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域名

.de域名

德國國旗
國旗
德國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自上而下由黑、紅、金(黃)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三色旗的來歷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後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拿破崙後,一位詩人見到一個穿黑披風佩掛紅色肩章及金色紐扣的學生義勇軍時,唱著「黑色象徵悲憫被壓迫的人們,紅色是爭取自由的心情,金色是理想和真理光輝的表徵」,於是以黑、紅、黃三色旗作為統一的德國的國旗。後多次改制。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仍以三色旗為國旗。1918年德意志帝國垮台後,魏瑪共和國也採用黑、紅、黃三色旗為國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採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採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掛。聯邦政府機構和駐外使館等懸掛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
德國國徽
國徽
德國國徽 為金黃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頭紅爪紅嘴、雙翼展開的黑鷹,黑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 1950年制定的德國國徽也是歷史的產物。其圖案為一枚土黃色盾徽上繪一隻風格獨特的黑色雄鷹,鷹的喙、爪均為紅色。這一圖案最早出自於十二世紀的霍亨京倫家族,該家族曾統治普魯士,後來成為德國皇室。以雄鷹入圖,早在九世紀就已經出現。據說,該圖案是由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從羅馬帝國傳人德國的。
國歌
《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詞是奧古斯特·海因利希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於1841年撰寫的,曲調採用“交響樂之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年—1809年)所創作的歌曲《上帝拯救弗朗是皇帝》的旋律。1922年在紀念魏瑪共和國成立三周年之際,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將“德意志之歌”升格為國歌。1952年,在聯邦總統豪伊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這首歌重新被承認為國歌。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
統一、法權與自由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為德意志祖國!
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讓我們為此目標奮鬥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兄弟般地以心靈和雙手!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統一、法權與自由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是幸福的保證!
sind des Glückes Unterpfand!
在幸福的光芒中繁榮、興旺、昌盛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德意志祖國!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在幸福的光芒中繁榮、興旺、昌盛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德意志祖國!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國花:矢車菊
國花:矢車菊,又名藍芙蓉、荔枝菊、翠藍,屬於菊科。經過德國人多年的培育,這種“原野上的小花”已經有淺藍、藍紫、深藍、深紫、雪青、淡紅、玫瑰紅、白等多種顏色。頭狀花序生在纖細莖稈的頂端,仿佛一位雋秀的少女,向著“生命之光”——太陽,祈禱幸福和歡樂。矢車菊是德國的名花,德國人用她象徵日耳曼民族愛國、樂觀、頑強、儉樸的特徵,並認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譽為“國花”。
國鳥:白鸛
國鳥:白鸛,一種著名的觀賞珍禽。在歐洲,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帶來幸福的鳥”,是吉祥的象徵,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專門來拜訪交好運的人的。白鸛被選為國鳥後,不少德國家庭特地在煙囪上築造了平台,供它們造巢用。
國石:琥珀 ,琥珀的英文名稱為Amber,來自拉丁文Ambrum,意思是“精髓”。也有說法認為是來自阿拉伯文Anbar,意思是“膠”,因為西班牙人將埋在地下的阿拉伯膠和琥珀稱為amber。中國古代認為琥珀為“虎魄”。
國球:手球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萊茵河風光家。邊境線全長3758公里,從最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奧伯斯特道夫到最北邊濟特島上的里斯特,相距876公里;從東端的薩克森州泰斯特至西端的北萊茵 - 威斯伐倫州塞爾康特距離640公里。全國總面積為357 02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為冬季,阿爾卑斯山區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布蘭登堡門

 布蘭登堡門

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 林市區著名的遊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公元1753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築共有14座城門的柏 林城,因此門坐西朝東,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國王家族的發祥地勃蘭登命名。初時此門僅為一座用兩根巨大的石柱支撐的簡陋石門。1788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統一德意志帝國,為表慶祝,遂重建此門。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並於1791年竣工。重建後的城門高20米,寬65.6米,進深11米,門內有5條通道,中間的通道最寬。據史書記載,中間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僅允許皇族成員行走。門內各通道之間用巨大的砂岩條石隔開,條石的兩端各飾6根高達14米、底部直徑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為使此門更輝煌壯麗,當時德國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為此門頂端設計了一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著一輛雙輪戰車,戰車上站著一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她一手執杖一手提轡,一隻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鷲立在女神手執的飾有月桂花環的權杖上。在各通道內側的石壁上鑲嵌著沙多創作的20幅描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跡的大理石浮雕畫。30幅反映古希臘和平神話“和平征戰”的大理石浮雕裝飾在城門正面的石門楣上。此門建成之後曾被命名為“和平之門”,戰車上的女神被稱為“和平女神”。

