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平鎮

德平鎮

德平鎮位於臨邑縣城北40公里,居樂陵、寧津、陵縣、商河、臨邑五縣市交界處。全鎮總面積144.23平方公里,總人口6.04萬。縱貫全鎮的省道008線、邢德路、臨鹼路,是南到濟南,北通京、津,東進濱州,西達德州的交通樞紐,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商貿重鎮。優越的區位,便捷的通訊,豐富的資源,充足的能源,優良的環境,更是八方客商前來投資興業的寶地,共謀發展的沃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德平鎮德平鎮
德平遠古分封,先秦立制,東漢設縣。上古時為陸終氏封域。唐虞夏時屬兗州,為有鬲氏封域。殷商時屬青州,西周時屬齊國,為齊太公益封地。戰國時為齊宣王少子通的封地。秦時屬齊郡,漢時屬青州平原郡。沿革中有鬲、般、平昌、重平等地名。
東漢因東海郡亦置平昌縣,於是稱此地為西平昌。晉代屬冀州平原國。劉宋時因冀州(北魏所屬)又置安德郡平昌(去西字),開始分置鬲地,屬齊州東平原郡。又置安德、般,屬青州樂安郡。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將鬲、重平併入平昌,改屬渤海郡。孝明帝熙平年間,改屬樂陵郡。東魏孝靜帝天平初年(公元534年)又改為平昌,屬安德郡。
北齊時為安德郡西平昌(復加西字)。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詔令并州縣,仍將鬲與重平併入平昌地。隋初為平昌(復去西字為德州所屬),煬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改德州為平原郡,仍以安德、平昌二縣屬之。
唐朝此地屬河北道德州平原郡。太宗貞觀年間將般縣併入平昌。文宗太和年間此地改屬齊州。後來,又復屬德州平原郡。
五代後唐時期,割安德東北境及平昌地合為一縣,兩地各摘一字,名為德平縣(德平有名自此開始)。
宋朝此地屬河北東路。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德平廢縣為鎮,併入安德縣。哲宗元符初年(公元1098年),復置德平縣,屬德州,全稱山東西路德州德平縣。
元朝為山東東西道德州德平縣。
明朝為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德平縣。
清朝為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德平縣。
民國二年(1913年),裁撤府治,德平改屬東臨道,道治設在聊城。
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劃全省為十道,德平又改屬德臨道,道治設在德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治,德平縣隸屬於山東省政府。
民國十八年(1929年),德平全縣劃為五區,籌備自治。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德平歸併原有鄉鎮,為每區九鄉一鎮。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德平縣改屬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公署,即歸屬第五專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德平縣改屬山東省第十五專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德平建立日偽政權。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底,德平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1949年,渤海第二專員公署更名為洛北專員公署,德平縣歸屬洛北公署管轄。
1950年2月,洛北專署撤銷,德平縣改屬德州專署管轄。
1956年4月,撤消德平縣治。原屬德平縣的德平、理合兩個區劃入臨邑縣,臨邑全縣劃為九區兩鎮(城關鎮、德平鎮)81個鄉。
1958年9月,區劃調整,臨邑縣劃為11個鄉鎮,原鹼李鄉、滿家鄉併入德平鎮。
1958年11月,臨邑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德平鎮更名為德平人民公社。
1965年2月,根據省委、地委指示,重新調整區劃,臨邑縣9個人民公社調整為20個人民公社。德平人民公社劃分為德平、鹼李和滿家三個人民公社。
1984年,機構改革,實行政社分開,全縣20個人民公社改建為3鎮17鄉,德平人民公社改為德平鎮,鹼李、滿家兩個人民公社改為鹼李鄉、滿家鄉。
2000年5月8日,鄉鎮機構改革實施。全縣20個鄉鎮歸併為7鎮3鄉,鹼李、滿家兩鄉併入德平鎮。

新農村建設

德平鎮德平鎮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要求,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實施了村容環境整治,以“三清、四改、五化”為重點,先後發動黨員幹部民眾5000餘人次,清理垃圾9萬方,治理髒、亂、差1514處,栽植綠化苗木5000餘株,使43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初步達到了“庭院淨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的標準。實施了沼氣入戶工程,結合改廚、改圈、改廁,完成了林寨、三里莊、陳集等村沼氣池建設,257戶農民用上了清潔衛生的新能源。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採取向上級爭取一塊,民眾自籌一塊,駐村工作組幫扶一塊,在外創業人員貢獻一塊“四個一塊”的辦法,不斷拓寬籌資渠道,並根據地下水資源分布情況,有序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目前,全鎮133個行政村均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實施了文化建設工程,立足於提高民眾文化素質,提升村民文明程度,林寨、萬家、孫廟等22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先後實施民眾文化大院建設工程,黨員活動室、圖書室籃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六股路、大鮑、陳集等村組建了新農村建設文藝宣傳隊,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通過鞅歌、快板等形式,將“八榮八恥”、“二十字方針”等內容,宣傳到家家戶戶,營造了“人人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

