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褌

復褌

韓康伯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褌。”兒云:“已足,不需復褌也。” 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 母甚異之,知為國器。(《世說新語·夙惠》劉義慶)

基本信息

譯文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
韓康伯只有幾歲時,家境非常貧苦,到了嚴冬的時候,只有一件短襖,他的母親殷夫人親自為他做短襖,(做時)叫康伯拿來熨斗取暖。母親對康伯說:“暫時先穿上短襖,過一些日子就給你做夾褲。”康伯說:“這(短襖)已經夠了,不需要夾褲了。” 母親問他不要夾褲的原因,他回答說:“火在熨斗裡面,熨斗的柄也就熱了,現在已經穿上短襖,下身也應當是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夾褲了。”他母親聽了對韓康伯感到非常驚奇,知道他將來會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1[復褌(kūn)] 夾褲。褌,褲子。

2[韓康伯]名伯,字康伯,東晉玄學思想家,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從小便聰明伶俐,其母也知其必成國器。他“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玄學家殷浩稱其為“能自標置,居然是出群之器”;維護名教,“陳郡周勰為謝安主簿,居喪廢禮,崇尚莊老,脫落名教。伯領中正,不通勰……識者謂伯可謂澄世所不能澄,而裁世所不能裁者矣”(卷七十五《韓伯傳》)。關於他《周易》思想的研究,迄今並不多見(主要的可參見參考文獻),限於道德思想的研究,更是難以尋覓。本論擬從玄學出發,對其《周易》解釋中的道德思想,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切入分析,以儘可能作出公正的評價,從而豐富玄學和周易研究的內涵。他關於《周易》解釋的文獻主要有《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等注,已被收入《十三經註疏》。

3[襦(rú)] 短襖。

4[自成之] 親自縫紉短襖;自:親自;成:縫紉,製作;之:代詞,代指有短襖。

5[著(zhuó)] 穿。

6[尋] 過一些日子。

7[國器] 國家的棟樑之材。

8[且]:暫且,姑且。

9[熨斗]:形狀如勺子,斗中燒木炭,用來燙平衣物。

10[止]:只是,僅僅。

11[既]:已經。

12[為]:成為。

13[亦]:也。

14[捉]:握(住)。

15[雲]:說。

16[故]:原因。

17[耳]:而已,罷了。

18[異]:對。。。。。。感到驚異。

19[令]:要。

20[數]:幾歲

21[須耳]:需要

一詞多義

故:1.原因 母問其故

2.所以 故不須耳

出處

選自《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題目為編者所加。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等等,共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道理編輯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文為我們塑造了體貼、懂事的韓康伯和堅強面對生活、善於洞察孩子心理的殷夫人形象。

賞析

《復褌》講述的是韓康伯幾歲時的故事。“至大寒,止得襦”,韓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條夾褲啊,可是當媽媽要為他做夾褲時,他卻拒絕了,而理由是,穿了短褲就不冷了,真的如此嗎?或許是因為“家酷貧”吧。韓康伯是聰明的,因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說得讓人信服;韓康伯也是懂事的,因為他明白家境的貧寒不能讓他在生活上有過多的要求;韓康伯更是堅強的,因為他能忍受這樣的寒冷! 

《復褌》:復褌,古人的夾褲,是禦寒必不可少之物。韓康伯不要夾褲並非體格強健,而是心智成熟,理解母親的艱辛,令人感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