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社火

戶縣社火

戶縣社火是陝西省西安市的傳統民俗文娛活動。戶縣社火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馬社火、背火、掮火、高蹺、竹馬、旱船、大頭和尚、打錢桿、熱蹩、火龍、地龍、舞獅子等近二十種形式。社火集中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西安·戶縣

遺產編號:Ⅸ—5

遺產類別:民俗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西安市戶縣

內容介紹

種類形式

芯子社火:芯子社火是戶縣社火中最奇妙絢麗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它以高、險、妙、懸的形式表現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戲劇情節,令人驚嘆,引人入勝。戶縣的芯子社火以鑿齒村、宋村、穆家堡、楊家堡、大王東、大王西、定舟村最為有名。鑿齒村芯子社火造型巧妙,陣勢宏大,一般芯子高達7.5米——8.5米,分四、五層,芯子上系扎小孩最多達24人。曾裝扮過《龍鳳呈現祥》、《盜靈芝》、《吳王採蓮》、《十美女進饍》近百種芯子社火。穆家堡和楊家堡的社火芯子設計懸妙,紙紮講究,製作的鳥獸生動,整個社火完美耐看。用社火老藝人穆生義的話說,就是結構嚴謹層次多,造型險懸奧妙深,靜中有動動中活,劇情真切通情理。同時這兩個村子一起耍社火時互相爭勝,常在社火內容上諷刺、挖苦對方以求占得上風,讓人們在驚嘆其懸妙之餘,有了更多的玩味。宋村的芯子社火以細緻、文明、懸妙、乾淨和創意大膽新穎著稱。他們把雜技融入社火,動中有靜,懸妙驚險。大王東,大王西村和定舟村的社火也各有特點。芯子社火在歷史發展中由早期的人抬逐漸演變成拖拉機或汽車載拉的形式。

平台社火:平台社火是在大方桌上扮演神話、戲劇人物或生活故事的社火形式,它是清末以前戶縣各村的主要社火形式。平台社火最初由人抬行進表演,後變為牛拉,到農村出現拖拉機後變為車拉表演。過去鄉村耍社火,開場第一天耍祭風,都用平抬社火扮演黑虎靈官、福、祿、壽三星和四季公曹幾位神話人物,莊重威嚴。鑿齒村至今耍社火還保留著這一習慣。顯落村、振華威和文藝村三個村子耍社火時,常以現實事故扮平台社火,如《孫繩武打禿張二》、《某家媳婦伐馬腳》、《關麟征打狐仙》等,這些社火至今仍被傳為趣談。

背社火:背社火是把芯子直接綁在人身上,把孩子扮成戲劇或神話人物綁於芯子上進行表演的社火形式。早在清末以前,戶縣的喬家莊,振華威等村就耍背社火。背社火在表演時要踩著鼓點,邊跑邊舞,並且跑法講究,有踩四角跑花尖,跑八字,經緯對流,卷白菜心等。背社火在扮演內容上以戲劇事故為主,背架人和小孩都是戲劇人物,要互相呼應。喬家莊背社火經常應邀出外演出,多次受到各級領導和外賓的好評。

掮社火:掮社火是把孩子扮成戲劇人物,直接站在大人肩上跑動表演的社火形式。這一形式主要保留於鑿齒村的社火表演中。

打錢桿:打錢桿是以青年婦女為主要演員的民俗舞蹈形式。錢桿是把三、四組銅錢均勻穿在竹桿上並飾以紅線纓子製成的舞蹈道具。表演時演員穿紅綠搭配的鮮艷服裝,邊舞邊唱同時用錢桿在身上各個部位打出清脆悅耳的節奏。這一舞蹈形式在戶縣祖庵等過年時仍在演出。

熱蹩:熱蹩是戶縣草堂鎮的上草村、下草村、水寨等村在元宵節前後的晚上表演的一種舞蹈。熱蹩以鑼鼓伴奏,演員著古裝戲衣,畫臉譜,隨著劇情蹦、跳、翻、轉,做出互相呼應的戲劇動作,不說不唱,當地人也叫啞巴戲。

