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是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概述

“十二五”時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成都市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本規劃綱要根據《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未來五年發展戰略意圖,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新三最”城市,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奠定堅實基礎的行動綱領。

綱要內容

第一篇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在認真把握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分析研判國內外發展大勢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提出成都市未來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一章 規劃背景
“十一五”時期是成都市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不懈地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全面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推動城鄉同發展共繁榮,有效應對“5·12”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城市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不斷深化,城鄉同發展共繁榮格局初步形成。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鄉建設日新月異,現代新型城鄉形態初步展現。對外開放開創新局面,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水平大幅提升。社會管理不斷加強,保持了社會和諧穩定。城市功能日益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較好體現。抗震救災取得重大勝利,災後重建基本完成,災區實現歷史性變化。先後被國家批准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五年的艱苦奮鬥,成都市在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構建和諧成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如期完成,開創了成都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新時期,譜寫了成都科學發展新篇章,為“十二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將進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階段,更加注重內需主導、消費驅動,更加注重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更加注重民生優先、社會公平。成都市作為中西部地區的特大中心城市,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跨越式發展,既面臨難得機遇,也面臨重大挑戰。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並存的關鍵時期,必須準確把握面臨的形勢,增強憂患意識、機遇意識和緊迫意識,搶抓有利機遇,積極應對各種挑戰,著力解決突出矛盾,推動成都市在新一輪發展中實現追趕型跨越式發展,走在中西部地區的前頭。
第二章 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成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戰略思想和省委“一主、三化、三加強”的基本思路,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目的,全面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奮力推進三次產業追趕型跨越式發展,全面實現“新三最”目標,為加快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是市委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中央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部署,緊密結合成都市實際確定的發展戰略、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是成都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科學發展的長期戰略任務,必須貫穿於“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促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全面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根本要求。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深入推進“六個一體化”、“三個集中”和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善投資結構,擴大消費需求,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
——堅持把推進追趕型跨越式發展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戰略方針。以高端化和高科技化為導向,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以產業跨越帶動城市整體跨越,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
——堅持把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大力推進教育均衡化、現代化和國際化,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培育壯大創新人才隊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根本目的。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著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鞏固和完善城鄉居民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建設幸福成都。
