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河源區濕地

本沼澤區跨青海省雜多、治多兩縣,約為北緯32°50′—34°32′,東經91°07′—94°50′,在流域上,屬長江和瀾滄江的河源區。總的來說,雖然沼澤面積廣大,但因環境的趨同性,高寒成為沼澤發育最基本,最主導的因素,因而沼澤類型被嚴酷的環境制約得更加簡單。

地貌特徵

雄偉高亢的唐古拉山脈橫垣的沼澤區中南部,山體平均海拔高度為5 500m,有多座海拔接近6 000m的高峰。本區最高峰位於查吾拉西北,海拔5 821m。山的兩側呈不對稱狀態,南坡的怒江河源區,地形稍陡,古冰川谷甚多,在聶榮縣東側還發現有古冰帽遺蹟,存在大量冰蝕湖泊,冰磧遍地,因而屬於山前冰蝕平原區;北坡的長江源和瀾滄江源,也發現有巨大的古冰川槽谷,但整個地面更為低平,屬於冰水沖積平面,但從巨觀結構看,本區又屬於長江三大源盆谷地的東半部,成為地表水匯聚之所。這種低平的地貌特點對沼澤發育是十分有利的。

氣候特點

本區深居青藏高原內陸,具有高原半濕潤亞寒帶氣候,年平均氣溫-4.2℃,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6.2℃,極端最低氣溫達-45.2℃,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4℃,月平均溫度低於0℃的達7個多月。年平均降水量400—500mm,80%以上的降水發生在5—9月的植物生長期,因此氣候的季風性質仍十分明顯。
高寒有利於冰川發育,並成為沼澤發育的一個重要因素。本區自當曲左岸支流尕爾曲河源各拉丹冬大面積冰帽冰川向東至霞舍日阿巴峰,沿唐古拉山脊斷繼有冰川分布。總冰川數達500多條,冰川面積達1 000多平方公里,這些冰川是的固體水儲存庫,春、秋、冬季積累,夏季消溶,冰雪融水沿坡面而下,對山坡麓沼澤發育十分重要,而沼澤水又匯成河源水網,河水與沼澤水互補共濟,遂造成平緩的河源區沼澤廣布的態勢。
高寒還使凍土特別發育。本區屬於青藏高原大片連續多年凍土帶的東南部,地面凍結期長達7個多月,凍土層深厚、穩定,一般30—70m,最厚達120餘米。地表的長期凍結和快速凍結,一方面將土壤水封存在地層中,待來年融解時,便為沼澤發育提供水分;另一方面凍結層有效地阻止水分下滲,避免水分從垂直方向散失,對於降水量並不豐富的當曲發育沼澤亦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源情況

本區為外流水系,水文網密度大,可達0.5km/平方公里左右,洪泛河水可覆蓋廣泛,有效地補給沼澤。河水流量大、水量豐沛也是突出特徵。例如,當曲支流尕爾曲的集水面積僅4 123平方公里,但其多年平均流量達24.2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達7.60×10(8次方)立方米。當曲的另一支流布曲也與此類似。這種水文特徵對促進沼澤發育顯然也是有利的。本區的水文形態也多種多樣,既有正常河流流水,也有冰雪融水,還有泉水,對沼澤補給構成複合形式。
本區水化學類型具有多樣性,但多數屬於淡水,礦化度一般<0.6mg/l,pH<7.7,水化學類型為HCO3—Ca或HCO3—Ca·Na型,僅少數封閉小湖具有鹽鹼性。
上述水化學直接影響受補給的沼澤,發育為中性和鹽鹼性兩種基本類型,前者以河水、泉水補給,形成了淡水草本泥炭沼澤和部分淡水草本潛育沼澤,後者主要在閉流窪地和封閉小湖周圍,形成鹽鹼性草本潛育沼澤。總的來說,本區沼澤屬於富營養環境,又因高寒,主要發育淡水草本沼澤。