康德

康德(1724-1804):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除講授物理學和數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18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關於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1764)、《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嘗試》(1763)、《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視靈者的幻夢》(1766)檢驗了有關精神世界的全部觀點。1770年被任命為邏輯和形上學教授。同年發表《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範圍內的宗教》出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於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但1797年國王死後,他又在最後一篇重要論文《學院之爭》(1798)中重新論及這一問題。《從自然科學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本來可能成為康德哲學的重要補充,但此書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年):德國作曲家。生於波恩城,自幼隨父學鋼琴。1787年曾經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1792年定居維也納,從事教學、演出和創作。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反動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徵,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第三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以及《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

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Mendelssohn,1809-1847):1809年2月3日生於德國漢堡,父母均為猶太人。12歲開始創作,17歲即完成《仲夏夜之夢序曲》,21歲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為這位音樂之父的作品得以復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27歲在萊比錫任指揮,1843年創辦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38歲時即病故。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作品風格溫柔舒適、優美恬靜、完整嚴謹、極少矛盾衝突、富於詩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響曲《蘇格蘭》、《義大利》,序曲《芬格爾山洞》,《平靜的海與幸福的航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是音樂作品中最早描寫神仙境界的。他還獨創了“無詞歌”的鋼琴曲體裁,共八冊四十八首,形象生動多姿,是早期標題音樂的代表。以他為中心的萊比錫樂派對十九世紀德國音樂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華格納

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1813年5月22日生於萊比錫。自幼喜愛貝多芬、莫扎特和韋伯的音樂,自學鋼琴和作曲。同時,也受莎士比亞、歌德、席勒的戲劇影響,15歲時就寫了一出5幕的詩悲劇,晚年又受叔本華、尼采甚至弗洛伊德等哲學家的影響。1833年夏天在維爾茨堡擔任歌劇指揮,並開始歌劇創作。1840年寫成《黎恩濟》,1841年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劇代表作《漂泊的荷蘭人》。1843年被任命為德勒斯登宮廷歌劇院指揮。1845年演出他根據德國傳說所作的《湯豪塞》。1849年後,在國外流亡15年。1875年完成了《指環》的全部寫作,並於1876年8月在新落成的拜羅伊特劇院上演,獲極大成功。其著名的作品尚有《羅亨格林》、《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紐倫堡的名歌手》等。其著作有《論德國音樂》、《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以及《歌劇與戲劇》等。1883年2月13日逝世。他的音樂戲劇的舞台作品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特點是都是由自己創作的(包括情節、人物、劇詞、表現方法和音樂)。他對音樂形式本身從不感興趣,只把它作為情感的和心理的表現手段而已。他徹底改革了作曲的技術,從而對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並導致表現主義音樂的形成。  

(圖)恩格斯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年):1820年11月28日出生於德國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市一個紡織工廠主家庭。1837年中學還未畢業,就到不萊梅一家大貿易公司經商,1841年在步兵炮團服兵役,同時在柏林大學聽哲學課,參加了青年黑格爾派小組。1842年9月到英國曼徹斯特其父與人合營的企業工作。1844年在巴黎與馬克思相見,並於當年合著《神聖家族》。1845年出版《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同年春遷居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1848年2月又共同發表《共產黨宣言》。1848年德國革命爆發,曾親自參加武裝起義。1850年11月重返英國經商,在經濟上支持和幫助馬克思。參加創建和領導第一國際的工作。1877-1878年寫成《反杜林論》;1885年整理出版了《資本論》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1889年領導建立第二國際。1895年8月5日在倫敦病逝。

(圖)貝爾托·布萊希特貝爾托·布萊希特

  貝爾托·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省奧格斯堡鎮。年輕時任劇院編劇和導演。曾投身工人運動。1933年後流亡歐洲大陸。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但戰後遭迫害,1947年返回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家獎金。1955年獲列寧和平獎金。他一直從倡導歌劇改革入手,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史詩劇實驗,特別吸收中國戲劇藝術經驗,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表演方法。他的主要戲劇理論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性劇作有:《母親》、《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伽利略傳》等等。

