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是形成並主要流行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等縣境內的古老曲藝品種,又叫秦安老調,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形成於16世紀時的明代中葉,歷史悠久,屬於曲牌體的唱曲形式,秦安小曲採用秦安當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為一人自彈中三弦自唱;常用的曲牌有“越調”、“越尾”等40多個,曲調高古而通俗,鏇律簡潔而豐富,唱法柔媚而雅致。傳統曲目有《玉腕托帕》、《小登科》、《百寶箱》等。​。

基本信息

簡介

素有“羲里媧鄉”美稱的秦安縣有著十分豐厚且特色鮮明的文化積澱和藝術遺產。始見於明代、盛行於清代的秦安小曲就是其中一枝獨具文化特色和鮮明個性的民間藝術奇葩。

5

秦安老調(小曲),始於明而盛行於清,有花調老調之分。花調是清朝末年由陝西傳入的,詞曲格調等很像眉戶劇。在流行過程中,受方言和民歌的影響,花調的曲調風格略有變化,但仍保留了“眉戶”調的基本面貌,故又稱“土眉戶”,流傳範圍較廣,至今仍活躍在部分鄉村。老調產生於明朝,已有500年的歷史。明弘治年間,胡纘宗首創秦安小曲“四六越調”,流傳至今,至清代,曲調和內容都有所增加,老調在民國後期得到普及,其節奏抑揚頓挫,鏇律迂迴曲折,音域寬廣純厚,韻腳幽雅細膩,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獨特風格,多為蠟花舞的伴奏曲,被稱為“含苞待放的戲曲新花”。

秦安小曲是一種牌子曲類的民間彈唱曲種,其形成的確切歷史尚無據可查。相傳至今仍在民間傳唱的“四六越調”《玉腕托柏》的唱詞為明代翰林、秦安詩人胡纘宗所做。《登科》與《小登科》的唱詞為清朝翰林、秦安人張思成所作。由此可以推斷,秦安小曲至少在明朝中後期已經發展成熟,至清朝時已盛及一時。明清是我國民間說唱音樂的全盛時期,民間詞話廣為流行,文人擬作之風盛行,秦安小曲的發展與流行正與當時全國的文化歷史環境相吻合。

誕生

小曲的誕生,與著名的秦安文人胡纘宗有關。據《甘肅新通志》記載,胡纘宗幼年時,繼母待他非常嚴厲,深夜讀書時連燈油也不給,他的姐姐就用口銜油燈陪他讀書。明弘治二年(1499年),胡纘宗在他19歲時首創“四六越調”《玉腕托帕》,成為秦安小曲的開山鼻祖。胡纘宗為官後“撫綏安輯,民以大蘇”,“開石堰,溉民田”,“廉潔辨治”,“至能稱職”,罷官後“開閣著書”,題詩賦字。他一生的成就與他背後那位偉大的姐姐分不開。秦安小曲之所以贏得了一代又一代秦安人的鐘愛,恰恰是因為它背後有這樣一位品格高麗的文人和他同樣深明大義的姐姐。

6

文士秀才的垂青,讓秦安小曲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出盡了風頭。清代張思誠創作的《小登科》,李文贊創作的《閨怨》、《想情郎》等,都是當時紅了又紅的劇目。秦安小曲還有一種不同於上面所述的這些“老調”的流派,叫“花調”,是清末由陝西傳入秦安的,俗稱“土眉戶”。它融進了秦安方言和當地民歌的曲調,適宜抒情,不強調劇情,所以更像是秦安的民歌,流行在村頭道口,是普通老百姓抒唱悲歡、傳情達意的喉嗓。
有清一代,小曲鼎盛之時的秦安大地儼然是胡漢雜居、市井鱗列、莽漢彈弦、嬌女賣唱的自由的藝術土壤,不管是商旅羈客,還是市井小販,但凡腰中有些許細軟的,都在茶館裡一邊咂摸幾口茯茶,一邊聽幾齣小曲,一派陶然忘機的氣象。

