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縣地花鼓

南縣地花鼓

南縣地花鼓,湖南益陽南縣,民間舞蹈。源於清代。南縣地花鼓有對子地花鼓、竹馬地花鼓、圍龍地花鼓、蚌殼地花鼓、板凳地花鼓五種形式。蚌殼地花鼓、板凳地花鼓已經失傳,現僅存三種形式。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湖南 ·益陽 ·南縣
文化遺產名稱:南縣地花鼓
遺產編號:Ⅲ-9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益陽市南縣
遺產級別:
地花鼓表演地花鼓表演

歷史溯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相傳,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表現形式,它反映一個民族、一個地域個性、審美習慣和價值觀,也是一個民族精神與情感的寄託。南縣地花鼓的歷史淵源具有明顯的上述特徵。
南縣地花鼓推動了湖南花鼓戲的形成與發展。也就是說地花鼓是湖南花鼓戲的前身。南縣地花鼓經歷了清代的啟蒙期、清代嘉慶年間的發展期、清代道光年間的興旺期、解放后土改和人民公社合作化時的鼎盛期。十年“文革”,地花鼓亦戴上了“封資修”的帽子,走過了冷落沉寂禁錮的時期。改革開放以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地花鼓解禁復甦,逢年過節又有地花鼓活躍在街頭、村野。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文明不斷發展的衝擊下,文化生態發生劇烈的變化,許多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地花鼓瀕危狀態日益加劇。

表演形式

南縣地花鼓有對子地花鼓、竹馬地花鼓、圍龍地花鼓、蚌殼地花鼓、板凳地花鼓五種形式。蚌殼地花鼓、板凳地花鼓已經失傳,現僅存三種形式。

1、對子地花鼓

也稱單花鼓,兩男妝扮一旦一醜(後發展為一男一女)。丑角以系紅巾或戴草帽蒂子、砣帽、酒蒂子為頭飾,身著一套淺蘭色或黃色、黑色服裝,手拿芭蕉扇或紙扇、綢扇為道具,在兩眼和鼻子上劃三道白粉,看起來像個“小”字,故稱小花臉。旦角頂綢帕、系手巾,扮仙頭或巴巴頭,插紅、黃色飾物,身著一套彩衣彩裙,手拿絲織手帕、酒杯為道具。二人載歌載舞,按“十二月望郎”、“十月看姐”等十多種曲調、詞意表演,風趣詼諧,歡快熱鬧。

2、竹馬地花鼓

一醜一旦的服飾妝扮與歌唱內容、表演程式與對子地花鼓基本相同。另增加一位騎馬武士,手持馬鞭,腰挎竹製的彩馬,與對子地花鼓的醜、旦配合表演,場面威武,喜慶熱鬧。

3、圍龍地花鼓

旦、醜的表演程式比對子地花鼓更加豐富,進門有“送財”,出門有“辭東”,有圍龍、舞龍配合表演,套路豐富多彩,場面熱烈壯觀,喜慶色彩濃郁,人民民眾十分喜愛。

分布狀況

根據普查掌握的資料,南縣地花鼓主要分布情況是:南洲鎮、烏嘴、中魚口、游港、三仙湖、下柴市、八百弓等地區(主要是對子地花鼓、圍龍地花鼓)。北河口、牧鹿湖、浪拔湖等地區(主要是竹馬地花鼓)。

傳承價值

1、藝術價值。

近幾年來,專業人員通過對地花鼓的調查、發掘、考證證明,南縣地花鼓經過200多年的發展,這種民間藝術深深紮根在人民民眾之中,它直接影響和推動了湖南花鼓戲的發展。

2、學術價值。

南縣地花鼓根據省專家們認定,屬於漢民族民間舞蹈類。①它的舞姿優美,活潑詼諧,動作規範,貼近生活。②它採用的曲調豐富,演奏採用吹奏樂和打擊樂合奏,曲調有“十二月望郎”、“十月看姐”、“採茶調”等十多種曲調。③它所表現的內容大多都是表現勞動人民在現實生活中的勞動場景和男女愛情生活。  

3、實用價值。

①發掘、搶救和保護地花鼓,對於振興民族藝術,弘揚民族文化,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服務於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必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②南縣地花鼓已經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正在申報國家級保護名目,這是一個大好機遇。黨的十七大報告十分重視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這是一個大好時期。把地花鼓做大做強,實現地花鼓搭台,經濟唱戲,對於宣傳南縣,推介南縣,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必將產生很好的宣傳作用。

瀕危狀況

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文化信息的傳播與衝擊,地花鼓這種民間文化現象逐漸被現代文明所淹沒。
2、由於生活習慣、審美情趣發生了變化,地花鼓的基本隊伍已逐年瓦解。就我們掌握的信息,目前能夠完整地演繹地花鼓的傳承人僅有楊梓貴、薛正民兩人,而且都年近八十高齡,情況十分堪憂。
3、由於沒有建立相應的保護、搶救機制,地花鼓藝術仍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無人傳授,無人求學,就連我縣的十多個民間花鼓戲職業劇團也沒有地花鼓演繹人才。搶救、保護、傳承工作迫在眉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