——堅持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合理有效開發和利用資源,注重保護基本農田、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廣低碳技術,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堅持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強大動力。從基層基礎層面著力推進以經濟市場化、社會公平化和管理民主化為基本取向的改革,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努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入推進開放合作,加強多層次區域合作,積極擴大國際交流合作,努力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
第三章 發展目標
按照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三步走”戰略步驟,今後五年,要通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區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競爭力最強的現代特大中心城市。具體目標是: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成長保持適度領先,年均增長12%左右,經濟總量邁上萬億元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上萬美元,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綜合競爭力領先中西部城市,對全省、全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明顯提高。
——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綜合城鎮化水平達到60%。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為3:45:5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0%以上。投資消費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經濟成長的科技含量明顯提高,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件,初步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城鄉社會建設全面進步。形成城鄉一體的現代教育體系,高水平發展義務教育,高標準普及學前和高中階段教育,實現免費中等職業教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6%,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完善,人民民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居民預期壽命提高到78.5歲。文化、體育事業加快發展,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戶籍人口控制在1260萬人以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就業持續增長,基本實現充分就業,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年度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0萬人以上。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新增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50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加率達98%以上,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31.9萬套,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健全。
——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新型城鄉形態初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萬公頃,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不低於31%;城鄉環境更加優美,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較2010年下降16%,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0年下降17%,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在2010年基礎上分別削減8%、10%、8%、10%,江河水質、大氣質量明顯提高,森林覆蓋率達到38%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2910萬立方米。
——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統籌城鄉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25%以上,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達210家以上,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和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兩樞紐三中心”地位顯著提升,初步建成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

第二篇 全面提升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以統籌兼顧為原則,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災區振興發展,著力構建新型城鄉形態,努力建設城鄉繁榮、產業發達、居民幸福、環境優美、文化多樣、特色鮮明、獨具魅力的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實現綜合競爭力中西部領先。
第一章 著力構建新型城鄉形態
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堅持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九化”導則,深化完善全域成都規劃,規範空間開發,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格局,推進繁華城鎮和優美田園有機融合,加快構建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
第一節 最佳化市域空間布局
以市域生態本底及現實條件為依據,在充分保護和尊重生態本底的基礎上,將市域劃分為提升型發展區、最佳化型發展區、擴展型發展區、兩帶生態及旅遊發展區四大總體功能區。
第二節 構建田園城市生態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節地節能、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原則,加強基本農田、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保護,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縣城、重點鎮為節點,以城鄉一體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務和生態綠道等體系為依託的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化空間結構和多層次、多功能“顯山、亮水、露田”生態體系。