土壤特徵

獨特的半濕潤高寒環境,使土壤的成土過程表現出暫短性、有機質積累緩慢、鈣積作用強和垂直分帶明顯等4個獨特。土壤類型主要有寒漠土草氈土莎嘎土和沼澤土等4類。寒漠土分布於海拔5 200m以上的高山寒凍風化帶(第一帶),植被十分稀疏,僅有點地梅、苔狀蚤綴 、綠絨蒿等植物,覆蓋度僅1%—2%。草氈土為第二帶,分布高度為4 700—5 200m,自然植被為高山草甸,優勢植物為藏北嵩草,伴生針茅、點地梅等,覆蓋度30%—50%。
莎嘎土為第三帶,分布高度為4 500—4 700m,屬於高草原帶土類,主要植物為紫花針茅。沼澤土隨機分布於海拔4 500—5 300m的河谷濕地和河源窪地,以藏北嵩草為優勢植物,覆蓋度達50%—70%。
本區的沼澤土可分為草甸沼澤土、腐殖質沼澤土、泥炭沼澤土和泥炭土等4種亞類。泥炭沼澤土又是其中分布最廣者,普遍出現在各類草丘沼澤中,其典型剖面可以唐古拉山北坡當曲上源查吾曲河谷為例,剖面采自一級階地上的草丘沼澤,海拔高度為4 850m,母質為河流沖積物,藏北嵩草為沼澤的建群植物,伴生種有高山嵩草、驢蹄草等,覆蓋度50—70%,發育不規則草丘。

泥炭沼澤土剖面特徵

0—10cm 棕褐色,似氈狀,根極多,堅韌、濕潤。
10—20cm 黑褐色,泥炭層,富含植物殘體,根多,疏鬆,輕壤質,極濕。
20—30cm 淡黑色,植物殘體不辨原狀,可塑,根少疏鬆,砂壤質、水分過飽和。
30—40cm 灰青色,無結構,含少量鐵錳銹斑,根極少,砂質,過飽和。
40—60cm 暗灰色,無結構,無根系,砂礫質,地下水滲出。
剖面說明,沼澤的發生存在著上部泥炭化和底部潛育化兩種並行的過程。土壤的泥炭層較薄,有機質含量<35.80%,上部含量大於下部,pH值由表層中性到下層變為弱鹼性,表明此處沼澤尚處於一個相對年輕的發育階段。同時也說明沼澤的養分豐富,屬於富營養環境。
在坡水補給穩定而充足的平緩谷坡,沼澤土壤類型為泥炭土,厚度>0.5m,在查吾曲源頭海拔4 838m處,採得一典型剖面。

泥炭土特徵

0—30cm,草根層,質密,分解度<25%。
30—50cm,棕褐色泥炭,殘體較多,有銹斑,分解度30%。
70—100cm,棕色泥炭,質純,殘體明顯,分解度25%—30%,層狀微結構。
100—160cm,暗棕色泥炭,見粗(根莖)殘體,含砂少,分解度35%。
160—180cm,褐黑色泥炭,質純,殘體明顯,分解度35%。緊實,見水平微層理。
180—250cm,黑色泥炭,含細砂,不辨殘體,分解度40%—50%。
這一剖面的重要價值在於,它表明在海拔4 800m的高原上仍可發育厚達2m的泥炭層,這在全球也是獨一無二的。
由於當曲流域瀾滄江河源屬於外流水系,土壤可溶鹽類處於正常狀態,草本和灌叢為主要沼澤植物,沼澤土壤分泥炭土與沼澤化草甸土兩類,因此本區的基本沼澤類型為淡水草本、草本—灌叢泥炭沼澤與潛育沼澤。
根據生態群落特徵和小環境,則劃分為藏北嵩草泥炭沼澤、藏北嵩草—華扁穗草泥炭沼澤、芒尖苔草泥炭沼澤、川西錦雞兒—藏北嵩草潛育沼澤、杉葉藻潛育沼澤等多種類型,泥炭沼澤占主導地位。藏北嵩草泥炭沼澤主要分布於低河漫灘、湖濱灘地及水源補給穩定的山前傾斜平原,是本區最主要的沼澤類型,發育0.5—2m厚泥炭層。有時有華扁穗草加入為雙優勢種,便成為藏北嵩草—華扁穗草泥炭沼澤。或者也同矮嵩草沼澤形成藏北嵩草—矮嵩草泥炭沼澤及潛育沼澤。四川錦雞兒與藏北嵩草形成於稍乾的坡地,為海拔多在4 700m以下的潛育沼澤。在混合流補給的牛軛湖則分布有面積不大的杉葉藻潛育沼澤。
總的來看,沼澤植被具有耐高寒、物種簡單而特有種多、多樣性不豐富的特點。

