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心理

審美心理

是一種審美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人的一種特殊的行為心理,即人在實施審美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心理狀態。


概念

審美心理的概念,介於美學與心理學之間;也屬於社會學範疇。
晚霞給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暖意晚霞給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暖意

延伸

1,審美心理學
審美心理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在審美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審美心理學也是美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有人把審美心理學作廣義的理解,使它等同於心理美學、文藝心理學等。按照這種廣義的理解,審美心理學還要研究和說明人類從事各種文學藝術活動時的心理活動和特徵。
2,審美
所謂審美主要是指美感的產生和體驗,而心理活動則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審美心理,具體來說,是指人們美感的產生和體驗中的知、情、意的活動過程,具有一定的個性傾向規律,以及一定程度的環境影響因素。
秋景秋景

表現

審美經驗

就是形相的直覺。所謂直覺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間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維。所謂形相是指審美對象在審美主體大腦中所呈現出來的形相,它既是審美對象本身的形狀和現象,也要受到審美主體的性格和情趣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審美意境審美意境

心理距離

審美者與審美對象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才能產生美感體驗。所謂心理距離是指審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與審美對象的美學價值無關的事情,例如對象的科學性質或經濟價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實用的打算 ,亦即把主客體之間的種種其他現實的關係,在心理上拉開距離。要防止或削弱這些方面的活動進入審美意識。這個理論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

美學著作美學著作

移情或外射

移情外射,是審美的最基本行為心理。指的是在審美或欣賞過程中,人們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轉移或外射到審美對象的身上,然後再對之進行欣賞和體驗。例如詩人把自己的不畏強暴的風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後再謳歌菊花的不畏嚴寒和美麗,這就是中國詩壇上對菊花的“千古高風說到今”的心理機制;而更形象的語句,來自那句——“感時花濺淚,橫別鳥驚心”,活脫脫描繪出審美中的心理互動——當審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賞對象又把對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時,就出現了審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時,主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已被取消。這是個與“距離說”相反的過程。前者縮短或消除了審美關係的心理距離,或者拉開了非審美關係的心理距離。移情論的倡導者是德國美學家菲舍爾和李普斯。

模仿

審美的生理基礎和過程對於審美對象的內模仿。例如審美者以自己的身體內肌肉的緊張收縮來模擬審美對象的動作或姿態——奔跑、飛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種比較輕微地對局部細節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種象徵性的模仿。

審美意境審美意境

性慾的審美

弗洛伊德認為,美感產生於性慾的替代性滿足,藝術活動是人類性慾的升華行為。性慾常常是被壓抑在個人的無意識之中的一種本能。由於涉及個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因而審美者本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美感與性慾之間的關係。審美心理由此也可以看出是一種並未脫離於動物屬性的心理表現。現代社會對於性的審美,通過相關時裝(包括高跟鞋等)理念的追逐,顯得愈發深入。(因此,審美的動物性與其本身的社會性應是同時存在著的)。

女性的高跟鞋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審美客體。女性的高跟鞋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審美客體。
車模,體現了現代審美的價值表現。車模,體現了現代審美的價值表現。

觀點

美學家榮格提出審美經驗藝術創造取決於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美感來源於藝術幻想,幻想來源於集體無意識中的神話原型和意象,來自人類心靈深處的某些陌生的東西,它們象是來自人類史前時代原始經驗,通過遺傳存在於個人的無意識的最深層。當審美對象能夠喚醒、觸發或符合了審美主體中深藏的集體無意識的原始經驗或意象時,社會即可得到強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學效果。

布洛則通過實驗把人對顏色審美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分為四類——

客觀類:這一類型的人對顏色的審美態度是只進行客觀的理智的分析和評論;

生理類:這一類型的人注重顏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覺,如冷、暖或輕重的感覺;

聯想類:這一類型的人在對顏色的審美過程中常常產生豐富的聯想。例如從藍色聯想到天空或海洋;

性格類:這一類型的人認為顏色像人一樣是有性格的。如認為紅色本身具有熱情的性格。

布洛認為屬於性格類的人們在對顏色的審美體驗中水平最高。因為性格類的人賦予每種顏色以擬人的性格,對顏色能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不像客觀類者只進行理智的分析;性格類者覺得顏色自身能表現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類者只覺得顏色能引起人的感覺;性格類者對顏色的審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觀性,因為他們之間的具體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聯想者多憑個人的主觀經驗而定,缺乏客觀的一致性。
 英國美學家邁爾斯與布洛一樣通過實驗把人類對音樂的審美體驗也分為四個類型:即主觀類(注重音樂對感覺、情緒和意志的影響)、聯想類(注意音樂所引起的聯想)、客觀類(專用一種客觀的標準來評價音樂本身的技巧)、性格類(把音樂擬人化,樂調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
邁爾斯與布洛一樣,認為四個類型中以性格類對音樂的審美感受水平最高。還有人按照在對藝術的欣賞過程中,知覺側重的不同,把審美心理分成感覺型、想像型和思考型三類。又按在欣賞時感情活動的不同,把審美心理分為陶醉型、共演型和旁觀型3類。按照對新奇感的態度分為“保守”型和“進步”型兩類。榮格把人的性格分為八個類型。他認為,審美水平較高的藝術家大多屬於“內傾感覺型”或“內傾直覺型”。並且認為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顯示出他們所屬的性格類型或顯示出與其性格相反的類型。

音樂是審美的主要客體之一音樂是審美的主要客體之一

音樂的筐的理論

認為音樂曲子)是一種適用於任何時間、任何場合,對任何審美者以任何心態都可以獲得其不同感受(審美體驗)的特別屬性。
比如貝多芬《命運》, 某人在得意的時候感受到的是振奮;在失意的心態下感受到的,則是悲戚;在孤獨的時候感受到樂曲的堅毅;在沉淪的時候,則能體驗到樂曲的激勵、激昂……