(圖)奧托·馮·俾斯麥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從上至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雪恩豪森莊園一家大容克貴族世家。 幼時受過良好教育,曾經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歷史和外語。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畢業後服兵役。俾斯麥體格強壯、個性粗野,為了追求目標可以不擇手段,持現實主義態度。1839年以後,他回到自己的領地,經營莊園經濟,採用新的耕作方法,改進農具,作物輪種,進行商品生產。1847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議會議員;1851—1858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公使。1862年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極力推行“鐵血政策”,主張通過戰爭,由普魯士統一德國。他相繼發動了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戰爭,逐步實現了德國統一。1871年俾斯麥出任新成立後的德意志帝國宰相,並受封為公爵。此後的20年間,他權傾朝野。對內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和經濟收益,鎮壓工人運動;對外採取現實主義態度,爭霸歐洲,並向海外積極擴張,他本人成為19世紀下半期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辭職,回到莊園。1898年去世。

(圖)海德格爾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1889年---1976年)
海氏從存在的角度解構了西方的哲學史,認為人類的歷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遺忘的歷史——
海德格爾認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在其哲學的核心處與中國的老子很有相似。
時間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統一,是一切關係和意義的總和。
海德格爾從胡塞爾的現象學(研究意識如何看到我們所看到的)出發,
當代德國哲學界最有創見的思想家、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

海德格爾在《形上學導言》中,將對人類生存的研究看作現實的根本原則。他是當代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本體論學者。其重要著作還有《存在與時間》《什麼是形上學》等。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爾逝世,享年87歲。這是海德格爾的畫像。

(圖)尼采尼采

1900年8月23日,一顆攪動世界和自己的騷動不安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此人就是日後震世駭俗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
2000年8月23日,是尼采逝世100周年,希臘哲人說:有人是死後方生。尼采生前的影響只局限在歐洲幾個小國不大的學術圈子裡,因此尼采總是抱怨世人不理解他的哲學,他不無遺憾卻又頗為自負地說:
到了2003年世人才能理解他的學說的魅力和震顫力。
世人的對新學說的耐力和抵抗力大大超過了尼采的想像,在他撒手人寰後不久,他的學說和震世駭俗的口號,如“重估一切價值”、“上帝死了”就不脛而走,“一個幽靈,一個尼采的幽靈不僅在歐洲遊蕩,而且跨越大洋在亞洲和古老的中國遊蕩,至今魂不守舍,在世紀長河裡遊蕩。”在一個世紀漫長的歲月里,對尼采的毀譽也隨著紛紜的戰火和如火如荼的政治風雲而幾經沉浮。從歐洲第一個評說尼采思想的丹麥著名文學評論家喬治·勃蘭兌斯到德國存在主義大師卡爾·雅斯貝爾斯,從尼采摯愛的女友露·莎樂美到法國後現代主義大師吉爾·德勒茲,都裹脅其中,難以自拔。

外交

奉行與西方結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重點依次是:推動深化和擴大歐盟,鞏固與北約的關係並致力於建立歐洲獨立安全和防務體系,保持同美國的緊密聯盟,保持和發展與俄羅斯的關係,大力開拓中東歐,加強與開發中國家的關係,謀求在國際組織中發揮更大作用。

近年來,德外交繼續保持積極進取態勢。默克爾政府在歐盟政策、跨大西洋關係、大國關係以及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表現活躍、務實,政策調整逐步到位,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續有提升。當前對外政策的重點是:繼續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與歐盟大國攜手致力於歐洲聯合自強;恢復與美的緊密盟友關係,支持北約改革與轉型,強調北約應成為歐美戰略對話的主要場所;保持與俄的戰略夥伴關係,鞏固德俄能源合作;繼續利用地緣和政經優勢,保持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維持傳統影響力;加強對中、印等發展中大國的戰略借重;向非洲、拉美地區推廣自身政經模式和西方價值觀,推銷商品,占領市場,擴大影響;繼續謀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

【基本外交政策】歐盟建設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是德外交政策兩大支柱。德積極參與解決地區熱點問題,願在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大責任,成為歐洲及全球範圍內有行動能力、可信賴的合作夥伴。主張建立以聯合國為主導的全球合作體系,致力於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公正發展,努力在全球範圍內解決貧困問題。

【同法、英的關係】重視與法、英的合作,推動歐盟內的大國關係均衡發展。德法特殊關係是德歐盟政策的核心和對外政策的基石之一。二戰後德主動與法和解,共同致力於歐洲聯合進程,德法軸心成為歐盟一體化的“發動機”。德法領導人堅持6至8周會晤一次及每年舉行兩次聯合內閣會議的機制。德重視英國在跨大西洋關係中的特殊作用和英國在歐盟的實力和影響,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德英兩國外長發起共同倡議,建立採取有效的歐盟和多邊戰略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但雙方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思路上出現嚴重分歧。