風格

秦安小曲用秦安方言演唱,只有唱詞而無對白。由於唱詞多為文人雅士所作,因此具有雅俗共賞與詩話結合的特點。無論是情節簡單的散曲小段,還是內容較為複雜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自始至終都由一人演唱。傳統的秦安小曲演唱者手執“摔子”敲擊節奏,沒有太多的舞台動作,伴奏樂器也僅有一把三弦。傳統的秦安小曲現存曲牌四十個,傳統曲目有《皇姑出嫁》、《八仙慶壽》、《薦諸葛》等幾十首。
傳統的秦安小曲無專業藝人或專業演出團體,一般都由小曲愛好者臨時搭湊,在農閒時節以自娛自樂的“地攤子”形式活躍在街區路口、田間地頭。秦安小曲發展到民國以後,當地小曲藝人開始將這一以“坐唱”為主要演出形式的曲藝演唱搬上舞台。1979年,秦安縣劇團根據越劇成功移植了《梁山伯與祝英台》,使秦安小曲從此正式走上了戲曲舞台。此後秦安小曲還成功移植了《樓台會》、《雙鐲記》等劇目,進一步提升了藝術品味。

發展

解放後,小曲作為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搶救、保護和挖掘。許多秦安藝人嘗試著創新小曲,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與祝英台》,使秦安小曲搬上了蘭州、天水的戲曲舞台,此後陸續移植的《樓台會》、《雙蜀記》等,進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藝術品位。2003年11月,由曹銳等人編導的現代小曲劇《鶯鶯拷紅》、《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系學子》等在蘭州、天水、秦安巡迴演出,在全省的小戲小品調演中不斷奪魁折桂,唱出了秦安小曲與時俱進、謳歌主鏇律的時代強音。

秦安小曲曲調優美、鏇律流暢、長於抒情敘事、民眾基礎深厚,具備了發展成為一種地方戲曲的基本要素,因此,秦安縣文化局組織人力物力,決心把這種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說唱小曲搬上現代戲曲舞台。2003年,經過幾年的精心準備,《村官浪漫曲》、《情系學子》等四部新編現代秦安小曲劇正式登上舞台,首場演出就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2003年月11月,在“甘肅省特色文化宣傳周曁小戲小品調演”中,秦安縣劇團參加調演的三部新編現代小曲劇廣受好評,秦安小曲也被譽為甘肅民間藝術的瑰寶。

唱響博覽會

“秦安小曲”又名秦安老調,屬古成紀古老的民間曲藝藝術,相傳形成於明代中葉,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秦安小曲”屬曲牌體唱曲形式,曲牌體有40多個,在甘肅天水秦安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和農家院落廣為傳唱,也是秦安縣民眾性文化活動重要內容之一。

6

古成紀秦安文化底蘊深厚,以其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優勢,狠抓文化軟實力促發展不放鬆,近年來,秦安小曲《情系學子》、《鶯鶯拷紅》、《村官浪漫記》、《生日》等諸多小曲先後榮獲甘肅省文化廳小戲小品調演7個一等獎,11個2等獎。2005年,秦安小曲《情系學子》獲甘肅省天水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06年秦安小曲《殺雞宰鵝》獲甘肅省紅梅劇目金獎。2007年《殺雞宰鵝》獲陝西省小戲小品劇目二等獎,同時榮獲中國戲劇文學獎小型劇目二等獎,2008年,秦安小曲《三月春風》獲甘肅省小戲小品劇本二等獎。2009年,《殺雞宰鵝》獲甘肅省敦煌文藝獎戲劇三等獎,《草根》獲甘肅省新創劇目二等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安小曲”在中央省市電視台播出36次。這次演出,秦安小曲唱出國門,走向世界,唱響神州大地,助推了古城紀秦安文化品牌的大發展大提升。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由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深圳出版發行集團公司、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承辦的唯一國家級文化產業博覽交易盛會,在文博會上,三位秦安小曲的傳承人、輔導員,以優美的動作,嫻熟的技能技巧,原生態的唱曲唱調,吸引廣大參會人員駐足欣賞,受到一致好評和讚揚。

小曲登上《大戲台》

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的秦安小曲,近日在“2010年夏日歡樂季”活動中首次登上甘肅省電視台《大戲台》。《秋蓮撿柴》、《盼才郎》等秦安小曲選段深受在場觀眾和專家的好評。

相關人物

胡纘宗(1480-1560年)

字世甫,原字孝思,號可泉,別號鳥鼠山人,秦安縣興國鎮人。他的祖父、父親兩代曾為官宦。祖父胡連,字大用,以國子生拜畿內南皮縣知縣,肇跡冠裳,導源詩禮,粵宰鉅邑,學道愛人。特贈為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父親胡士濟,字澤民,排行第五。因學識淵博,曾任四川雙流縣學諭。封南京吏部郎中事員外郎,明經宅俊,初為儒師,清介甘貧,誨迪靡懈,天厚其世,篤生偉人。特加贈為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6

