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民公園

成都人民公園

成都市人民公園原名少城公園,始建於1911年。少城公園之由來,與舊成都的城池命名直接相關,成都城基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早在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時,成都便有太城(亦稱大城)和少城(亦稱小城)了。少城基地系清代在成都大城西南處另建的小城,作為"八旗"營地,專供滿洲和蒙古人居住,這就是後來的"滿城",少城公園由於當時地處少城範圍而得名。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走進公園 走進公園

人民公園,位於成都市區祠堂街少城路,占地112639平方米(近169畝),風景秀美,交通便捷,是繁華市區中心規模最大,也是成都市第一個破牆透綠,還綠色於市民的,開放式的風景園林歷史公園。園內有梅園、海棠園、蘭草園、盆景園、大型假山等景點。人工湖上可泛舟,臨湖建有仿古茶樓,公園內的廣場常有各種展覽和演出,園內菊展、鶴鳴老茶社久負盛名。近百年來,這裡一直是蓉城百姓品茶觀景、遊玩休憩,養生鍵體,留連忘返的好去處,身在其中,心情無比舒暢。

公園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四處。名木古樹有銀杏、黑殼楠、朴樹等,其它樹木多達70多種。休閒娛樂及遊覽景點有:鶴鳴、枕流、少城等茶社、蘭草園、盆景園、海棠林、紫薇林、櫻花林、金水溪、人工湖、少城苑及兒童樂園等。每年秋季舉辦“菊花會”(現為41屆),展出品種1000餘種,深受市民喜愛。1992年開始舉辦“迎春花展”(現為12屆),這兩項傳統花展現已融入成都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中。按照政府規劃,自2003年起將陸續拆除原市圖書館、半邊橋街近2萬平方米的房屋,作為綠地歸公園管理,公園面積再度擴大。滄海桑田、物換星移。歷經了93個春秋的人民公園(少城公園),如今已發展成為集園林、文化、文物保護、愛國主義教育、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在實現成都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正以新的面貌出現在蓉城。 

地理位置

人民公園,位於成都市區祠堂街少城路,占地112639平方(近169畝),風景秀美,交通便捷,是繁華市區中心規模最大,也是成都市第一個破牆透綠,還綠色於市民的,開放式的風景園林歷史公園。 

園內有梅園、海棠園、蘭草園、盆景園、大型假山等景點。人工湖上可泛舟,臨湖建有仿古茶樓,公園內的廣場常有各種展覽和演出,園內菊展、鶴鳴老茶社久負盛名。 

近百年來,這裡一直是蓉城百姓品茶觀景、遊玩休憩,養生鍵體,流連忘返的好去處,身在其中,心情無比舒暢。 

成都市人民公園一直是蓉城百姓品茶觀景、遊玩休憩,養生鍵體,流連忘返的好去處,身在其中,心情無比舒暢。正大門於1928年隨舊少城公園整修建成,舊園有三門,一在園之西與原公共體育場,市圖書館毗鄰,交通便利,遊人出入,大半由此。(既現擴建小南街之新西大門)一在園之東,是為後門,(現今半邊橋街新假山廣場東大門)又一門在園之北,通少城路、祠堂街馬路即公園正北大門。 

成都市人民公園正大門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之浩劫亦未被損毀,後經1952、1982年新中國全面整修保留至今,每年公園的“成都市菊展、迎春花展”等展覽都重點裝飾正大門。由正門入公園、經金水橋、梧桐林蔭道可直達:鶴鳴茶社、少城苑、辛亥保路紀念廣場、人工湖等風景點。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公園大門的西側原有公園一排仿古古建築群-----“伴荷軒”。祠堂街至少城路臨街約400米長,面積達5500平方米的營業房建築。當時擁有大海灣海鮮酒樓、少城樓、沙洛克、蘭吧、天子健身等40餘家商業商戶。2001年為回響成都市政府“拆牆透綠、美化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的號召,祠堂街至少城路拆牆透綠,拆除大海灣、少城樓、沙洛克、蘭吧、天子健身等40餘家商戶,建成鐵花藝術牆400米,新增綠化面積5000平方米。

