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識李

王戎識李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王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戎(生於魏青龍二年,卒於晉永興二年(234-305)字浚沖,琅琊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北)。自幼聰明過人,好清淡。西晉大臣,晉司徒,官至尚書令、司徒、封安豐縣侯。出身魏晉高門琅琊王氏幽州刺史王昶之孫,涼州刺史王渾之子。“竹林七賢”之一,“竹林七賢”年齡最小的一個。

原文: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王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選自:劉義慶等《世說新語》)

重點詞註解:

王戎識李王戎識李

1.王戎:(234-305)晉朝人,子浚沖,西晉名士,琅琊臨汐人。是歷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賢”之一。
2.嘗:曾經
3.諸;眾多。
4.游:玩耍。
5.子:果實。
6.折枝:壓彎了樹枝。
7.競:爭相
8.走::跑過去。走:跑。
9.唯:只有。
10.信然:確實這樣。
11.取之:拿來。

譯文:

王戎識李 家喻戶曉王戎識李 家喻戶曉

王戎七歲時,曾經和眾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到路邊的李樹上有很多果子快把樹枝壓彎了。那些小孩爭相跑去撿李子,只有王戎站著不動。有人問王戎,他回答道:“李樹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這個肯定是苦李。”那人將李子取下來嘗了一下,的確如此。

問答:

Q:為什麼“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呢?
A:“因為李子在路邊,如果李子是甜的話,就應該早被路人摘光了,可是樹上還有好多李子,說明李子是苦的,所以是“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其他稱呼

諸小兒取李、諸小兒識李、王戎不取道旁李

啟示

我們應該向王戎學習仔細觀察,善於動腦筋,這樣,就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理智的推理和判斷了。

示例

王戎識李王戎識李

知君先竭是甘井,我原得全如苦李。(宋·蘇軾《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
浮陽愧嘉魚,道帝多苦李。黃庭堅《柳閎展如蘇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
又如道旁李,味苦不堪折。范成大《次韻葛伯山瞻軍贈別韻》

導讀

王戎是西晉琅琊人(今屬山東)人,自幼聰明過人,為人清淡而平靜,為“竹林七賢”之一。官至尚書令、司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