【同美國的關係】對美關係是德對外關係兩大支柱之一。重視維繫和發展與美的盟友關係。施洛德政府曾堅決反對美對伊動武,導致德美關係一度陷入低谷。德新政府上台後,將重新改善德美關係作為其外交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德美交往明顯增強,兩國關係回暖。2008年4月,德外長施泰因邁爾訪美並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提出建立“跨大西洋議程”(new transatlantic agenda),認為面對貧富分化、資源緊缺、氣候變化、亞洲崛起和國際恐怖主義猖獗的挑戰,歐美必須更新並擴大夥伴關係。2008年6月,布希總統訪問德國,7月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訪問德國。

【同俄羅斯關係】視俄為政治、軍事大國,看重俄在解決全球與地區衝突、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以及歐洲政治、安全事務中的作用,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德俄及歐俄關係具有戰略意義。默克爾政府上台後,堅持兩國政府磋商、民間對話等各種合作機制,致力於繼續發展和深化與俄的戰略夥伴關係,推動雙方在經貿和能源領域的合作,但同時突出對俄民主、人權等問題的關注。2008年雙方高層互訪頻繁。梅德韋傑夫總統5月就職後,施泰因邁爾外長作為首位外國政要訪俄。6月,梅德韋傑夫訪德。8月,默克爾總理在索契與俄總統會晤,雙方重點就南高加索危機進行磋商。10月,德總理赴俄聖彼得堡參加德俄一年一度的“德俄聖彼得堡對話”。

【同亞洲國家的關係】德認為亞洲在世界政治和經濟舞台上迅速崛起,在未來政治、安全政策和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看重亞洲的巨大市場和發展潛力,積極謀求通過雙邊和多邊渠道加強與亞洲國家的關係,以謀取經濟利益。同時認為亞洲的發展仍存在不穩定因素,正日益從戰略角度認識亞洲的政治、經濟和安全挑戰。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不僅對本地區,也將對未來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重視同日本的關係,希進一步發展與日密切而充滿信任的關係,加強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合作。默克爾總理上任後訪華三次,訪日、印各一次。2008年11月,施泰因邁爾外長訪印。

【同非洲、拉美國家的關係】德重視發展與非洲關係,加大對非投入,增加對非發展援助。德視拉美為全球治理夥伴,認為應全面提升21世紀德拉夥伴關係。2008年5月,默克爾總理赴秘魯出席歐拉峰會,並首次訪問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墨西哥。2008年9月,德外長在聯大期間首次會見古巴外長。

【與中國關係】1972年10月11日,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49年10月27日,民主德國與中國建交)。建交後,兩國總體保持良好的政治關係,高層領導人互訪頻繁,各個領域的互利友好合作不斷發展。

2003年12月,施洛德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004年5月,溫家寶總理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並發表聯合聲明。2004年12月,施洛德總理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2005年4月,德國聯邦議院議長沃爾夫岡·蒂爾澤訪華。2005年11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2006年5月,默克爾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007年5月,德國總統克勒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7年8月,默克爾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並出席2007至2010年德國在華系列文化活動“德中同行”開幕式。2008年10月,默克爾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2009年1月,溫家寶總理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發表了《中德關於共同努力穩定世界經濟形勢的聯合聲明》。

【經貿合作】
在經貿合作方面,2008年1月至10月,中德雙邊貿易額為969.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9%。