耍活子:戶縣人傳統上把竹馬、旱船、大頭和尚、火龍、地龍、獅子舞等形式統稱為耍活子。戶縣鄉間在元宵節前後的幾個晚上都有耍活子的習俗。宋南的火龍,縣城北街地龍,西街的獅子,馬營王衛村的旱船竹馬都歷史悠久,遠近聞名。耍活子時,前有彩燈引路,後有鑼鼓奏樂,每到一個場子火龍盤旋騰躍,獅子跳躍騰挪,旱船劃來盪去如在水上,竹馬隊穿插跑動,響鈴聲聲。走一程,耍一程,直至月斜人靜。

組織過程

戶縣鄉間耍社火一般是幾個村子或一個村子的幾個社火社一起耍。如大王鎮的鑿齒南村和鑿齒西村一起耍,草堂鎮的宋南和宋西一起耍,龐光鎮的穆家堡和楊家堡一起耍,蒼游鄉的文藝村,顯落村、振華威三個村子一起耍。蔣村的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四個鑼鼓社火社一起耍,渭豐鄉定舟村是三村九社一起耍。一個村子或社火社是耍不起來的,只有兩個以上的夥伴村子或社火社共同參與才能耍得起來,所以一個村子或社火社如果要耍社火就得想方設法挑起夥伴村的興趣,鼓動們一起耍。這就叫燒社火。燒社火也極富娛樂性,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到對方村社敲鑼鼓,二是耍歪官。三是扮馬社火。

鑼鼓挑逗:一個村子動了耍社火的心思,先熱了,便會把鑼鼓打到對方去,一是表示拜年問好,二是通知今 年要耍社火。對方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定要燙上黃酒親自送出,恭斟敬遞,相互說些渾趣語。若“熱村”去“涼村”數次而“涼村”仍涼著,熱村就會三番五次到對方打鼓,鑼鼓陣容越來越大,直至配上銅號喇叭,車拉堂鼓。甚至扛上“三眼銃”、“抬槍”去轟,再加進“火排火隊”用對聯挖苦諷刺,想盡辦法挑起對方回應。尤其要在愛耍熱鬧也有威信的人家門前和庭院轟鬧,鑼鼓驚得人家雞飛狗叫、屋檐刷刷落土。主家雖然笑臉相見,敬煙敬酒,鬧事者仍不依不饒,直至主人答應一起耍社火方才罷休,到此就算把社火燒成了。

耍歪官:宋村和蔣村燒社火用耍歪官的形式。一個村或社火社今 年想耍社火了,便扮歪官到對方村社去表演,挑逗對方。“歪”是戶縣方言“厲害”的意思,歪官就是很厲害的官,說話誰都都得聽。耍歪官就是由一個有威信、能說會道、幽默風趣的人扮成古代官吏形象,騎在牛背上,同時另一人扮作衙役侍從為歪官老爺牽牛,在鑼鼓隊的簇擁壯威下,到對方村社進行巡察訓話表演。每到一個什字,歪官和侍從都要一問一答進行詼諧風趣的表演。比如歪官以詼諧的腔調說:“今年的莊稼豐收了,到處都在敲鑼打鼓慶豐收,你們這裡怎么沒有動靜呢”?侍從答:“人家過年,咱這(兒)耍錢,老爺要看,急速就辦。”老爺說:“要耍都要,誰家不耍,骨頭砸扁。”等等。為了逗趣,歪官和侍從的對話常自由發揮,風趣幽默,引人發笑。如果一般的歪官戲表演不能挑起對方耍熱鬧的興趣和熱情,歪官也常有出格的動作。比如把牛騎到對方社火頭的家裡鬧騰。甚至把牛牽到人家先人的供桌跟前,讓牛吃供桌上的供品。牛一邊吃,歪官還要說,你先人來了,快把好吃的東西拿出來,讓你先人好好享用。即使這樣,主家也不能發火,只能笑臉相陪,敬煙敬酒。經過三番 五次的折騰,對方即使不想耍,最後也得答應一起耍,這樣社火也就燒成了。

