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電影

德國新電影NewGermanCinema ,前後跨越三個時期,從六十年代持續到八十年代,是世界電影史上引人注目的電影現象之一。出現了克魯克、彼得-沙莫尼、法斯賓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爾夫岡-彼得森等藝術成就傑出的電影導演。“運用國際性的語言”“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等美學上的追求確實在新德國電影導演日後的創作中得以體現,同時他們的創作風格殊異,各具特色。德國新電影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誌。

基本介紹

德國新電影 (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源於1962年的奧伯豪森第八屆西德短片電影節

相關內容

當時有二十六位青年電影導演編劇演員聯名發表了一篇《奧伯豪森宣言 》 ,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從陣規陋習、商業夥伴和某些利益集團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以創立德國新電影。初期的德國新電影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就陷入了經濟危機。 1975年,運動第二次出現高潮,電視台開始資助青年導演拍片,並出現了雷納溫納法斯賓達、溫納荷索和文溫德斯這些藝術上富有特色的導演。他們的影片,如法斯賓達的《恐懼吞噬心靈》(1973),溫德斯的《愛麗比漫遊記》 (1973),和雪朗道夫的《錫鼓》(1979)等片。從1979年以來,運動的聲勢更加壯大,實際上已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德國新電影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誌,代表所有新崛起的、有各自的藝術特色的西德表青年導演的電影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