招商環境

德平鎮緊緊圍繞招商引資、民營經濟兩大“天字號”工程,進一步最佳化招商引資環境。建有兩條35KV輸電線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鎮區內各建有微波塔,中國網通開通程控電話11000部,網際網路用戶336戶;鎮區內設有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分支機構。另外,還建有大中型商場、醫院、中國小、小康住宅區等。從民營經濟工業園區和德平在外人員回鄉創業園的“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到水、電、道路、通訊等配套設施一體化,充分體現出黨委政府的親商情節。同時,出台了優惠的招商政策及“零收費”、“零缺陷”、“零投訴”等管理服務措施。“栽下梧桐樹,自有鳳來棲”。德平優越的區位、便捷的通訊、豐富的資源、充足的能源,純樸的民風,優惠的政策,已成為中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的寶地,共謀發展的沃土。

經濟狀況

德平鎮德平鎮
德平鎮在歷屆黨委政府和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猛,綜合實力日趨增強。先後獲得“山東省小城鎮建設中心鎮”、“山東省文化建設先進鄉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德州市“先進基層黨委”等多項榮譽稱號。新一屆黨政領導班子組建以來,全鎮以“以人為本、解放思想、務實苦幹、加快發展”為指導思想,按照“工業立鎮、商貿興鎮、文化強鎮、產業富鎮”的發展思路,充分挖掘和發揮德平優勢,全力建設文明、富裕、和諧的新德平。2007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4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90元。德平鎮先後被命名為“第二批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鄉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省級文明鎮”,被德州市評選為“信訪工作‘三無’鄉鎮”“全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創建全市平安民族村(居)模範集體”、“全市示範鄉鎮街道工會工作競賽優勝單位”、“全市鄉鎮(街道辦事處)人大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農業發展

德平鎮德平鎮
德平土地肥沃,雨熱同季,光熱充足,農業發達。鎮黨委政府按照“一牧、二菜、三林業”的總體思路,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大力實施畜牧養殖、特色種植、綠色林業三大工程。全鎮新發展養殖規模超千頭的養豬小區10處、超200頭的45處,蛋雞養殖小區10處,各類養殖專業村25個,養殖大戶500餘戶。實施了綠色通道、河流綠化、農田林網、圍村林等綠化工程,發展農田林網1萬畝、農林間作1.5萬畝,完成了60個村的圍村林建設,新植樹木155萬株,構築起了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在充分發揮永興莊、東西鮑村辣椒種植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辣椒種植3670畝、高酸蘋果種植基地800畝、小拱棚蔬菜2720畝。全鎮形成了“一村一業、一業一品、一品一特”的新型農業發展格局。

企業發展

德平鎮德平鎮
德平鎮民營企業發展迅速,截止2006年底,全鎮民營企業達到190家,其中規模企業17家,形成了以鑄造、紡織麵粉加工、化工、建築建材等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發展體系。擁有山東旭光集團公司、山東恆通貿易紡織有限公司、德州雙德紡織有限公司、山東臨邑天源化工有限公司等在德州市,乃至山東省的知名企業。其中:旭光集團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4000萬元、職工500餘人,下設旭光鑄造材料、旭光鑄造、旭光得瑞、旭光威爾鑄業、旭光化工、旭光銷售等五個子公司。產業涉及鑄造材料、鑄鐵、鑄鋼、有色合金鑄造、汽車鈑金件及有機化工等領域,主導產品已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先後被評為山東省質量信得過單位、山東省機械鑄造50強企業、“光彩之星”企業、德州市計量合格確認單位、德州市無假冒商品單位、德州市質量管理先進單位。山東恆通貿易紡織有限公司,占地40畝,是一家擁有固定資產1000萬元、流動資金800萬元、年產值達5400萬元的大型紡織公司。德州雙德紡織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創匯公司,主營籽棉加工、紡織、整染家紡及相關產品,年出口創匯320萬美元。主要產品毛巾茶巾,花色品種多達150種,暢銷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家。