推進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示範建設。結合城鄉統籌綜合示範、土地綜合整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戰略功能區建設、現代農業示範片區建設、場鎮改造等,努力將北新幹道示範線、蜀龍大道-成青金快速路-唐巴路示範線等11條示範線,溫江區、都江堰市、郫縣、新津縣4個整縣推進示範縣和龍泉驛區同安鎮、青白江區城廂鎮等24個整鎮推進示範鎮(鄉、街道),打造成產業及形態上體現差異化、多樣性的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現實樣板。
第二章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以構建市域城鎮體系為著力點,以加快人口城鎮化進程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使城鄉居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到2015年,綜合城鎮化水平達到60%。
第一節 推進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建設
積極推進市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加快建成由1個特大城市、14箇中等城市、34個小城市、170餘個小城鎮、數千個新型社區等構成的市域城鎮體系。著力推進中心城區轉型發展,加大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設力度,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和城市綜合體,完善公共服務,提升城市品質和國際化水平。加強區(市)縣城、重點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形成縣域經濟重要增長極。加快一般場鎮改造建設,完善城鎮功能,增強以城帶鄉能力。
第二節 引導人口向城鎮集聚
進一步破除城鄉居民身份差異,推進戶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建立戶口在居住地登記、隨人員流動自由遷徙的統一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制度,逐步統一失業保險待遇標準,依法保護城鄉居民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允許農村居民帶產權、持股進城居住、就業。調整完善現行教育、醫療、住房保障、計畫生育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充分保障城鄉居民在戶籍所在地平等享受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權利。
第三節 提高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管理科學性和透明度。大力推進城市管理格線化,推動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發揮區(市)縣、街道、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形成市、區(市)縣、街道相互銜接、合理分工和規範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積極鼓勵廣大市民參與城市管理決策、實施和監督,充分發揮社會機構在城市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和市民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管理的新局面。
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數字城管”系統建設,逐步實現數位化城市管理全域成都全覆蓋。加快建立以身份證號碼為標識,集居住、婚育、就業、納稅、信用、社會保障等信息於一體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城市基礎測繪和管理工作,完善全市統一的空間地理基礎數據平台。提升教育、衛生、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公共信息服務能力,加快推進規劃、房地、環保、市政、綠化、水務、氣象等城市管理信息深度開發和共享交換。著力推進防災應急、交通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統建設。
提升城市交通綜合管理水平。最佳化完善城市交通規劃和建設管理,逐步建立交通影響評價機制。綜合運用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加快發展城市智慧型交通系統,大力發展公共運輸,改善交通出行結構,實現各種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減緩交通擁堵。加強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加大交通執法力度,增強市民交通法治意識和安全意識。
加強市容環境管理。深入推進裸土覆蓋、道路硬化、綠化帶提檔降土工程,強化聯動治塵,加強揚塵污染源頭治理。全面實施景觀容貌標準化管理,繼續實施特色亮點街道打造,加大二環路以內主、次幹道及主要出入城通道立面整治力度。加強城郊結合部、出入城道路沿線和背街小巷的市容管理。
第三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統籌推進“六個一體化”、“三個集中”和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因地制宜,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強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努力在農村形成土地規模化、生產企業化、居住城鎮化、收入多元化新格局。
第一節 加強農村發展環境建設
推進農村生產條件建設。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改造中低產田土,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大力實施沃土工程和測土配方,提高地力;推進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田灌溉保障率;加強農業生產標準化服務體系建設,切實提高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加快田間路網改造,提高農業機械化服務。
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加強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水質檢驗監測、中小河流域污染治理,改善農村水環境;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鄉村清潔工程,集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置工程,改善村容村貌;禁止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城鎮垃圾及其它污染物向農村轉移,大力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等工作,有效遏制農村面源污染;5年內全面完成鄉村容貌整治和水環境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率達到80%以上,農民集中居住區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率達到100%。
