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966年由證嚴上人創立於東台灣的花蓮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里,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工作。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獲國務院批准通過於大陸成立基金會,成為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境外非營利組織所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並於2010年8月20日於蘇州靜思書院舉行掛牌典禮。

基本信息

簡介

1966年證嚴上人創立於東台灣的花蓮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里,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工作。慈濟的志業,由慈善而醫療、教育、人文;從偏遠的花蓮開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四十七個國家設有分支會或聯絡處,迄今援助超過七十一個國家地區,慈濟人以感恩心,付出無所求,為每一位受難者真誠關懷與膚慰。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獲國務院批准通過於大陸成立基金會,成為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境外非營利

組織所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並於2010年8月20日於蘇州靜思書院舉行掛牌典禮。

慈悲的足跡雖已遍灑全球,但天下仍災難頻傳,上人殷切叮嚀「來不及、來不及了!」,呼籲大家加快腳步,匯聚善與愛的力量,人人力行克己復禮,回歸簡樸生活。因此,在慈濟邁向第四十一年之始,上人提出「回歸竹筒歲月」的叮嚀,呼籲人間菩薩大招生,加快淨化人心的腳步,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祈願為達到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共同努力。

慈濟人共同秉持著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舍」的理念。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人文情懷,超越種族、國家、語言、膚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志業,不僅使「大愛」成為一種普世價值,更將中華文化底蘊中的人文精神發揮到極致。

慈濟人所推動的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項,統稱為「四大志業」;另投入骨髓捐贈、環境保護、小區志工、海外賑災,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法印」。

四大八法

慈善志業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善志業從弱勢家庭濟助到心靈關懷,包含長期扶困、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及海外慈善。慈濟重視的不只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 - 「教富濟貧」,是富者因施而樂,學習付出愛心濟助貧困,找到生命的意義;「濟貧教富」,啟發貧困者富有愛的心懷,走出生命的幽谷,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盡一己之力,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長。

教富濟貧、濟貧教富

台灣的慈善經驗,因著大愛牽引出全球四十七個國家、三百四十五個聯絡點,在全球六十九國留下愛的足跡,戰亂的阿富汗、科索沃、盧安達;民生困頓的外蒙、北韓;遭逢地震重創的土耳其、伊朗、薩爾瓦多;飽受風災、水災肆虐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多米尼加,以及南亞海嘯的受災區域,甚至是遭遇颶風的美國,及水患侵襲的玻利維亞,慈濟志工皆不分宗教、種族,大愛始終如一。秉持著「教富濟貧、濟貧教富」的感恩心,悲智雙運。

就像南非的慈濟志工,為當地婦女開設五百多所職訓班,教她們一技之長,這些黑人婦女後來奉獻出大愛,長途跋涉、深入小區照顧愛滋病患。美國遭逢卡崔娜颶風摧殘時,慈濟人盡一己棉薄之力,募款救災。印度尼西亞紅溪河,在一場大水之後,慈濟以「清掃、消毒、發放、義診、建大愛村五管齊下,讓上萬災民接受義診,並擁有全新的大愛村小區、設有義診中心、慈濟學校及伊斯蘭教堂,慈濟感恩、尊重、愛付出,也鼓勵村民互助互愛,現在大愛村的居民們開始作環保、加入了志工行列;而印尼回教習經院亦在慈濟長期援助每月五十噸白米,和志工的愛心互動下,除自力更生並也投入志工服務。習經院教長甚至將證嚴上人的法相高掛在教室里,以表尊敬和感恩,這也象徵著真正的無私大愛是沒有距離、超越一切世間藩籬。

走在最前,做到最後

中國大陸自1991年華中、華東發生世紀洪災,慈濟基金會秉持「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的原則,在中央及地方各級領導的支持下開展慈善工作,慈濟人自籌旅費,不計辛勞,年年以一分如同對親人的疼惜與關愛,從未間斷,已幫助超過二千萬人次。

在江蘇、安徽、甘肅、貴州、福建、廣東等二十七省市自治區,分別進行各種慈善工作,對洪災、雪災及震災地區的民眾發放民生物資,援建新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中國小,提供清寒獎助學金,援建水窖,移民遷村、冬令發放糧衣被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強震,5月14日慈濟志工緊急趕赴災區;5月15日,全球慈濟人同步展開「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募款、募心活動,啟動人人的愛心善行,匯聚善的共振、愛的福緣。慈濟由設立賑災服務點,展開熱食供應、義診服務及心理的關懷等服務工作,並鼓勵受災的鄉親一起投入志工,以服務走出悲慟。看到鄉親由憂愁至展開笑容,彼此鼓舞照顧,令人深感欣慰與安心。慈濟動員醫護團隊投入義診、往診服務鄉親,守護鄉親的生命及健康。

