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馬台

戲馬台

戲馬台是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蹟之一,公元前206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於城南里許的南山上,構築崇台,以觀戲馬,故名戲馬台。歷代在台上建設了不少建築物,諸如台頭寺、三義廟、名宦祠、聚矽書院、聳翠山房、碑亭記等。隨著歲月的流逝,時移世變,昔日的建築物已湮沒殆盡。現經整修,戲馬台以巍巍壯觀,重光溢彩的面貌,迎接海內外遊客。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戲馬台戲馬台

中國歷史風雲變幻,戲馬古檯曆經滄桑。兩千年來,戲馬台作為西楚霸王項羽的遺蹤,吸引無數的志士文人登臨憑弔。

為紀念推翻中國封建秦皇朝的農民英雄項羽,褒揚歷史功績,戲馬台景區歷經了多次保護性的重修擴建。如今戲馬古台結構嚴謹,布局勻稱,錯落有致,沉雄莊重。前區為兩組宏偉的仿古皇家建築群,以豐富的資料展示西楚霸王悲壯的一生;後區依山就勢,設計為百米長廊,長廊以古來詠台詩詞,古今書法大家筆跡勒石鑲壁。景區內遍植名木異卉,更有霸業雄風鼎、重九台、烏雅槽、系馬樁、項王武庫、人傑鬼雄石等諸景點綴其間,使戲馬台景區疏密有致,蔚為大觀。開放以來登台攬勝的遊客絡繹不絕,它已成為國內項羽遺蹤旅遊網路上的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也是徐州市楚漢文化中傑出的代表。

戲馬台景區內還坐落著具有典型北方建築特色的明清古民區院落——鄭家大院,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布局嚴謹,結構考究,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文化韻味。

歷史沿革

戲馬台戲馬台

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齊國留下來的“閱兵台”,昭示著當時齊桓公“九合諸侯”爭霸天下的雄心壯志。因為當時衡量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就看擁有戰馬的多寡。作勢力雄厚的齊國,國君齊桓公已領有首霸的地位,戰馬最多,軍事力量最強。站在戲馬台下,當年齊桓公威武揮鞭、傲視諸侯的雄姿,仿佛就在眼前。不知什麼時候,這處作為軍事設施的“閱兵台”叫作戲馬台。又因在桓台境內,桓台因此而得名。

桓台境內向北離戲馬台大約15里,有一湖,叫馬踏湖,說是湖,其實是一塊濕地。關於湖名的由來,是一個傳說。據說當年齊桓公大會六國盟主,車馬太多,竟踏出了一個湖。這種想像,聽上去也許很符合邏輯,當地人說起來繪聲繪色。

歷史傳說

戲馬台戲馬台

關於戲馬台及其戰略地位,北宋文學家蘇軾曾有這樣一段宏論:“城三面阻水,樓堞之下以汴泗為池,獨其南可通車馬,而戲馬台在焉,其高十仞,廣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壘木炮石凡戰守之具,以與城相表里,而積三年糧於城中,雖用十萬人不易取也。”可見作為軍事家的項羽築戲馬台,並不限於有閒取樂,更重要的是出於戰略考慮。

然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畢竟不是一位政治家。他沒有倒在秦兵斧鉞之下,卻碎身於同舉義旗的漢軍之手。從這點上說,項羽勝在軍事,敗在政治。自古“成者王侯敗者賊”,而對項羽,人們卻不已成敗論英雄。這正是千古以來人們接踵憑弔戲馬台的主要原因。公元416年,東晉大將劉裕北伐奏捷,班師路經彭城,恰逢重陽佳節,便在戲馬台大宴群僚,以壯軍威,唐代詩人儲光羲在《登戲馬台作》詩中云:“天鬥神武樹元勛,九日茱萸饗六軍。”寫的就是劉裕在重陽節宴群僚於戲馬台;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燾舉兵南下,曾立氈帳於戲馬台上,運籌帷幄,虎視城中,歷朝歷代,文臣武將和詩人騷客紛至沓來,或登臨高台扼腕痛惜,或觸發思古之幽情,謝靈運、張籍、蘇軾、陳師道、文天祥、薩都剌、袁枚、閻爾梅等,在此都留下傳世之佳篇。