中國美學家朱光潛中國美學家朱光潛

學派

心理學中對美學影響較大的學派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資訊理論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 ,它們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對審美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古有“感時花濺淚,橫別鳥驚心”之說。古有“感時花濺淚,橫別鳥驚心”之說。

精神分析學派

其貢獻在於審美過程的動力方面。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存在於無意識之中,揭示出審美心理的深層結構。弗洛伊德用藝術和神話中的生動故事來說明他的心理學理論,如戀母情結。又用這種理論去解釋文學藝術中的奧秘,如莎士比亞、達•芬奇的作品和創造心理。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文學藝術方面的論述是審美心理學中最深刻的部分。

格式塔學派

其貢獻在於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原理和“力”與“場”的概念去解釋審美過程中的知覺活動,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論述主要在視覺藝術中的審美方面。

行為注意學派

對於審美經驗的研究集中在觀賞者對藝術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實驗,主要是觀賞者對藝術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應。藝術品的典型特徵是喚起欣賞者的興奮並出現先強後弱的變化。這種興奮的變化就是產生愉快、興趣和審美經驗的原因和機制。

資訊理論心理學

通過對審美知覺的研究認為,知覺者欣賞藝術品時會喚起一種期望模式,當期望得到肯定時就會產生愉快和美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

認為美感是一種高峰經驗,是對自我的觀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創造中實現自己的潛能,在達到了自我實現時就會出現高峰經驗和美感。

研究方法

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兩大類,一是用主觀內省的方法,去觀察、體會和研究自己的審美心理體驗;二是用科學的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客觀地觀察、分析實驗的結果,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他所提倡的這種研究已經形成了一門學科——實驗美學。
實驗的方法在理論上的主要問題是在研究時要把審美的完整經驗打破,去研究部分,這就破壞了美。並且各部分之和並不能等於全體,因此結果不十分可靠。另一個困難問題是,作為實驗對象的一般被試,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區別開來,常把二者混淆。隨著實驗技術和儀器的發展和完善,上述困難問題已經得到部分解決。當代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趨向於兩類方法的結合併用。

中國畫講究留白中國畫講究留白

行為屬性

時空的超越性

審美心理具有時空的超越性——“空間和時間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同時具有審美心理時空的“有機性”——日常認知心理時空是作為理性思維載體的純粹認知性的單一時空表象,而審美心理時空則是由記憶,想像,情緒,情感以及無意識欲望等心理因素介入的複合時空表象。
還具有審美心理時空的互滲性:這裡的“互滲性”指的是在審美心理時空的統一結構中,時間感和空間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特點。其中,又可細分為兩種情境。其一是空間感向時間感的生成,其二是時間感向空間感的轉換。

審美定勢

在藝術活動中,審美心理定勢是主體經由一系列審美思維活動反覆作用所形成的思維傾向和專注狀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審美思維方式。它制約著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同時又是邁入新的審美創新思維流程的內在前提。

藝術共同完成屬性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無論是無聲的畫作、雕像、文學(文字)作品或者書法作品,甚至建築,還是以具象、有形、有聲方式展現的音樂、電影以及戲劇等作品形式,其最終的藝術價值體現,是通過客群(聽眾、觀眾)對於相關作品的審美互動,共同完成。就如同人們常說的,沒有音樂的耳朵,再好的音樂,也是枉然。
另一方面,藝術的審美過程,也是一種(客群)的依據它對其作為審美對象的藝術作品的想像過程。

建築審美著作建築審美著作

建築審美心理

從歷時性特徵看,建築審美活動的心理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建築審美態度的形成、建築審美感受的獲得、建築審美體驗的展開和建築審美超越的實現。建築審美屬性是通過建築造型、建築意境和建築環境來表現的。據此可將建築美的表現形態分為造型美、意境美和環境美三個主要層面。從建築審美文化的發展過程來看,建築審美標準既是客現的又是發展變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建築審美標準的辯證法包含在建築審美的;中突、分化、整合與調適等機製作用之中。建築藝術具有書法藝術之“勢”、音樂藝術之“韻”、繪畫藝術之“境”、詩詞藝術之“意”,這種廣泛的共通性不僅豐富了建築藝術的美學內涵和審美屬性,而且也為不同審美主體在建築審美活動中感發審美情思、馳騁審美想像提供了多樣化的條件和契機。

哥德式建築哥德式建築之美
羅馬式建築之美羅馬式建築之美
地中海式建築之美地中海式建築之美
故宮是中國古典建築的美學典範故宮是中國古典建築的美學典範

時尚審美

現代社會中通過一定的娛樂時尚平台所開展的審美活動。如時裝發布、新款奢侈品發布等。

在商業的層面上,審美的套用越來越普及。如各種時尚產品的設計,已經成為一種藝術品;而對於其鑑賞,則成為一種特別的審美行為。在這樣一種審美行為下,參與者的審美心理尤其特別。

時裝也可以成為審美行為的一部分時裝也可以成為審美行為的一部分
設計也關聯審美心理設計也關聯審美心理

視覺錯誤

視覺錯誤,指的是人們在實行對其作為審美對象的藝術作品(如圖片、圖案等)的審美過程中,因於自身的審美經驗,而對審美對象的表現主題形成“錯覺”,並以“錯覺”而獲得相關作品的審美體驗。

視覺錯誤也是審美行為的一部分視覺錯誤也是審美行為的一部分
視覺錯誤:不可能的空間結構視覺錯誤:不可能的空間結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