慈濟在川震的重建腳步,將以四年三階段的執行方案,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協助災民重建家園。在永久性住房及校園重建規劃的同時,協助災區先行搭設能夠使用三年以上的簡易教室、簡易寺廟,提供一個可以遮風、躲雨、驅寒、避熱之處,讓災民得以暫時先安身及學生的學習環境有個緩衝地,並藉以鼓勵災民走出陰霾,並恢復生機。緊接著慈濟將投入「希望工程」,目前已開工或進行規劃中計十三所學校。

醫療志業

證嚴上人一念悲憫,於慈善工作中發現,因病而貧,初始設義診所為貧困者義診,進而創立醫院。在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貧窮的由來」,救濟工作只能治標,「防貧止病」才是根本之道。於是,懷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台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推向「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願景,提升東部醫療水平。

以人為本 以病為師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1979年,上人發起興建醫院的大願,籌建歷程百轉千折,備嘗艱辛,終於在「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的號召下,不論是小攤販或是企業家,匯聚涓滴愛心力量,共成建院善舉。

1986年8月,佛教慈濟醫院矗立於花蓮,開啟「守護生命守護愛」的慈濟醫療志業新里程。目前於台灣另設立花蓮玉里、台東關山、嘉義大林、台北新店及台中潭子等綜合醫院,同步推動「醫療志工」制度,配合醫護團隊,做到全程、全人、全家、全隊之「四全」照顧,達到「身、心、靈」統合療護目標。此外,由點而線而面,「慈濟醫療普遍化」透過義診下鄉,從城市到鄉村,在山之巔、水之涯,開展全台醫療網路。

慈濟的醫療理念是以病人為中心、以小區為導向。醫護人員的天職是以專業的知識、技能,把現代醫學的進步與好處,送到社會各個角落給需要的人。「病人不能來, 我們就要走過去!」慈濟延伸醫療網路,照顧醫療貧瘠地區的民眾,包括貧戶、街友、原住民、獨居長者等。而遍布各地的志工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主動發現需要幫助的病患,協助他們就醫或提報進行居家往診。

TIMA醫療服務網 守護貧苦患者

慈濟以生命平等的理念,不收醫療保證金,讓貧者免費就醫,並且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TIMA),目前在全球十一個國家,設有五十八個據點、超過七千名醫護專業志工,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全球醫療服務網。

四川震災中有許多前往義診的慈濟志工,他們都是來自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及國際人醫會成員;人醫會志工,平日以關懷居住地貧苦患者為主,執行包括外科手術在內的全科性義診服務,若國際間發生災難,也配合慈濟賑災行動,啟動醫療救援工作。截至2008年12月底,已在全球三十九個國家義診,服務超過一百五十萬人次,為偏遠及醫療資源缺乏者義診,也為海外貧病民眾進行大型跨國義診。

1999年春,慈濟與廈門市醫學會舉辦兩岸醫學交流及聯合義診以來,陸續在福建福鼎、安徽銅陵、河南固始,及湖南桑植和永順、安徽郎溪與宣州、貴州花溪等地舉辦義診施藥。另外在內蒙的土默特左旗、蘇尼特右旗和河南平輿縣、貴州羅甸縣、福建的福鼎市等地發放醫藥箱。

2000年6月,慈濟援建上海東方肝膽醫院病房大樓,2004年9月再度籌款援建福建福鼎市醫院醫療大樓。同時,慈濟與殘疾人協會針對白內障患者給予復明手術,期望慈濟的醫療之愛,讓病苦者獲得更好的服務。慈濟並在寧夏、湖南、河南、浙江、安徽、江蘇、貴州、雲南、廣東等地興建愛幼中心,加強對婦幼同胞的照護。

教育志業

慈濟繼踏出了慈善和醫療的腳步之後,基於培育醫護人才,和解決台灣東部少女的就業問題,於是在1989年成立慈濟護專,邁向教育志業的第一步,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稚園、國小、中學、大學、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並于海內外設立幼稚園、國小、中學,開展社會教育推 廣,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教之以禮 育之以德