馬社火:定舟村正月耍社火,把三村九社的意見統一到耍社火上來的辦法是耍馬社火。正月初一過後,初二下午,南村或北村某社,一些青年人聚在一起要耍社火。於是搬來鑼鼓敲起來,牽一、兩匹馬來,找一、二個小青年,扮一個戲劇事故,騎在馬上,鑼鼓旗號前導,社火出發,在南北二堡游起來。如果首先耍起來的是南村某社,第一天社火游在北村時,規規矩矩,不動聲色,意思是我們耍起來了,你們怎么辦?若果第二天北村還無動靜,那么南村跟隨社火的熱心人,看到北村的周圍民眾,就要半開玩笑地說幾句帶刺的話,以此作為“激將法”,希望他們也耍起來。一些不甘示弱的村社也相繼而起,結成統一戰線,對那些不願耍的社施加壓力,每天在社火後邊,裝扮一個怪模怪樣的人騎在馬上,到了不想耍社火的街巷,或沿街叫罵,或挑上“安眼”(以前牲口拉碾磨,怕牲口昏暈,戴在雙眼上的東西)逐家請戴,意思是:你們不耍社火,請戴上“安眼”就不要看別人的社火了;或在當街燒紙錢,摔紙盆,意思是:難怪你們不耍社火,原來你們把人死了。本來不想耍的社招架不住這種壓力,橫下一條心,耍。於是三村九社都耍起了馬社火,社火就燒成了。社火燒成後,雙方社火頭便坐下來商量何時耍,怎么耍,耍幾天。然後便各自組織自己的鑼鼓隊,儀仗隊,挑選抬社火的勞力,扮社火的小孩,組織老藝人策劃社火的藝術形式,打芯子,做紙紮,進行緊張忙碌的準備工作。由於是兩家甚至三家一起耍,各家都想在陣容氣勢上壓倒別人,在社火形式上超過別人,所以極盡所能,不惜人力財力。

社火表演

社火是在鄉村行進表演的民間藝術活動。各村耍社火都按世代相傳的路線在村中行進表演。戶縣鄉間的社火表演陣容宏大,氣氛熱烈。社火表演隊伍前面都有報馬探路,接著是儀仗隊,鑼鼓隊,鑼鼓隊後面跟大頭娃、高蹺,打錢歌等自由走動的表演形式,接著是十數轉平台或芯子社火,最後是亭子。在耍最後一場社火時,在表演隊伍的末尾要耍落草。 報馬:報馬跑在儀仗隊之前,往返賓士,主要起開道和前後聯絡的作用。騎報馬者反穿皮襖,挎錦雞曆書,是一古代信使形象。報馬的馬頭上系有紅綾,項上帶有串鈴,鞍轡講究,報馬在社火隊伍前後往返穿梭,十分威武。

儀仗:各村社的社火隊前都有旌旗儀仗。解放前各村社的儀仗彩旗都是用紅布或白布做心子,白布或藍布做成火焰邊子,三角形,完全是古代形制。蔣村的四個社火社的旌旗上還都畫有典故,內容以抬高自己,壓倒對方為主旨。各村儀仗基本都用五顏六色的彩旗,微風即佛,以俊俏的黃花姑娘著艷麗服裝,擎旗成列,人旗相映,美如天宮彩儀。

鑼鼓隊:耍社火離不開鑼鼓助威,在社火表演中,鑼鼓隊一般由一面大堂鼓(也叫牛拉鼓)數十面小鼓和幾十副鐃鈸組成,氣勢恢宏,同時也極富表演性和觀賞性。解放前的大堂鼓叫牛拉鼓。表演時,在鼓的正面繫上紅綾或彩球,敲鼓的扮成壯士,手掄兩個大棒槌;給拉鼓的牛也繫上紅綾或彩球。牽牛的人總是找一個象武大郎模樣的人,穿上背帶紅褲子,頭上扎一根直立的煙筋毛辮,手執古戲馬鞭趕車,以醜姿逗趣助興。同時還有打梆子和打夾板的也化妝成花臉和小丑模樣,兩人一對,邊打邊舞,相互逗趣,妙趣橫生。這些形式至今仍保留在戶縣的社火表演中。

