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性神經症

抑鬱性神經症

抑鬱性神經症又稱神經症性抑鬱,是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症,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患者有治療要求,但無明顯的運動性抑制或精神病情症狀,生活不受嚴重影響。是一種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症,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患者有治療要求,而無明顯的運動性抑鬱或精神病性症狀,生活能力不受嚴重影響。本症國際上通稱為“心境惡劣”。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抑鬱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
全國12地區神經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本病的患病率為3.1‰。據華西醫科大學精神科報告抑鬱性神經症患者占精神科門診患者的21.2%,占神經症的70.6%。對某縣醫院門診的調查報告占神經症的27.8%,提示本病患病率較高。女性多見。

抑鬱性神經症在西方國家中比較多見,這可能由於西方國家居民發現心情抑鬱時就會找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請求診治。另一方面,許多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對有神經症的症狀伴有抑鬱情緒,認為就可下抑鬱性神經症的診斷。

發病機理

抑鬱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
1、遺傳起較重要作用。

家族史中患情感性障礙者比例較高,而且有其他心理疾病或不良心理衛生問題的人也較多,約占30%。例如,神經症、人格障礙、酒精中毒、自殺等問題。

2、不良心理社會問題。

絕大多數患者可在起病時查到此類誘因,可視為誘發因素。

3、心理缺陷的致病基礎。

本症患者存在人格缺陷問題。其突出的特徵是自我評價低、缺乏自信、有較強的自卑感;遇到挫折困難容易悲觀失望,採取聽天由命、退避三舍的應付策略;有依賴性和被動性,膽小怕事、軟弱、敏感等。許多病人經過治療,雖然抑鬱症狀緩解,但上述人格特徵依然存在,說明並非疾病症狀或其後果。缺乏親密朋友和適當的社會支持,對本病的發生和發展亦有一定關係。

致病因素

抑鬱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
1、心理社會因素

本病常由心理社會因素所誘發,如夫妻爭吵、離異、親人分別意外的傷殘、工作困難、人際關係緊張等,以及嚴重的軀體疾病等因素,使患者擔心、焦慮,以致發生抑鬱、苦悶、沮喪。在正常人經過疏導,此種壓抑的情緒歷時短暫即消失。但抑鬱性神經症患者抑郁維持時間較久,尤其抑鬱人格障礙者更是如此。故抑鬱性神經症患者病程緩慢遷延。有性格障礙者,其特徵為情緒低落,寡言少語,喜歡沉思,精力不足,凡事均看得悲觀,回憶過去遣責自己,展望未來缺乏信心,面對現實困難重重。這些人明顯缺乏自信,有自睪感。

2、生物化學的改變

在抑鬱性神經症很少證明有生物化學的改變。如腦內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水平下降等。但由於抑鬱性神經症仍能為抗抑鬱治療而改善。故抗抑鬱劑治療抑鬱性神經症患者機理,也有待探討。

疾病類型

抑鬱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
情緒障礙:患者心境不良,情緒消沉,或焦慮、煩躁、坐立不安;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喪失愉快感,整日愁眉苦臉,憂心忡忡;精力減退,常常感到持續性疲乏;認為活著沒有意思,嚴重者感到絕望無助,生不如死,度日如年,大部分患者有著結束自己生命的意念,有的曾說過“要不是因為父母、妻兒,早已了卻此生”。其中也確有付諸行動,造成不良後果的,手段也很殘忍。

思維緩慢及自我評價降低:表現思考能力下降,患者常常感到思維變慢了,腦子不好使了,各方面能力都下降了,常常自疚自責,自我評價過低,明明學習工作很好,卻對自己事事不滿意,將自己過去的一些小錯誤、小毛病都說成是滔天大罪,甚至認為自己罪該萬死,是導致自殺、自殘的主要因素。

精神運動遲緩:患者精神運動明顯抑制,聯想困難,言語減少,語音低沉,行動緩慢。有時閉門獨處,淡漠親情,無力學習、工作,不能料理家務,嚴重者不語、不動、不吃、不喝。

其他症狀:患者常常出現食慾、性慾明顯減退,明顯消瘦,體重減輕;失眠嚴重,多數入睡困難,惡夢易醒,早醒,醒後無法入睡,抑鬱症常表現晨重夜輕的規律。

伴隨症狀:情緒反應不僅表現在心境上,而且總是伴有機體的某些變化,如口乾、便秘、消化不良、胃腸功能減弱,或全身不定部位的疼痛,有時因軀體症狀突出而掩蓋了抑鬱症狀,造成一時誤診。

抑鬱症的症狀因人而異,根據臨床嚴重程度可有輕度、中度、重度抑鬱不等。在我國,許多抑鬱症患者諱疾忌醫,出現了症狀而不到專科醫院就診,以致貽誤了治療,釀成苦果。因此,出現上述症狀持續不能緩解的人,應立即到專科醫院就診,明確診斷及時治療,早日康復,重歸社會。

