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電影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電影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cinema in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電影事業隨之恢復、發展。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電影

內容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電影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cinema in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電影事業隨之恢復、發展。
 電影事業的恢復 1946年,在德國西方占領區內出現若干電影公司。1947年,第一部故事片《在以往的日子裡》(導演H.考特納)問世,敘述德國人民在法西斯時期的生活。40年代後期所生產的影片,大部分都是有關戰爭時期的悲劇事件或戰後所遇到的困難。這類影片有《在昨天與明天之間》(1947,導演H.布勞恩)、《漫長的路》(1948,導演H.B.弗萊德斯道夫)等。就總體而言,市場被美國電影所占領。
 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和美國電影競爭,主要拍攝純娛樂性的喜劇片、驚險片和偵探片。50年代,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追悔往昔的氣氛淡化,歌舞昇平的氣氛高漲,出現了一種所謂的“鄉土電影”,這種電影表現德國的風土人情和美麗的田園風光,歌頌現實的美好生活和幸福的愛情,引導忘掉往昔,如A.布朗的《歸來》(1953)、G.維德哈根的《婚禮的鐘聲》(1954)等。此外,表現戰爭的影片,在客觀地揭露戰爭的殘酷性的同時,美化德國的軍隊和士兵。因此,整個50~60年代的電影水平不高,好的影片不多,突出的僅有H.考特納的《最後的橋》(1953)、《魔鬼的將軍》(1955)、《科佩尼克上尉》(1956),K.霍夫曼的《神童》(1958)、《古堡幽靈》(1961)、《斯培薩的美好時光》(1968),W.施陶特《獻給檢查官的玫瑰花》(1959)、《集市》(1960),R.蒂勒的《羅絲瑪麗姑娘》(1958)等。
 德國青年電影 進入60年代,聯邦德國的電影事業經歷了一場危機。由於藝術質量低劣,1961年送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參賽的5部影片均被退回;電視的發展,外國電影的競爭,使國產影片的觀眾銳減。影片產量也大幅度下降。於是一代年青的電影工作者萌發了強烈的革新意識。1962年,在舉行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之際,以A.克魯格和E.賴茨為首的26位年輕的電影工作者簽署了一份“奧伯豪森宣言”,宣稱反對舊的電影樣式,要寄希望於新的電影,他們一方面積極拍攝短片、紀錄片,以鍛鍊自己,一方面又主動培養新的人材,創立了烏爾姆電影藝術學院。1965年又倡議成立了“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政府通過該機構提出一項在3年內以500萬馬克資助青年導演拍攝20部影片的計畫。這樣便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青年導演拍片資金不足的困難。1966年青年導演們拍出他們第一批影片。這些影片和商業片完全不同,它們涉獵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問題和“經濟奇蹟”的內幕,後被稱為“德國青年電影”。它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A.克魯格的《向昨天告別》(1966)、《馬戲團帳篷下孤立無援的演員們》(1968)、《一位女奴的臨時工作》(1974)、《在危難中走中間道路將帶來死亡》(1974,與E.賴茨合導)、《強壯的費迪南德》(1976),E.賴茨的《就餐》(1967)、《卡迪拉克》(1968)、《垃圾桶孩子的故事》(1970)、《金東西》(1971,後兩片均與U.施特克爾合作), J.-M.施特勞布的《安娜?瑪格達列娜?巴赫的紀事》(1967),W.赫爾措格的《生活的標誌》(1967)、《阿古伊雷,上帝的憤怒》(1973)、《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1974)、玻璃心(1976)、《施特羅期策克》(1977)、《沃切克》(1978)、《費茨卡拉多》(1981),R.W.法斯賓德的《愛比死更冷酷》(1969)、《外國佬》(1969)、《四季商人》(1971)、《恐怖毀掉精神》(1974)、《瑪爾塔》(1974)、《自由的強權》(1975)、《第三代》(1979)、《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1979)、《羅拉》(1981)、《薇羅尼卡?福斯的謁念》(1982)等,W.文德斯的《城市之夏》(1970)、《守門員害怕罰點球》(1971)、《阿麗絲在城市》(1974)、《錯誤的舉動》(1974)、《時間的流程》(1976)、《美國朋友》(1977)、《事態》(1982),V.施隆多夫的《少年托萊斯的迷亂》(1966)、《劇烈的爭吵》(1967)、《科姆巴赫的窮人們突然發了財》(1970)、《短暫的熱情》(1972)、《失去榮譽的凱薩琳娜?布盧姆》(1975,與M. von特羅塔合作)、《致命的一槍》(1976)、《鐵皮鼓》(1979),H.贊德爾斯-布拉姆斯的《亨利希》(1976)、《德國,蒼白的母親》(1980),M.von特羅塔的克里斯塔克拉格的第二次覺醒(1977)、《姐妹,或是失去的平衡》(1979)、《沉重的年代》(1981)、《純屬瘋狂》(1982)、H.贊德爾的《萊都佩斯》(1978)等等。
 德國青年電影中的一部分人在70年代初轉向拍商業影片,但其餘的人留下來堅持自己所選擇的方向,他們為聯邦德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貢獻。70年代末,從慕尼黑電影電視高等學校畢業的一代新人繼承了德國青年電影的傳統。主要人物有D.格列夫、M.費爾賁貝克等人。進入8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影壇的中堅人物,有的死了,有的去了國外。新起來的年輕人有的單純追求所謂的藝術性、哲理性,標新立異,荒誕離奇,完全脫離現實而失去了觀眾。有的新人則得不到政府的資助。由此德國的新電影開始衰落,而一向占統治地位的娛樂片和商業片依然大行其道。80年代,年輕導演中拍得較好影片有K.申克爾的《上下》(1984)、J.魯斯克納的《瘧疾》(1984)、M.克比利的《親愛的卡爾》(1985)。
 其他 聯邦德國的其他片種也很發達,尤其是紀錄影片。主要紀錄電影工作者有:O.多姆尼克,拍攝了《維里?鮑麥斯特》(1954)、《全世界嚮往的道路》(1958)等;M.格日梅克和B.格日梅克兄弟,拍攝了《謝林格蒂不該死》(1959)等;F.波德馬尼茨基,拍攝了《獨裁者》(1961)等;K.金捷萊特,拍攝了《多面孔的美國》(1963)等;H.維爾斯,拍攝了《武裝部隱瞞了什麼戰報》(1964)等;H.多姆尼克,拍攝了《泛美──全世界嚮往的路》(1968)等;I.鮑爾,拍攝了《奧林匹克,奧林匹克》(1972)等;G.卡爾尼克與V.李赫特,拍攝了《內卡蘇里瑪來的問候》(1975)等;R.休伯爾,拍攝了《工人的鬥爭》(1972)、《我公司五十年大慶》(1976)等;S.盧克什,拍攝了《為奧林匹克準備的領帶》(1976)等;L.艾司霍茨,拍攝了《幸福可太好了》(1973)、《卡林與拉甫》(1976)等;L.瑪爾茨,拍攝了《好像似貝凱特》(1976)等。最著名的美術電影家是E.胡舍特,於1974年自辦起胡舍特電影公司。
 聯邦德國有兩所培養影視人才的學校,一為慕尼黑電影電視高等學校(建於1967),一為烏爾姆電影教育學院(建於1962)。在威斯巴登有德國電影學研究院。全國電影刊物有《電影評論》、《電影回聲》等。
 主辦的國際電影節有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與曼海姆國際電影節,曼海姆電影節專門推薦各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

配圖

所屬分類

電影
德國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