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州社火

隴州社火

隴州社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它根植於人民民眾之中,傳承著民俗風情,噴芳著泥土氣息,走出了黃土山城,正走向省外國外。隴州社火的種類與內容:隴州社火有馬社火、背(隴縣稱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高蹺社火、鞦韆社火、蹺板社火、步社火、地台社火,還有舞獅、舞龍、 耍大頭、古參軍、雜耍、竹馬、旱船、舞刀、舞棍、秧歌舞、腰鼓舞等20多個種類。隴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蹺、步社火、地台社火、竹馬、旱船、刀舞、棍舞在表演時配有鼓樂、弦樂與配唱外,其它社火主要是造型藝術。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隴州,陝西西陲隴縣的古稱。

古隴州,是黃河流域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昔日,曾使秦皇涉足、漢武攬勝、唐宗巡幸、戌邊將士旅居、詩人墨客為之賦興吟頌。

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積澱,孕育了燦爛的隴州民間藝術。隴州社火,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形式多樣,表演精彩。有尤顯古戰場的馬社火、玄妙險峻的高芯、意趣橫生的蹺板、粗曠彪悍的背社火、威武雄壯的鑼鼓隊、傳神誇張的社火臉譜等,它根植於人民民眾之中,傳承著隴州民俗風情,噴芳著泥土氣息,以其自娛性的強大生命力而豐富著中外文化。

隴州社火歷史悠久,據隴縣舊志載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它從上古祭祀土神“社”日和祭祀火神的迎神賽會活動中產生,經世代傳承,繁衍不息,種類在增多,技藝在提高,規模越來越大。隴州社火的種類與內容:隴州社火有馬社火、背(隴縣稱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高蹺社火、鞦韆社火、蹺板社火、步社火、地台社火,還有舞獅、舞龍、耍大頭、古參軍、雜耍、竹馬、旱船、舞刀、舞棍、秧歌舞、腰鼓舞等20多個種類。

隴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蹺、步社火、地台社火、竹馬、旱船、刀舞、棍舞在表演時配有鼓樂、弦樂與配唱外,其它社火主要是造型藝術。

隴州社火的主要特色:一是馬社火是隴州社火的主要特色,它威武雄壯,陣容龐大,鄉村均有。二是高芯、背社火、山社火、蹺板社火、鞦韆社火,造型懸妙,提人心神。三是隴州社火臉譜化妝傳統、細緻、奇特,人物面部用特殊技巧誇張造型,使個性突出。四是隴州社火鑼鼓隊陣容龐大,有百面鑼鼓隊,有古代軍鼓樂的遺存,節奏激烈,氣勢磅礴,震耳欲聾。五是民眾樂於義務參與。六是爭相接待,鞭炮相迎,禮品相贈,老少喜愛,城鄉歡騰。七是社火出演前後祭祀神靈,社火前扮黑虎靈官開道,天官財神驅邪納財求吉祥。八是隴州人賽社火千餘年來已成習俗。堅持每年一度的隴州社火大賽活動,表彰獎勵優秀社火隊,宣傳隴縣,開發隴縣,發展經濟,聯繫各屆人士,提高隴縣對外知名度。參賽社火隊最多的年份達200餘家。

從八十年代以來,先後有法、德、美、英、意、日、新、韓等20多個國家,200餘名國外友人來隴觀賞社火表演,中央、省、市電視台多次採訪了隴州社火,有近5000餘名全國各地的記者、教授、專家、學者、院校師生、各級領導專程來觀賞、研究、拍攝隴州社火。

2001年,隴縣以背社火為代表參加了寶雞舉辦的“德國文化節出演選拔”活動,隴州背社火受到了德國專家的讚賞。2006年春節期間,隴州背社火應廣東省吳川市邀請,參加了全國民間藝術飄色表演大會,獲銅獎。隴州社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它根植於人民民眾之中,傳承著民俗風情,噴芳著泥土氣息,走出了黃土山城,正走向省外國外。

歷史淵源

.社火

“社火是節日迎神賽會扮演的雜戲雜耍”。隴州社火的淵源是在古隴州先民們祭祀土神、穀神活動中所表演的儺舞、祭祀舞中逐漸加進了其它雜戲雜耍的“百戲”廣場娛樂活動。這種“社日”慶典時所舉行的“百戲”游演活動,古隴州人慣稱為“社火”。炎帝神農氏出生在寶雞,且《禮記》又是記述周朝祭祀禮儀活動的史料,說明社火這一民間藝術已於商周時期在民間展現出來,並逐漸在西秦大地開始盛行。