體育

(圖)德國男子足球隊德國男子足球隊

大賽舉辦經歷德國男子足球隊
1936年柏林奧運會
1974年德國世界盃
2006年德國世界盃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
德國不僅盛產啤酒,也盛產F1車手,其中車王麥可·舒馬赫就來自德國。他的弟弟拉爾夫·舒馬赫原本也是F1車手。現役車手還有海菲爾德,羅斯博格,維特爾,格洛克以及蘇蒂爾。
田徑、游泳、賽艇、足球,手球都是德國隊的傳統強項。中長跑選手迪-鮑曼、跳高女選手亨克爾、跳遠選手德雷克斯勒、標槍選手西-倫克,都是歷史上著名的田徑運動員。游泳界老將有格羅斯、格拉施、施耐德、格韋尼格爾,他們都在各自的項目上創造過世界紀錄。前跳遠世界冠軍德雷克斯勒,曾在1992年和2000年奧運會時摘取金牌。舒曼是德國隊男子800米悉尼奧運會冠軍。37歲的鐵餅老將里德爾,曾經拿過五次世界冠軍。德國賽艇隊則是世界一流強隊。
著名撐桿跳高選手羅賓格、女子鉛球名將庫伯努斯、女子鐵餅選手維魯達、游泳名將阿爾姆西克、射擊隊的萊昂哈特庫澤爾等,都是新一代德國國家隊隊員中的佼佼者。在4x400米接力項目上,能夠出場的運動員中有一位曾是1997年世錦賽該項目金牌獲得者,叫布里約爾。老將庫伯努斯,曾獲得過亞特蘭大奧運會女子鉛球金牌,她在2004年7月舉行的全國錦標賽上,如願以償的拿到了個人的第七個全國冠軍,她也將參加雅典奧運會的角逐。
德國足球水平一直排在世界的前列,截至2007年,德國國家足球隊已獲得三座男足世界盃和兩座女足世界盃。德國足球甲級聯賽(德甲)也是歐洲五大聯賽之一。在2006年德國本土舉辦的世界盃中,德國雖然只有第3名,可他們在這屆比賽中的表現也是令人滿意的。2008年歐洲杯決賽,德國惜敗西班牙獲得亞軍。
德國統一後已經參加過五屆奧運會,共獲得67枚金牌,56枚銀牌,81枚銅牌。
下面是德國隊在這幾屆夏季奧運會中的成績:
年份 金牌 銀牌 銅牌 名次
1992 33 21 28 3
1996 20 18 27 3
2000 14 17 26 5
2004 14 16 18 6
2008 16 10 15 5

新聞出版

新聞出版事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1999年出版的日報有367種,1620個地方版和地區版,由380個出版社和135家編輯部出版發行,總發行量約為2500萬份,人均報紙擁有量占世界第四位,僅次於日、英和瑞士;雜誌1600多種,總發行量約1. 4億份;各種專業刊物8000多種。1994年德國有新聞出版企業2661家,從業人員26. 3萬。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1999年第二季度達451萬份。其它全國性大報有:《南德意志報》、《法蘭克福匯報》、《時代》周報、《世界報》。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是《西德意志匯報》,發行量113萬份。時事政治性周刊《明鏡》發行量103. 9萬份,《明星》畫報107. 8萬份。大報業托拉斯施普林格報業集團壟斷了全國報紙出版量的1/5。

【通訊社 】

(1)德意志新聞社:1949年成立,為私營股份有限公司,下設報紙、廣播和電視新聞200多個部門,屬於世界大通訊社之一。總社在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克福。在波恩設有一個聯邦分社,在國內其它50多個城市設有分社或編輯部,在80多個國家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國大眾傳媒的主要訊息來源。德新社通過衛星、電傳等通訊手段用德語、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每天發稿,內容包括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在德國日報中的採用率達99%。

(2)德意志電訊社:1971年成立,總社在波恩,主要向國內報紙提供新聞稿,對外只用德文向瑞士、盧森堡發訊息,德統一後,該社與前民德的德通社合併。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通訊社:福音教新聞社、體育新聞社、聯合經濟新聞社等。

【全國主要廣播電台 】

(1)德國廣播電台,由聯邦政府和州廣播電台出資興辦,主要負責對國內廣播;

(2)德國之聲電台,1960年成立,總部設在科隆,由聯邦出資興辦,用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

【全國主要電視台 】

(1)德國電視一台(ARD),由各州電台、德國廣播電台和德國之聲電台組成德國廣播協會,共同經營,播放全國性的“第一套節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節目”;