戲馬古檯曆經滄桑。自楚霸王項羽在亂石荊棘中營辟高台,後人出於對英雄的景慕和瞻仰所需,陸續在台上進行建築。其中風雲閣最為著名,可作為戲馬台古蹟的標誌。風雲閣又稱戲馬台碑亭,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雙層飛檐,六角啄空,丹柱釉瓦, 高聳三丈有餘,翹然立於台中,頗具風采。其南檐下嵌有四字篆額:“從此風雲”。亭內石碑鐫有“戲馬台”三字,古樸莊重,氣勢恢弘,為戲馬台增色不少,遺憾的是,由於徐州迭遭水患兵災之苦,其它建築大多傾圮,到了近代,寬闊的抬面,只剩下風雲閣的立身之地了。

戲馬台戲馬台

古台生春會有時,1986年初,徐州市人民政府為了紀念推翻中國封建秦皇朝的農民英雄項羽。重修戲馬台,重修後的古台結構嚴謹,布局勻稱,錯落有致,沉雄莊重。邁過百步青階。穿過月亮門,戲馬台的雄姿便盡收眼底:風雲閣玉立中軸,占盡風情;霸業雄風鼎迎面而豎,攝人心魄;隔斷牆上,“拔山蓋世”四字赫然。東院內有一新塑的項羽石雕像,按劍怒眉,英氣勃勃。兩殿院內多有壁雕畫。形象地反映了項羽叱詫風雲的一生。風雲閣左首有登高台,後有環形碑刻長廊,鑲有古今書法家所詠戲馬台的詩詞。院內立有一塊孤賞石,從一側看是將軍雄姿,從另一側看是鬼臉,取意於李清照詠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詩句。冬去春來,春意盎然,登臨戲馬台,緬懷前人業績,不由人思緒潮湧,吟詩抒懷:

明代方孝儒這首詩所詠的戲馬台,位於徐州古城南門之外的南山之巔。史載,公元前206年,如火如荼的倒秦戰爭功成之後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項羽自立西楚霸王,曾經建都彭城,籠山絡谷營台,以觀將士戲馬,雖然項羽後來在楚漢相爭中一敗塗地,但戲馬台卻成為西楚霸業千古雄風的遺蹟。

內部結構

戲馬檯布局依山崗地形,逐步上遞,錯落有致。經山門,照壁上有“拔山蓋世”篆刻大字。東側高台基上,置有銅鑄巨鼎一座,上鐫“霸業雄風”。鼎呈長方形,雙耳四足重6.5噸,高2.25米,長1.91米,寬1.51米。鼎腹鑄有歌頌項羽歷史功績的《戲馬台鼎銘》銘文一篇。一道琉璃瓦檐赭牆,連線東面兩處古樸典雅的四合院。

戲馬台戲馬台

東院稱“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風殿和東西配殿組成。殿前立有西楚矚王項羽的石雕像,高2.85米,頂盔貫甲,足踏岩石,迎風雨立。雄風殿為“楚室生春”院正殿,殿前卷棚抱廈的兩根蟠龍柱,系珍貴文物,是戲馬台建築群中留存的古老構件之一,雕工粗獷,造型生動。雄風殿後壁上嵌有一組“西楚春秋”壁畫,長14米,高1.3米,再現了項羽英勇悲壯的一生。