推進農村生活環境建設。以產業發展為先導,結合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宅基地歸併,以農村集中居住區為主,以場鎮(村落)改造為補充,多種模式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切實改善農村居民居住條件。因地制宜推進散居農戶的改水、改廁、改圈,大力實施農村沼氣建設、秸稈氣化工程、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切實改善農戶生活條件。
第二節 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提高基礎設施性公共服務水平。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農村供水、供電、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縣域城鄉居民飲水提升保障工程,實現場鎮自來水管網滿覆蓋,將供水管網延伸到農村村組。加快實施農村電網提升改造工程,為提高農村用電水平創造條件。大力發展農村公共運輸,推進農村客運公交化,完成農村客運站建設,實現“鎮鎮通公交”、“村村通客運”。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寬頻網路延伸,實現光纖到鄉鎮、寬頻覆蓋行政村,以公共教育、公共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為重點,深入開展社區管理、服務和政務信息化建設。加快農村郵政所建設,實現鎮鎮有郵政所。
提高事業性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教育工作,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加快推進農村標準化中心幼稚園建設、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工程等,提高中國小校信息化水平。興建新型農村居民科技培訓機構,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實用人才培訓。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建制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站的標準化建設,推進非建制鄉鎮衛生院改革,合理配置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深化城市醫院對口支農工作機制。加強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農村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較為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
高民生性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高農村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農村“三無人員”供養、特困戶生活補助、災民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提高安全性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化解農村各種社會矛盾的有效機制,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加強消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人工防雹降雨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禦災害能力。
第三節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片建設
以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民居、塑造新風貌、創建新機制、培育新農民、建好村班子“五新一好”為目標,到2015年,建成省級示範片14個、市級示範片20個、縣級示範片30個。以現代農業發展基地項目建設為抓手,培育農業主導產業,做強產業支撐;加快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按照“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則,分類分重點建設基礎設施;強化鄉(鎮)公益性服務能力建設,建立村級社會服務站(點),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完善農村新型基層治理機制,支持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等農村市場主體,加強示範片村級班子建設。把新農村綜合體建設貫穿於示範片建設中,在有條件、有基礎的地區推進新農村綜合體建設,建立體現綜合功能和城鄉一體化格局的農村新型社區。
第四章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以規劃為龍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綜合交通體系,提高城鄉信息化水平,加強市政設施和水利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和運行效率。
第一節 構建市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加快推進市域軌道交通建設,實現“縣縣通快鐵”,完成國鐵、市域鐵路、捷運的資源整合,實現市域軌道運輸服務一體化,基本確立軌道交通在成都市公共運輸出行中的骨幹作用。推動市域快速路網、幹線路網、基礎路網建設,形成市域“二環十二射”高速路網、“二環十八射”快速路網,加快實施城市支線公路、農村公路等基礎路網的提檔升級,實現市域快速路網及基礎路網的合理銜接。積極推進綠道及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工程,完善中心城區路網體系。合理增加公共運輸供給,加快形成較發達的市域公共運輸體系,全面推進中心城區公交場站建設,最佳化中心城區公交線網層次,繼續實施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促進計程車有序發展,基本實現供需平衡。加強交通需求管理,全面提高交通智慧型化水平,力爭實現全市交通“管理智慧型化、指揮救援一體化、出行服務信息化”。
