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工業大學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是是德國最大的工業大學,坐落於柏林夏洛騰堡區。

基本信息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

柏林工業大學(德語: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英語: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縮寫TUB,或翻譯成柏林理工大學或柏林科技大學)是柏林的四所大學之一,是柏林唯一的一所理工科大學。主樓建於1884年,由理察·盧卡(Richard Lucae)設計,坐落於柏林夏洛騰堡區,面向六月十七大街。該校有27,000多名學生,是德國最大的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aet 或翻譯成科技大學)之一。該校大約20%的學生來自於國外,使柏林工業大學相比德國其他高校更具國際化色彩。先後有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該校學習或工作過。
所在國家 德國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德國柏林工業大學

所在城市 柏林
學校類型 大學
學校性質 公立
申請費用 0美元
平均生活費 3700美元/年
授予的學位 博士 碩士

【歷史】
該校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由腓特烈二世在1770 年10月發起創立的採礦專科學校。另一個源頭是1799年3月13日創建的建築專科學校。第三個來源是初創於1821年的皇家職業學院。1879年,由三個學院合併成立柏林皇家工業高等學院。該校是德國始創最早的工業高等學院,並在1899年開始頒發博士文憑。
在第三帝國時期設立了防衛技術專業,導致學校從1945年4月20日起被關閉了一段時間。當學校在1946年4月9日重新開始教學時,新開設了人文類的專業,使得學院升格為大學,即開始啟用現在的名稱柏林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
【校園】
校區面積大約為600,000平方米,分布在柏林西部的許多地方。主校區坐落於夏洛騰堡區。目前(2009年)有超過100多個專業,涵蓋了理工科幾乎所有專業,該校在哲學等文科專業實力也相當雄厚。學校目前有624名教授,7,372多名科研工作人員,27,049名學生,其中留學生5,603名。

【組織結構】
該校現有7個學院:
1. 人文學院
下設 哲學、科學理論、科技史系;文學系;歷史系;社會學、政治歷史教育系;教育系;語言和傳播系;職業教育與勞動力系;女性研究中心和發猶太研究中心。
2. 數學與自然科學學院
下設化學系、數學系和物理系
3. 過程科學學院
下設生物工程系、能源系、食品科學系、過程工藝系、環境保護系和材料系
4. 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
下設能源與自動化系、高頻與半導體系、通信系、微電子和計算機系、軟體技術與計算機理論系和經濟信息和定量分析系
5. 機械和交通學院
下設流體力學和聲學系、心理學和勞動科學系、陸上和海洋交通系、航空航天系、精密機械和醫藥工程系、機械製造系、機械設備系
6. 建築、環境、規劃學院
下設建築系、土木系、套用地理科學系、地球信息和大地測量系、景觀設計系、生態學系、社會學系和城市與地區規劃系
7. 經濟與管理學院
下設技術和管理學系、企業經濟系和國民經濟和經濟法系

學校的主要設施

柏林工業大學有成片的教學樓,有計算機中心、電教中心、語言中心、各學科實驗室、運動及娛樂設施。大學圖書館擁有藏書211萬冊和7000多種最新的各類期刊,藏書涉及的範圍包括自然科學、工程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其中建築學和園藝學的藏書比較豐富。此外,學校還有寬頻電信研究中心、數據控制中心、網路技術與多媒體套用研究中心、生物工藝學中心、國際地質系統分析技術中心和電子技術研究中心等重要研究機構。

國內著名院士校友:
夏堅白,中科院院士;
王之卓,中科院院士;
陳永齡,中科院院士;
何澤慧,中科院院士;
龔祖同,中科院院士;
徐士高,中科院院士;
趙宗燠,中科院院士;

孫德和,中科院院士;

張維,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學年安排

每學年分為兩學期,分別於4月和10月開學。

入學申請

柏林工業大學招收中國學生的基本條件如下:
1、年齡:18—30歲。
2、學歷:通過全國統一高考,進入國內重點大學完成一學期,或進入國內普通大學完成三學期以上課程的在校生;三年制大專畢業生;大學本科畢業生;研究生。
3、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支付留學費用。

申請所需材料:
1、國小、國中、高中畢業證書、高中三年各學期成績單;
2、大學成績單、大學畢業證書、學位證書或大學在校證明;
3、800學時的德語學習證明;
4、出生證明;
5、無犯罪證明
以上五項均需中德文公證件各三份。
6、中德文個人簡歷,內容包括從國小至大學的學習起止時間和學校名稱(此項無需公證);
7、2寸彩色與護照同底版的照片12張;
8、身份證複印件。

食宿介紹

柏林工業大學的學生公寓為雙人間,學生擁有各自的臥室,公用廚房和衛生間,費用為300—400馬克/月。學生也可選擇在當地德國人家庭寄宿。

國際學生服務

柏林工業大學盡其所能為初到德國海外留學生提供幫助,如機場接機、安排住宿、協助辦理入學手續開立個人帳戶、在當地相關機構進行戶口登記、辦理保險等。此外,學生在辦理簽證延期、申請工作許可證及居留許可證時也可向學校的相關部門尋求幫助。