城鎮建設

德平鎮德平鎮
德平鎮以完善水、電、暖、通訊、服務等基礎設施,提高城鎮建設水準為載體,全力發揮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和老城區的輻射功能,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工程,通油路達到120.7公里。重點發展了農機家電、建築建材、家具、蔬菜、日用百貨、服裝等六大專業市場。1999年聘請德州建築設計研究院對城區實施了詳規,確立了“六縱五橫”的城鎮建設發展規劃,拓寬並硬化了正平大街、龍泉大街、雙泉路等街道。投資300餘萬元,硬化鎮區道路4公里,安裝路燈76盞,新修排水管道4500米,新植冬青、紫葉李等綠化樹木1000餘株,完成了民眾多年盼望的城區集中供水工程,城鎮功能不斷完善。目前,城區面積達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萬人,商貿流通輻射半徑達到了30公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商貿重鎮形象更加凸現。

特色食品

德平鎮德平細米窩窩頭
德平細米窩窩頭

是以小米黃豆為原料加工而成。在製作過程中從選料、加工到蒸製均保留著特有的手法與技巧。製作出的窩窩頭色鮮味美,散爽不膩,香甜適口。其製作工序為:將精米與去皮後的黃豆瓣放至熱炕上炮乾去濕,按7:3比例混合,用石磨反覆細碾,去頭攬,過絹籮,磨成極細的油麵備用。並將油麵摻兌適量的新鮮井水反覆調和。攪勻後,做成三兩一個的面劑。左手握面劑,將右手的食、中二指插入其中,自上而下細心挑、壓,製成厚薄一致的桃形窩窩。入鍋後,旺火燒三十分鐘,撤火燜五分鐘,即可出鍋。目前,德平細米窩窩頭已形成了兩大品種:即以小米、黃豆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黃窩窩頭和以小米、黑豆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黑窩窩頭。

說起德平細米窩窩頭的淵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載,德平細米窩窩頭早在清朝,便以其色鮮味美、散爽不膩而譽滿京津。德平細米窩窩頭雖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因為本地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手工製作工藝,仍是以一家一戶的家庭作坊式生產經營為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德平細米窩窩頭獲得長足發展。北京、天津、濟南等大中城市陸續出現了德平細米窩窩頭的蹤跡。甚至連一些當地人也打著德平細米窩窩頭的旗號,招攬生意。

德平鎮德平熏雞
德平熏雞

德平熏雞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它以製作獨特、香味濃郁、肉爛脫骨、營養豐富等特點,成為地方傳統名吃。傳統的熏雞製作工藝要經過選料、殺、燙、洗、晾、炸、煮等工序,煮雞時放進的香料和調味品多達十幾種。一代代熏雞藝人的不斷探索,使得製作工藝更加完善,熏雞味道越來越好。德平熏雞的特點是:造型優美,整雞呈伏臥銜羽狀,栩栩如生;色澤艷麗,成品金黃中透著紅色,晶瑩華貴;香氣醇厚、濃郁,香味經久不散;口味適眾,鹹淡適中,香而不膩;熟爛脫骨,正品不失原形,趁熱抖動,骨肉分離。德平熏雞加工考究,配料齊全,色、香、味、形俱佳,名聲愈傳愈遠。

旅遊文化

德平是延續兩千多年、歷史悠久的縣城駐地。俊才星馳、古蹟眾多,文化積澱深厚。三國時期文學家禰衡,唐朝詩人孟郊,明期書法傑才郭諶,柱國名臣葛守禮,現代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歌唱家朱明瑛均籍出德平;宋朝著名書法家、詩人黃庭堅曾任德平鎮監;禰衡井、曹冢古墓、白麟書院、龍泉寺丈八佛等名勝古蹟聞名遐邇,文化類型也多樣豐富,形成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一個“富而美”的現代化德平鎮正在齊魯大地崛起。

