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府

明嘉靖十年(1531)升安陸州置。治鍾祥縣(今湖北鍾祥市)。屬湖廣行省。

明朝安陸州

沿革

嘉靖十年(1531)升安陸州置承天府,治鍾祥縣(今湖北鍾祥市),屬湖廣布政司。轄鍾祥京山景陵(今湖北天門)、潛江當陽五縣及荊門沔陽(今湖北仙桃)二州。十八年建興都留守司於此。清順治三年(1646)改為安陸府

記載

據《明世宗實錄》卷129所載:嘉靖十年八月辛丑(二十日),湖廣歸州南邏口巡檢徐震請於安陸州建立京師。下禮部議:“京師之建於典禮無據。太祖發跡濠州,改州為府,較之安陸,事體相同,宜升為府治以隆根本。”於是戶部請欽定府縣名,行吏、禮二部銓官鑄印,令其赴任管事,割旁州縣以為治屬,請應行並未盡事宜悉聽湖廣撫按等官酌議以聞。詔俱從之,乃定府名曰:承天,附郭縣曰:鍾祥,割荊州之荊門州當陽潛江二縣及沔陽州景陵縣隸之。
嘉靖間編修的《興都志》和《承天大志》均稱:“是歲,言者請建安陸州為京師,禮官言:京師惟天子之都得稱之,文皇帝定鼎北京,實萬國朝宗之地,不必又建京師於安陸。但皇上龍飛之域,又皇考陵寢所在,宜改州為府如鳳陽故事。上可其奏,定府名曰承天,附郭縣曰鍾祥,以重陵寢。”
萬曆年間沈德符編著的《萬曆野獲編》也有相同的記載。
承天府名和鍾祥縣名均為嘉靖皇帝欽定。改州為府雖為禮官所言“如鳳陽故事”,但嘉靖皇帝並不局限於此,而是尊顯所生,將故里定名承天,是要與北京順天、南京應天相提並論。其管轄範圍也擴大到五縣二州。

明鄭行政官署

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十二月,延平郡王鄭成功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後,為統轄台灣行政而置承天府於赤嵌城,取泉州佛寺承天為名。領天興、萬年二縣,轄今台灣本島及其附屬地區,主官為承天府府尹
1664年至1683年之間,放棄閩南部分領土的鄭氏王朝繼承者鄭經改東都為東寧,而承天府其下兩縣則升格為州,並增添澎湖、南路與北路三個司。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廷廢承天府,改為台灣府

越南阮朝都城順化

公元1757年(清乾隆四十年;黎朝景興三十六年),廣南國阮主阮福闊富春(越南語:Phú Xuân )即今越南承天順化省(越南語:Thừa Thiên Thuận HóaTỉnh順化市(越南語: Thuận Hóa )大興土木,修築金華殿、光華殿、朝陽閣等宮室,設立官廳軍營,將富春建設成“都城”(越南語:Đô Thành ),作為向南擴張的橋頭堡。不遺餘力地在南方邊陲尋求生存空間,逐漸形成了現代越南疆域狹長蜿蜒的S型輪廓。
公元1802年(清嘉慶七年阮朝嘉隆元年),阮福映建立阮朝,定都於富春稱東都(越南語:đóng đô )。1806年,即位第五年的嘉隆帝阮福映舉行遲來的登基稱帝儀式,百官具大朝冠服齊聚皇宮,阮福映在太和殿心安理得地接受群臣朝拜。此時的富春即升為京師承天府(越南語:Thừa Thiên phủ )。
順化承天府的建造,完全以中國清朝首都京師(今北京市)為藍本,分為三重:最外是京城,呈四方形,每邊長約兩公里半,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共有10座城門,有百官辦公的六部區、國子監、樞密院、都察院、習賢院、史館等機構。
京城之內為皇城,類似北京的故宮,也呈方形,南北城牆各長606米,東西城牆各長622米,共有四座城門,前為午門、後為和平門、左為顯仁門、右為彰德門,其中午門共有五座門、上有五鳳樓,前有三座金水橋。皇城內有太和殿(金鑾殿)、太廟等。皇城之內是宮城,建於1804年,1822年改名為紫禁城,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共有七座城門。紫禁城內有皇帝處理政務的勤政殿、皇帝居住的乾成殿、皇后住的坤泰宮、太子居住的光明殿、后妃居住的順輝院、端莊院等建築。
時至今日,順化承天府皇城仍然完好地坐落在香江北岸,成為越南現存最大而又完整的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順化的西郊,還有若干座阮朝皇帝王陵(分別是嘉隆陵、明命陵、紹治陵、嗣德陵、建福陵、同慶陵和啟定陵),以及天壇(與中國北京的天壇同名)等名勝古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