相關信息

說明:凡申請柏林工業大學的學生均需具備德語800學時的水平。在進入柏林工大參加其DSH考試之前,學生須先進入柏林哈特納克斯語言學院參加三個月的德語強化學習,學費為550美金。學生學習語言期間不可以打工,進入大學後可以合法工作。

 庫特·賴納·庫茨勒(Kurt Reiner Kutzler)教授: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校長。兼任德國大學和高教協會主席,主要負責規劃和組織方面的工作。曾於1987年至1989年、1991年至1993年和1999年至2002年擔任柏林工業大學第一副校長。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函式分析和拓樸學,研究成果涵蓋了普通拓撲學、曲線函代數、收斂空間理論、收斂向量空間、拓撲和範數的有序線性空間等。

2004年8月8日下午,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校長庫特·賴納·庫茨勒教授在第二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發表題為“大學是科技轉讓的主體――以柏林工業大學為例”的學術演講。演講由蘭州大學校長李發伸教授主持。

庫茨勒教授首先介紹了柏林工業大學和德國研究環境獨有的一些特點。接著闡釋了科技創新和技術轉讓對現代社會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德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強大國力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科技創新及其套用。科技知識及其帶來的實際套用一直是也將繼續成為經濟結構變化的中心因素。科技發明必須轉化為新套用技術、新產品和新的工藝過程,才能推進國家經濟的繁榮。大學不僅是發現新科學知識的主要參與者,同時還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

庫茨勒教授認為,科技轉化涉及到三個基本因素:一是純理論研究,二是套用研究和原型開發,三是產品開發和生產製造。科技轉化既應成為兩種研究之間的紐帶,也應成為它們與產品開發及生產製造之間的紐帶。創新過程的第一個環節就是以好奇心為基礎的純理論研究。理論研究者進行研究的動力是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求而不是能否獲得經濟利益。但是,純理論研究有助於推動創新。套用科學是創新過程中的第二根支柱。套用研究要求純理論研究能產生新知識、新的套用領域,並形成原始的、具體的有關新產品或新工藝的方案。創新過程的第三步是進行商業化研究和開發,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在科技轉化方面,大學要儘可能培養高水平的專家,把出色的科研和對學生及年輕科學家的培養結合起來。大學不但在科學知識和工作方法的傳播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對如何解決問題、完成科技的產業化方面也有很大貢獻。大學教育必須保證受教者從事科技轉化所必須的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

庫茨勒教授進一步指出,科技轉化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種:

第一,是面對面的技術轉化。柏林工大與來自社會和產業界的“消費者”進行對話,商討有關課程設定、學科內容及其改進等問題。除此之外,大學還必須看到大學後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柏林工大已經引入了第一項收費繼續教育計畫。目前,我們通過國際一流的研究生計畫,建立了研究生教育的新標準。從大學分離出去的子公司和其他研究機構擔當著面對面科技轉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它們利用大學和研究所正在研究的新技術,尋求技術創新,並將產品市場化。1970年以來,柏林工大已分離出330個公司。對柏林工大的140個子公司的調查顯示,它們每年的營業額高達9億歐元,僅在柏林地區就創造了6800個高科技工作崗位。這些實績表明了柏林工大對當地經濟繁榮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第二,融入工業網路,促進並實現多方之間多種形式的合作,進行技術轉讓。

科學和技術代表著兩個不同的領域,必須形成一個公共平台來把二者聯繫起來。柏林技術基金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該基金會不斷組織活動,讓科學界和產業界的主要參與者共同討論具體項目的實施問題。該基金會的重點關注以下領域:水資源,信息和通訊,生物技術,醫藥技術及交通工程。簽定研究契約是柏林工大與產業界合作中最重要、最常見的形式,另外也可以採取網路合作形式。在柏林工大建立了“電信創新中心”,來自工大和電信公司的75名專家共同進行研究。同時,柏林工大還積極參與歐盟發起的科研活動,與歐洲許多著名學府、研究機構、各類中小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從而促進歐盟內的科技轉化。

第三,通過申請專利和許可證的方式進行技術轉讓。

在德國,以專利和許可證制度為形式的對創新活動的合法保護往往被忽視。直到最近,德國的新法律才允許大學為校內研究人員的新發明申請專利,發明者可以得到30%的利益。因此,德國柏林地區的大學聯合組建專利開發公司,為大學的發明者在專利註冊方面提供建議,並幫助處理財務問題。在技術轉讓方面,專利開發公司的最大好處是最大程度地幫發明者申請專利並充分利用這些專利。柏林工大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率先建立了德國第一個科技轉讓機構。

演講結束後,庫茨勒教授還回答了中方校長的提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