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聖元寶

“應聖元寶”是五代十國期間燕王劉守光在應天元年(911年)鑄造的錢幣,由於為試鑄幣所以存量稀少。

歷史背景

唐朝滅亡後出現了歷史上的“五代十國”階段。五代初期,劉仁恭之子劉守光於後梁乾化元年自號“大燕皇帝”,改元“應天”。燕王劉守光在應天元年(911年)鑄造了“應聖元寶背拾”“乾聖元寶背百”‘順天元寶背千’“應天元寶”,北燕是一個很小的政權,存在僅三年(911年—913年)。“應聖元寶”為試鑄幣,其存世量非常稀少,華光譜所著《中國古錢大集》將此錢幣定為一級,無定價。
燕王劉守光在應天元年(911年)鑄造了“應天元寶背萬”、‘順天元寶背千’“乾聖元寶背百”及“應聖元寶背拾”等流通錢幣。

歷史故事

五代初燕鑄幣與新見“順天背千”鎏金錢
順天元寶背千
據史籍載:唐末戰亂不堪,皇權旁落,各藩鎮擁兵自重,中原處於多事之秋。北方逐漸形成李克用與朱全忠兩大勢力,李克用占據河東地區,朱全忠擁有河南一帶。行伍出身的深州(今河北深縣)人劉仁恭,原為盧龍節度使李匡威旗下將領,後兵變失敗,歸附太原李克用。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劉仁恭藉助太原李克用兵力攻占幽州(今北京西南),被追任為盧龍節度使並擺脫河東控制,建立了割據政權。其後,劉仁恭利用兩大勢力矛盾,依違於李、朱之間,稱雄一時。

應聖元寶鐵錢應聖元寶鐵錢
劉仁恭父子乃驕奢淫逸、兇殘暴虐之徒。光化二年(899年)劉仁恭驅燕軍十萬餘眾,南下進攻山西、河北等地;攻陷貝州(今河北清河)後,竟然將城中百姓斬盡殺絕,投屍於河中,以致清河水為之堵塞不流。劉氏父子除了視虐殺為能事外,更是貪婪無比,慾壑難填。據史載,劉仁恭用泥為錢,悉斂境內銅錢和掠奪來的財物,鑿洞穴藏於大安山巔,藏畢即殺工匠滅口。劉仁恭還在大安山(今北京房山西北)上營築宮殿道觀,廣聚美女於其中,過著荒淫奢靡的生活;又與道士采煉丹藥,習研羽化之術,以期得道成仙,長生不老。後來,其子劉守光與父妾羅氏私通,反目成仇;劉守光囚其父,殺其兄。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嗣父位後,自稱大燕皇帝,改元應天,定都幽州。不久即發兵南侵義武鎮(今河北定縣),討伐附首於晉王李存勗的節度使王處直,李存勗遣大將周德威率軍出代州(今山西代縣)東進,經飛狐關(今河北淶源)攻燕,以救義武。經過一年多的激戰,晉軍進逼幽州南門,劉守光拒降,出逃滄州,途中被生擒,合族受誅於太原。
劉氏父子據幽州時曾鑄過永安錢。據文獻資料及著錄載:金海陵王政變奪位之後,接受群臣建議,詔令從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遷都燕京。天德三年(1151年),尚書右丞張浩奉命繕修營造工程,土建掘地時所得古錢“文曰:永安一千,朝議以為瑞”。清乾隆、嘉慶年間,京師西山有石匠與農人取石、耕地時得到“永安一百”和“永安一千”銅鐵錢數枚,落入不少嗜古成癖的金石藏家篋中,得以著錄考述,為世人所聞。至民國初期,永安錢始大量出現,當時北京房山西北的大王山(大安山)下大安村不時有永安鐵錢出土,“村人掘得積聚,冶為農器”。後經商賈之手不斷流於市,引起泉家重視。對於永安錢的歸屬問題,前賢曾有過探討和考稽,但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民國時藏泉大家方藥雨力排眾議,在《言錢別錄》一書中,根據永安錢來源和出土地域情況,旁徵博引,追根溯源,斷其為五季初幽州劉氏所鑄。至此,群疑釋然,鑄主歸屬始成定論。
應聖元寶鐵錢背面應聖元寶鐵錢背面
永安錢有銅鐵質之分,且銅少鐵多;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四種。其中“永安一十”和“永安五百”銅品最為難覯,彌足珍貴;“永安一千”銅品亦屬罕見,有大中小樣之別,大樣者當為鐵范,甚殊可寶;“永安一百”銅品存世甚少,無論大小樣均為稀品。永安錢的形制厚重,風範粗獷大氣;錢文書體渾樸古拙,別具一格;“永安”兩字,除“永安一十”為左讀外,余皆右讀。
劉氏父子除了鑄過的永安錢外,尚鑄有少量的鐵“順天元寶”背上月下百、上月下千系列及“貨布”背三百和隋式“五銖”等。譜錄上最早刊載“應天元寶”背“萬”、“乾聖元寶”背“百”、“應聖元寶”背“拾”紀值錢的是日本奧平昌洪所著《東亞錢志》,經泉界前賢考訂其為幽州劉守光所鑄,並認為這三枚孤品錢早年均已流入日本,惟缺失背“千”錢。馬定祥批註《歷代古錢圖說》中則認為此套錢“應尚有乾天元寶背千錢,但實物尚未發現。”從出土實物上看,可證實此套紀值錢中確有背“千”錢存在,只是幣名不是批註中推測的“乾天”而是“順天”。
查年號通檢知,“應天”年號歷史上有四:一為史思明於唐乾元二年(759年)僭稱大聖燕王,年號應天;二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時建號;三為劉守光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建立大燕稱帝,改元應天;四為西夏襄宗趙安全即位後,改年號為應天(1206年)。從存世實物和歷史因素分析,可排除其他,此“應天元寶”背“萬”錢的鑄主非劉守光莫屬,亦有可能是當時建國改元時所鑄的慶典錢。在這套錢中,其錢文均為右鏇讀,字型生拙古奇,背“千”錢雖舊譜未載,但觀其錢文、形制、風範,與背“萬”、背“百”、背“拾”如出一轍,當同屬完整之系列品種。
錢幣樣式-正面錢幣樣式-正面
錢幣樣式-反面錢幣樣式-反面

