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羅斯戰役

恆羅斯戰役

怛羅斯(Talas)戰役,又稱怛邏斯之役或但邏斯之役。是中國唐朝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新興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國、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內的中亞諸國相遇而導致的戰役。

基本信息

戰役簡介

怛羅斯(Talas)戰役,又稱怛邏斯之役 但邏斯之役。是中國唐朝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新興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國、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內的中亞諸國相遇而導致的戰役。

恆羅斯位置示意圖
恆羅斯位置示意圖
怛羅斯戰役是一場當時歷史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帝國間的碰撞。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在天寶10年(公元751年)爆發。史載戰鬥持續了五日。初期戰鬥唐王朝的精銳步兵占上風,但是兵力懸殊戰爭變成僵局,其間大唐聯軍的葛邏祿部見勢不妙,倒向大食。唐軍步兵因此與唐軍主力失去聯絡。阿拔斯王朝聯軍乘唐軍士兵發生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主力對唐朝步兵猛攻。高仙芝受到大食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無力支撐而潰不成軍。勢危之時,副將李嗣業勸高仙芝棄軍逃跑,別將段秀實責備李嗣業說:“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李嗣業甚感慚愧,與段秀實一起,集攏散卒向安西退守。於是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和別將段秀實收攏殘部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聯軍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惟恐大食追兵將及,殺死百餘名拔汗那軍士才得以率先通過。最後高仙芝等和數千名唐兵逃至安西。此役以大食軍完勝奔襲問罪的大唐聯軍為結局,唐三萬餘士卒近乎全沒,只有少數逃脫。

戰役結果

怛羅斯之戰後,安西都護府的精銳兵力損失殆盡,但盛唐時期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

大唐名將高仙芝大唐名將高仙芝
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也許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高仙芝敗退後,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叛反於范陽,天下大亂。高仙芝奉命征討叛軍,在防務空虛、兵不習戰的情況下扼守潼關,一度保衛了長安的門戶。遺憾的是,不久玄宗聽信讒言,錯斬了這位雖有過錯但始終對唐室忠心耿耿的將領。此後唐朝逐步陷入藩鎮割據狀態,再未重現昔日輝煌,在西域的霸權也隨著盛唐的崩潰而隨風消逝。

戰役影響

戰役之後,大唐王朝在西域的實力並未受到影響,但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導致唐朝無力經營西域,並自此退出對中亞霸權的爭奪。原本臣服於唐朝的中亞諸國轉而臣服於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對伊斯蘭教在中亞的傳播起了作用。儘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羅斯戰役的勝利,但是懾於唐朝軍隊在戰鬥中所展示驚人的戰鬥力,阿拔斯王朝也打消東進擴展領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許了葛羅祿在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附近的擴張。他們自立了一國家,並一直維持至九世紀末被後來建立黑漢王朝的入侵者消滅。長遠來說,部分因為怛羅斯戰役的影響,伊斯蘭文化比中國文化對中亞的影響更為深遠。中國的造紙術亦因為唐軍戰俘中的造紙工匠被帶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發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在撒馬爾罕新建的的造紙坊里工作而傳到中亞和中東。怛羅斯戰役對東西方歷史進程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恆羅斯之戰 - 地理 地理方面:觀察地圖以及結合史書我們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 ),“深入七百餘里”,其實已經在阿拉伯的地盤上作戰,阿拉伯在補給,情報等方面占了絕對的優勢。
恆羅斯之戰
兵器方面:唐軍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極大,列陣而出則“如牆而進”,肉搏時候威力不減,史載李嗣業用陌刀肉搏“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騎兵方面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在近身肉搏時候則是用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樣大刀”。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唐朝軍隊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成熟的弩,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範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面顯然遜色不少。由於高仙芝在與阿拉伯大軍對戰之前曾經圍攻怛邏斯城,我們有理由推測高仙芝還使用了車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床弩。
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絕對的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不能相比的。
恆羅斯之戰 - 戰役過程 天寶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在翻過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羅斯,並且開始圍攻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附近)。事後的許多歷史研究者和軍事家對此感到困惑,高仙芝的數萬中國軍隊是如何在面臨高原缺氧、且幾乎沒有補給可能的情況下翻越帕米爾高原(時間長達2個多月)?而這樣一支理應疲憊不堪的軍團還能在達到目的地後與擁有地利人和、數量數倍於己的阿拉伯軍隊作戰,這本身已經是戰爭史上的奇蹟了。
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訊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羅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阿塔附近展開了決戰。由於唐軍將士極其英勇善戰,加上強弓硬弩的技術優勢,高仙芝曾經占得上風,阿拉伯聯軍先後7次進攻均被唐軍步、騎兵壓制住。阿拉伯軍隊一味依賴輕騎兵突擊的弱點再次暴露無疑:這種戰術在訓練有素、陣形整齊的敵人面前很難湊效,19年前他們在歐洲的圖爾之戰中正是敗在了堅守陣地的法蘭克人手下,停止了對西方的擴張。但這次由於阿拉伯聯軍兵力實在太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戰鬥持續了五天,雙方仍是不分勝負。然而就在兩軍相持不下的重要時刻,形勢發生突變。在第五天傍晚的激戰中,葛邏祿部僱傭兵見勢不妙突然叛變(事後有人認為是被阿拉伯人買通的結果),這成為戰役的轉折點。叛軍從背後包圍了唐軍步兵,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唐軍突然失去了弓弩手的支援,陣腳頓時大亂。阿拉伯聯軍趁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唐軍陣營的中心,連日征戰的唐軍在內外夾擊下再也支撐不住,終於潰敗,高仙芝在夜色掩護下單騎逃脫。李嗣業、段秀實收攏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聯軍中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造成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恐阿拉伯追兵將及,不惜對盟軍大打出手,揮舞大棒斃殺百餘名同屬大唐聯軍的拔汗那軍士,才殺開一條血路,殘餘唐軍得以通過。此前李嗣業還曾勸高仙芝棄兵逃跑,被段秀實斥責為“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在李嗣業等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最後高仙芝只得引殘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軍損失慘重,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陣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餘人得以身還。但唐軍也重創了阿拉伯部隊,殺敵7萬餘人。懾於唐軍所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的霸權而已。而中國方面由於幾年後爆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只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與此同時,吐蕃的崛起成功的阻擋了阿拉伯人的東進,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進一步失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