台、圖書館、總機房等舊址。1995年,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舊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裡,曾鍛造出一批批民族精英,他們把革命的火種播向長城內外,撒遍大江南北。走進這靜寂的小山村,追尋英烈的足跡,依然可以感受到艱苦奮鬥、英勇犧牲的抗大精神。

抗大簡介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於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創建。1937年初,“紅大”隨黨中央機關遷到延安,更名為抗大,毛澤東任學校教育委員會主席,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副校長。抗大建校之初,毛澤東親自為抗大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

為了貫徹教育與戰爭相結合的原則,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抗大陝公等學校遷移晉東南的決定》。7月10日,抗大總校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番號,在司令員兼政委羅瑞卿率領下,告別延安,向敵後根據地挺進。五千抗大師生渡黃河,涉汾水,翻呂梁,越太行,經陝西、山西、河北3省的25個縣,行程1250千米,輾轉一年多,擺脫了日軍的圍追堵截,終於在1940年11月到達邢台縣漿水鎮,對外公開稱為“青年抗日聯合縱隊”。

抗大地理位置

漿水位於太行山腹地,東臨冀南平原,西與山西毗鄰,古稱夷儀,周朝時曾為邢國都邑,素有“依山憑險,形勝之國”之稱。這裡四面環山,山高林密,山勢險要,能攻能守,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這裡靠近十八集團軍總部和北方局駐地,又是一二九師開闢最早的太行根據地之一,民眾基礎好,環境比較安定。

抗大到漿水後,校部駐前南峪,政治部駐漿水,供給處駐河東村,衛生處駐安莊,醫院駐桃村坪。學員隊分散在附近幾十個村莊駐防。學校由副校長滕代遠、教育長何長工、政治部主任張際春主持日常工作。

抗大辦學情況

為了適應敵後辦學的新形勢,便於在游擊環境中進行教學,總校將原有機構進行調整,增設團、營軍政主任教員,連隊駐隊教員,從組織上保證營、連能在流動中進行獨立教學。1940年12月,抗大第六期畢業,朱德總司令特為畢業學員題詞:“努力工作,造成鐵的幹部,準備反攻。”

1941年1月28日,抗大總校第七期開學。中央軍委特別指示,要求總校“堅持在華北訓練部隊幹部,著重訓練上級幹部,訓練參謀人員,培養教員,有計畫地編寫教材,整理總結教育經驗,加強對於分校的領導”。遵照軍委的指示,這一期專門開辦了參謀訓練班和教員訓練隊,而且,特彆強調了學校的正規化建設。過去教育計畫由訓練部門自行制定,這一期則先由訓練部門在周密調查的基礎上擬寫草案,然後由校首長召集有關部門的領導認真討論、修改,最後經校首長審查修訂,正式頒布,在全校貫徹執行。這一期凡是教育計畫規定的課程,都由校首長分工主持,召集各科目的教員集體討論,指定有造詣的教員執筆寫出初稿,經教材編審組審查通過,最後由校首長審閱批准。這一期共編印出版教材41種,發行18000多冊,有效地推動了學校和部隊教學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這套教材被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譽為“敵後教育的燦爛之花”。

1941年6月1日,抗大迎來了5周年紀念日,為了全面總結“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辦學經驗,為了宣傳抗大創辦5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績和對抗日戰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也為了擴大抗大在中國國內外的政治影響,抗大總校根據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在前南峪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

朱德、彭德懷、左權、羅瑞卿等首長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野戰政治部為大會題詞。鄧小平、劉伯承、楊秀峰等首長在《新華日報》(華北版)發表了紀念文章。《新華日報》(華北版)特為校慶發表了社論並開闢專版,《解放日報》也刊發了對校慶盛況的報導。羅瑞卿還代表十八集團軍總部專程趕來參加了慶祝大會。

為配合校慶活動,還舉辦了為期8天的展覽會,陳列出各種模型、實物和圖表4500多件,系統地介紹了抗大五年來所走過的歷程,全面地反映了抗大教職學員的學習、戰鬥生活,完整地總結了抗大的辦學經驗。

紀念活動歷時7天,在此期間,譽滿華北的抗大文藝工作團舉辦了多次專場演出,演出了“東征記”、“青天白日”、“大學教授”等劇目,方圓幾十里的民眾扶老攜幼前來觀看,每場觀眾達萬人以上,使抗大事跡得到了廣泛傳播。

校慶是抗大挺進敵後辦學成就的總匯報、總演習,是抗大5年來優良校風和革命精神的演示。這次活動,擴大了抗大的政治影響,充分證明了抗大不僅僅能在敵後這種殘酷的環境裡生存,而且能夠茁壯成長、發展壯大。

1942年5月1日,總校在漿水鎮舉行第八期開學和附設陸軍中學成立典禮。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蒞臨大會並作了重要講話。

這一期學員大部分是十八集團軍直屬隊、一二九師、晉冀豫軍區等機關、部隊的幹部和少數新吸收的抗日根據地青年及地方黨政機關幹部。附設的陸軍中學主要招收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輕幹部和優秀戰士學習文化知識、軍事和政治理論,培養軍隊建設特種兵部隊骨幹。

8月21日,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任命滕代遠為十八集團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張際春任抗大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長工任代副校長(後任副校長)。