西院稱“秋風戲馬”院。戲馬堂是該院的主殿,堂周環以迴廊,24根丹柱繞堂排立,四壁為雕花窗欞。堂中屏風為“秋風戲馬”圖;反映當年項羽在虞姬陪侍下,觀看士卒馳馬操練的場景。東配殿的壁畫,由144塊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磚坯雕刻燒制而成,長9米,高2米。項莊舞劍畫面,描述了當年鴻門宴的緊張氣氛。西配殿為一大型壁畫,勾勒了兵敗垓下後霸王訣別愛姬的離愁場景。

戲馬台台名碑石樹於台頂重檐六角亭的風雲閣內,碑石高2米多。“戲馬台”三字為明代徐州兵備右參政柳城莫與齊所書,筆峰蒼勁遒勁,為當年舊物。

重九台位於戲馬台頂、風雲閣後。由於地勢較高,登台四眺,古城盡入眼帘。這裡的重九台,是為古代遊子九月九重陽節登高懷鄉而設的。據《南齊書》記載,宋武帝劉裕篡晉建立王朝前,於九月初九重陽節期間騎馬登項羽戲馬台,即位後就規定九月初九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子。相傳,現在流行九月初九吃的重陽糕,就是從劉裕當年發給三軍士兵的乾糧演化而來的。

戲馬台戲馬台北側有曲廊、追勝軒、集萃亭和系馬樁、鳥騅槽等景點。曲廊內嵌有歷代文人雅士吟詠戲馬台的詩詞石刻50餘通,多出於古今名家之手。

西園以書齋為主,前有平台、湖石假山,東有鶴壽亭,北有藏書樓。書齋取名“幟簾老屋”,面闊三間,四周有象徵群山懷抱的疊石和假山,假山純樸自然,輪廓完整,山上有雲牆相隔,山下有山洞相通,與書齋前寬暢的平台、四時花艷的花壇組成一組幽靜恬美的環境。這組設計,一起讀書明志,一起繼承父志、幟簾勞動之意境。在書齋後面,建有一座不對稱的凹形書樓,園主沈秉成和其夫人嚴永華雅好詩文崑曲,在此閱覽、吟詩作畫,這對伉儷情深、才華橫溢的佳偶在蘇十年,隱居戲馬台八年,夫唱婦隨,在此留下了眾多的詩篇與丹青。嚴永華《過洞庭》詩云:“煙雨滄茫接?冥,君山橫掃黛螺青。城南老樹今何在?也學高吟過洞庭。”詩文格調清新。

西花園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後院有湖石花壇,北立藏書樓。

戲馬台東部舊址原為清雍正年間保寧知府陸錦致仕後所築“涉園”,又明“小鬱林”。後為崇明祝氏別墅。光緒初年,湖州沈秉成(後任安徽巡撫、署兩江總督)客居吳中,購得涉園廢址,聘名畫家顧芸等設計,營築宅園。因宅之東西各有一園,又寓夫婦偕隱之意,故名“戲馬台”。時吳中名士潘祖蔭、李鴻裔、吳雲、鄭文焯等常來園雅集,飲宴酬唱,摩挲古玩,風流一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卒後,其園不治,漸為民居。1932年,楊蔭榆於此創辦二樂女子學社。1939年,史學家錢穆攜眷寓居東花園,於“補讀舊書樓”撰成《史記地名考》一書。

戲馬台的正宅,像蘇州的古老宅第一樣,是一座四進三門樓的古宅院,有門廳、主廳、正廳,前三進為三開間的廳堂和庭院,第四進是五開間的高敞大廳,上下兩層,五樓五底,兩旁為廂房,是園主人的正宅。入園門是一個大院落,院東一帶花牆,院北為一月洞門。進門後,沿著起伏曲折的走廊向東、北行進,即為“城曲草堂”,寓意他們夫妻厭惡官場奢侈豪華的生活,而甘居於草堂白屋的隱居生活。堂二層,中間設大廳三間,為昔日園主宴客的地方,體形寵大,裝修精美。堂北有小院三處,堂南有平台。堂的東、西兩邊有廊,名曰“樨廊”和“筠廊”

文化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六州歌頭·帝王爭》

夢斷烏江,英雄悲歌橫。

虞姬死,烏駒縱,負江東,太匆匆。

誰想那夢裡,

紅孩兒,是天命,

赤帝子,白帝子,誰真龍?

