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四中學

成都市第四中學

成都四中、石室中學,也被稱做“文翁石室”,是一所國家級重點示範性高級中學,位於四川成都市文廟前街93號。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間,由蜀郡太守文翁創建,迄今已有214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的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也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自其創辦以來,屢經興衰,校名曾多次更改,但校址從未變動,這在中國及世界都很罕見。

基本信息

簡介

成都四中、石室中學,也被稱做“文翁石室”,是一所國家級重點示範性高級中學,位於四川成都市文廟前街93號。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間,由蜀郡太守文翁創建,迄今已有214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的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也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 

校風校容

5

學校學風卓犖,人才輩出,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影響。學校繼承“愛國利民、因時應事、整齊嚴肅、德達材實”的優良傳統,堅持“繼承優良傳統·打好素質基礎培養創造能力”(簡稱“傳統·基礎·創造”)的辦學思想,突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辦學特色,確立了“求真務實、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和與時俱進和科學發展觀,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是四川省首批通過驗收的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先後被評為四川省文明單位、四川省首批“校風示範校”、首批“藝術特色學校”、首批“實驗教學示範學校”、四川省第五屆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單位、體育達標先進集體。

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石室中學主動迎接挑戰,加大改革力度,不斷創新,率先全面實施高中學分制管理,全面推進研究性學習,開發雙語教材,實施雙語教學,利用中外合作辦學平台培養雙向發展的學生,廣泛開展學生社團活動,進行中學生命教育與研究,通過體育和美育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努力把學校辦成一所優良歷史傳統與現代教育思想融為一體的,具有實驗性、示範性、開放性的學校。

師資建設

石室中學歷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經過多年努力,形成和發展了“高”、“嚴”、“精”、“活”(高:德高、志高、藝高;嚴:嚴明、嚴謹、嚴肅;精:精要、精到、精彩;活:活教、活學、活導)的優良教風。

在教學實踐中,建成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綜合素質一流的教師隊伍。同時學校延聘社會名流、博學之士以及外籍教師到校任教。學校有成都市教育專家3人,全國優秀教師13人,特級教師21人,市學科帶頭人23人,省市級學會負責人23人,省市優秀青年教師16人,碩士研究生14人,研究生進修班結業、在讀和正在攻讀碩士學位31人,成都市中青年骨幹教師研修班結業25人,出國培訓及交流教師70餘人次。在一批學術上有造詣,專業上有影響,教學上具有鮮明風格的名師的帶動下,石室中學優秀的教師群體已經形成。

辦學特色

1

多年來,石室中學以一流的辦學水平和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成績著稱。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不斷努力,形成了“活路、和諧”的辦學特色。學分制的全面實施、雙語課的開設、研究性學習的規範性管理、科技創新活動連創佳績、學科競賽保持優異成績、對外開放合作辦學不斷加強等,集中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水平。每年源源不斷地為國內外大學輸送大批優秀學子,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稱讚;學生藝體特長突出,學生管弦樂團在省內享有盛名,在國際交流中獲得高度讚譽。據統計,近年來,該校學生有109人在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161人獲全國二等獎;有151人次獲全國、省、市各級各類科創發明獎,有743人次藝體特長學生獲得全國、省、市一、二、三等獎,該校女子籃球多次進入全國決賽,兩次獲得冠軍。參加省藝術節演出比賽獲一等獎兩個,其中學校管弦樂團被選送參加全國第二屆中國小藝術節決賽和展演。

對外交流

為適應對外交流合作的需要,石室中學國際部與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等近十個國家的教育界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定期交換師生,將長期進行的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工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教學地位

石室中學以重點學校的優勢,與省市多所學校開展了多層次的合作交流辦學,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發揮重點學校的輻射指導作用。為四川省、成都市經濟和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歷史沿革

