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憎分明

愛憎分明

愛憎分明是一個成語,出自續範亭《延安五老》詩:愛憎分明是本色,疾惡如仇不寬恕。成語形容愛和恨的立場和態度十分鮮明,體現了個人或組織及團隊的立場、觀點與人生追求。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愛憎分明愛憎分明
[釋義]憎:恨。
愛和恨的界限十分清楚。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表示對人和物喜愛與厭惡
[例句]要做到~;首先應該劃清是非的界限、敵友的界限。

核心理念

需要決策者和管理者在管理中正確引導所部成員,解決好思想認識與輿論導向問題,把團隊成員的意識、意志與毅力集中到所從事的具有偉大意義的事業上來,從多方面切入隊伍建設的主題,來凝聚人心。同時,團隊成員要緊跟集體步伐,符合組織節拍,顧全大局,不計小利,為自己的崇高理想與偉大使命而努力奮鬥。
內涵解讀
3U定義的愛憎分明是認定卓越人士做好事業的前提之一,愛憎分明也團隊所從事的偉大事業的基礎,是個人品德與團隊品質的重要性標誌。它決定著團隊凝聚力的大小,決定團隊領導者思想工作的成就和團隊前進的速度。如果團隊立場問題的解決,這個組織就會鬥志昂揚、推進事業就會更加順暢,聚力才會得到加強,走向卓越就會更有希望。

成語典故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天,在上課時,教室里放映的片子裡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刀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
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裡像大海一樣洶湧澎湃。一個被五花大綁的中國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腦海閃過,魯迅想到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