第二節 加強城鄉一體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推進城鄉信息化、智慧型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智慧型城市”,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數達到國內領先。最佳化提升網路質量,提高城鄉寬頻覆蓋範圍,建設無線城市。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積極爭取國家在成都市布局網際網路綠色數據中心和雲計算中心,努力發展第三方公共雲計算服務平台。加快推進物聯網先導套用示範,積極推進電網、交通、水利、供水等基礎設施的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完善政務信息共享交換標準和機制,加大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宣傳、法制等重點領域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利用。統一數字身份認證,推進網路信任體系建設。完善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和公眾通信網路設施,提升通信應急服務能力和抗毀能力。完善網路與信息安全協調指揮聯動機制,提升信息網路安全防護技術手段,推進網路與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應急回響等基礎工作,加大存儲與災難備份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第三節 推進城鄉市政公用設施一體化
堅持城鄉統籌、適度超前、增量建設與存量改造並重,加快形成城鄉共享的市政基礎設施網路體系。完善城鄉公建配套設施,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加快排水管網、污水處理設施及垃圾處置場站建設,提高污水、垃圾收集和處理能力。加快輸變電工程建設和電網改造,提高供電能力。改造和延伸天然氣供氣管網,形成環狀加放射狀的管網系統,抓好調峰用氣,擴大用氣區域,提高用氣普及率。著力抓好消防、園林綠化、人防工程和應急避難場所等設施建設。
第四節 加強重點水利工程建設
加快最佳化水資源配置的重點工程建設,抓好李家岩水庫、東風水庫、東林寺水庫等大中小型水庫項目前期工作和開工建設工作,規劃建設中心城區供水第二水源,推進龍門山、龍泉山水源工程建設,規劃實施“百湖”工程。實施山丘區抗旱能力提升工程,在中遠郊14個區(市)縣利用三個水利年度重點抓好新建微水池、山坪塘整治、新建改建提灌站、石河堰整治。實施縣域城鄉居民飲水提升保障工程,在平原淺丘和條件具備的山丘區通過管網延伸工程,實現自來水到村組;在條件不具備的山丘區,建設蓄水設施和水處理設施,實現管網供水到分散農戶,徹底解決城鄉居民飲水問題。實施灌區改造提升工程,重點抓好大中型引水渠堰灌區改造、小型引水渠堰整治、水庫灌區改造、提灌站灌區改造工程。加快新建、加固江河堤防建設,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和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完善防災減災應急回響體系。
第五章 全面推進災區振興發展
鞏固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成果,繼續實施政策和投資傾斜,加強災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災區環境保護和治理,不斷加強民生改善,推動災區產業振興和發展。
第一節 改善災區發展條件
深入推進災區城鎮體系建設,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場鎮。推動災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加快交通配套建設,提升災區內外交通快速通行能力和交通設施現代化水平;加強災區電力通道建設、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和最佳化利用,加快能源配套建設;完善供排水設施,大力推進灌區續建和節水改造,加強水利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實施積極的就業幫扶政策,扶持就業容量大的產業發展,加強對口勞務合作,強化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著力抓好災區扶貧幫困工程。加強精神家園建設,著力打造“三基地、一視窗”,生動展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第二節 提升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扶持特色農業發展,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基地;整合旅遊、文化等特色資源,打造龍門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等具有災區地域特色的旅遊品牌;積極發展物流、商貿、金融等產業,推動災區服務業提檔升級。加快合作產業園區發展,支持對口支援產業合作園區和“飛地”園區建設,把承接產業轉移與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結合起來,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深化與對口援建單位的交流合作,不斷完善對口合作長效機制。
第三節 加強災區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
人工修復和自然修復相結合,加快恢復災區林草植被,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實施自然保護區、重要水源地等重點地區的修復工程,恢復生態環境功能,加強災區地質災害和次生災害防治,特別是按流域進行土石流溝治理,堅持綜合治理、避讓搬遷與生態移民相結合,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第三篇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搶占高端產業發展制高點,推動重點產業高端化,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建立起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強大的現代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為基礎的市域現代產業體系。到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為3:45:52,培育一批產值上100億元的大企業和上500億元、1000億元的產業集群,建成5個以上產值上千億元的產業園區,成都高新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園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第一章 推進戰略功能區建設
以“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為目標,以市級和區(市)縣級戰略功能區作為成都市戰略性產業功能的空間載體,推動“天府新區”規劃建設,創新開發建設模式,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和推進機制,推動高端產業集聚發展。
第一節 推進市域戰略功能區建設
加快推進天府新城、金融總部商務區、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功能區、北部新城現代商貿綜合功能區、西部新城現代服務業綜合功能區、國際航空樞紐綜合功能區、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功能區、“198”生態及現代服務業綜合功能區建設,精心打造“成都服務”品牌,建設服務西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現代服務業基地。積極推進龍門山、龍泉山生態旅遊綜合功能區等建設,精心打造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世界旅遊知名品牌,建設國際旅遊城市。大力推進高新技術、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石化產業功能區建設,努力建設全國一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新興產業基地。按照區(市)縣錯位發展的要求,確定區(市)縣級戰略功能區,以區(市)縣為主體,自主配置資源、自主管理、自主發展。