黑頸鶴的棲息地

本區沼澤動物中的鳥、獸、魚類等具有高原特色,多適應高寒的種類。在鳥類中,生活在沼澤邊緣的有珍稀種藏雪雞、高原山鶉、藏馬雞等。特產鳥類有黑頸鶴、西藏毛腿沙雞、白腰雪雀、棕背雪雀、長嘴百靈、褐背擬地鴉、紅眉雀等。藏雪雞生活在沼澤上限海拔5 000m以上,有與旱獺同穴的習性。本區廣闊的沼澤是黑頸鶴的重要棲息地。

哺乳動物資源

沼澤區哺乳動物(包括滲入型非典型的沼澤動物)相當豐富,主要獸類有野驢、藏羚、藏羚羊、白唇鹿、高原兔、高原鼠兔、喜馬拉雅旱獺、野氂牛、藏狐等十餘種。珍稀獸類有兔猻、猞猁、岩羊和盤羊等。其中野氂牛和家養氂牛應是高原沼澤區的代表性動物,具有適於高寒沼澤的習性。

魚類資源

本沼澤區的魚類有3屬8種,主要有裸腹葉須魚、軟剌裸裂尻魚、小頭裸裂尻魚、鞏乃斯高原鰍、細尾高原鰍、細體多原鰍、唐古拉高原鰍和長鰭高原鰍。它們皆屬於中亞高原山區魚類,其中以裂腹魚占優勢,高原鰍類分布水域廣,既可生長在淡水沼澤,也可生長於鹼鹽性沼澤。細體高原鰍和鞏乃斯高原鰍可生活在沼澤上限附近的河源水域,達海拔5100m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魚類。
泛濫平原泥炭地是分布最廣的一種類型,向上有山前傾斜平原和坡積沼泥炭地,形成一套組合。另一套組合則與冰川、冰水作用有關,古冰川寬谷,冰磧台地、冰蝕湖群窪地和冰水沖積扇形成序列分布。
為了分析本區沼澤的演化,對迪瑪納欽和白雄兩個剖面進行了孢粉和14C分析。
迪瑪納欽剖面劃分為5個孢粉帶:

沼澤的退化

沼澤的近期變化也是明顯的。本次考察發現,不論是沱沱河源區還是當曲流域、布曲流域(北麓河流未及踏查),高原沼澤亦都有普遍退化現象,主要表現為沼澤邊緣帶有不同程度地退化為高原草甸的現象,原來完整的草本沼澤體,解體為塊狀的草皮,喜乾的中、旱生植物侵入。如唐古拉山南北兩側,許多斜坡上的沼澤已停止發育,泥炭地乾燥並裸露,查吾曲源頭所見,黑色的泥炭層沿坡麓下部露出,而探槽揭示,這裡的泥炭層厚達1.8m,現在已基本停止發育。位於大片低洼地和平底谷的沼澤,由於水分條件較好,後退現象並不明顯。

牧場

本區沼澤是很好的牧場,也是高原牧業的重要資源和經濟基礎,沒有沼澤也就沒有高原牧業,目前的主要問題是載畜量過大,引起草場退化;另一個因素是環境變化也使沼澤草場發生退化。應該控制合理的載畜量,並強化科學管理,建設灌溉牧場,增加產草量以利達到持續利用的目的。
鑒於當曲流域沼澤、濕地、面積廣大、類型獨特、生物多樣性豐富,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建議在當曲流域設立自然保護區。

我國著名的八大濕地

附:我國著名的八大濕地
1.東北濕地區
2.黃河中下游濕地區
4.長江中下游濕地區
4.濱海濕地區
5.東南華南濕地區
6.雲貴高原濕地區
7.西北乾旱濕地區
8.青藏高寒濕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