德平鎮禰衡公園
禰衡公園

禰衡公園位於德平鎮正平大街東段路北,坐落在禰衡故里—德平小禰家村原址上。該園投資300萬元,占地萬餘平方米。園內景點有禰衡紀念館、禰衡井、禰衡像、盤滸湖。禰衡紀念館位於園區中心,為五間九脊斷山式仿明朝建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牆壁四周懸掛有禰衡傳世作品《鸚鵡賦》、《魯夫子碑》、《顏子碑》、《吊賈誼文》四篇文章以及後人懷念評吊禰衡的詩詞歌賦。禰衡像安置於禰衡紀念館內,他傲骨臨風而不失其儒雅,狂放不羈而不失其莊重,簡朴練達而不失其豪氣。院內張掛有禰衡生平圖畫及文字說明。禰衡井位於園內東南角,是禰衡當年的生活用水井,井深7米,水質清洌甘醇,距今已有1800餘年,現井筒一米以下仍為原井漢磚。1933年,德平縣長戴章民立碑勒石於禰衡井旁,碑高二米,正面刻有“禰衡故里”四個大字。1933年出版的《山東名勝古蹟大觀》載有該井舊照。2006年2月25日,對該井進行重新淘洗,挖至兩米時,井泉冒水,恰在此時天空霏霏揚揚驟降雨雪,形成了天地相應、陰陽相合的自然景觀,彰顯了千年古井的靈氣。盤滸湖位於園西,湖名源於以《草韻辨體》、《四體千字文》著稱的郭諶。郭諶(公元1488-1578年),明朝詩、書、畫名家、德平郭家村人,郭家村與小禰家原址相鄰,因郭諶號為“盤滸居士”,為紀念一代詩、書、畫名家,故將該湖定名為“盤滸湖”。2006年7月7日,“盤滸湖”修挖正酣,一鏟下去,湖底見水,此時,大雨傾盆而下,恰似銀河落九天,天水注盤滸。

德平鎮德平鎮
丈八佛文化園

丈八佛文化園座落於德平鎮南2公里處,西側是通往臨邑縣城的省級路,臨邑至德平的6路公車每15分鐘一趟;北靠德州至樂陵的省級路,從德州至樂陵每半小時一趟公車,交通十分方便。丈八佛文化園是在光傑集團董事長朱廣傑先生地倡導和帶動下,由鎮政府根據弘揚歷史文化,建設小康型新農村的指導思想,協助光傑集團建設的。文化園以佛教文化為依託,集休閒、娛樂、文化、藝術、民俗、旅遊於一體,成為龍泉寺佛教聖地的強大支持和輔助烘托。文化園占地面積約300餘畝,園內的設定是以恢復古蹟為主。建有20000多平方米的玉瓶型廣場。廣場中心疊立著15米高的魯北重鎮德平的標誌,景觀氣勢雄偉,四周總體布局配置有序:
1、西側有蓮花池、釣魚台、漢白玉的橋、休閒長廊、遊艇、兩條休閒路蔓延縱身,路畔配有仿真動物和仿真植物的綠化帶。在路上閒庭信步你就會感受到環境優雅,空氣芳香,雲霧繚繞,仿佛置身於仙境一般。坐上遊艇環繞一周,池兩邊的苜蓿花鬱鬱蔥蔥,水中的荷花含苞待放,伸手摘一支蓮蓬,剝一顆蓮子,入口甘甜潤喉。

2、北側是龍泉寺院。為恢復千年古寺,把佛請回來,作為虔誠佛教徒的朱廣傑先生,發大心禮請高僧釋靜心法師前來主持佛法,造福一方。

3、東側為世外桃源公寓和農家型四合院落。

社會事業發展

德平鎮德平鎮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從社會老齡化趨勢明顯、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年人在家留守居多的實際出發,堅持把加強敬老院建設做為倡導尊老敬老,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德平的重要舉措。鎮政府先後投資60餘萬元,為敬老院新建改建房屋58間,對院落進行了重新規劃,對室內室外進行了修葺粉刷,換裝了鋼塑門窗,購置了席夢思床、咖啡桌椅。院內栽植了紫葉李、小葉黃楊等優質花木2000餘株,調劑配備了醫療、保健、體育、娛樂、餐飲服務等人員和設施,使敬老院達到了“管理規範化、服務優質化、設施配套化、庭院花園化”的建設標準。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實施了鎮中心國小教學樓建設,新建了德平鎮全封閉式實驗國小,教育環境、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高。完善了二院病房樓的配套設施,加快了鎮衛生院的改造,健全鎮、村兩級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深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民眾的醫療保健水平得到進一步改善。深入開展了“平安德平”創建活動,建立健全了嚴打整治鬥爭的長效機制。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確保了百姓安寧、社會安定、投資安全。開展了消夏文藝晚會、民眾文藝匯演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了廣大幹部民眾的精神生活,陶治了情操,形成了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社會風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