文廟舉鼎,豪氣仍在胸,直搗關中。

孺子可教也,鉅鹿猶可稱。

憑力拔山,笑爾熊。

鴻門宴上,項伯痛,

妒將將, 天驕縱。

藐膾夫,虎狼行,眾將離,印角生。

辜負英雄氣,美人羞,拔山名。

赤帝子,能愛民,施仁政。

子不足與謀哉!任我行,霸氣沖沖。

生愧為人傑,死愧為鬼雄,嗚呼一夢!

西楚霸王都彭城,戲馬台址今猶存。戰非無功強秦滅,自矜攻伐終誤身。虞兮虞兮悲歌壯,垓下閒作鬼雄吟。驕霸致敗非天意,畏盈居謙喻後人。

戲馬台詩二首 清徐州雍正乙卯舉人 丁泗吉

(其一)

鹹陽列土錦衣還,戲馬春風欲破顏。

萬騎戎鞍盤楚塞,五年戰壘墮秦關。

龍蛇動處弛驅裹,富貴歸來顧盼間。

一等英雄俱好武,讓人馬上置江山。

再題

既思項王自是千古英雄不受推排,且令恨惜。況成敗瞭然,何能依人說法故改置右作

推倒金人掣電歸,故台高宴振戎衣。

自緣楚塞雄風勁,遂使秦原戰骨稀。

逐鹿弟兄翻舊壘,割鴻意氣厭長圍。

英雄名馬堪千古,破裂山河手一揮。

《戲馬台》詩二首(清人李運昌)

(一)

秋風扶我上高台,直挾江東霸氣來。六國 疆收掌握,三秦勝業笑塵滅。不容亞父參奇計,可惜淮陰失將才。剩有雄風憶重九,牛羊撒臥菊花開。

(二)

當年戲馬興山河,鐵騎馳驅戰伐多。巨鹿任人凴壁壘,鴻溝失計界山河。煙迷三輔消秦帝,風動重圍聽楚歌。唱到烏江騅不逝,英雄也自淚滂沱。

《西楚霸王戲馬台》

項王起江東,萬里氣如虹。紫電耀晶日,蒼騅吼長風。沉舟渡漳水,坑卒火秦宮。三年 於野,懷楚都大彭。身經七十戰,所向無敵雄。然起垓下曲,烏江豈命窮。茫茫古台上,悵然思英雄。

寒煙老樹傲秋風,一曲悲歌意萬重。台上重瞳觀戲馬,城頭刁斗伴青松。千秋青史垂寰宇,一刎豪情灑江東。何必輕降英傑淚,至今不悔霸圖空。

《戲馬台》(明·方孝孺)

蓋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使後人哀。平生費盡屠龍技,今日空留戲馬台。

界破鴻溝躍馬歸,大軍台下錦為衣。地連芒碭又來舊,人是英雄振古稀。此日風雲屯壁壘,當年叱吒破重圍。荒祠四面還崗嶺,猶是揚鞭聽指揮。

《彭城懷古》八首之一(清王士正)

樓觀岩亭戲馬台,宋公九日此傳杯。詩人猛士如龍虎,只愛江東二謝才。

《陽關曲》(宋 蘇軾)

受降城下紫髯郎,戲馬台前舊戰場。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歸故鄉。

《戲馬台吊宋武帝》(清·袁枚詠晏)

身披衲襖博千場,萬馬登台劍有光。一逐水仙歸大海,三擒天子出鹹陽。白沙帽急金甌小,野葛燈懸玉燭忙。可惜雄心當暮齒,關東父老易沾裳。

《彭城雜詠》 (元·薩都剌詩)