慈濟教育是以「慈悲喜舍」為校訓,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不僅重視專業教育,更重視啟發人的「良能」。所以在學校里,不只教授學業,還要五育並進,更要強化孩子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尤其在靜思語教學的推廣下,讓孩子學習付出、學會感恩。例如在慈濟大學附屬實驗國小,優秀的學生才能打掃廁所,以相對於將勞動服務視為處罰的想法,堅持「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理念,並培養學生待人熱情與禮貌的態度。

而慈濟大學為了培育優秀的醫護人才,更在證嚴上人的推動下,開啟了「無語良師」遺體捐贈的先河,讓醫學院學生藉由大體捐贈者的大舍情懷,讓自己的專業訓練更加紮實,期許未來能回饋到每一位病人身上。這項創舉也帶動了台灣醫學教育在解剖學上,及醫療人文精神上的提升。

為了讓慈濟的教育理念更加落實,因此在全球推動社會人文教育,希望慈濟人文不僅在學校開枝散葉,更要在每一個有愛的地方開花結果,開設人文推廣課程,設立兒童精進班、青少年成長班等。而在大專院校更組織了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及在各級學校成立了慈濟教師聯誼會,數萬名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切磋教育的真義,更難得的是,有一群大愛媽媽深入台灣七百多所國小,利用晨間自習時間,以「靜思語」的真情大愛陪伴孩子成長。

教育常隨著慈善救助工作為受災或缺乏資源的貧苦民眾建構希望。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灣發生強烈地震,瞬間的天搖地動,建築崩壞傾頹,慈濟志工摸黑前往災區救災,並提供災民各種援助;然而學校已成為危樓,孩子的教育是當時急需解決的問題。

人文志業

慈濟人文志業,是守護道德的盤石,融合中華文化,肩負「為心靈淨化作活水、為祥和社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目、為癲狂慌亂作正念」的使命,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創造愛與善的循環。出版雜誌、書籍、廣播、電視、網際網路,以闡揚人性真善美為依歸,擔負「報真導正」之責任,彰顯人與人之間關懷互助的大愛情操,借著有形的志業來淨化無形的心靈空間,進而提升社會的祥和美好。

慈濟於1966 年展開慈善志業的同時,人文就已深蘊其間,而後醫療、教育等志業亦與人文息息相關。

何謂人文?「人」就是人品典範,「文」就是文史流芳。慈濟推動各項志業都以人為本,期待人人依循倫理,敬天愛地,培養內在品德,而儀表言行都能守分合宜,讓人歡喜。譬如證嚴上人的《靜思語》是上人身心實踐而體會的智慧法語,也是他思想理念的結晶,《靜思語》已經翻譯超過十一種語言版本,由於內容與生活貼近,言淺意深,豐富且實用,普遍受到讀者喜愛,發行以超過三百四十五萬本,是現代人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

慈濟腳步持續邁前,人文也更具深度化,靜思文物、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皆以闡揚人性真善美為依歸,擔負「報真導正」的責任,將慈濟清流散播到各角落,進而提升社會的祥和美好。

有聲無聲出版品

「靜思人文」所出版的各種音樂CD、DVD,以及英、日、德文、簡繁體字的慈濟書籍,在全球各分支會聯絡處都設有流通處,還有洋溢著書香與茶香的靜思書軒,提供忙碌的現代人心靈休憩的場所。

平面媒體

由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發行的定期刊物,包括慈濟月刊、英文季刊、日文月刊,以及1998 年8 月1 日創刊的經典雜誌,深受海內外讀者喜愛。為減少紙張使用,慈濟月刊及經典雜誌都已完成電子數位化。

廣電媒體

「慈濟世界」廣播自1985 年11 月16 日開播以來,由於節目製作嚴謹,一直擁有廣大的聽眾。目前收聽範圍已涵蓋台澎金馬、大陸、北美等地,每天在十六家電台十九個頻道平均播出十個小時。

1998 年元旦「慈濟大愛電視台」開播,以闡揚人性光明面,呈現社會正面良善角度為訴求,據媒體多年以來調查顯示,大愛台對社會正向的影響力高居所有電子媒體的第一位。

已在全球各地演出逾百場的《親恩浩連天》音樂手語劇,2005 年8 月20日首度在大陸蘇州開明大戲院公演,短短兩天即吸引八千多位民眾前往觀賞,並於2007 年在南京人民大會堂再次演出。整齣戲以孝道為主軸,詮釋母親懷胎之苦、父母冀子成材的殷切和失落,與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懊悔,闡述「行善行孝不能等」的道理,深獲好評。

