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頤

頤是發於頷面頤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又名頤發,汗毒。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性化膿性腮腺炎。

基本信息

發頤

發頤(汗毒)指發生於頤頷部位的一種化膿性感染,雖與痄腮相似,但本病多繼發於傷寒溫病脈疹的後期。由於汗出不暢,余邪熱毒未能透泄、鬱結於少陽、陽明之絡,氣血凝滯而成,故又名“汗毒”。初起身熱惡寒、腫如結核、微有熱痛,以後膿腫漸漸增大,熱痛亦加劇。如不及時切開,膿腫可在頤頷部或在口腔黏膜或向外耳等處潰破。類於化膿性腮腺炎

發頤的診斷要點

發頤是發於頷面頤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又名頤發,汗毒。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性化膿性腮腺炎。多發於成年人,常為傷寒、溫病等熱性病後期的繼發病。 多為單側發病,也可雙側同時發病。 初期頤頷之間疼痛,輕度腫脹;壓迫局部時,在第二臼齒相對的頰黏膜上有粘稠分泌物溢出。張口困難,唾液分泌減少。 膿成時疼痛加劇,跳痛,壓痛劇烈,皮色發紅,腫脹更甚,可波及同側眼瞼,頰部,頸部等處。壓迫局部有波動感,頰黏膜可擠出混濁膿性物。 後期膿腫可在頤頷部或口腔黏膜或從外耳道潰破,膿出臭穢。 初起有輕度發熱,發展嚴重時體溫可達40℃左右。伴有口渴納呆,大便秘結。極度衰弱患者,可有痰壅氣塞、湯水難下、神識昏糊之見症。可能發生暫時性面癱,病癒後可恢復正常。 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均升高。 本病表現與痄腮相類似,但痄腮多發生於5-15歲兒童,有傳染接觸史,常累及雙側,局部皮膚色澤不變,濡腫,酸多痛少,不會化膿。

發頤的辨證分析

發頤為病,由火毒所生。火有虛實,實火得之於外感風寒化熱,受之於風溫余邪熱毒,病之於胃火上壅;虛火結之於陰虛火熾,情志鬱結。本病具有發病急劇,頤頷之間焮紅腫痛,膿成不易潰出,或可自外耳道潰出,出膿黃稠的特點。
外感風寒化熱,或風溫遺毒於內,表之未解,汗之不透,風火上壅,結毒於頷頤之位,則癰生腫作,伴有惡寒發熱,口乾溲赤,脈象浮數。若飲食不節,恣食膏粱厚味,火毒內生,胃火循經上攻,蘊結於頷頤之間,亦可致頤部生癰作腫,張口困難,飲食難進,溲赤便結。若肝腎陰虧,相火熾盛,或情志內傷,肝鬱化火,虛火上壅,結於頷頤而作癰,此為標實而本虛,膿成最難外潰,或自外耳道潰出,兼見發熱口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為原則。

發頤的辨證論治

風火上壅型【證見】 紅腫結於頷頤,連及耳下、耳後;焮熱疼痛,壓之木硬,發熱惡寒,大便乾,溲短赤, 口乾渴。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方藥】
1.主方
(1)普濟消毒飲(李杲《東垣十書》)加減
處方:牛蒡子9克,黃連3克,黃芩9克,生梔子12克,金銀花12克,連翹12克,板藍根30克,桔梗3克,僵蠶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釀膿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去牛蒡子、僵蠶。
(2)潰後用托里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黨參15克,當歸9克,赤芍9克,金銀花9克,茯苓15克,白芷9克,皂角刺9克,黃芪15克,桔梗9克,甘草6克,生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l劑。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2~3次,鮮蘆根煎湯或溫開水送服。
(2)六神丸,參照鎖喉癰。
3.單方驗方
(1)荊板解毒湯(劉大發《湖北中醫雜誌》1986.1)
處方:板藍根20克,蒲公英20克,連翹12克,牛蒡子12克,黃芩9克,荊芥6克,薄荷6克(後下),玄參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重症加頤部外敷萬應膏。
(2)消毒飲(高峻泰《山東中醫雜誌》1988.2)
處方:板藍根12克,菊花9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荊芥6克,夏枯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胃火上壅型【證見】 頷頤結塊,掀紅腫痛,口氣臭穢,張口困難,飲食難進,溲赤便秘,身發熱。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糙,脈洪數。
【治法】 清熱解毒,益胃生津。
【方藥】
1.主方
(1)連翹野菊散(陳士鐸《外科秘錄》)加減
處方:連翹12克,野菊花9克,全瓜蔞12克(打碎),生石膏30克(打碎),玄參12克,甘草6克,金銀花15克,北沙參30克。水煎服,每日l劑。
便秘者,加生大黃9克(後下)。釀膿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潰後用益胃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味
處方:沙參30克,麥冬12克,生地黃15克,玉竹9克,桔梗9克,生薏苡仁15克,甘草6克,冰糖6克(溶化)。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清胃黃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小兒酌減。
(2)牛黃解毒片,每次3~4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參照風火上壅證單方驗方。
虛火上熾型【證見】 頷頤腫痛,連及耳後,發熱口渴咽乾。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若成膿,外潰最難,或自外耳道潰出。
【治法】 滋陰降火,解毒消腫。
【方藥】
1.主方
(1)梔子清肝湯(祁坤《外科大成》)合大補陰丸(朱震亨《丹溪心法》)加減
處方:牛蒡子9克,柴胡9克,白芍9克,生石膏15克(打碎),生梔子9克,牡丹皮9克,黃芩9克,甘草6克,生地黃15克,知母9克,黃柏9克。水煎服,每日l劑。
釀膿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潰後用 六味地黃湯(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味
處方:熟地黃15克,山藥15克,山茱萸9克,牡丹皮9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黃芪15克,桔梗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知柏八味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六味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參照風火上壅證單方驗方。
發頤的外治法
初起可外敷金黃膏、玉露膏。 膿成應及時切開,刀口位置在下頜角後部1.5厘米之處,切開皮膚向耳前後分離腮腺實質,尋找膿腔,充分引流。 潰後可先用九一丹藥線引流,外敷金黃膏。膿盡改用生肌散、紅油膏外敷。口腔黏膜出膿者,用青吹口散吹敷患側口腔黏膜,每日4—5次。
發頤的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
綠豆黃豆湯:綠豆160克,黃豆180克,紅糖120克,入水共煮至爛,可任意常食。
蛇蛻雞蛋:蛇蛻3克,雞蛋2隻。將蛇蛻切碎,蛋打碎棄殼,調和炒熟,分2次食,每日l劑,以愈為度。
青黛黃酒雞蛋清:青黛9克,雞蛋2隻,黃酒30毫升。青黛研末,雞蛋取蛋清,調勻後兌入黃酒,1次服下,每日1劑。
2.預防調護
熱性病及術後體弱患者,應注意口腔清潔衛生,經常漱口。 患者宜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忌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葷腥動發食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