西漢景帝末年(公元前143—141年),蜀郡太守文翁鑒於蜀地偏僻,經濟、文化很不發達,於成都城南(即今四川省成都市文廟前街石室中學所在地)創立了蜀郡郡學。據《漢書》記載,文翁“立石室精舍”,“招下縣子弟為官學弟子”,同時選拔教師到京城長安學習,學成後回到蜀地教學。從此,“文翁石室”便成了文翁所辦學校的代稱。這之後蜀地一躍而成為全國科學文化先進地區之一。十八年後,即公元前24年,漢武帝下令天下郡國效仿蜀郡,普遍設立官學,興辦學堂。

3

文翁辦學,在中國教育史上的意義突出地表現為:

第一,文翁石室是第一所由省級地方政府興建的官學,開中國地方官辦學校之先河,其影響極為深遠。自漢武帝下令全國各郡效仿文翁辦學後,全國各地辦學如雨後春筍,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推動了當時社會文化的發展。

第二,對文翁興學的功德,後世評價極高,將文翁辦學並促進蜀地文化發展的功績與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輝煌業績並提,“文翁化蜀”與“李冰治水”同為秦漢時代四川的兩項造福後人、功彪史冊的不朽業績。李冰和文翁也因促進、推動蜀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頌、景仰。

第三,文翁辦學,由此形成了深厚的石室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教育理論,如“非教無以保富庶,非待富庶而後議教”、“教以尚德為先”、“誘進”等等。這些觀點和理論,延及後世,成為我國教育優良傳統和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看來,也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第四,雖時移世易或勝衰起伏,石室在原址辦學二千餘年(即現在的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學),歷代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視,大力支持,石室得以長盛不衰,為世所罕見。

這些史實、這些歷史功績,讓我們在文翁辦學2145年後的今天,在慨嘆幾千年社會的滄桑巨變及由此引起的教育的發展變化之餘,亦緬懷創建石室精舍之文翁,數典於恢弘石室文化之先輩,更牢記發揚石室精神之使命。

1904年(光緒三十年)學校由當時的“成都府師範學堂”改為成都府中學堂。這標誌著改辦新學的開始。這以後校名雖多次變動,但1904年的這次變動,卻被視為石室教育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革。這次改革,從學制、學習內容、教材使用、教師選擇等方面都有重大變革,尤其以學生學習內容的改革為最,即由以前的《詩》《》《》《儀禮》《春秋》《論語》等儒家經典變革為學習現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其辦學格局亦更接近現在中學的格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先進的科學、民主的影響,這為後來四十年代學生運動在石室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應該說,改辦新學是石室辦學者“因時應事”,順應時代發展的重大舉措。

從1904年開辦新學到1949年建國前,四十多年間,社會變異頻繁,文翁石室雖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但這段時期也是學校重要的發展時期。一方面,成都府中學堂的開辦,吸引了四川各地的學生,人才薈萃,郭開貞(沫若)、王光祈周太玄李 人漆樹等先後就讀於此;一方面,教師中人才濟濟。歷史上,一代名師劉豫波、何其芳、曹葆華等曾掌教於此,可謂群星璀璨。同時學校經費來源較為穩定,興建校舍,充實設備,禮聘名師,廢舊學制,開辦新制國中,繼而新制高中開班授課,課程內容豐富,學校面貌一新。迄至四十年代,石室以教學水平高、管理嚴格而著稱。 

1949年建國後,石室由此步入新的時代,成為一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學校。

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學校先後使用過川西石室中學(1950年1月);四川省成都第四中學(1952年9月)等校名;先後有董育才、黃大州、周孟璞、張聯華、趙霽雲、王侃等六位同志擔任過成都四中(現石室中學)校長或主持學校工作。

這一時期,在各位校長帶領下,石室中學模範地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全校教職工同心同德,完成重點中學肩負的任務,在努力探索社會主義教育、教學規律,培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高層次人才後備力量,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積累了可貴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就。1959年,學校被評為成都市文化教育系統先進單位;1960年,被評為全國文化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前(50—77年),為國家培養學生14715人(1950年僅61人)。“愛祖國,愛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學習;求真理,求技藝,願增進文翁石室之光榮”。文翁石室優良的學風和光榮傳統在這一時期相沿以進,發揚光大,學校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至今石室的繼任者對石室教育史上輝煌的這一段都深深銘記,並以此為激勵,發揚石室精神,爭創一流水平。