1996 年慈濟於北京大學舉辦跨世紀中華音樂文化交流,此後,又與南京、蘇州、集美大學等校進行兩岸青年交流;並於安徽、江蘇、福建、河北、江西、貴州等省份援建四十餘所中國小。此外,2007 年5 月,與蘇州市合辦「新教育兩岸書香交流研習」,透過贈書與素質教育研習方式,傳遞彼此的愛與關懷。

在各種交流互動中,兩岸師生真誠互動,青年學子相偕前往敬老院、福利院,為老人服務、奉茶。從付出中,他們明白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做人的本分,而幫助別人,更是生命最踏實的意義。

骨髓捐贈

海內外慈濟人回響證嚴上人的號召,為全球的血液疾病患者,爭取生存的權利,於1993年成立「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2002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以臍帶血、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希望為人類醫療帶來新的展望。在慈濟志工全力倡導及熱烈參與下,許多善心民眾加入骨髓捐贈驗血行列。每一對案例都是由慈濟志工一路勸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緣顯示台灣的愛心密度之高,這些具備大愛胸懷的捐贈者所奉獻的,是清淨無染的大愛,證嚴上人說,這就是「清水之愛」。

1997年4月18日,安徽省劉姓少年因罹患白血病,經由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找到捐髓者,此後兩岸髓緣不斷。本著「尊重生命」,以及「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理念,慈濟骨髓資料庫截至2008年底已逾三十一萬筆資料,已完成一千八百零一例移植配對,移植成功率更超過百分之八十,受髓者遍布全球二十七個國家及地區,其中大陸地區就達七百四十八例。慈濟骨髓志業推動為大陸血液疾病患者積極開啟生命另一扇窗。

環境保護

自1990年證嚴上人在一場「幸福人生講座」中呼籲「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慈濟人對環保工作的堅持與推動,可謂不遺餘力。為倡導垃圾減量、提倡資源回收,環保志工不分年齡、階層,不畏髒亂,低頭彎腰,為地球環境而無私付出。其中不乏身障、年邁者,如高雄仁武資源資源回收筒的環保志工邱淑惠克服眼盲的不便,照料家人之餘,仍投入環保工作,為地球盡一分心力;宜蘭礁溪的張林蕉老阿嬤,從九十歲開始做環保回收,直至一百零四歲往生,共帶領出數百位環保志工繼續她的遺志與願力。

目前慈濟在全台各鄉鎮小區的回收定點超過四千五百個,有六萬多人領有環保志工證,參與做環保的志工超過二十萬人。2002年起,慈濟志工將環保回收基金轉作護持大愛電視台,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

小區志工

慈濟志工在小區敦親睦鄰,實踐儒家「里仁為美」的理想,使小區為人人安居、具有仁風之所,建立起各小區間互相聯誼救援的網路,給予周遭孤苦無依的人細心的照顧,在急難來臨時透過相互幫助,啟發人人心中的善念,讓社會處處充滿溫暖。

1996年賀伯風災過後,證嚴上人有感於人與人間的冷漠疏離,提出「社區志工」(小區志工)的呼籲。以小區為主,重新整編委員組,帶動小區民眾關懷土地、聯繫左鄰右舍的感情。共同投入掃街、認養公園、整治溪流、資源回收、關懷老人、照料貧困、醫院志工的工作。並舉辦各種鄉土文化活動,與婦女成長班、親子成長班等,以凝聚小區民眾的力量,遏止犯罪發生。同時,成立「小區關懷救難系統」,平時即掌握小區資源。

國際賑災

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國國國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迄今援助七十個國家及地區。依循“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等原則,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建房屋、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儘管有別,“尊重生命”的理念卻是始終如一。

寰宇慈濟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遍及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

慈善項目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冬令發放、甘肅扶貧、貴州扶貧、大愛敬老、大愛助學