落草:戶縣鄉間耍社火,在耍最後一場時,都要耍落草。落草走在社火的末尾,以最能逗趣的男人扮成巫婆、媒婆等滑稽形象——常常是耳朵掛兩個大炮竹充耳墜,胸前扣一副牛鞍眼當乳房,騎在牛背上,挎一個竹籃,左顧右盼,扭扭捏捏,表示走親威,探女看外孫。因形怪逗人,於是便有人上前捏腳摸腰,“她”順手從籃子裡摸出一把灰亂撒,撒到愛耍笑的熟人臉上。故而人們欲圍不敢,欲退不捨,於是便有人給落草扔土扔柴草,互相耍鬧。兩村的落草若是一男一“女”相遇,便作戀愛狀或相諷狀;若是兩女相遇時,便作兩親家打架狀或吃醋挖苦狀,種種詼諧情態總會把觀眾逗得笑出眼淚來。

主要特徵

鑿齒村芯子社火 鑿齒村芯子社火

1、伴隨著民間喜慶節日古會廟會民俗祭祀活動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對地域民俗習慣的依存性特徵。

定舟村社火 定舟村社火

2、社火活動以民間自發為主,長期形成了組織上的自發性等征。

3、社火活動在管理過程中,參與人員表現出高度的自覺和自治,長期形成了自我管理的民主性特徵。

4、社火內容大多以戲劇故事為主,與古典戲劇緊密結合,形成了突出的戲劇性特徵。

5、社火在形式上與民間音樂、民間美術、 民間舞蹈、民間傳說、民間風俗風情、人文環境、社會經濟政治時代特色、密不可分,表現出顯明的綜合性特徵。

6、社火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各俱情態,隨劇情發展或說或唱,或表或演,有著典型的即興表演性特徵。

7、社火參與人員廣泛,村中老人、小孩不分年齡,不論職業,不分文化程度,只要熱愛,均可參與,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廣泛性群體性特徵。

8、社火活動陣勢宏大,品種繁多,色彩繽紛,鼓聲震地,彩旗飛舞,隊伍鱗次櫛此,接踵徐行,觀者如潮,傾城歡悅,有極強的觀賞性特徵。

主要價值

一、歷史價值:社火真實地記載著中國歷史衍進過程中的政治、經濟民俗風情,群體觀念,群體意識,社會環境和人文情態等發展脈絡和足跡,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文化血脈,是研究中國歷史人文,特別是鄉村歷史人文生存變遷的“活態”教材。發掘、搶救、保護和整理、社火藝術,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社火藝術史料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更對推動中國民俗學研究保護工程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二、藝術價值:社火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價值特別突出的民間藝術,它吸收和借鑑了民間戲劇、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雜技、民間鍛造技藝等各門類藝術之長,取其精髓,珊繁就簡,烈熱樸素,驚險懸妙,景情交融,突現出中國鄉村群體智慧和強烈的藝術創造精神。

三、實用價值:社火的實用價值主要是自樂和樂人。自樂就是藉助活動平台,盡情釋放參與者表演者的內心情懷,實現自我身心愉悅的目的;同時又感染觀眾,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使觀眾在觀賞中達到精神滿足並受到一定教育。自樂和樂人都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這是人文和諧的良好境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搶救和保護社火藝術,對構建和諧的人文環境有著不可取代的現實意義。

歷史淵源

戶縣社火,是戶縣遺存的古代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的靈鼓祭祀儀式的遺脈及衍流。原始公社後期夏王啟伐有扈氏大戰於甘(戶縣南郊)所發的《甘誓》言:“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這裡的社即指社神。古人祭祀社神在於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祭祀有社壇,戶縣地域就近的國家社壇始建於西周初年,即秦渡鎮北側的靈台,周人祭祀,所用為靈鼓,《周禮地官鼓人》言:“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禮祀”。這是戶縣社火起源之根。隋唐以來這種祈福祭祀活動在民間頗盛,已有一定的程式和內容。這是戶縣社火形成的主要時期。

戶縣明清時期祭祀社神。地點在古縣城外內側的東南處,每年逢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知縣坐轎,率地方鄉紳,前有嗩吶開道,旌旗引進;後有鑼鼓助威,中間行進中有數轉八人相抬的八仙桌,桌上分別置以紙糊的胖大“春牛”及黍、稷、菽、麥、稻五穀樣品,在百姓的相擁中浩浩蕩蕩前往社壇祭祀。《東京夢華錄》中的“天曉,