抗大第八期,在制定教育計畫時,遵照軍委指示,結合學員的實際情況,規定上乾科和基本科的教育時間為兩年,陸軍中學為三年。第一年按文化程度編隊,主要進行文化教育,第二年才按職務、工作性質編隊。對於知識青年隊,首先組織他們到農村和連隊深入實際搞社會調查,穿插進行政治時事教育,第二年進行軍事和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地方武裝幹部隊只輪訓3個月,主要組織他們學習黨的政策及民兵中的軍事、政治工作。

抗大挺進華北敵後辦學,培訓了成千上萬優秀的軍政幹部,使他們成為抗日人民軍隊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骨幹力量。他們活躍在敵後各個戰場,帶領部隊、民兵和廣大民眾,開展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打伏擊、毀碉堡、破公路、扒鐵路、炸橋樑、拔據點,打得日、偽軍人仰馬翻,魂飛膽喪。因此,日寇把抗大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下狠心要“消滅抗大”。當時侵華日酋岡村寧次曾聲稱:“消滅了抗大,就是消滅邊區的一半”,“寧肯犧牲2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學員,犧牲5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幹部”。

1942年5月,駐華北日軍以25萬人的兵力,採取“鐵壁合圍,捕捉奇襲”戰術,對十八集團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太行根據地北部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掃蕩”,其中抗大總校也是他們“圍剿”的主要目標。5月19日~24日,日寇派遣六七千人,分四路合擊抗大總校駐地,妄圖一舉殲滅抗大。

為了避免同敵人主力遭遇,儘量減少傷亡,抗大校首長決定各大隊分散行動,利用有利地形與敵人周旋。針對敵軍隊形密集的特點,全校分為幾個獨立單位,多路轉移。校部直屬機關轉移到路羅與漿水之間的白雲山密林峽谷中,利用山地優勢與敵人周旋,經過連續行軍,安全到達一分區駐地。上乾科學員大部分是一二九師營以上幹部,都是經歷過槍林彈雨的指揮員,他們採取同敵人“小轉圈”和“大換班”的方式,兩上兩下太行山,甩掉了敵人,安全跳出重圍。基本科向北轉移,只一個夜晚就轉到北路敵人的後面,到達了安全地帶。

抗大陸軍中學的師生,一直穿插在深山密林中與敵人換位置、轉山頭兜圈子,開展聲東擊西的“麻雀戰”。但是,由於敵軍兵力部署非常密集,在邢西縣奶奶頂與沙河縣的老爺山之間,他們被一優勢日軍大隊包圍了。這些年僅十幾歲的學員,面對太行山莊嚴宣誓:寧死不投降,與陣地共存亡!他們頑強抗擊,擊斃敵軍100餘人。子彈、手榴彈用光了,他們同敵軍展開肉搏戰,3位15歲的同學被敵人逼上懸崖,他們抱在一起,高呼著口號,縱身跳下懸崖。副校長史紫千不幸被俘,面對兇殘的敵人,他破口大罵,正義凜然,寧死不屈,英勇就義。隊長王希真為掩護同學轉移,把敵人火力吸引到自己身邊,壯烈犧牲。當人們找到他的遺體時,在他身下挖出了一把手槍和一本日記。日記本上寫道:永別了,同學們,我們一定要勝利!

抗大跳出包圍圈後,配合八路軍十一旅、三八五旅和三八六旅將士,對敵人空虛的老巢內丘、贊皇、臨城、邢台黃店、沙河褡褳鎮一帶據點,進行猛烈襲擊,炸毀幾十個碉堡,擊斃日偽軍1000餘名,繳獲大量戰利品。敵人聞訊急速撤退,我地方武裝和抗大留守人員,抓住戰機,尾追截殺,八路軍與抗大主力則分兵阻擊、包抄,使敵人前後挨打,傷亡慘重。抗大在兩個多月的轉戰中,邊戰鬥邊學習,配合主力部隊殲滅日、偽軍17000餘人,徹底粉碎了日寇的“拉網掃蕩”,6月底,勝利返回漿水鎮前南峪。

抗大總校成功地粉碎敵人的“圍剿”,捷報傳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十分高興,致電抗大表示祝賀。毛澤東說,有了抗大我們腰桿子就硬了。朱德同志也說,我們在延安要為你們開慶祝會呢。

駐華北日軍不甘心“掃蕩”的失敗,他們變本加厲,對我根據地採取“蠶食”政策,到處修碉堡,向根據地中心地帶步步逼近。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幹部,準備進行戰略反攻,迎接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根據中央指示,1943年1月24日,抗大總校師生重返陝北。1946年2月10日,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完成歷史使命,更名為東北軍政大學。抗大深入敵後辦學,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日軍將其主力轉入華北戰場,對我抗日根據地實行分割、封鎖、“掃蕩”和清剿,推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抗大在極其困難、險惡的環境中,錘鍊了“艱苦奮鬥,英勇犧牲”的革命精神;敵後的戰鬥環境,為理論聯繫實際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教育與實戰相結合,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拓寬了辦學的路子。通過戰爭實踐,充實、驗證和發展了軍事理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抗大在敵後辦學,直接紮根於人民民眾之中,抗大教職學員十分重視發揚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建軍宗旨和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為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光陰荏苒,抗大總校離開太行老區已有半個多世紀了,但那不朽的抗大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後代子孫,那氣壯山河的抗日軍政大學校歌永遠激盪在人們心底: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鬥,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我們是勞動者的先鋒。

旅遊相關

該館自2008年3月22日開始實行已經免費開放,開館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但景區仍要收費。此外,講解與以前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仍然實行導遊制,導遊費仍執行從前的價格。

小天池邢台玉泉寺大成殿

2.

3.

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