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文學史論

戰國文學史論

該書系統研究了戰國時代的文學發展狀況。包括七章。第一章,戰國巨變後戰國文學家人文環境的改變;第二章,戰國文人的著述風氣及著述的繁榮;第三章,戰國時期的主要文學思想;第四章,戰國論說體文學研究;第五章,戰國敘事體文學;第六章,屈原及戰國抒情體文學;第七章,宋玉及戰國賦體文學。結語:戰國文學主流及其歷史地位。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戰國時代,正像歷史上對它的稱名,是一個列國爭雄,戰亂頻仍的時代。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新舊交替的一個大變革時代。夏、商、西周以來的舊制度、舊傳統,已不可挽回地趨於瓦解。“禮崩樂壞”,諸侯紛爭,殺人盈野,整個社會陷入到大的危難動亂之中。社會需要新生,危機促人思考。自春秋後期,隨著“私學”興起而造就出來的大批士人,因當時社會形勢的需要而壯大,他們“言治亂之事,以乾世主”,或在各國統治者的羅致下,走上政治、外交、軍事舞台;或到處遊說,聚徒講學,大都圍繞著當時迫切的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各種家派,互相交鋒,彼此論戰。這就出現了戰國時代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戰國文學史論》對戰國時代社會思潮、作家作品的存佚情況、思想內容、藝術特點作了詳細而具體而不乏深度的論述。論述既持之有故,言之亦自然成理,論點均可供研究者參考。

作者簡介

方銘,1964年生,甘肅省慶陽市人。1980年起,先後在蘭州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學習,文學博士。現任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屈原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天津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河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與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江蘇南通大學客座教授,江蘇淮海工學院兼職教授等。出版有《戰國文學史》、《期待與墜落:秦漢文人心態史》、《儒家經典與中國文化》、《經典與傳統:先秦兩漢詩賦考論》、《秦漢吏治監察舉劾知見錄》(韓國)、《人天眼目(釋譯)》(台灣)、《中國古代歌詩研究》、《中國儒學文化大觀》、《詩騷分類選講》等著作或編著。

本書序言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愚生逢��,僻在義渠,篳路籃縷,生生維艱,簞食糟糠,瓢飲鹹泉。齒在志學,以執鞭之卑能,思兼濟之成心。率性修道,頗敦於業。然幼習訓詁,誦傳記,沒溺淺聞小見,常以為恨。及弱冠,愚親教大師宜昌吳林伯先生以祖師紹興馬浮撰《泰和會語》示愚,晝書夜誦,多歷歲稔,三十而後,漸能體察夫子用心,知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所謂成人者,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進退存亡,執達道而能不失正。向者孔子天下至聖,固天縱之。聰明睿智,足以有臨;發掘剛毅,足以有執;齊莊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別;制禮作樂,崇高足以長世;寬容廣包,垂聖德以示人;幽明測神,文藻辯物;敏學而求,下問而諏,虛心而受,深思而詠;憐憫周道,哀嘆九疇,發憤忘食,應聘四方;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心不違仁,行無二過;用行舍藏,與同進退,惟德動天,無遠不屆。扶人極,憂後世,而述六經也,固布衣所瞻顧鑽仰者也。愚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君子之作也,儼乎若高山,勃乎若浮雲,質素若秋蓬,�藻若春葩。人之生也有涯,古之賢士,多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於天地者。愚今蝸居京華,然京華者,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愚聞知之,氣不能充,語不能壯,志意不能高。一晝一夜,華開者謝;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今天下俗薄,庠序泯絕,道喪如此。余以淺知褊能,聞見之寡,居貧賤而好空言。然嘗從侍褚師斌傑教授,沾概光華,成《戰國文學研究》,敢不奉承。先生嘗教以辭尚體要,弗惟好異而已,但言不盡意,聖人所難,識在瓶管,何能矩�。今增訂而成新書,名曰《戰國文學史論》,以塗天下之耳目,非欲愛人也,欲易使也。大人君子,幸垂意焉。
方銘
2007年9月於北京五道口蝸居