理事會

成員

理事長:證嚴上人

副理事長:王端正

秘書長:林碧玉

慈濟基金會第二屆理事名單:鮑蜀生、周道志、釋悟見、陳玉簪、施素琴、洪寶玉、謝美如、鍾易錚

慈濟基金會第二屆監事名單:許瑜娟、佟玲、黃華德、高明善、王昱璇

慈濟基金會第一屆理事名單:鮑蜀生、周道志、釋悟見、陳玉簪、施素琴、洪寶玉、謝美如、鍾易錚

慈濟基金會第一屆監事名單:許瑜娟、王健、黃華德、高明善、王昱璇

理事會日期

2013年03月13日 第二屆第3次理事會議

2013年12月21日 第二屆第2次理事會議

2013年03月20日 第二屆第1次理事會議

2012年12月28日 第一屆第7次理事會議

2012年08月27日 第一屆第6次理事會議

2012年03月03日 第一屆第5次理事會議

2011年11月13日 第一屆第4次理事會議

2011年03月18日 第一屆第3次理事會議

2011年12月24日 第一屆第2次理事會議

2010年08月20日 第一屆第1次理事會議

慈濟十戒

正式參與慈濟團體者,如慈濟委員、慈誠隊員、慈青等,應依循證嚴法師所定十戒: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不抽菸、不吸毒、不嚼檳榔

不賭博、不投機取巧

孝順父母、調和聲色

遵守交通規則

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

非公募基金

非公募基金會是指無權向公眾募捐的基金會,據統計,因國家的鼓勵政策,非公募基金會從2004年第一家至今,已發展到900多家。  

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
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
南都公益基金會
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
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凱恩克勞斯經濟研究基金會
北京市黃胄美術基金會
北京光彩教育基金會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市華夏醫療保健基金會
上海增愛基金會
凱風公益基金會
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北京惠蘭醫學基金會
北京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節能與電力技術開發基金會
北京精瑞住宅科技基金會
北京九三王選關懷基金會
愛佑華夏慈善基金會
北京老舍文藝基金會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會
北京滿學研究基金會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北京蘋果慈善基金會
北京市國際高爾夫發展基金會
浙江正泰公益基金會
北京市華夏中醫藥發展基金會
北京工商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市劉光鼎地球物理科學基金會
北京新發展慈善基金會
安徽省中宜教育基金會
北京市董輔礽經濟科學發展基金會
安徽太和保興助學基金會
北京河南進京務工創業人員志願服務基金會
安溪縣劉鴻基教育基金會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北京市金杜公益基金會
上海李連杰壹基金公益基金會
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會
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市中華世紀壇藝術基金會
北京觀復文化基金會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
北京春苗兒童救助基金會
北京慈弘慈善基金會
天津市鶴童老年公益基金會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扶助貧困兒童就醫健康基金會
北京復興大國學文化基金
北京富利兒童救助基金會
北京高占祥文化藝術基金會
北京歌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會
華民慈善基金會
北京工業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
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
北京修遠經濟與社會研究基金會
北京光華設計發展基金會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
北京郭應祿泌尿外科發展基金會
北京國際藝苑美術基金會
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

北京國珍愛心基金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育基金會
阿壩州教育基金會
北京弘毅慈善基金會
北京華北電力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華亞藝術基金會
北京華嚴慈善基金會
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
北京慧眾慈善基金會
安徽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勵基金會
安徽夢都慈善基金會
北京金榜題名慈善基金會
安徽省安慶一中教育發展基金會
北京景山教育基金會
安徽省池州仁眾教育基金會
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基金會
北京康盟慈善基金會
北京科技大學教育基金會
安徽省黃梅戲藝術發展基金會
安徽省建中教育發展基金會
安徽省相淮專利基金會
北京利星行慈善基金會
北京林業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龍門慈善基金會
北京綠谷教育基金會
安徽省徐悲鴻教育基金會
安徽省趙朴初公益基金會
北京民生文化藝術基金會
北京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
安徽省中國小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
北京人大附中教育基金會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發展基金會
北京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基金會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世紀慈善基金會
北京市長江科技扶貧基金會
北京市傳統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
北京萬通公益基金會
北京市發展僑務事業基金會
心平公益基金會
北京市國家公務員培訓基金會北京市華僑事業基金會
北京市華夏人慈善基金會
安徽天徽慈善基金會
安吉縣企業家助學基金會
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
北京市惠民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
寶鋼教育基金會
北京市李桓英醫學基金會
保定軍校基金會
北京市劉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
北京市陸學藝社會學發展基金會
北京市梅蘭芳藝術基金會
北京市美疆助學基金會
北京市農發扶貧基金會
北京市王忠誠醫學基金會
北京市吳秉銓病理學發展基金會
北京市希思科臨床腫瘤學研究基金會
北京市戲曲藝術發展基金會
北京市陽光保險愛心基金會
北京SMC教育基金會
北京市曾憲義法學教育與法律文化基金會
北京市職業教育基金會
北京財貿學院校友促進教育基金會