人物生平

胡纘宗,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公元1510年後,歷經嘉定州判官,安慶、蘇州知府,山東、河南巡撫,足跡遍及江南、中原。胡纘宗為官愛民禮士,撫綏安輯,廉潔辯治,著稱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罷官歸里,遂開閣著書,有《鳥鼠山人集》、《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傳世。胡纘宗還是一位書法家,現在江蘇鎮江有“海不揚波”、曲阜孔廟有“金聲玉振”,天水伏羲廟有“與天地準”牌匾,系胡纘宗之遒勁剛健之書。

軼事典故

明嘉靖十八年(1539)的冬天。對河南巡撫右副都御史胡纘宗來說,是一個酷烈的冬天,這年,距他不阿權貴、為民請命、上疏彈動橫恣山東的魯王僅三年,距他總理河道、開考城(今河南蘭考縣)黃河支流,以減輕舊德(今河南商丘縣)、瞧州(今河南瞧縣)的水患不到一年。這年,中原地區遍遭饑荒,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流離失所。經他東奔西走,歷盡苦辛,向朝廷請得販災銀款20萬兩,河南百姓幸得飽暖。也是這年,河南巡撫官署失火,將符救也燒了,因之,他被免去官職,踏上了永別仕途、西歸故里的漫漫長路。這年,他六十歲。“六十而知天命”。這年冬天的長風和濃雲是否在胡纘宗內留下了什麼暗示,當初升的陽光逼近他日漸蒼老和衰竭的面當他把目光投向西歸路上的重重群山時,他的內心是否涌動著潮的悲倫?

胡纘宗正是以他為官三卜多年的親眼所見,在這年冬天返回故鄉——甘肅秦安的路上,省檢自己大半生歷程,從而借感命運的多變與無奈,仕宦途中的險惡與陰冷,便將自己的餘年,定位在“開閣著書”這一朝向內心的人生坐標上。隴山的黃土給了他前半生的耿直、果敢和剛毅,隴右的渭水和藍天也同樣給了他後半生的靈秀和豐盈。六十歲以前,大地灣的和風陪他走在了坎坎坷坷、反覆無常的人生險途;六十歲以後,女蝸的子民們用寬厚和憨直的微笑將兩鬃白霜、風塵僕僕的他接回。而兩者的合一,便是體現在他於這年始開始的,以淡泊的心境、豐厚的閱歷以及智慧敏銳的洞察力為支柱,在精神世界的暢遊(詩歌、書法、史志等創作),形成激昂悲壯、關注民生。疾苦、感情熾烈但又決無撫媚之態的獨特風致。

嘉靖三十五年(1560)九月初三,是胡纘宗辭世之日。是年,他八十一歲。在家鄉的山山水水映照下的這二十一年裡,他享了天倫人情之美,也暢飲了思想和精神的瓊漿。此時此刻的,應該是最幸福的。留在他身後的《鳥鼠山人集》18卷,《擬涯翁擬石樂府》、《擬漢樂府》4卷以上的均被收入(《明史、致志》)、《近取錄》、《願學編》、《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安志》、《鞏昌府志》、《秦漢文》、《雍音》、《儀禮集注》、《春秋集傳》、《瀆子錄》等著書,足以等身。也正是這些多屬於他晚年所創作的作品,使得他成為明代甘肅作家中聲望不蜚者。是命運對一個心智卓群之人最為巨大的回報。在溢目之際,他該為他的這種人生關口毅然決然的選擇而自豪和釋然。

傳承價值

1、歷史文化價值。秦安縣歷史悠久,這裡孕育了舉世矚目的大地灣文化,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民間藝術遺產和文化積澱十分豐厚且特色鮮明,秦安小曲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流傳和發展的,對其傳承對於發揚秦安歷史傳統,增進地區文化底蘊有著重要意義。
2、娛樂欣賞價值。作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秦安小曲在縣內流傳甚廣,尤其是歷史上在興國、西川、郭嘉、葉堡等6個鄉鎮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或流行於田間地頭,或彈唱於街頭巷尾、農家庭院,是當地民眾勞動之餘消遣娛樂和親友聚會交流情感的獨特方式手段,老少皆唱,蔚然成風。
3、認識研究價值。秦安小曲是秦安民眾表達愛憎和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與手段。其獨特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內容,蘊含著秦安人的審美情趣、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表現了當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為人類學、民俗學和美學等研究素材的獨特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