相關內容

據現存資料和實物見聞統計,近年來燕故地又出了枚背“萬”白銅大錢,且品相絕佳,加上譜載品現存兩枚。背“千”前後出現過三枚,一為傳世品,其包漿底銹尚好,只是磨損嚴重,造成錢文漫漶;二為生坑品,河南出土,品相甚好,惜已落歸海外大藏家篋中。目前國內碩果僅存的是一枚生坑鎏金錢,為河南洛陽泉家所藏,一直視如拱璧。背“百”錢除譜載品外,據業內傳言東北和河南各曾出過一枚,皆為真品無疑,只是藏家秘不示人,難窺廬山真目。背“拾”則陸續出了四枚,內中有枚河南鞏義出的帶有鎏金痕跡之錢,製作較為精緻;總之,其目前面世數量不超過十枚。
是品生坑鎏金“順天元寶”背“千”大錢,為上述三枚之中最為精彩者;直徑37.5毫米,厚2.7毫米,重16克(見圖)。據原藏家言:1992年得之於河南洛陽古玩市場上,生坑,具體出土地不詳。其錢紅斑綠繡,背面有部分白鹼銹,當時因銹跡太大難見真貌,後經沸水浸泡,刀剔除銹,使之錢文清晰,始知是枚鎏金錢。其形制渾厚,輪廓周正,鑄工精整,品相極佳;錢文古拙灑脫,嫻熟流暢,書體多有行草筆意,且疏密有致,遒勁有力,看似稚拙,實則頗有韻味。是錢雖出之於河南洛陽,與史思明據東都時所鑄“順天元寶”背月紋年號錢同名,但風格迥異,具有濃厚的五代時期大錢氣息,從背文紀值上看,當為劉守光改元應天時所鑄的套子錢品種。推測地說,應天、順天、乾聖、應聖系列紀值套錢殆為紀念性質的慶典錢,由於鑄量甚少,存世極為珍罕,尤其是這枚背“千”大錢,除了可填補錢譜所載套錢的缺失品種外,還兼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不可多得的古泉名珍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