北京長江藥學發展基金會
北京四中校友促進教育基金會
北京太陽穀慈善基金會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基金
北京吳祖澤科技發展基金
北京戲曲藝術教育基金會
北京曉星芭蕾藝術發展基金會
北京協和醫學基金會
北京協和醫學院教育基金會
北京成龍慈善基金會
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
北京興大助學基金會
北京陽光智慧財產權與法律發展基金會
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
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北京于魁智京劇藝術發展基金會
北京中國石油大學教育基金會
北京藝海慈善基金會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
北京友好傳承文化基金會
福建福光基金會
福建省潘振東教育基金會
北京中醫藥發展基金會
光山縣司馬光教育基金會
北京幽蘭文化基金會
東南大學教育基金會
福建大豐文化基金會
北京中藝藝術基金會
福建集美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會
福建省鄧子基教育基金會
福建省黃仲鹹教育基金會
福建省龍巖市李新炎慈善基金會
福建省諾奇大學生創業基金會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教育基金會
福建省泉州賢鑾福利基金會
福建省石獅市盧祖蔭教育基金會
福建省石竹慈善基金會
福建喜盈門慈善基金會
福建醫科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福建張天福茶葉發展基金會
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會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基金會
陳香梅公益基金會
成都公和社區發展基金會
成都賀麟教育基金會
成都市育漢教育基金會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科技教育基金會
淳安縣丁香教育基金會
北京原點文化經濟創新基金會
大連市潔華藝術人才基金會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
北京遠洋之帆公益基金會
東莞市東莞理工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
東莞市金勝教育發展基金會
東陽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金會
鄂爾多斯東聯教育基金會
鄂爾多斯市成吉思汗基金會
鄂爾多斯市東勝教育發展基金會
鄂托克旗教育基金會
礬都慈善基金會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
豐順縣紫琳慈善基金會
 

佛山市熾昌慈善基金會
佛山市建設文化事業基金會
佛山市金盾救助基金會
福安市實驗國小榮教基金會
福建陳燕平慈善基金會
北京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
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暨和平教育基金會
福建福海文教基金會
福建海西青年創業基金會
福建宏利基金會
北京卓越企業家成長研究基金會
福建江夏慈善基金會
比亞迪慈善基金會
福建閩西陳景河慈善基金會
福建農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福建莆田市真情社會福利基金會
福建尚德教育基金會
福建省愛心公益基金會
濱州市黃河文化基金會
福建省郭文梯教育基金會
濱州市樂安慈孝公益基金會
濱州市孫子文化基金會
北京中國礦業大學教育基金會
長沙市公安民警互助基金會
福建省僑聯事業發展基金會
福建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
長沙市明德中學至善教育基金會
福建省少數民族發展基金會
常熟理工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
福建省王清海職業教育發展基金會
福建省廈門灣紅樹林濕地自然保護基金會福建省消防事業發展基金會
福建省興業慈善基金會
福建省亞通助學助殘基金會
福建省逸仙教育基金會
福建省漳州市中揚梅香慈基金會
福建省自學考試獎勵基金會
福建泰安社會公益基金會
福建王丹萍基金會
常州公安大病特困救助基金會
福建新華都慈善基金會
常州羅溪南港港機慈善基金會
福建益閩幹部教育基金會
福建運盛青年基金會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
福建中醫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
福建自然門教育發展基金會
福州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
福州市人口福利基金會
撫順市雷鋒基金會
阜陽匯鑫教育基金會
潮安縣文里愛心基金會
富順縣育才教育基金會
北京郵電大學教育基金會
廣東省百川慈善基金會
廣東省陳紹常慈善基金會
廣東省春桃慈善基金會
廣東省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獎勵基金會廣東省達清慈善基金會
廣東省大成慈善基金會
廣東省電視藝術文化發展基金會
廣東省東風日產陽光關愛基金會
廣東省發展中醫藥事業基金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