1978年,石室師生與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也迎來了石室發展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至今,先後有王侃、顏振、李淼、葉長堅、王紹華、王明憲六位同志擔任校長或主持學校工作。在這幾位校長的帶領下,石室在改革開放後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時刻:1979年,經四川省及成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對外開放學校;

3

1983年4月,起用現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

1953年9月,由四川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重點中學之一;

1981年,再次由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

1985年7月,石室中學所在地——漢文翁石室舊址,由成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被省教委(現省教育廳)首批評估驗收通過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改革開放,給石室帶來生機與活力,教育教學各方面的工作也更加規範、有序,不論是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都邁上了新的台階。學校融優良傳統與現代教育為一體,進行了一系列的開創性工作。檢視二十幾年來石室中學所取得的成績,石室人慶幸對歷史交出了這份答卷。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石室中學融石室辦學史上的優良傳統與現代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為一體,經過幾屆領導班子和全體教職工的努力,形成了一套帶石室特色的辦學思路和具體的操作模式:即

成就總結

石室光榮傳統:愛國利民因時應事整齊嚴肅德達材實;

石室辦學思想:繼承光榮傳統打好素質基礎培育創造能力;

3

石室辦學目標:把學校辦成優良歷史傳統與現代教育融為一體的,具有實驗性、示範性、開放性的學校;

石室辦學理念:以人為本求真務實;

石室培養目標:為把學生培養成國家建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複合型人才、傑出人才的後備力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石室優良教風:高(德高志高學高)嚴(嚴明嚴謹嚴格)精(精要精到精彩)活(活學活導活用)

辦學特點: 石室光榮傳統與現代教育思想相結合:

1、弘揚石室優秀傳統的文化特色

2、因時應事,不斷創新的時代特色

3、“高、嚴、精、活”的教育教學特色

4、對外交流的開放式辦學特色2002年春,成立石室中學國際部,加強國內外文化教育交流;

據統計,改革開放後,從石室校園走出18535名畢業生,成為祖國建設的生力軍。

著名校友

·郭沫若:文學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原中國科學院院長

李一氓:革命家,原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周太玄:科學家

·賀麟:哲學家·

李劼人:文學家,原成都市副市長

·王光祈:音樂理論家·

何其芳:文學家(在石室教授國文)·

曹葆華:文學家(在石室教授英文)·

芶清泉: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志明: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組委會主席·

鐘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

校歌、校徽及校慶 

校歌

石室中學校歌由原校長葉長堅作詞,作曲家劉文晉譜曲。歌詞如下:

穿越歷史風雲,歷盡時代艱辛,植根中華大地,屹立錦江之濱。啊,石室。文翁永存偉業,學風輝耀古今。薈萃無數英才,哺育萬千先驅,明窗翰墨書聲,光大石室精神。啊,石室。學子勤奮進取,志在中華振興。

校徽

石室中學的校徽是有“石室”二字組成的鐘狀的標誌。

校慶

石室中學的校慶是11月11日。

學校組織

工會

9

成都石室中學工會是學校黨總支領導的教職工自願結合的民眾組織,以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為基本職責。工會代表和組織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教育教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建設一支學術過硬、師德高尚的教職工隊伍。成都石室中學工會主席韓晏(女)。

學生會

成都石室中學學生會是成都石室中學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民眾性組織。2000年舉行的全國學聯23大上,該會當選全國學聯主席團副主席,直至2005年全國學聯24大召開。在這一時期,乾里里、胡夏融、伍姍姍(女)相繼擔任該會主席,此後學生會主席職務一直空缺,由張魏任學生會副主席主持工作。成都石室中學學生會設有學習、科技、生活、體育、文藝、安全等部及秘書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