古隴州是先秦設都,歷朝設州的“三輔之地”。州、縣的各項祭祀活動盛行,祭社活動的社火內容不斷擴大,由起初的集民間音樂、舞蹈、詩歌曲調、龍舞雜耍、鑼鼓為一身的戲劇形式,發展到有固定的造型形式。經古隴州歷代民間藝人的世代創作、升華,隴州社火已到美妙絕倫,爐火純青的高雅藝術境界。近年來國外友人,市、省、中央電視台記者多次採訪了隴州社火,2006年2月,隴州挈社火受廣東省吳川市邀請,參加了全國民間藝術飄色活動,獲銅獎,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與讚賞。2003年,隴縣被陝西省命名為“民間社火藝術之鄉”榮譽稱號。

基本內容

隴州社火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據普查了解有26個種類。表演形式除高蹺、步社火、地台社火、竹馬旱船社火配鼓樂、曲調配唱兼表演外,其它絕大多數是造型藝術。基本內容:馬社火、車社火、高芯、高蹺、挈社火等多以仙佛精道、神頭鬼面;或忠臣烈士、披袍秉笏;逐臣孤子、悲歡離合;鈸刀趕棒、叱奸罵讒等。內容多取材於神話、傳說和歷史演義,也有上古祭祀舞、儺舞,也有求吉慶、頌政通人和、宣傳經濟發展等內容。

基本特徵

隴州社火從古到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在世代傳承中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更新改良,已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徵:

①伴隨著民間喜慶節日、古會民俗祭祀活動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對區域民俗習慣的依存特徵;②經過民間藝人的長期實踐,在臉譜畫法上、技巧上形成獨特風格和固定模式的臉譜特徵;③具有民眾自發組織,自願投資,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民眾性特徵;④以馬社火表演形式為主是隴州社火的主要特徵;⑤因藝術需要,人物要求多元化,臉譜及妝扮節目要求複雜化,具有節目內容的廣泛性特徵;⑥在社火表演上、方式上有著造型和表演特徵,地台社火廣場表演有著戲劇特徵;⑦隴州社火鑼鼓隊陣容龐大,節奏激烈,有著古代軍鼓樂的遺存的特徵;⑧隴州社火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已有30多種類型,千餘個節目,地社火曲、詞約200餘首,有著民間藝術的綜合特徵;⑨每年元宵節耍社火、賽社火已成習慣特徵;⑩隴州社火在全縣各鄉鎮村組遍布面廣,種類齊全,風格獨特,藝術精湛,內涵高雅,規模宏大,撼天震地,氣勢磅礴,萬人聚集,人潮如海,城鄉歡騰,外賓觀摩,有極強的觀賞特徵。

主要價值

隴州社火已流傳千餘年,經久不衰,已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和模式,在發掘、搶救、保護方面,有以下價值:

.社火

一、學術價值:隴州社火種類繁多,品種齊全,表演精湛,地域特色突出,涵括了一切民間藝術形式。研究它的產生、發展,對於民間文藝學、民俗學、民間工藝等理論研究有著重要價值。有利於中國社火藝術史料的積累,對於保護民間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二、實用價值:隴州社火已是隴縣節日慶典文藝活動的主要部分,是民眾喜聞樂見,並習慣妝演的民俗娛樂品牌。繼承和傳播了民間優秀文化精華,豐富了節日民眾文化生活,增進了乾群之間的凝聚與和諧,加強了對外宣傳視窗,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

相關器具

隴州社火從妝扮到游演,都有一套十分繁雜的工序和過程,並有相當多的服飾、蟒靠、頭盔、槍刀棍棒等把子道具。由於妝演社火大多是歷史人物故事,所以服飾、頭盔、把子全是古戲劇形式出現,所以社火會箱具投資特大,而價格昂貴。為了解決資金困難問題,至明清以來,隴州出現了許多社火服飾、頭帽、把子、鑼鼓等製作專業戶,城關鎮、東南鎮、堎底下鎮等有製作戶達50餘家,製作出社火服飾、蟒袍、甲靠、鳳冠、霞披、刀、槍、劍、戟、鞭、錘、把子、鼓、鑼、鈸等數萬件之多,150餘個品種。這些自製服飾刀具誇張性很強,服飾珠露晶晶,刀棒鑲嵌閃光,把仗換成金屬管,更顯豪華氣派,威風凜凜。社火鑼鼓隊規模宏大,有百面鑼隊,有車拉大鼓、戰鼓,小到身背的腰鼓。有號角隊等。高芯社火的芯子鋼、鐵、木架造型,由本村能工巧匠精心設計製作。挈社火用的木背架製作有一角架、二角架、三角架。車社火自製大型高架、轉盤架、鞦韆架、蹺板架。山社火表演時自製高山流水、亭台樓閣、飛禽走獸等各式動態造型骨架等。這些服飾、頭盔、把子、鑼鼓、芯子架子已是妝扮社火必不可少器具,它發揮了各類藝人的聰明智慧,也為耍社火節約了大量資金,使社火扮演經久不衰。

