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斯登戰役

德勒斯登戰役

德勒斯登戰役是在第六次反法聯盟(SixthCoalition,俄國、普魯土、奧地利、英國、瑞典)反對拿破崙法國的戰爭期間,奧地利元帥施瓦岑貝格統率的波希米亞同盟軍(俄、奧、普聯軍)與拿破崙一世的軍隊在德勒斯登地域進行的一次戰役。


德勒斯登

德勒斯登戰役德勒斯登聖母教堂
(德語:Dresden;索布語:Drježdźany,意為河邊森林的人們,台灣音譯為德勒斯登)是德國薩克森州的首府,德國東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它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離捷克邊界僅30千米,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千米,北面距離德國首都柏林200千米,離西北方薩克森州另一個大城市萊比錫100千米。
德勒斯登的城市人口約50萬(2006年),都會區人口共有125萬,而德勒斯登所在的薩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區共有320萬人,被列為德國主要大城市之一。
在歷史上,德勒斯登曾長期是薩克森王國的都城,擁有數百年的繁榮史、燦爛的文化藝術,和無數精美的巴洛克建築(德勒斯登巴洛克風格),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作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勒斯登又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勒斯登也是德國照相機、鐘錶製造和高級食品的生產中心,是德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根據某些標準,德勒斯登是歐洲消費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市遭到盟軍的大規模空襲,加上此後東德40年的統治,城市面貌已經面目全非。不過自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後,德勒斯登再度成為德國東部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的中心,並運用西部的資金恢復了許多偉大的建築物和歷史遺蹟,再度成為一個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觀光。
德勒斯登還是一個重要的科研中心,擁有許多研究人員。該市經常被稱為“德國矽谷”。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學之一。
由於地處狹窄的河谷,德勒斯登的氣候類似於德國南部,比德國東部大部分地方溫暖。2002年德勒斯登列為歐洲綠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區被森林覆蓋。“大花園”(GroßerGarten)是該市最大的城市公園。

簡介

德勒斯登戰役德勒斯登戰役
德勒斯登戰役(BattleofDresden)1813年8月14—15(26—27)日,在第六次反法聯盟(SixthCoalition,俄國普魯土奧地利英國瑞典)反對拿破崙法國的戰爭期間,奧地利元帥施瓦岑貝格統率的波希米亞同盟軍(俄、奧、普聯軍)與拿破崙一世的軍隊在德勒斯登地域進行的一次戰役。
8月初,波希米亞同盟軍(約23.5萬人、火炮672門)從南面穿過克魯什內山向法軍的主要補給基地德勒斯登發起進攻,企圖插入正在與布呂歇爾將軍的西里西亞軍交戰的拿破崙一世主力的後方。8月14日,同盟軍前衛部隊(7萬人)迫使德勒斯登守軍——聖西爾將軍指揮的法國一個軍(4萬人)後撤。拿破崙留下麥克唐納元帥的軍隊(8萬人)與布呂歇爾作戰,親率主力(12.5萬人)向德勒斯登進發,馳援聖西爾將軍的一個軍。8月14日下午,同盟軍(20萬人)成5路縱隊展開進攻,對德勒斯登實施向心突擊。但是,日終前拿破崙主力已經趕到,阻止了同盟軍的進攻。同盟軍在兵力上雖占相當優勢,卻轉入防禦。8月15日,拿破崙對同盟軍力量薄弱的左翼實施突擊,將其擊潰。面對這種危局,俄普聯軍司令巴克萊—德—托利將軍曾向施瓦岑貝格提出對法軍左翼實施反突擊的建議,但未被採納。施瓦岑貝格過高估計法軍戰績,下令撤退。退卻是在敵軍跟蹤追擊之下進行的。同盟軍損失約2萬人。奧斯捷爾曼—托爾斯泰將軍率領的俄軍(1.5萬人)擔任後衛,掩護後撤軍隊。俄軍在波希米亞同盟軍主力到達前,於8月17—18(29—30)兩日在庫爾姆交戰中擊退旺達姆將軍指揮的法國一個軍實施的最初幾次攻擊。

點評

德勒斯登戰役德勒斯登戰役
此戰,施瓦岑貝格雖然占有數量優勢,擁有強大的預備隊,但他優柔寡斷,不善於識破敵人行動意圖,使拿破崙完全掌握了主動權,取得了勝利。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