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離理論

由瑞士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布洛(Edward Bullongh,1880—1934)提出。布洛在批判傳統美學拘泥於美的客觀性的基礎上,專注於由對藝術品的觀賞而生的心理效應——審美意識或態度,於是他提出了“心理距離說”。

首先,他對傳統的“距離”概念加以否定,這種概念通常在藝術上指“空間距離”——觀賞者與藝術品之間的實際空間距離。而美學距離是一種“心理距離”——即介於我們自身和那些作為我們感動的根源或媒介的對象之間的距離。我們觀賞者對於作品所顯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離,這種距離由於消除我們對作品的實用態度而使美感有利於快感,因而使我們對眼前的事物產生嶄新的體驗。

布洛的“心理距離說”的實質是指出人的審美活動和人的現實活動的本質區別;強調審美活動中的普遍差異性。為審美活動的獨特性和非規律性尋找理論根據。完全排斥對美的本質的追究,強調審美活動中主體方面的美感和藝術修養的重要性。他將西方主觀論美學的各派學說加以重新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有一定借鑑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