第二節 規劃建設“天府新區”
充分發揮和依託成都的核心影響力,創新機制、拓展空間、聚集資源,高起點規劃建設天府新區。加快建設新川創新科技園,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高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完善金融、商貿、物流等綜合服務功能,加快發展總部經濟,最佳化人居環境,建設宜業宜商宜居的國際現代化新城,力爭再造一個“產業成都”。
第二章 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商務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會展產業等先導服務業,加快提升金融業、商貿業、旅遊業等支柱服務業,加快培育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數字新媒體、健康產業等新興服務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專業化、集約化、均衡化的服務業體系;積極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努力建設全國服務業區域中心和改革創新示範區,建成服務西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現代服務業基地。
第一節 加快發展先導服務業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引進境內外知名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業建立區域性總部和後台服務中心、結算中心、管理運營中心等功能性總部,加快“物聯網”科技研發和普及套用,全面提升現代物流產業能級。加強成都國際航空物流園區、成都國際貨櫃物流園區、青白江散貨物流園區、新津物流園區和保稅物流中心、雙流物流中心、龍泉物流中心、新都物流中心建設,建成全球物流網路中的重要節點、西部地區城際分拔和城市配送物流中心。
加快發展商務服務業。重點發展會計、審計、資產評估、法律事務等專業服務,推進公共關係、商業諮詢、市場調查和包裝策劃等領域加快發展。引進和培育人力資源諮詢、市場開拓與銷售諮詢、公司與組織發展諮詢、產品和營運管理諮詢等服務機構。著力引進國內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總部、區域性總部及銷售、研發、投資、結算等功能性中心,努力打造以商貿流通、商務辦公、金融服務、旅遊休閒、文化傳播、創意設計、總部經濟等為特色的樓宇經濟群。
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傳媒、文博旅遊、創意設計、演藝娛樂、文學與藝術品原創、動漫遊戲、出版發行七大行業為重點,以重大項目帶動產業聚集發展。重點推進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功能區和區(市)縣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匯聚文化創意企業,完善和延伸產業鏈,培育功能性產業集群,建設“西部第一、國內領先”的文化創意產業標桿城市。
建設中國會展之都。建立專業化會展運作機制,提高會展企業競爭力,完善會展軟硬體設施。創辦體現成都城市地位、城市特色、城市發展趨勢的高端論壇,積極申辦國際高端會議,建設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培育和引進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專業展覽和消費品展覽,建設展會品牌集聚區。創新節慶主題和內容,打造西部休閒節慶品牌。
第二節 加快提升支柱服務業
加快提升金融業。鞏固壯大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傳統金融行業。大力發展新興金融業,引進和培育股權投資基金、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融資性擔保機構、財務公司、金融租賃機構等新興金融服務機構。加快發展金融外包服務、金融中介服務、金融教育培訓等金融配套產業。著力培育發展地方法人金融企業。
加快提升商貿業。加快推進中心城區服務業結構戰略調整,強化商貿高端服務功能,建設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增強區域輻射能力。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推動零售業高端化發展,引進國際國內高端品牌旗艦店和專賣店,引導大型商業綜合體向主力商圈和城市副中心集聚發展,形成一批主力新商圈,建成一批精品特色商業街區,建設西部時尚購物天堂。提升餐飲業發展水平,建設滿足多元美食消費需求的現代化國際美食之都。統籌城鄉商貿發展,加快構建覆蓋縣、鎮、村(社區)三級的生活消費品、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信息服務等商貿流通網路,實現城鄉市場同發展、共繁榮。
建設國際旅遊城市。深化旅遊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促進旅遊與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構建成都平原文化旅遊功能區、龍門山國際山地度假旅遊功能區、龍泉山田園休閒旅遊功能區。完善旅遊產業鏈,全面提升旅行社、賓館飯店、景區景點、旅遊商店的服務質量,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旅遊服務體系。強化國際旅遊行銷,搭建“最佳旅遊聯盟”,建立多層面的行銷體系,鞏固和拓展國內外旅遊市場,實現旅遊產業年總收入突破千億元,將成都打造成為世界遺產旅遊標桿城市、中國鄉村旅遊典範城市、國際山地旅遊知名城市、世界美食旅遊名牌城市。
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有序發展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建立健全住房梯次消費和建設模式,合理調整住房供應結構,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
第三節 加快培育新興服務業
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以做大做強第三方平台為重點,全面提升電子商務產業化水平。以電子商務普及推廣為重點,突出製造業、農業、商貿流通業等重點領域普及套用,全面提升電子商務套用水平。以建設成都移動電子商務產業基地為重點,搶占移動電子商務發展制高點。加強支撐體系建設和政策保障,突出抓好基礎設施、線上支付、誠信、標準和安全等體系建設,加快建成西部地區產業集中度最高、市場輻射力最強的電子商務城市,建成中國電子商務示範城市。
加快發展服務外包。以天府新城高新技術產業區為核心區域,以中心城區為特色區域,以溫江、崇州、郫縣、都江堰等為擴展區域,加快發展軟體開發、通信研發、遊戲動漫、數據中心、系統集成、呼叫中心、IT基礎設施外包等,建成國際知名、中西部領先的服務外包中心城市。
加快發展數字新媒體產業。構建數字遊戲動漫產業聚集區,重點發展核心技術攻關、原創內容研製、遊戲動漫運營,打造公共服務平台。做大做強網路遊戲,精心培育手機遊戲和視頻遊戲,積極打造覆蓋西部、輻射國內外市場的遊戲運營中心。推動數字音樂、影視內容生產和數字出版發展,支持公共場所視頻傳媒和網路文學發展。鼓勵網路動畫和手機動畫創作,發展手機電視、網路電視、戶外視屏等廣播電視新媒體