(2)德國電視二台(ZDF),是德國最大的電視台,1961年由各州共同組建,總部設在美因茲,播放“第二套節目”。

另外一些衛星電視節目如德國電視台的“1 PLUS”和私營電視台如“SAT 1”、“RTL”、“PRO 7”也擁有大量觀眾。

飲食

與"民以食為天"烹飪技術舉世聞名的中國相比,德國的飲食不免人覺單調乏味。有人說德國的飯菜無非清煮、白燉加烤制,這同德國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樣不討人喜歡。不過現在如果你去德國,則大可不必為此苦惱了。由於世界各國的美食家雲集德國,你在此可品嘗到世界各國的美味佳肴,不論是法式、俄式、義大利式,還是日式及中餐等等都能見到。今日德國的餐飲業可說是國際風味大薈萃,而德國菜也已不再如傳統的做法,僅僅是白燉豬蹄加酸菜了。現在的德國廚師善於吸收其他外來飲食特色,在博採亞、歐、美眾家烹調特色的基礎上,也可做也美味可口的佳肴。 德國的餐飲業在近幾十年中達到很高的水平,從五花八門的冷熱飲小吃店、小餐館、小酒館到豪華的星級賓館飯店遍布全國各地,各種風味一應俱全。那誘人的色澤、撲鼻的香味吸引人們一次次掏出錢包,以飽口福。
(一)德國的傳統菜餚 如果你週遊德國,便可以有機會品嘗到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地方美味。當你坐在具有傳統特色的古堡式餐館中,要上一份杜松子醬汁,外加填梨子、油炸馬鈴薯子,再配上菊苣核桃仁色拉,一杯葡萄,享受這樣一頓營養豐富、色香味美的晚餐,確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每一位薩克森人在飲食上都知道一條魚須游三次,即在水裡、黃油里、葡萄酒里游過後才能被端上餐桌。葡萄酒漬鯉魚是薩克森人喜愛的周日菜餚。巴伐利亞的正宗烤獵肉加酸菜、巴登人的斑鱒魚片等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佳肴。
(二)香腸、麵包品種繁多 如果你想在德國吃香腸,那算找對了地方。估計德國香腸有1500多種,其中僅水煮小香就有780多種,最受歡迎的要算是潤口的肉腸,原腸類包括耐貯臘腸和調味濃厚的瘦肉香腸。此外,水煮腸中還包括60種不同的肝和風味特色腸,如著名的普法爾茨灌腸。 吃香腸必有麵包與之相配,在麵包的生產方面德國也可稱得上是質量和數量的世界冠軍。在德國,麵包有用精粉做的,也有用黑麥、燕麥、精粉與雜糧摻加和在一起的混合面做的。德國每天出爐的芳香撲鼻的小麵包、角形小麵包、"8"字形烘餅(der Brezel德國人稱為“椒鹽卷餅”,其實很鹹,不是很好吃)和長麵包就有1200多種,此外,還有300多種其他不同種類的麵包。麵包是德國人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據統計,1994年德國人每人平均吃麵包81.5公斤,居歐洲聯盟成員國之首。
德國的有些麵包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如漢堡的黑色的、霍爾斯坦的黑麥麵包、巴伐利亞的浸油撒鹽粒烘餅等。在德國,麵包認為是營養豐富、最利於健康的天然型食品,但德國人從不單獨食用麵包,而是要抹上一層厚厚的奶油,配上乾酪和果醬,加上香腸或火腿一起食用。德國人喜食乳酪,其品種多達600多種,乳酪是德國人早餐桌上必備之品。魚、糖果、糕點等也是德國人喜好的食品。無論是罐頭魚、凍魚、鮮魚、熏魚,還是魚色拉、蝦、鮮貝等都很受德國人的歡迎,德國人年人均食魚達15公斤。糖果、朱古力、糕點等的銷售量也十分可觀。
