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發背

手發背

手發背是生在手背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全手背漫腫,紅熱疼痛,手心不腫,日久可損筋傷骨。《醫宗金鑒》云:“初起形如芒刺,漸感疼痛,高腫紅活。”相當於西醫的手背部皮下疏鬆結締組織的化膿性炎症。

名詞解釋

手發背是發生在手背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全手背漫腫,紅熱疼痛,手心不腫,日久可損筋傷骨。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手發背相當於西醫的手背部蜂窩組織炎。

病因

本病多由飲食不節,情志內傷,局部外傷染毒所致。

病機

本病多因風火濕熱之邪,結聚於手背部,以致經絡阻塞,氣血瘀滯,化火蘊毒,外發潰爛。或因手背部外傷,感染邪毒而致。

臨床診斷

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初起手前部漫腫無頭,邊界不清.色紅灼熱,疼痛不適,伴惡寒發熱、大便黃等全身症狀:約經7—10天后,腫塊中間腫脹高突,色紫紅,灼熱,疼痛如雞啄,伴高熱、口渴、大便結、小便黃。若按之有波動感者,則內膿已成。潰破時皮膚濕爛,膿水色白或黃,或夾有血水,全身症狀隨之而減輕。如2-3周腫勢不趨局限,潰後膿水稀薄,則為損筋傷骨之徵。

鑑別診斷

托盤疔 病變在手掌,紅腫疼痛高突以掌心明顯,成膿後波動也在掌中,伴手背部腫脹。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初起宜消,治以疏風清熱利濕,和營消腫解毒;膿成後宜透膿托毒;潰後體虛宜托毒生肌。

證治分類

1、熱毒蘊積證

證候:手背部紅腫熱痛,皮膚濕爛;伴發熱、惡寒、口渴、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和營消腫:

方藥:五味消毒飲合仙方活命飲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金銀花、當歸、芍藥、乳香、沒藥、陳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風、白芷、貝母、天花粉、甘草。

2、氣血虧虛證

證候:日久腫勢不趨限局,膿出稀薄;頭暈眼花,神疲乏力,納差;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調補氣血。

方藥:八珍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當歸、熟地、白芍、川芎。

其他療法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成膿期宜切開排膿;潰後摻八二丹外蓋紅油膏,膿淨改用生肌散或生肌白玉膏。

轉歸預後

治療方法得當,預後良好,若治療不當,潰遲斂難,久則損傷筋骨。

預防調護

1、加強勞動保護。

2、患者忌持重,並用三角巾懸吊固定,手背朝下以利引流。

3、及時治療手部外傷,勿使毒邪從皮膚破損處乘虛而入。

文獻摘要

《醫宗金鑒》云:“初起形如芒刺,漸感疼痛,高腫紅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