加快發展健康產業。加快推進成都國際醫學城建設,重點發展中醫藥產業、醫療康復業和健康管理業,發展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搭建醫學支持平台,推動健康產業信息化,舉辦健康展會節慶活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民族醫藥特色的健康產業聚集地,力爭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集醫療康復、養生保健、生物技術與健康旅遊為一體的健康城市。
第三章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搶占高端產業發展制高點,把成都市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第一節 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
加快推進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成都)和成都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重點發展軟體及信息服務、積體電路、光電產品、網路和通信設備(含計算機及外設)、航空電子、汽車電子、電子元器件、物聯網等產業集群,著力引進光電顯示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高端項目;積極推進物聯網、下一代網際網路、新一代寬頻移動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套用和產業化,打造全國一流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基地和信息服務基地,建成中國軟體名城
第二節 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加快推進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醫用影像設備、生物醫用材料及家用醫療儀器、化學高仿藥、現代中藥、功能性保健食品和化妝品及生物醫藥外包服務,鞏固提升幹細胞技術研究和套用在西部的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現代中藥、血液生物製品、化學發光及基因晶片診斷技術在國內的研發和市場優勢地位,加快高端醫療器械和設備的產業化進程,推進化學原料藥技術升級,提高化學製劑藥水平,積極延伸產業鏈,建設國內重要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中西部製造中心和醫藥貿易中心,形成“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第三節 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加快推進新能源產業功能區建設。重點發展太陽能、核能、風能、半導體照明、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及關鍵生產設備等製造產業,積極培育太陽能晶矽、薄膜、光熱、聚光等多種技術路線的龍頭企業,大力引進新能源汽車整車及動力電池行業領先企業,加快壯大半導體照明產品及套用產業,進一步增強核能、風能產業配套能力,適度發展智慧型電網、生物質能產業,提升國家級矽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太陽能聚光套用工程技術中心、國家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公共技術服務水平,打造新能源技術研發、系統集成與套用、關鍵零部件及生產設備製造產業高地。創新、開拓新能源示範套用領域,探索建立新能源標準體系,初步建成以成都(雙流)新能源產業功能區為產業核心區、相關區縣為產業配套區的成都新能源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千億基地,形成“西部第一、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第四節 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
加快推進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建設。重點發展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電子信息材料以及化工、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關鍵性、基礎性和國家戰略需要的新材料。建設新材料產學研合作平台、孵化平台和中試平台,加快新材料產業技術轉化和套用,加強材料、工藝、裝備的技術集成,注重新材料廢料回收處理,實現節能環保可循環發展,打造特色鮮明、具有一定規模的國內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第五節 大力發展航空航天產業
加快推進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重點發展大型客機、支線飛機關鍵大型部件以及研製公務機、無人機等飛機整機,拓展飛機整機、航空發動機和直升機維修等領域;加快航天測控通信系統、衛星地面套用系統等研製。形成特色突出、創新能力強、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都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建成“國內一流、西部第一”的航空航天產業基地。
第六節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重點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汽車尾氣淨化技術研發和產品生產,引進高效節能催化燃燒、光催化氧化等先進技術、污染處理設備和節能產品,在西部率先實現生物質能產業化,推行產品和工業區的生態化設計與改造,建立西部廢棄電氣電子產品和廢舊汽車處置中心,構築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實現節能環保產業集約、集群、跨越式發展,打造工業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第四章 提升發展現代製造業
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強關鍵技術和先進工藝對傳統製造業的高端化改造,推動汽車、食品、製鞋及箱包皮具、家具等優勢產業以及石化、冶金建材等產業的細分行業向產業高端升級。
第一節 推動汽車產業高端化
以汽車產業綜合功能區和成資工業開發區為載體,以新能源汽車和傳統汽車高端化為重點,著力做大汽車製造規模,紮實推進汽車研發製造、貿易博覽娛樂、生產生活服務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成為全國汽車產業的重要製造城市。
第二節 推動石化產業高端化
重點推進四川石化基地1000萬噸煉油和80萬噸乙烯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高標準、規模化和一體化的大型石化產業園區和特色鮮明的石化深加工產業基地。規劃建設好邛崍市羊安精細化工園區,做強做精細化工產業。在新津縣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產品。
第三節 推動食品產業高端化
重點發展肉類深加工,加大肉類冷鏈產品發展。推動以郫縣豆瓣、新繁泡菜為代表的川菜調味品和特色休閒食品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做強白酒、茶葉品牌,發展低焦油低菸鹼含量的菸草產品。
