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邏斯

公元654年,阿拉伯伊斯蘭“聖戰”大軍開始了對中國的入侵。 公元917年,于闐國不堪穆斯林的屠殺,大軍直逼喀什噶爾城下報復。 公元998年,于闐大軍於再度兵臨喀什噶爾。

一,恆邏斯之戰
公元654年,阿拉伯伊斯蘭“聖戰”大軍開始了對中國的入侵。在半個多世紀內,相繼征服了我國唐朝所轄的中亞諸國及這一地區的許多重要城鎮。
公元709年,阿拉伯帝國駐伊拉克總督哈查智給其親信卡西木與庫泰拔下令:伊斯蘭教東征的最後目的地將是中國,二人中誰先征服大唐帝國,誰就是未來的中國總督。在這個強烈誘惑的鼓舞下,任阿拉伯駐呼羅珊總督的庫泰拔,直接向東用兵,要與唐安西大都護的主力部隊決一高下。公元715年,唐安西都護府1萬大軍在拔賀那(今烏孜別克斯坦費爾乾納)城下給前來進犯的阿拉伯伊斯蘭教東征軍以迎頭痛擊,取得巨大勝利。可惜由於唐玄宗對阿拉伯入侵中亞的問題上採取了綏靖態度,致使這次戰果未能進一步擴大。就在當年,庫泰拔的一支部隊乘虛攻占了疏勒都督府(今喀什噶爾),在今日新疆的土地上第一次樹起了伊斯蘭教的大旗。很快,擁重兵在外的庫泰拔因不服新登位的阿拉伯哈里發蘇來曼而舉兵謀反,結果失敗被殺。不久,又在崛起於西域的吐蕃大軍的攻擊下,阿拉伯軍隊被迫西撤。
公元751年,阿拉伯大軍捲土重來。唐帝國為了保護四鎮及安定安西地區,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領漢兵兩萬,藩兵一萬,長途奔襲七百餘里,翻越帕米爾高原海拔7224公尺的穆斯塔格山主動出擊阿拉伯人。兩軍在恆邏斯城相遇。阿拉伯方面的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加上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屬國的兵力數萬,總兵力當在十萬至十二萬之間。
唐軍騎兵一般使用馬槊,在近身肉搏時候則是用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樣大刀”。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唐軍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極大,列陣而出則“如牆而進”,肉搏時候威力不減,史載李嗣業用陌刀肉搏“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唐朝軍隊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成熟的弩,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 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範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面顯然遜色不少。
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絕對的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不能相比的。
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高仙芝曾經占有很大的優勢,中國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中國軍隊戰鬥到傍晚之後,葛邏祿藩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中國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而阿拉伯聯軍乘中國軍隊由於葛邏祿僱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中國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但是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段秀實和李嗣業保著高仙芝撤離了戰場。由於對中國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的驚人的戰鬥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 
恆羅斯一役對整個唐帝國的影響卻並沒有像某些人所說的那么明顯,雖然此役導致蔥嶺以外諸國相續叛唐,依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但整個唐帝國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二、于闐“聖戰”
公元915年的一個深夜,索圖克帶領自己的穆斯林親軍,在喀什噶爾的皇宮內進行了一場流血的宮廷政變,殺死了他的叔叔,不信伊斯蘭教的大汗奧古勒恰克,一舉奪回了喀喇汗大汗之位。這是新疆歷史上第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地方政權首領。他死後被安葬在阿圖什。蘇丹索圖克麻扎(陵墓)至今還被新疆穆斯林們視為宗教“聖地”。 