公園歷史

民國2年(1913年),尹仲錫(字昌齡)策劃擴建。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前夕四川愛國志士發動的保路運動中的死難者,由張瀾、顏楷等聯名提議修造一座紀念碑。1913年至1914年,為了紀念保路運動中的死難烈士,民國川漢鐵路總公司在園內修建“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仿照北京白雲寺、山西凌雲寺塔型,溶中外文化於一爐,於當年4月開工興建。紀念碑全用磚石結構,呈方錐形,高31.86米,猶如一柄巨劍直指蒼穹,莊嚴雄偉。碑座高約10米,有月台式的平台,台前雕嵌"中華民國二年川路總公司建"的漢白玉石版。碑體四方則用不同書體書寫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每字約1米見方,皆出自名家之筆。灌縣張夔階(字學潮)的篆體,名山吳伯(字之瑛)的隸體,華陽顏楷的魏碑體,榮縣趙熙的漢碑體。紀念碑經受了1933後迭溪大地震的考驗和1941年日機的轟炸,未受損。 
1914年擴建公園,拆除園南之永濟倉庫,又自通順橋鑿渠引金水河入園,繞鶴鳴茶社、荷花亭(今湖心島)東流入半邊橋。1924年,楊森主理川政,邀著名實業家盧作孚到成都任教育廳長。盧在公園建通俗教育館(後改為民眾教育館)、陳列館、博物館、圖書館、音樂演奏室、遊藝場、動物園、運動場......。並從小南街引金河水經後荷花池、君平街、繞芙蓉清溪轉北匯合於半邊橋,鑿渠之土均堆於東南隅成為假山。園西南隅建荷花池,池中種荷,荷池周圍遍植桃、柳。園之東為餐館和茶社區,有靜寧、桃花源等飯館,當時的“肝糕湯”、“雞皮冬筍”、“豆腐魚”......遠近聞名,其味無窮。百年老茶社有鶴鳴、枕流、濃蔭、綠蔭閣、永聚、射德會等,各行業人士大都按照各自的職業和地位在某茶園內聚會。如枕流多為學生、綠蔭閣多為士紳、永聚多為富商、射德會多為國術和體育界人士。鶴鳴系教師聚集之地,每年陰曆六月、臘月假期中,各中國小教師在此等候聘書,各校名 成都人民公園為“優禮延聘”,實則廉價選人,競爭相當激烈。成都市民戲稱為“六臘戰爭”。 
五四運動至抗日戰爭時期,少城公園更是成都各進步團體演講、演出、聚會、募捐的首選之地。1938年在公園東(湖心島)建抗日殉國將領王銘章紀念銅像一座(1952年拆除)。1940年9月27日和1941年7月27日,少城公園先後兩次遭受日本飛機轟炸,園內金石陳列館、體育場、動物園、紀念碑等處都受到了損壞,死傷數千人。1946年,少城公園、成都市圖書館改為“中正公園”及“中正圖書館”,撥款維修,稍改舊觀。1949年,胡宗南部在園內駐軍,砍伐樹木、拆毀門窗、燒毀存書,使公園又遭浩劫。由於以前的“少城公園”大都為教師、學生、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很多知名文人為公元賦詩,寫辭等。 
1949年12月30日,成都解放。少城公園獲得新生,次年更名為“人民公園”。1950年至1959年十年間,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公園的建設和發展,1951年春,時任西南軍政委副主席後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元帥親臨公園視察並對公園的建設作了重要指示。1952年夏秋,市政府領導米建書、李劼人親自審核公園規劃,爾後分別三次撥款進行整治。園內相繼遷出大部分私營茶館、飯店、澡堂、像館等;拆除破舊房屋,疏淘入園金河;修建了露天舞場(1993年改建大都會廣場)、魚園、鳥園、盆景園、假山、亭台等處景點,大量植樹綠化,並收購了兩家私人花園加以擴充,至此,公園面積達183畝。1952年10月開放時,遊人如潮,熱鬧非凡。據當時成都日報載:“成都解放十年,人民公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蔥籠茂密的楠木林把一個個建築掩隱得恰到好處,曲折的金河水環繞全園,公園面積不算大,但景點多而精,當大地還掩蓋在嚴霜下面時,梅林早已紅霞一片,春天百花爭艷,夏日 成都人民公園紅蓮盛開,秋季桂花競相開放,金河兩岸遍開芙蓉......。” 
1965年第一期人防工程,將入園金河渠道改為人防通道,填了由北向南的河道。1982年擴建西幹道將公園側河道改為街面,至此公園面積縮小為145畝。2001年至2003年,公園率先在全市將祠堂街、少城路、小南街、君平街房屋拆除,建空透鐵花圍牆(透綠),公園景色直接呈現在市民面前,小南街國小劃歸公園,面積擴展為155畝。

景點路線

路線一:
由正大門入—經金水溪—直入經鶴鳴茶社—經人工湖,東假山—直達少城苑茶社,雙泉樓—經蘭園,盆景園—達兒童樂園—經西綠化休憩長廊—達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又經金水溪,荷花池——西假山枕流茶社—最後由小南街西大門出。
路線二:
由正大門入—經過金水橋——(左可到鶴鳴茶社,紫葳閣成都鍾水餃名小吃),右入經辛亥保路紀念廣—直達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又經金水溪,荷花池—可上西假山枕流茶社—經西綠化長廊—達銀杏閣,經通俗,民眾,中正圖書館三舊址文物保護地—經蘭園,盆景園—直達少城苑茶社,雙泉樓—經人工湖,東假山—到金魚島,永聚茶社—回鶴鳴老茶社—又經紫薇閣,成都鍾水餃名小吃—達新東大門假山瀑布廣場—後由半邊橋街新東大門出.
路線三:
由新建東大門假山瀑布廣場入—經人工湖,東假山—到金魚島,永聚茶社—又經紫薇閣,成都鍾水餃名小—經鶴鳴老茶社—直經辛亥保路紀念廣場—直達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經綠化走廊—達銀杏閣,經通俗,民眾,中正圖書館三舊址文物保護地—直達少城苑茶,雙泉樓—經蘭園,盆景園—達兒童樂園—經西綠化休憩長廊—又經金水溪,荷花池—上西假山枕流茶社—最後由小南街西大門。

地理名勝(2)

古老文明的中國不僅文化深厚,而且風景魅影也是相當美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