第四節 推動製鞋、紡織服裝及箱包皮具產業高端化
重點打造鞋業區域總部經濟,發展中高檔女鞋,提升“中國女鞋之都”品牌知名度,拓展中高檔紡織服裝和箱包皮具,鞏固和提升成都女鞋製造業西部第一、全國領先地位,逐步占領國際高端鞋業市場。
第五節 推動家具產業高端化
重點發展高端實木家具與高附加值板式家具,推進企業總部、研發設計、展覽展示、貿易流通、生產製造為一體的產業集群發展,著力打造全國最大的板式家具產業基地和中國西部家具商貿中心。
第六節 推動冶金建材產業高端化
重點發展精品鋼材、有色金屬、高纖復材、超白超薄玻璃深加工等,促進產業鏈向高端環節延伸,打造優勢冶金建材產業集群,全面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第五章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努力推動成都農業向“一流的經營治理機制、一流的產業發展水平、一流的行銷體系、一流的保障體系、一流的吸引人才機制”的目標邁進,建成“西部第一,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基地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第一節 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
最佳化農業功能布局。在市域西部“最佳化型發展區”的平原重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在“兩帶生態及旅遊發展區”的山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經濟,在“提升型發展區”的中心城區重點發展農業旅遊和農業服務業,在市域東部的“擴展型發展區”的丘區重點發展特色農業。
最佳化農業空間布局。在城市近郊發展“插花式”、“鑲嵌式”景觀農業,在城市中郊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精品化的優質高效農業,在城市遠郊發展規模化、區域化、標準化優質高效農業和山地丘陵特色生態農業。
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拓展成都農業的發展空間,加大成渝成德綿、成資遂、成眉樂、成雅阿農業和農村經濟合作,把成都建設成為西部優勢特色產業集中發展區、西部農產品加工、物流、交易和科技轉化中心。
第二節 加快現代農業基地建設
建設現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建成集中連片的糧油、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生產基地,加快發展標準化生豬、家禽養殖基地。推進龍門山和龍泉山優質茶葉、獼猴桃、冷水魚、伏季水果、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在主要交通幹線建設糧經產業綜合示範帶。
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轉化基地。加強農業創新中心、科技中心和農業企業總部基地建設,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著力抓好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葉、獼猴桃、生豬、水產、食用菌、糧油等產業的制種育苗和良種良繁。實施品牌戰略,著力打造區域性高端農產品品牌。5年內建成30個農業工程技術中心,30個專家大院,建設14個工廠化制種育苗和良種繁育中心,建成年出口1000萬公斤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形成50萬畝珍稀珍貴樹種用材林基地,形成20個以上全國知名農產品品牌。
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和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重點發展畜禽、中藥材、蔬菜(含食用菌)、茶葉、水產品和林產品的精深加工。到2015年,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50%以上。
建設現代農業物流基地。加快推進農產品物聯網建設和冷鏈體系建設,加快發展以電子拍賣、電子交易、電子結算為主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完善彭州、龍泉驛、雙流三大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成都中藥材專業市場,配套建成36個產地批發市場,建成全域成都的農產品物聯網。5年內使成都成為全國重要的農產品信息交流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質量檢測中心。
第三節 提高農業產業發展水平
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重點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加快現有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健全完善園區管理運行機制,促進企業入園和產業提檔升級,發揮園區示範帶動作用。到2015年,建成標準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園區50個以上。
著力培育大型龍頭企業。圍繞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扶持發展前景好、市場競爭力和帶動農戶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以資本或品牌為紐帶,進行跨區域、跨行業合作,擴能增效,拓展市場。5年內培育年產值或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100家,10億元以上的30家,100億元以上的5家;推動5家農業企業上市。
突出發展設施農業。鼓勵發展智慧型溫室、標準和簡易大棚等農業設施。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基地)建設滴灌、噴灌等配套設施。加快設施農業專用品種和技術的研發、引進和推廣。到2015年,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60萬畝以上。
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加快有機農業技術推廣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著力建設完善從種子種苗到行銷服務的有機農業產業鏈,引導和支持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結帶動農戶發展有機農產品生產。“十二五”時期,全市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到20萬畝以上。
健全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在建立完善以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為主的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的基礎上,著力推進以技術服務、勞務服務、信息服務為重點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完善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