諸司及諸行百姓獻送甚多,其社火呈現於露台之上,所獻之物,動以萬數”,就是這種祭祀活動的真實記述。今天社火中的“大頭娃”,是舊時人們在后稷廟中供奉的后稷,為穀神;社火隊伍中的鑼鼓、嗩吶、旌旗,為舊時祭祀社神靈鼓、儀仗的直接延伸;社火隊伍中的地遊子、高肘子、高台芯子則是舊時所抬的“春牛”及五穀樣品與其它民樂中雜技、雜耍相結合的衍生物。至1760年左右,戶縣鑿齒村已有民間的社火組織和製做的社火箱子。公元1944年(民國33年)原國民黨著名愛國抗日將軍關麟徵(戶縣真花磑人)曾邀請戶縣鑿齒村、楊家堡、穆家堡、定舟村等地的平台社火和高台芯子(二層5米多高,芯子扎2—3個小孩)、鑼鼓、竹馬、旱船、高蹺等到縣城表演。穆家堡裝扮的平台社火《血戰長沙》因再現關麟徵等國民黨將軍與日寇血戰長沙的情景而受到關將軍的大加讚賞,將軍親自走下觀禮席給該社火鳴炮披紅,以示贊掖。新中國成立後,戶縣社火演出規模不斷擴大,1990年,戶縣喬家莊的背社火在“古絲綢之路2100周年紀念”活動西安焰火節上,一鳴驚人,轟動全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李瑞環同志及外國來賓紛紛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讚叫好。從80年代至今,戶縣政府每間隔2年組織一次春節大型民間藝術展演活動,戶縣社火在民間藝術巡演中大放異極,展示出久傳不衰,歷久彌新的民間藝術風彩。

相關物品

器具類:社火桌子:1.2米高,1.2米—1.5米見方的木桌,用於固定社火芯子和置裝扮好的社火造型。

芯子:一般高5米—8米,用鋼筋或鋼管,隨社火劇情需求打制而成。

綁帶:扎小孩用的布條。

古典戲裝:社火戲裝基本與扮演的同名古典戲曲人物戲裝一致。

大堂鼓:直徑1.8米,音質沉雄厚重,為社火鼓隊助威。

墩鼓:直徑0.6米,高0.7米,音質雄厚。

鐃鈸:社火鑼鼓隊打擊器具,銅質,聲音洪亮。

大鑼:銅質,直徑0.6米,音色宏亮,有穿透力。

小鑼:銅質,直徑0.3米,主要以打擊音樂節奏為主。

鑼架:為木質“T”型,演奏時將鑼架系演員背上,胸前橫桿系鑼。鑿齒村現有清末遺貿下的鑼架八付,一對龍架,一對馬架,一對象架,一對鳳架。

銅號:社火鑼鼓隊吹奏樂器,也稱“馬號”。

梆子:社火鑼鼓隊打擊樂器、木質、“T”型,演唱表演時一手持梆柄,一手持梆捶閃、展敲擊。

夾板:木質“入”型,音色清脆。表演時演員雙手持夾板兩柄,一張一合,進、退、閃、展,隨音律碰擊。

彩旗:社火隊伍前面壯威所用,由三角牙旗、社旗、八卦旗等組成表演方陣。

橫幅:橫幅一般為紅心黃邊,內容有兩種:一是標明表演隊伍名稱;二是宣傳社火活動意義。

製品類:

動物造型:動物造型是社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戶縣社火中的動物造型非常豐富,包括各種禽鳥畜獸。動物造型由民間美術師和紙紮藝人手工製作。一般用竹篾做骨架,白紙糊面,最後彩繪而成,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花木造型:戶縣社火中多用花木造型,如鮮花盛開的桃樹、梨樹、紅梅,亭亭荷葉、灼灼牡丹等。樹木多以真樹枝做枝桿,枝上飾以紙花而成,花草以竹篾造型,糊以白紙彩繪而成。假山、樓閣造型:假山、樓閣也是戶縣社火常用的造型方式。其製作方法多以竹篾、鋼筋做骨架,糊以白紙或白布最後彩繪而成。

各種道具:

戶縣社火中演員手中的各種道具如關公的刀,楊文廣的槍等,也多由紙紮藝人製作而成,其種類繁多,形象逼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