臨床表現

抑鬱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
1、呈情緒低落狀態。

本病在外表上不一定有明顯的異常表現,也無抑鬱症那樣悲痛欲絕、消極憂愁的症狀。多數患者不經細緻檢查,無法看出有什麼問題。但是患者絕大多數皆有持久性情緒低落和不愉快的內心體驗。多數病人訴述自己大部分時間的情緒是低落的,高興不起來。自覺心情壓抑、沮喪、憂愁、苦悶、悲痛、無精打采。對日常活動(工作、學習、生活、家務、業餘愛好和娛樂活動等)缺乏興趣和活力。對周圍環境冷淡,缺乏積極社交活動的情趣。但是患者並非整天處於情緒低落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露出正常人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但是總的心理傾向是孤獨、空虛、憂鬱和悲傷。多數病人用“抑鬱寡歡”、“沉悶空虛”、“淒涼失望”、“孤獨無生活樂趣”等辭彙描述自己的內心體驗。不少人表現出"內苦外樂"的矛盾情緒狀態,使他人看不到其真實的心理狀態(也稱微笑型抑鬱症)。哭泣是常見的症狀表現,一般來說,暗泣多於痛哭流涕。

2、認知障礙。

情感是人心理活動的“染色劑”,人的一切心理行為無不打上情感色彩的“烙印”。因此,情緒低落必然導致認識功能的障礙。具體表現為“憂鬱性認識三聯征”--對自身、對現在和對未來曲解等認識障礙。其特點是自我評價過低,自責自罪,消沉悲觀,優柔寡斷,思維遲鈍,自慚形穢,言行消極,對人生和前途充滿消極情緒,感到生活毫無意義。

3、意志行為能力低下。

自覺懶散無力,精神不振,反應緩慢,對學習、工作缺乏信心,效率低下。意志行為退縮,缺乏動力和活力。對日常事務感到厭倦和無意義,儘量迴避社交應酬和擔負責任,甚至日常家務、吃飯、吃藥等最簡單的任務都難以完成。不願主動與他人交往,但是被動接觸良好。

4、軀體症狀。

表現為全身疲乏,缺乏體力和精力,常有胸悶、心悸、腹部不適、食欲不振、便秘、月經不調、陽痿、性慾減退等。睡眠障礙較為突出,失眠、難以入睡、早醒、多夢等是常見症狀。不少人伴有疑病觀念和軀體不適症狀。

5、自殺。

雖不如抑鬱症嚴重,但是大多數患者有消極觀念,聲稱“活著不如死去”。少數重症患者有自殺的危險性,必須高度警惕。

6、特點

抑鬱性神經症具有一般神經症的特點,本症臨床特徵就是持續性的心境惡劣。不少患者是在不良心理社會因素下起病的,這一點與內源性抑鬱症在無重要心理因素影響下起病不同。

本病表現的抑鬱程式較輕,很少發展到嚴重程式,但患者描述卻生動具體。如患者常訴心情不暢,消沉,沮喪,看事物猶如戴著一副墨鏡一樣,周圍一片暗淡之感;對工作無興趣,無熱情,缺秒信心,對未來悲觀失望,常感精神不振、疲乏。有些患者有輕生念頭。這種抑鬱情緒隨著時間、地點生活會步同而有所改變,波動性大,但大部分時間是抑鬱。儘管如此,工作,學習和生活無明顯異常,故往往與環境保持良好接觸,人們常不認為是抑鬱症。

診斷鑑別

抑鬱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
本病表現的抑鬱程式較輕,很少發展到嚴重程式,但患者描述卻生動具體。如患者常訴心情不暢,消沉,沮喪,看事物猶如戴著一副墨鏡一樣,周圍一片暗淡之感;對工作無興趣,無熱情,缺秒信心,對未來悲觀失望,常感精神不振、疲乏。有些患者有輕生念頭。這種抑鬱情緒隨著時間、地點生活會步同而有所改變,波動性大,但大部分時間是抑鬱。儘管如此,工作,學習和生活無明顯異常,故往往與環境保持良好接觸,人們常不認為是抑鬱症

抑鬱症狀的同時可伴有軀體症狀如頭痛、背痛、四肢痛等慢性疼痛症狀,常不能查出這些疼痛的原因。此外尚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胃部不適,腹瀉便秘及失眠等。據華西醫科大學精神科統計約30%的病人伴不同程度的焦慮,12%的患者伴心煩易激惹。約有1/3以上的患者有自責傾向,3/4的患者感到生活無意義,對前途悲觀,少數患者曾萌生過自殺念頭。有些患者有疑病性感覺。但無明顯早醒,晝夜節律改變及體重減輕等生物學方面改變的症狀。