本書目錄

引 論:戰國文學史研究的對象及方法
一、作為時代概念的“戰國”一詞的出現
二、戰國文學史研究的時間範圍
三、戰國文學史的學科內涵
四、從歐洲文學的發展認識文學的歷史性特徵
五、戰國文學史的研究對象
六、戰國文學史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戰國巨變與戰國文學家人文環境的改變
第一節 秩序與道德的崩潰與重構
一、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精神價值的崩潰
二、春秋至戰國的蛻變
第二節 戰國時期的社會改革
一、七國的變革措施
二、對七國變革措施的評價
第三節 戰國士人向文人的轉變
一、戰國士人來源的開放性特點
二、士人向文人的轉變及士人學文的動力
三、戰國土人的新士風
四、士人的人格尊嚴和獨立性
五、士人的重要性及尊士的社會氛圍
第四節 戰國士人的理性精神
一、對天地原始問題的思考
二、追求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立場
三、讚揚禪讓制度倡導社會公正
四、反古與標新立異
五、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五節 戰國文人的怪誕與神秘
一、文人的詭誕現象
二、楚人及戰國諸侯對神的崇拜
第二章 戰國文人的著述風氣及著述的繁榮
第一節 戰國時期文人的著述風氣
一、私人著述開始於戰國
二、戰國時私人著述的大量出現
第二節 自覺的創作意識與體裁流派的多樣化
一、自覺的創作意識及現實使命感
二、戰國時期主要的文學體裁及流派
第三節 現存戰國主要論說體文學著作
一、《六藝略》所載戰國論說體文學著作舉要
二、戰國儒家著作舉要
三、戰國黃老道家著作舉要
四、戰國莊子學派著作舉要
五、戰國其他諸子著作舉要
第四節 現存戰國主要敘事體及抒情體文學著作
一、《左傳》的作者與傳承
二、《國語》及《戰國策》的作者與成書
三、戰國抒情體文學及賦文學
第三章 戰國時期的主要文學思想
第一節 孔門弟子記述的孔子文學觀
一、孔子強調對文及文學的重視
二、孔予強調文學對個人及社會的積極作用
三、孔子強調文學內容和形式之間的本末和諧
四、作為文學終極追求的盡善盡美理想
第二節 《禮記・樂記》與孔子的禮樂理論
一、批評禮樂文化以僭越為標誌的衰亡
二、對鄭衛新樂的批判
三、《樂記》各篇主要觀點辨析
第三節 孟子、荀子及《呂氏春秋》的文學觀
一、孟子的主要文學主張
二、荀子的主要文學理論主張
三、《呂氏春秋》的文學觀
第四節 戰國的文學否定論
一、道家文學觀
二、法家文學觀
三、墨家文學觀
第四章 戰國論說體文學研究
第一節 《論語》與《易傳》的主要內容
一、《論語》闡述的仁政思想
二、《論語》關於君子人格建設的思想
三、《易傳》關於君子人格建設的思想
第二節 《孟子》與《荀子》
一、《孟子》的主要內容
二、《荀子》及《晏子春秋》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從《黃帝四經》到《道德經》
一、《黃帝四經》的主要內容
二、《文子》、《鶚冠子》與《管子》
三、《老子》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從楊朱到《莊子》
一、楊朱的主要觀點
二、《莊子》的主要內容
第五節 從《法經》到《韓非子》
一、早期法家著作的內容
二、《韓非子》的主要內容
第六節 陰陽名墨縱橫諸家著作的內容
一、陰陽家的主要主張
二、名家的主要觀點
三、《墨子》的主要思想觀點
四、《呂氏春秋》的主要內容
五、縱橫、農、小說諸家的主要思想
第七節 戰國諸子文學的文章風格
一、與現實密切相關的形象性表達
二、以寓言為媒介的形象化敘述
三、人物個性的形神彰顯
四、辭達而已矣
五、情感的同一性和風格的多樣性
第五章 戰國敘事體文學
第一節 戰國史傳文學的主題
一、《左傳》的主題
二、《國語》的主題
三、《戰國策》的主題
第二節 《左傳》的敘事藝術
一、以小說筆法實現完整敘事
二、以情節及細節的敘述完成人物性格的描寫
三、嫻熟的語言運用能力
第三節 《國語》的敘事特點
一、駕馭長篇故事的傑出能力
二、《國語》的語言風格
第四節 《戰國策》的敘事風格
一、鋪張揚厲的結構方式
二、精心安排的語言環境
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第六章 屈原及戰國抒情體文學
第一節 關於屈原研究的幾個問題
一、屈原的主要事跡及職掌
二、屈原的悲劇及性格問題
三、屈原的“放流”問題
四、屈原的政治才能問題
五、屈原的悲劇根源問題
六、屈原的愛國主義問題
第二節 屈原的創作主旨
一、《楚辭》的編輯與流傳
二、屈原的創作動機
三、發憤以抒情
第三節 《九歌》主旨新解
一、《九歌》的命名及組成
二、東皇太一與雲中君
三、湘君與湘夫人
四、大司命與少司命
五、東君河伯等其他各篇
第四節 屈原楚辭文學的藝術特點
一、敘事結構之奇
二、抒情方式之奇
三、語言形式之奇
四、意境風格之奇
第七章 宋玉及戰國賦體文
第一節 辭向賦的演變
一、《九辯》的作者問題
二、《招魂》的作者問題
三、《大招》的作者問題
四、似賦之楚辭
第二節 荀子、宋玉及戰賦文學
一、宋玉賦的真偽問題
二、宋玉賦的賦文學特徵
三、荀子《賦篇》及《成相》
結 語:戰國文學主流及其歷史地位
一、戰國文學主流
二、戰國文學的歷史地位
余 論:對戰國文學的再認識
一、戰國文學與六經及孔子
二、戰國時代及戰國文學與歐洲浪漫主義運動
主要參考文獻
索 引
一、人名索引
二、書名索引
第一版跋
新版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