城下黃河去不回,四山依舊畫屏開。無人會得登臨意,獨上將軍戲馬台。

《戲馬台》(宋·文天祥)

九月初九日,客遊戲馬台。黃花弄朝露,古人化飛埃。今人哀後人,後人復今哀。世事那可及,淚落茱萸杯。

鷓鴣天·《重九席上作》(辛棄疾)

戲馬台前秋雁飛,管弦歌舞更旌旗。要知黃菊清高處,不入當年二謝詩。傾白酒,繞東籬。只與陶令有心期。明朝重九渾瀟灑,莫使尊前欠一枝。

送遠曲(唐·張籍)

戲馬台前山簇簇,山邊飲酒歌別曲。行人醉後起登車,席上回尊勸童僕。青天漫漫復長路,遠遊無家安得住。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

《徐州楚霸王戲馬台》(姚雪垠)

千古英雄輸厚黑,鴻門義氣烏江哀。駿馬美姬歸塵土,此地空餘戲馬台。

《九日從宋公戲馬台歸送孔令》(謝靈運)

季秋邊朔苦,旅雁違霜雪。淒淒陽卉腓,皎皎寒潭潔。良辰感聖心,雲旗興暮節。明葭戾朱宮,蘭卮獻時哲。餞宴光有孚,和樂隆所缺。在宥天下理,吹萬群方悅。歸客逐海嵎,脫冠謝朝列。弭棹薄枉渚,指景待樂闕。河流有急瀾,浮驂無緩轍。豈伊川途念,宿心愧將列。彼美正園道,鳴焉傷薄劣。

(明·薛瑄)

八千兵渡大江來,戲馬高台亦壯哉。何事烏江騅不逝,高台翻使後人哀。

(清人作)

千古幾興亡,乾坤終不老,拔山蓋世安在哉,台上浮雲台下草。

( )

三戶亡秦識霸才,重尋勝跡翦蒿萊。彭城故國仍懷楚,萬古英風戲馬台。

(清·錢謙益)

雄台曾戲馬,棄劍更用兵。楚亡非戰罪,原不為蒼生。

(宋·呂定)

據鞍指揮八千兵,昔日中原幾戰爭。追鹿已無秦社稷,逝騅方 楚歌聲。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 草自生。回首雲山青矗矗,黃流依舊繞彭城。

《和李使君九日登戲馬》(宋·陳師道)

登高能賦屬吾儕,不用傳杯擊缽催。九日風光堪落帽,中年懷抱更登台。江山信美因人勝,萸菊逢辰滿意開。二謝風流今復見,千年留句待公來。

《與舒教授、張山人、參廖師同遊戲馬台,書西軒壁,兼簡顧長道二首》(宋·蘇軾)

古寺長廊院院行,此軒偏慰旅人情。楚山西斷如迎客,汴水南來故繞城。路失玉鉤芳草合,林亡白鶴古泉清。淡游何以娛癢老,坐聽郊原琢磐聲。

《戲馬台》(柳倩)

回首彭城憶戰爭,霸王執槊氣縱橫。荒台演陣曾戲馬,廢壘鏖兵勝棘荊。楚漢相持俱往事,陳吳擁械也亡秦。徐州放眼皆華屋, 猶留惕後生。

交通指南

戲馬台戲馬台

航空:徐州觀音機場,位於市區東南42公里的睢寧縣雙溝鎮。與徐州通航的城市有:北京(123467)、成都(15)、重慶(14)、廣州(257)、海口(1357)、昆明(14)、南京(26)、上海(12356)、深圳(1357)、溫州(26)、廈門(124567)。

市內交通:火車站前的游1路(漢文化旅遊線)、游2路(雲龍風景區)基本上將市內景點、景區串聯起來了。計程車起步價5元(3公里)。

徐州戲馬台乘車路線:

徐州乘19、20、游1、606路戲馬台站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