(三)啤酒、葡萄酒的國度 德國的啤酒、葡萄酒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德國是世界飲酒大國,酒類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啤酒的銷量居世界首位。啤酒、葡萄酒是德國家家必備的飲料,朋友相聚必有酒來助興。 德國的氣候條件很適合葡萄的生長,全國有13個葡萄種植區、60個大型種植場、2600個小型種植地,主要集中在德國西南部和北部的阿爾河、萊茵河七峰嶺及摩澤河兩岸。這裡山清水秀、氣候怡人。最大的葡萄種植區諾依施塔特擁有2000頃葡萄園,在這裡綠油油的葡萄架一眼望不到頭,整個空氣中都瀰漫著誘人的葡萄清香。一串串芳香撲鼻的葡萄,紅艷艷地閃著晶瑩的亮光,令人垂涎,摘一顆放在嘴裡蜜汁浸齒,香溢舌間。上等的葡萄釀造出優質的名酒。在德國兩萬家釀造商的酒窖中有著幾乎無窮盡的葡萄酒種類。德國葡萄酒法規定:只有在品種、特性、成熟度、爽口度和外觀等各方面達到要求的葡萄酒才可獲得優質葡萄酒的標誌。葡萄酒行家對酒瓶上的瓶貼看得很重,瓶貼上不僅標明詳細的生產地,還標有官方的檢驗號。特製的上等葡萄酒按其不同的釀造年份可存放許多年。一瓶百年陳酒可賣到幾千甚至上萬馬克的高價。總之,酒瓶外觀典雅、酒味醇厚迷人,可以說是德國葡萄酒的典型特徵。
德國博登湖和美因河一帶的居民在飲葡萄酒方面可謂獨占望頭,每人每年的葡萄酒消耗量達40升。葡萄酒對德國人來說不光是飲料,還是治病強身的藥品。古時人們用葡萄酒來治癒霍亂和傷寒,今天適量地飲用葡萄酒可治療低血壓症和心肌梗塞。據說,大詩人歌德每天要飲葡萄酒,正是葡萄酒使其創作一直延續到他去世的最後幾天 德國人飲啤酒堪稱"海量"。據稱日爾曼人最不能忍受的是口渴,啤酒是越喝越渴,由此造就了德國人飲酒量越來越大。在德國喝啤酒最厲害的當數巴伐利亞人,生人每年要喝掉這種"大麥汗飲料"高達235.7升。巴伐利亞洲擁有1052家啤酒廠,這在德國也是最多的,其首府慕尼黑的10月啤酒節可稱得上是一個譽滿全球的節日。每年9月底10月初來自世界各地和德國境內的幾百萬遊客聚集在慕尼黑,人們抱起一升裝的特製的陶瓷大酒杯開懷暢飲,十幾天中,幾百萬升啤酒被一飲而光,幾十萬隻香腸隨酒下肚。 德國啤酒被分為20多個種類、1500多個品種,由於釀酒配方的多種多樣性,所以產生出如此之多的啤酒種類也就不足為奇了。一般說來,德國北方人喜歡飲熟啤酒,南方人偏愛小麥啤酒、淡啤酒、黑啤酒和無苦味的啤酒,但無論是哪個品牌的啤酒在小酒館、飯店和啤酒花園裡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見,啤酒在德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四)300 多種麵包 不同類型的麵包全都有益健康。木條紋狀的黑麥粗麵包是威斯特伐利亞主要食用麵包,配上炸好的火腿,味道奇妙,它是屬於特殊麵包的一類,例如,洋蔥、甜葡萄和低熱量的薄脆麵包,含有芝麻或者向日葵籽的麵包越來越受歡迎。 鹹味脆薄餅 (Bretzel) 鹹味脆薄餅對德國人來說是一植很典型的食品。在麵包店,遊客能從脆皮蛋卷中找到各式各樣的餅乾,而且裝飾有罌粟或香菜籽,或者僅僅是嘗嘗黃油黑麵包,你就能體驗到它的美妙絕倫。
(五)德國的海產新鮮豐富 吃魚應該在產魚的地方吃,如靠近德國的海岸以及未受過污染的河流和湖泊。漫步於漢堡 (Hamburg)傳統的海鮮市場,精明的商人一定會使您想要嘗試一下當地的風味產品,例如波羅的海的煙燻基爾鯡魚炒蛋和北海赫爾果蘭島龍蝦湯,梅克倫堡州的鯡魚湯和霍爾施泰的貝殼湯等。 甚至在德國的的內陸腹地,遊客也可以品嘗到歐碟鹹肉和蝦。在遼闊的阿爾卑斯山上,您同樣可以享受到酒汁鯡魚加洋蔥和奶油沙司。