從此,喀喇汗國靠武力開始對本境和鄰近地區推行伊斯蘭化。
當時的于闐國(都城今和田縣境)國王李聖天,有漢族血統回鶻人(稱有回鶻血統漢族人似乎更合適),祖上曾娶唐宗室女,所以其一直自稱宗屬,稱中原為舅家,于闐國以佛教為國教。作為一個在漢文化下孕育並成長起來的西域人,李聖天忠誠的奉大宋政府為中央政府,穿漢服,行漢制,遭到了伊斯蘭的仇視,喀喇汗的幾次大規模入侵,都遭到了他有力的抵抗,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依靠對佛教信仰的忠誠和敦煌歸義軍的支援,他勇敢的率領西域各族人民抗擊喀喇汗的“伊斯蘭聖戰”。
李聖天曾派人告訴當時的阿拉伯呼羅珊總督說:“你們敢加害於我們的任何一人,我就要聚殲所有穆斯林團體”
公元917年,于闐國不堪穆斯林的屠殺,大軍直逼喀什噶爾城下報復。在喀什噶爾南70餘公里的英吉沙一線,雙方血戰7天7夜,于闐軍獲勝。此後,這兩大政權之間的戰爭消沉了好些年。
公元955年,索圖克的長子巴依塔什繼位。靠武力繼續推行伊斯蘭化,伊斯蘭教被正式定為國教。以喀什噶爾為中心的喀喇汗國,就是從公元960年開始,為國際伊斯蘭教界所正式承認。喀喇汗就成為我國新疆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地方政權。 
喀喇汗對本境和鄰近地區的異教徒不斷採取野蠻的軍事進攻。聖戰者們高唱: 
我們像急流賓士, 
我們出觀在城中; 
我們毀壞佛寺, 
我們在佛像頭上撤尿。 
進行“伊斯蘭聖戰”。
從公元963年開始,于闐政權就開始發動了針對喀喇汗的軍事報復,雙方相持不下。969年7月間,于闐又發大兵進攻喀喇汗,曾一度攻占喀什噶爾。971年(宋太祖開寶四年),于闐國王李聖天派遣一名叫吉祥的僧侶,將戰利品-----一頭大象獻給了宋太祖。這事在《宋史》里有專門記載。
公元998年,于闐大軍於再度兵臨喀什噶爾。他們以自己強大的軍隊為後盾,同時策反了喀什噶爾一帶潛伏的勢力裡應外合發起了大規模的武裝暴動,又一次占領了喀喇汗的王都。喀喇汗王阿里· 阿爾斯蘭在中亞撒馬爾罕聞報後,立即火速率軍東救。喀什噶爾城下一戰,于闐軍被迫撤退,困守喀什噶爾城之南的艾斯克薩城堡,經過長達5個月的攻守戰,于闐軍隊突圍殺回于闐。 
公元998年,于闐政權發動了對喀喇汗攻勢最兇猛的一次進攻。當阿里·阿爾斯蘭得知于闐軍再次興兵而來,他揮師南下,兩軍再次對壘於英吉沙。第一回合,阿里的四叔海珊戰死沙場。第二戰,阿里的二叔艾山又重傷斃命。第三次猛攻。喀喇汗的這位最高統帥與自己的姐姐艾麗努爾同時被斬,他的屍體被于闐軍隊拋棄,而頭顱被帶到喀什噶爾懸掛於艾斯克薩城堡牆頭。伊斯蘭士兵全軍覆沒。 
(阿里.阿爾斯蘭的死,為喀什噶爾留下了三處“聖戰”遺蹟,今天,依然是喀什噶爾穆斯林每逢年節必去朝拜的“聖地”。 
第一處,即艾斯克薩城遺址。 在今喀什市郊東南部的艾斯克薩村。
第二處古蹟是奧達木麻扎。位於今喀什市東南約50公里處的疏勒縣與英吉沙縣交界處的阿拉甫流沙地帶;是公元991年與998年于闐與喀喇汗兩次血戰的殺場。作為伊斯蘭教在新疆初期傳播的“聖戰”紀念地,引得當地與外地穆斯林世代爭相朝拜。奧達木麻扎朝拜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禱告真主讓當年戰死於此地的阿里阿爾斯蘭頭首重合,並祈求當年的“聖戰”英靈們為自己消災求福。 
第三處遺蹟,便是阿爾斯蘭墓。 
該墓坐落在市區東南部吐曼河東岸的高埠之上)
公元998年的英吉沙大戰,幾乎使喀喇汗毀於一旦。阿爾斯蘭堂侄卡德爾在公元999年,派出使節,向中亞伊斯蘭世界求援。由麥達音(即布哈拉)的4位著名伊瑪木(伊斯蘭教首領)率領的穆斯林東征軍,以及從巴格達、伽色尼(今阿富汗喀布爾西南)、花刺子模(在中亞烏孜別克斯坦)等地招募的士兵紛紛加入了進軍喀什噶爾征討中國異教徒的行列。這支號稱14萬的伊斯蘭星月軍。翻越帕米爾高原殺逼喀什噶爾城下,氣焰十分囂張。于闐兩萬漢人及各族軍隊主動放棄喀什噶爾向南撤退,誘敵深入。卡德爾以為有機可乘,窮追不捨。 結果在李聖天神出鬼沒的數次出擊後,接連損失了來自巴格達的將軍加拉里丁與花刺子模的將軍卡西姆,但他們依然冒險前進。
公元 1000年11月11日,戰線轉移到今策勒縣南部山地的波斯坦鄉(殉教者嶺,時至今天新疆還保留著此戰場遺址,每年都有數千新疆回教教徒前來拜祭)。伊斯蘭星月軍進入了于闐軍隊伏擊圈,喀喇汗大軍在軍情不明的情況下竟然還全體做起了禮拜。于闐軍隊當然毫不猶豫如猛虎撲食般衝下山來,打得喀喇汗軍一敗塗地。阿拉伯人嘆息說“聖戰者象雪崩一樣被殺死”。這一場鏖戰,伊斯蘭星月軍全軍覆沒,來自麥達音的4位伊瑪木全部喪生,至今在波斯坦鄉還能看到“四伊瑪木麻扎”。卡德爾敗北而歸。這一年多的“聖戰”,使喀什噶爾到于闐的千里大道兩旁,留下了一座又一座穆斯林的“聖戰”之墓,到今天仍歷歷在目。
公元1006年,經過相當的休整恢復,卡德爾再發大兵進擊于闐政權。在一場殊死的決戰之後,于闐王戰敗身亡。隨著于闐地區的被征服,整個塔里木盆地西南緣的佛教勢力開始宣告消亡。那些自東漢馬家軍戍邊開始遷徙至西域的漢人軍民遭到了伊斯蘭軍隊的血腥屠殺,在這裡從漢代起流傳了上千年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伊斯蘭穆斯林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