瀕危狀況

近年來,隴縣縣委、縣政府對保護民間藝術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文化工作者也在不斷發掘整理各類資料及傳承史料,但由於藝人年齡老化,青黃不接,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嚴峻現實,表現如下:

1、社火為民眾表演形式,一個社火隊表演就牽動幾十或幾百人,耗財耗力特別大,農村勞力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大量社火藝人、社火妝扮民眾勞務外輸,人員成了很大困難,現有人員的勞務報酬、設備添置資金困難,無法妝扮種類繁多的節目,導致社火逐年在減少,表演種類在減少,藝人在減少。

2、由於受資金困難的束縛,多數社火會的社火服飾、導具陳舊不堪,難以在廣眾之中穿戴,無法還原社火角色人物應有妝扮,影響了民間社火藝術的表演。

3、社火藝人在流失,在減少。社火妝扮師、社火謀師、服飾頭帽製作藝人年老身弱,後繼無人,面臨藝術失傳和絕種,絕技難以傳承。培養藝人已是當務之急。

4、隴州抬社火、山社火、地社火、蹺板社火、歌詞曲調等已失傳,急需搶救與挖掘。

5、社火藝術檔案殘缺、斷檔。由於無攝像、拍照、錄音設備,許多珍貴場面、歌詞、曲目、樂譜、鼓譜等丟失。因資金問題,許多瀕危節目種類難以搶救恢復。

6、隴縣已被省上命名為“民間社火藝術之鄉”稱號,隴州社火聞名省內外,是隴縣民間藝術的瑰寶。應引起各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加大投資力度,搶救瀕危種類項目,繼承隴州社火藝術。

保護計畫

隴州社火延續至今而且經久不衰,一方面是民眾的精神情趣高漲,最主要的是各級群體的支持。多年來省、市文化主管部門非常重視隴州社火的發展,縣委、縣政府、文化主管局把隴州社火當作文化大事來抓,堅持每年一度的元宵節隴州社火觀摩大賽活動,縣政府每年投資1~2萬元,社團群體贊助10萬元,農村出資10萬元,保證了各類社火的表演,1992年全縣參賽社火達200家。累計投資200餘萬元。但對隴州原有的320個社火會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對搶救、整理、提高社火藝術項目的龐大工程來說,還是資金缺口太大。

一、主要保護內容
為保護隴州社火,制定了十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隴縣縣委、縣政府直接領導,縣文化局負責組織實施,縣非物質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負責管理。

1、組織專業幹部、文化骨幹對全縣社火藝術細緻普查、調研,摸清隴州社火的起源、承傳、發展、歷史沿革、社火會班底、社火節目內容。

2、對各類社火藝術資料歸類,存檔,瀕危項目重點搶救。

3、對社火老藝人建立個人檔案,抓好各鄉鎮社火藝術人才培訓培養,資助對隴州社火研究、創新、發展有貢獻的單位或個人。

4、重點抓好:固關鎮蹺板、抬社火。城關鎮南街村、西關村、東街村、楊家莊村的高芯社火。東南鎮河溝村、演峪山村、城關鎮高堎村、店子村、堎底下鎮堎底下村、小溝村、麥棗峪村的馬社火。城關鎮北關村、東南鎮苟家溝村挈社火。城關鎮、東南鎮、堎底下鎮、東風鎮的車社火。菜園村、紙溝村、王馬咀村的地台社火。以此形成隴州社火的主要骨架,帶動周邊村的社火表演。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縣委、縣政府已將隴州社火列入民間文化藝術保護項目,制定措施,加強領導,使各項崗責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2、縣上堅持每年一度的城鄉社火游演大賽活動,表彰優秀社火及藝人。

3、縣文化館建立了社火藝術檔案,組織幹部下鄉普查民間藝術項目,了解藝人情況,研究整理隴州社火藝術資料,錄製影像帶3盤,社火研究論文20餘篇。

4、成立了隴縣民間藝術協會,文化館辦起了民間藝術陳列室,表彰扶持了重點老藝人。

三、十年保護目標

.社火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全面普查、發掘、整理隴州社火的起源、傳承、發展、沿革歷史資料,建立起20家馬社火骨幹隊,5家高芯隊,10大車社火隊,5家地台社火隊的重點保護單位。建立好社火資料檔案

2007年專業群文幹部下鄉組建農村社火會,落實管理,制定表演計畫,策劃好項目,社火表演出精品節目。在重點村舉辦社火妝扮技術培訓班

2008年組建以東南鄭家溝村的社火百面鑼鼓隊,以縣老年協會的百人腰鼓隊、百人秧歌隊,百人的社火精品表演隊。形成大型表演團隊

2009—2010年辦一所社火藝術展廳。辦起社火藝術用品銷售門市。建一個社火、戲劇專用品展銷廳,組建一個民間藝術演出公司,文化館設社火藝術培訓學校。1、出版社火論文專著。2、形成對外演出實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