德國啤酒節

德國啤酒節源於1810年德國慕尼黑Ludwig王子的婚禮及加冕儀式,逐漸發展成今天的德國啤酒節。
浦東假日酒店舉行一年一次的德國啤酒節,屆時,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際、不同膚色的人們將聚會在一起。在藍白相間為主色調的啤酒帳篷內,人們坐在長長的凳子上,一邊飲酒、用餐,一邊與德國樂隊同樂,欣賞著奇特的阿爾卑斯傳統樂器及熱情奔放的德國巴戈利亞樂曲,盡情享受這濃濃的德國風情和激動人心的場景。在樂隊的帶領下,客人還可以參加一些簡單的舞蹈,一起感受悠久的德國文化。
活動期間你會看到傳統慕尼黑啤酒節中出現的藍白相間的大帳篷,賽喝啤酒、角力等傳統德國遊戲將出現在這裡。藝術氣質濃郁的德國人在這樣的狂歡節上當然少不了音樂的點綴,德國民間樂隊在啤酒節期間大唱德國民歌、開朗活潑的金髮碧眼女孩穿著五彩的民族服裝在桌子上跳舞將你身臨其境地帶到慕尼黑啤酒節現場,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大聲放歌.
德國的酸菜白肉
烤豬肉配酸菜芥末醬,這名字乍一聽有些像咱們中國的一道東北名菜——酸菜白肉。其實,模樣也類似,幾片紅白相間的豬肉整齊地擺在盤子裡,上面堆滿了德國酸菜,純白色的盤子上看到廚師們藝術地淋灑芥末醬的痕跡。吃上一口才知道,此酸菜白肉非彼酸菜白肉也。德國酸菜口味有些酸甜,並且奶味十足,脆香可口,白肉肥而不膩,但一定要蘸些芥末醬才會有味道。不過你不用擔心,芥末醬只是微微有些辣味,並不會有躥鼻子的刺激。
德國饅頭
稱之為德國饅頭一點也不誇張,無論從主要功能還是口感上來說,它都非常稱職。先說口感筋道、有一點點奶香但並不重,麵包圈上的白芝麻很香,當你咀嚼軟綿綿的麵包時遇到一粒白芝麻,芝麻香和面香的混合體將會讓你忘記麵包的高熱量。再說它的功能,有兩個:第一可以在啤酒節期間放在餐檯上作裝飾物,木製的托好似一棵大樹,麵包掛在上面既誘人又有純正的德國慕尼黑啤酒節的感覺。第二就是隨時餓了摘下來就可以吃,真方便啊。
醇香解飽白啤酒
這杯來自德國的白啤酒泡沫豐富、純白且細膩,說明它是經過充分的發酵。白啤酒是生啤,液體並不像我們平時喝的啤酒那樣清亮,而是黃中透著白。口感並不苦澀卻是在入口時有些橙子的味道,並且在喝下啤酒的瞬間,味道是甜甜的。記者友情提示喝此酒時一定要考慮兩點:第一,自己胃的容量,一般纖瘦的女孩子半杯就解決一頓飯了。第二,此酒的後勁不可估量, 只有酒膽是不夠的。
秘制酸黃瓜
冷肉拼盤配酸黃瓜,雖然是一道頭盤,但也並不清爽,全都是冷肉,但口味不同。有的是由精瘦肉製成,口感有些乾,但很香;有的是由肥瘦肉製成,口感雖然很細膩,但坦率地說,有些膩,女孩子吃的時候可要小心,熱量很高的喲。廚師秘制的酸黃瓜可是給滿嘴油膩的記者去了油膩、添了清爽。
豪爽蘋果派
在吃下酸菜白肉、冷肉拼盤、麵包並喝下一杯啤酒後再看到這么大分量的蘋果派就可以直接叫服務員打包了。蘋果酸甜,外皮酥脆,比我們平常吃的快餐店的蘋果派好得不知有多少倍呢。
慕尼黑啤酒節的傳統服裝
慕尼黑啤酒節的服裝是一大看點。身材魁梧的男士們一般都會選擇真皮縫製的、帶有背帶的褲子、白色襯衫。德國人會選擇用真皮來製作褲子和背帶,並且在褲子和背帶上會有簡單的花紋刺繡。腰間的背帶扣打開後可以用來懸掛啤酒杯,以保證啤酒愛好者們可以走到哪裡就喝到哪裡。褲子的側面還有一個小袋子,是專門放匕首的,這匕首不僅可以用來防身,更重要的是切肉吃,因為慕尼黑啤酒節的傳統食物就是香噴噴、肥膩膩的大塊肉,隨身攜帶的匕首可以隨時從防身工具變為餐具。功能性和方便性集於一體的服裝的最大特點在他的小腹前的那片繡花帶紐扣的設計。在慕尼黑啤酒節這么盛大的節日上,人們難免多喝幾杯,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怎么辦呢?只需將腰間的紐扣解開就可以得到釋放了,很方便吧。
身材高大且窈窕的女士們則會穿上最鮮艷的長裙,胸前的設計突出了德國女人豐滿的身材,腰間系的白色圍裙又體現出德國女人窈窕的曲線,短短的泡泡袖設計在注重漂亮的同時,也很實用。精幹的德國女人們是啤酒節中的主力,別看她們是女人,端起酒杯的架勢毫不遜色於男人。

禮儀

走近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無所知,到時免不了會鬧出笑話,或者給自己帶來不便。所謂入鄉隨俗 ,就是這個道理。但怎么才能隨得好呢?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乾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準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譁。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儘可能安排在周末,儘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覆。當然,人際關係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1]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德國人往往用左手握手,讓貴賓坐於左側 失敬、卑下 .忌以鬱金香為饋贈品。他們認為它是無情之花。德國還是愛花之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