1、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以持久的輕度至中度的抑鬱為主要臨床象伴有以下症狀中至少三項:
(1)興趣減退,但未喪失;
(2)對前途悲觀失望,但不絕望;
(3)自覺疲乏無力,或精神不振;
(4)自我評價下降但願接受鼓勵和讚揚;
(5)不願主動與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願接受同情與支持;
(6)有想死的念頭,但又顧慮重重;
(7)自覺病情嚴重難治,但又主動求治,希望能治好。
3、無下列各項症狀的任何一項:
(1)明顯的精神運動性抑制;
(2)早醒和症狀晝重夜輕;
(3)嚴重的內疚或自罪;
(4)持續食慾減退和明顯體重減輕(並非軀體疾病所致);
(5)不止一次的自殺未遂;
(6)生活不能自理;
(7)幻覺或妄想
(8)自知力嚴重缺損。
4、病程至少2年,全部病程中大部分時間心境低落,如有正常歇期,每次最長不超過兩月。

由於抑鬱症狀可在許多疾病中出現,故應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情感性精神障礙抑鬱發作又稱內源性抑鬱症,無明顯心理社會因素而起病,病情較重,常為精神運動遲滯;抑鬱症狀時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狀,如妄想、幻覺、自罪自責;尚有生物學方面改變,如抑鬱情緒常有晝重夜輕的節律改變,早醒性失眠,非軀體因素所致明顯體重下降;嚴重的自殺企圖或自殺未遂的歷史及家庭史,既往的雙相發作史,或3次的單相抑鬱發作史,易與抑鬱性神經症相鑑別。

2、神經衰弱有時有抑鬱症狀,但神經衰弱臨床表現為主要以興奮與易疲乏為特徵,抑鬱症狀不是首發症狀,而是繼發性症狀,很少有興趣減退、輕生觀念、自我評價過低等,抑鬱不是持久的情緒低落,易於識別。

3、精神分裂症常有特殊的思維障礙和常見症狀如幻覺和妄想,儘管伴有抑鬱症狀,也不難與抑鬱性神經症狀相鑑別。

4、焦慮症常伴抑鬱症狀,鑑別困難,有人甚至稱為焦慮抑鬱綜合徵。但首先分清誰是原發症狀頗為重要。焦慮症以焦慮症狀為主。如果有時有急性焦慮發作,或參考焦慮、抑鬱量表的測試結果,則更易與抑鬱性神經症鑑別。

防治措施

抑鬱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
1、遵循神經症防治原則,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抗郁劑治療。消除致病的各種不良心理社會因素至關重要,如正確解決擇業、進步、家庭、工作、戀愛、婚姻等心理矛盾。

2、儘量擺脫誘發本病的環境因素,必要時調換工作和生活環境,放棄過高的人生追求,幫助和指導患者正確地對待現實生活,保持心理平衡。

3、套用抗郁藥物。以阿米替林多慮平為代表的三環類抗郁劑,是目前臨床頗為常用的抗郁藥物,效果不錯。前者副作用稍多些,但大多數病人能夠耐受,安全有效。第三代抗郁藥以麥普替林為代表的四環類抗郁劑,效果確切,副作用很少,深受廣大病員歡迎。但是由於目前藥物價格頗高,一般作為第二線備用藥物。抗郁劑的有效性已為國內外文獻和臨床實踐所證實。抗郁劑臨床治療效果不佳的常見原因是劑量不足和療程不夠長,以及患者因缺乏信心而自行中斷治療。

一般用三環類抗抑鬱劑,如阿米替林和多慮平,阿米替林每天50~100mg,多慮平每晚睡前50mg。用藥宜注意因人而異,如劑量不足可逐漸增加劑量。有時也可用苯二氮卓類如安定每天5~15mg,或阿普唑侖0.4mg,每天3次。該藥既有抗焦慮作用又有抗抑鬱效應。安定睡前5mg,或舒樂安定每晚2mg等,往往睡眠好轉後則情緒也容易改善。

4、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效果滿意。認知療法認為患者的抑鬱情緒繼發於不正確的非現實的認識。治療要點是改變他們的錯誤認知,通過自我檢查、醫生幫助分析,提高患者心理認知能力,糾正錯誤認知,達到改善情緒狀況和應付方式。行為療法是通過行為糾正和心理訓練,轉變行為方式,改善社會適應關係,提高精神衛生水平,增強心理防衛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本病雖屬慢性疾病,但臨床觀察表明,經過針對性綜合治療,近期療效尚佳,絕大多數患者可緩解症狀。如不積極治療,病程可遷延數年甚至十餘年。大多數患者病程較長,如其精神因素單一,無抑鬱人格者,預後良好。但如病情反覆,隨精神因素的影響而波動,具有抑鬱人格障礙者,病情較遷延,預後欠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